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与思考

2011-08-15 00:46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欧阳电平龚姗姗
财会通讯 2011年19期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专业计算机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欧阳电平 龚姗姗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我国会计人才队伍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财政部在2009年《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之一是“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全力打造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2010年财政部又印发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其中明确指出“会计职业领域已从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为主,拓展到内部控制、投融资决策、企业并购、价值管理、战略规划、公司治理、会计信息化等高端管理领域。”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推广,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都迫切需要会计信息化人才。然而,目前比国内急需且严重短缺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现状更为焦虑的是对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认识和培养机制问题。与一般的会计人才相比,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有何特点?如何培养?我国目前的会计教育体系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革?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会计信息化对人才要求的特点

会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国家信息化相呼应的一个概念,也表述了我国继会计电算化之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何谓“信息化”,目前仍无定论。许多学者从技术、过程、组成要素等不同层面对信息化进行了研究,归纳其观点有:从技术层面看,信息化是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的一种新技术扩散的过程;从过程层面看,信息化可以理解为一个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创造价值的过程,是在社会和经济活动中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此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利用信息资源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从组成要素来看,信息化可以由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人才四个要素组成。由此,会计信息化既表述了会计工作环境和手段的变革,即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运用的过程;同时表述了会计工作目标的提升:会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创造价值或产生效益,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会计信息化对人才的要求除了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方面必备的条件外,在以下方面对人才的要求更高。

(一)要具备会计、财务、管理、信息技术等宽阔的知识面,是一个多面手 “打造一支熟悉国际规则、掌握企业管理、信息技术和会计业务的多面手的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这是财政部王军副部长对会计信息化人才提出的知识结构要求。会计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要为企事业单位、为社会创造价值,主要通过及时、准确、可靠地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实现。而传统的会计与业务分离、会计数据不能共享等“弊病”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如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会计业务流程与其他业务流程融为一体,将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无缝集成,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消除“信息孤岛”,为企事业单位的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如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如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会计数据(信息)标准化,便于会计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节约开发和利用成本,创造社会效益等;这些都需要会计信息化人才具备经济管理、财务、会计、信息技术等复合型知识结构,并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能力,能够将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流程与业务流程,以及风险控制流程整合成计算机实施的一体化流程,能够将会计数据、会计规则用计算机化的语言表述,能够深入理解和把握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等。因此,会计信息化人才是能够将会计与计算机高度融合,是能动脑、能动手、能指挥、能协调的多面手。

(二)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会计信息化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相互交叉的领域。计算机、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使得企业跨国经营、资本跨境流动、企业并购等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同时,全球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也对会计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信息系统产生了依赖。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不断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面对这种不断变迁的复杂的经济环境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知识储备不可能是储存式的,而必须是输入式的主动获取,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更新知识,跟上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

(三)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勤奋、踏实、认真地钻研业务

会计信息化作为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施过程是艰巨而复杂的。“如果说通用分类标准(XBRL)的制定是历经千辛万苦的一次重大创业的话,那么,推动通用分类标准的顺利贯彻实施,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更为艰巨、更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的系统工程和重大任务。”王军副部长的这席话是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发自肺腑的感叹,同时也总结了会计信息化实施的艰难复杂。会计信息化的过程是要站在国家以及企事业单位全局的高度,对单位的基础信息、经济交易数据、会计数据(信息)等梳理清楚,进行规范化、标准化、代码化的表述;要将单位的会计与业务的处理流程以及内部(风险)控制流程进行整合后表述成计算机程序化流程;要将经营管理的需求与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的选择应用与计算机软件模块的功能进行融合等;其业务性、政策性、技术性都很强,实施过程繁琐、艰苦而漫长,会计人员除了需要具备业务的综合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吃苦耐劳、认真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奉献精神,也就是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职业修养。

二、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我国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已经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至今在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目前的现状是,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有,掌握会计的人才有,而既掌握会计又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奇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以及长期从人才市场不断传递出的需求信号,应该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供应有所缓解。然而,事实是会计信息化人才难求的现状没有改变。其主要原因有:

