高 磊,王娜娜
(1.西南大学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2.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
□教育学
全员育人导师制下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探析
高 磊1,王娜娜2
(1.西南大学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2.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传统师生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表现出种种弊端,学生更渴望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而全员育人导师制下的师生关系恰好满足了学生们的意愿。这种师生关系有其独特的优点,符合社会和学校的发展要求,但在实施中也表现出一些不足之处。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不足,采取有效解决措施是实现师生关系转变的前提。
师生关系;全员育人导师制;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山东省青岛市某中学于2010年全面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之后基本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氛围。在学校环境中师生关系融洽,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育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双方在教育过程中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间的工作关系、政治关系、组织关系、心理关系等,不仅体现了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及道德的要求,而且也更为根本地体现了教育规律的要求。”[1]师生关系是影响教育质量,提高育人效率的重要因素。我国正处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构建以学生为本、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的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有必要对传统师生关系中表现出的弊端进行反思,肯定全员育人导师制下师生关系的优点,满足师生发展的需求。
师生关系的发展大多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定时期的师生关系定然会受到当时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影响。传统师生关系是在长达数千年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其形成和发展受到封建专制思想和等级制度的影响,主要存在以下显著弊端。
(一)君师并称,师道尊严,等级分明
荀子把“天地君亲师并列”,认为师是礼义的化身。“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之地位被抬至君之地位,国家的兴盛与师之命运休戚相关。
韩愈在《师说》中强调“师之所存,道之所存”,极力宣扬师道尊严,尊师贵师,这对后世影响甚远。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中,一方面给予教师如君王般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使得师生关系在人们心中便有了君臣、君民的色彩。另一方面,为了将尊师思想落到以家庭为基础的宗法社会的实处,“天地君亲师”赋予教师如同父亲般的地位和权力,“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君臣并称,师道尊严,其实是一种专制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天地君亲并称,使得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没有了自主权,许多权利更是遭到极大漠视;师生之间的相互友爱也是一种非民主、不平等的爱,师生之间更不可能产生没有阻碍和障碍的交流和碰撞。
(二)学生对教师言听计从,缺乏自我能动性
“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趣,一概不顾,专门勉强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2]为师者是高高在上的布道者,为生者是虚心求教的蒙恩者。教学过程就是培育、浇灌的机械过程,教师是加工者,学生则是产品,在教师加工过程中学生缺乏自主权,所学知识和其他教学活动完全取决于教师,教学活动只是教师个人的表演。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成为主客体关系,即教师为主,学生为客的关系。学生只是这个过程中言听计从的客体,教师就是模本、典范,绝不能也不允许任何学生超越教师。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些缺乏个性和创造性的人,只知道听话和服从,没有自己的能动性。
(三)教师过于重视成绩,忽视育人,师生关系疏远平淡
传统教学中,成绩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教师为达到学校要求的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在45分钟的课堂中尽最大可能地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基于学校和家长的压力也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自己人生成就的尺度,如同接受知识的容器,认真听讲,学好每一节课,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仅限于45分钟的课堂上,课后则是形同路人,师生关系仅限于教书而缺少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和创造性与自主性的培养,师生关系疏远平淡。
(一)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内涵
“全员育人导师制是把学生以小组或宿舍为单位,学校全体教师都参与育人,都担任导师,每个导师负责一个或几个小组或宿舍。全员育人导师制要求全体教师关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从学习、生活到德育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自始至终和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3]
(二)全员育人导师制下师生关系的优点
“导师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进行德育,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4]拥有良好师生关系,还有利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能够激励师生双方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师生双方感情融洽,亲密合作,有利于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
在全员育人导师制下师生关系的变化有何积极表现呢?通过对胶南一中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后师生关系的调查、观察,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突出表现。