(一)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模式很难培养高层次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高校承担着教育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任,每所高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然而,由于会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分属于社会科学与理工科(自然科学)不同的学科范畴,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以及为学生铺垫专业知识架构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由此,会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按学科范畴本来就分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的“产品”,其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是分别按照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定位的。要培养会计与计算机高度融合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进行社会科学与理工科的思维方法、自学习方法的训练,并且打下会计与计算机复合型知识架构的较扎实的基础,而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模式很难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首先是国家教委部属高校的专业设置有统一规范,新增专业不容易。尽管这些年来部属高校的教育培养模式在不断进行改革,如按一级学科大类招生并打通基础课、主辅修及双学位等,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机制,容易流于形式。另外,非国家教委部属的高校,有些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行设置一些专业或专业方向。但这些高校大都追求大而全的规模效应,一般大学都设有会计专业、计算机专业等,除了极少的工科院校设有会计信息化方向外,绝大多数的专业以及课程设置都大同小异。

(二)对会计信息化人才具备的知识结构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近年来,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规模及会计信息化教学手段发展迅速。会计教学软件、会计核算软件、ERP软件,以及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等硬件设施条件都已具备。但对会计专业学生的信息化能力的培养主要还停留在“电算化”阶段。普遍认为:现在的财务软件或者ERP系统功能已经很全了,会计专业的学生只要会操作财务软件就行。因此,无论是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导向都是停留在“会计软件操作”层次。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是能够依托信息技术和财务、会计、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将会计方法(如作业成本法、成本控制、存货计价等)、会计业务与其他业务整合后在计算机上实现,从而改善组织的运营,并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使会计信息资源创造出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因此,会计与计算机高度融合的信息化人才是需要夯实会计和计算机两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自学习方法的,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要扎扎实实的会计和计算机“两条腿”同时并进。而相对会计课程教学而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有一定的规律,基础理论课程像一块一块的基石,垒积到一定的高度时才会产生运用上的升华,这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

(三)高校会计信息化师资短缺且存在断档的危机 要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需要有一支能将会计与计算机高度融合的师资队伍。然而,目前高校会计专业从事信息化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基本上是从计算机、物理或其他学科转行的,无论是从人数还是实力都处在非常弱势的地位,并且存在断档的危机。究其原因,主要有:(1)历史欠账。会计信息化在会计专业是新生的研究方向,没有现成的师资。长期以来,我国会计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以社会科学为主的,改革开放以来培养的中青年教师在计量方法、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力等方面显著提高,知识结构有了显著的改善,但“师徒传承”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很难改变留校任教教师的思维模式。(2)高校教师评价体制导向。教师评价体制是引导教师努力的纲领,目前教师的职称晋升等考评标准都是以科研项目、发表论文为主,而会计信息化是一门会计与计算机交叉的应用型学科,会计专业属于社会科学,要按社会科学的评价标准在相关杂志发表论文非常困难,因而,会计专业出身的教师来从事会计信息化的教学和研究的寥寥无几。(3)社会上“浮躁风”的影响。做学问、做研究要静得下心,而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急功近利等浮躁因素对学术界有很大影响,更不利于会计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四)没有一套健全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会计信息化人才除了要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要不断地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人之成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这样不断的循环学习。而高校的学历教育在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仅仅能起到打基础,让其具备复合型知识架构和自学习的能力,如果没有一套长效的培训机制,人才很难成长也很难留住。

三、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措施与建议

财政部2009[6]号文已经吹响了我国“推进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的号角,这是一个涉及到各级财政部门、高等院校、继续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庞大的人才建设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作,制定并实施长远的人才培养规划,以适应国家信息化战略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

(一)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的重要作用,推进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 自1981年吹响中国“会计电算化”号角以来,我国财政部和各级地方财政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为我国会计电算化及其人才培养起到了决定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如,财政部1995年发布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等对会计人员进行电算化培训的文件,制定了具体的培训目标和要求,并将其纳入对单位和会计人员的考核指标,促进了企事业单位和会计人员电算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会计电算化教育蓬勃发展,高校开办了电算化会计方向或学历教育,出版了各类会计电算化方面的教材,促进了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会计电算化随着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进入会计信息化发展期。这一期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人才市场的建立,人才培养导向由政府转向市场,“会计信息化人才奇缺”的市场信号早已经敲响,而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和各种培训机构,以及相关的制度、政策、措施还没有跟上,凸现了会计信息化人才需求的脱节。由于会计信息化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个人素质、学习能力等都有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有其特殊性和难度,需同时发挥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的作用,尤其是政府的导向作用(如,由财政部门推出“会计信息化资格证”),对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校可充分运用“主辅修”模式,引导学生夯实会计信息化人才基础 随着我国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近年来高校的教育培养模式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如国家教委的部属高校,从大类招生并打通基础课,到主辅修及双学位等,都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但由于在校大学生未能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生涯进行规划,加上社会上急功近利、浮躁情绪的影响,追求主辅修、双学位的形式、看重文凭的学生较多。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生涯规划”课程、建立主辅修、双学位咨询机构,使这类改革创新的培养模式从形式走向实质。如可以专门针对计算机、通信专业的学生开设会计专业主辅修、双学位班,引导学生朝会计信息化人才方向发展。学生在本科阶段夯实了计算机、会计的知识架构和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后,才能成为会计信息化的后备人才。

(三)建全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在岗学习为一体的长效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 财政部2009[6]号文指出“应当充分利用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实践锻炼、交流培训等途径和方式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化人才选拔和评价机制”,这为建立长效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指明了方向。目前的学历教育主要有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层次。本科层次主要是打基础,而研究生层次培养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属于应用型高级人才,会计硕士专业学位为培养这类人才提供了继续学历教育的机会。目前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有在职学习和全日制脱产学习两种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知识架构开设多门选修课程,让有会计信息化工作实践的人才进一步获得系统的理论深造;对直接从本科进入会计硕士专业学习的学生可设置会计信息化方向,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培训,便于其成长为会计信息化人才。对于没有机会继续学历教育的,可以通过在岗进行专门化的培训提升其能力。由于会计信息化人才是具有复合型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的、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人才资格的评判也可以通过工作岗位这个载体来实现。通过高校、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组成一体的长效培训机制,各个行业建立起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管理机制,从而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

(四)高校内外联手,加速我国会计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的必备条件,而高校目前的现状是会计与计算机高度融合的师资比人才更加奇缺。这类师资除了要具备扎实、系统的会计和计算机的理论功底,同时要有会计信息化的实践经验,相对于“人之成才”来说,会计信息化师资队伍的成长更加艰难。目前高校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有不少的改革措施,如师资博士后培养机制、聘用校外经验丰富的、有高级职称或职务的专家做兼职教授(教师)、建立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等。高校可以通过师资博士后培养机制,会计专业引入计算机专业的博士毕业生(或计算机专业引入会计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做博士后,进行会计信息化师资的培养;还可以与企业联手,请有会计信息化实践经验的专家做兼职教师,同时将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中遇到的问题带到学校,为年轻教师和学生提供研究课题和实践基地等。这些措施可以暂缓会计信息化师资不足的燃眉之急,同时可以加速促进年轻的会计信息化师资队伍的成长。

四、结语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会计不断发展的强劲动力,是实现会计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王军副部长指出:大力推进以“健全一个体系、建立一个平台、形成一套标准、打造一支队伍、培育一个产业”为主要任务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在这个建设过程中急需大批的会计信息化人才。而相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短缺的局势,更为迫切的问题是,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评价、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我国财政部与各级财政部门以及各类高校对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这是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的当务之急。

[1]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会计研究》2010年第10期。

[2]刘玉廷:《我国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进程中新的里程碑》,《会计研究》2010年第10期。

[3]欧阳电平、王贤平:《XBRL的应用与会计人才培养》,《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年第3期。

[4]欧阳电平、罗林:《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教学模式及教学平台改革研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第5期。

猜你喜欢
电算化会计专业计算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浅析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和审计的冲击
浅议电算化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
“三自主”学习法在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