1.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现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5]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之后,“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及教学过程的主宰者,也不再是学生的对立面,而是‘平等中的首席’。”[6]师生之间实现了政治上的民主、人格上的平等。“教师教育学生也受到教益,他们在课堂生态系统中共同展现着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充分发觉自己的生命潜能中共同生长、共同进步。”[7]教师与学生也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中取得教育与教学的高质量。
2.双向交流,师生亲近友好。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是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信任老师才会向老师敞开心扉,乐于对教师说出真情实感。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后,教师克服了不良的心理偏见,学会移位思考,学会赏识和真诚的对待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信任也产生了良好的“教师期待效应”,师生间平等的双向交流,学生尊重老师,虚心听取教师的教诲,谦恭有礼,师生关系融洽,建立起亲近、友好、依恋的心理关系。
3.师生各方严以律己,加强自身修养。国家未来的发展系于教师之手,更系于学生之手。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之后,教师都以争做第一流的教育家为目标,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学生懂得学习是为己。“所学为自己受用,生活从而丰富美满。”[8]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互相学习,严以律己,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专业素质,养成豁达心胸,注意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努力做到有道德,讲修养,促进双方共同进步。
(三)全员育人导师制下师生关系的不足
全员育人导师制在如今的实施过程中虽然表现出一系列优势,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师生的和谐发展。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全员育人导师制如同素质教育一样,虽在学校教育当中实施得轰轰烈烈,但基于应试教育却仍是有心无力。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这种教育制度的实施下,全员育人导师制只是教师用来提高自我价值的一种手段,只是做足表面功夫,并非全身心投入。导师制也只是学校用来宣传自身的一种噱头,所谓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是“皇帝的新装”,哄骗自己,哄骗他人的表面功夫而已。全员育人导师制下师生关系的难题依旧存在。
1.学校无法给师生提供有效的交流平台,教育难达育人高度。实施导师制之后,尽管许多教师内心愿意与学生交流互动,但是苦于没有一个操作性强又有实效的育人方法和平台,多数工作都停留在学习、卫生和纪律等管理层面。况且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已经使得他们力不从心。而学校对于导师缺乏有效地管理,多数都浮于形式,使得多数导师认为做不做、做好与做坏都一样,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关系很难上升到理想高度。
2.受传统师生关系的影响,师生互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许多教师不能完全认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内心也没有完全放下思想包袱,把找导师交流看作是一种负担,认为没有必要,更习惯于听教师的教诲而非心灵沟通。教师的一味重复灌输,天长日久使得学生从内心很反感教师的教育方法,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受到极大挫败,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就很难建立真正的互动交流。
(四)全员育人导师制下师生关系的难题的解决方案
鉴于全员育人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师生关系的转变遇到的诸多难题,在全面了解全员育人导师制之后,结合学校的具体教学活动,这里提出如下几点解决建议。
1.加强学校对导师制的管理,积极宣传全员育人导师制下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健全导师管理和师生交流和评价体系。学校想要真正实现师生关系的转变,就应该建立健全导师管理制度,合理科学地分配每一位导师的管理范围,提高管理效能和质量,才不至于浪费教育资源。另外,学生对导师的评价体系虽然量化,但是条目太多,内容反复重叠,过于形式化,学生不愿进行评价。学校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评价体系,做到简洁有放,使得学生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实现对老师指导的评价反馈。学校还应该建立师生互动平台,鼓励教师和学生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想法,实现师生间交流互动。
2.不定期组织全校师生统一学习导师制,真正转变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不管什么事情只有内心完全认可,在具体实践中才能做到言行统一。学校只有不时地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全员育人导师制,才能真正消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摆架子,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漠视学生权利的现象发生。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惧怕老师,真正实现师生平等地位上的交流互动,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导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浮于表面。
3.扩大师生交往范围,教书育人两不误。“教师对学生灵魂的塑造,不仅要通过课堂讲授,正面灌输,更主要的是以身立教。因为教师的世界观、知识水平、平行表现以及对每一事务的态度,都时时刻刻在对学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9]因而学校可以利用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师生互动的娱乐节目,实现学习之外生活上、情感上的交往。真正使教书育人两不误,使全员育人导师制下的师生关系朝着我们理想的方向发展。
[1]丁锦宏.教育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283.
[2][5]方 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3.
[3][4]全员育人导师制[EB/OL].http://baike.baidu.com/ view/2648798.htm.2011-3-11.
[6][7]靳玉乐,李森.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58.
[8]杜草甬,商金林.叶圣陶教育文集[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211.
[9]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399、400.
G456
A
1674-3652(2011)06-0044-03
2011-08-25
高 磊(1988- ),男,山东青岛人,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教育技术学2011级硕士生;王娜娜(1987- ),女,山东青岛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基本原理2010级硕士生。
[责任编辑:赵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