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兼论研究轨迹

2011-08-15 00:45:37解学芳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战略文化

解学芳

(同济大学 人文学院, 上海 200092)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兼论研究轨迹

解学芳

(同济大学 人文学院, 上海 200092)

文化产业的产业属性使其迅速崛起,成为一支有影响的产业力量,而其文化属性与发展的不足又呼吁有效的发展战略来规制与推动。从现有研究来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呈现多维视角:研究起步阶段的被动型战略聚焦于应对WTO,研究兴起阶段的主动型战略是以“走出去”为核心的多元战略,在城市化视角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侧重于共性与个性的融合,多元化主体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则面临着开发、保护、发展与规制的博弈。从研究轨迹来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由单一维度走向多元维度,由零散的研究走向系统化,意寓着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是动态的、可变的,与新问题、新情况的发展态势是同向的。

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文化产业的产业属性的优点使其迅速崛起,成为一支有影响的产业力量,而其发展的不足却又呼吁有效的发展战略来推动文化产业再上新的台阶。在此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成为经济全球化视域下的一个重要命题。研判现状,从上世纪末文化产业战略研究起步,发展到今天已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研究的缘起:发展战略概念引入至文化产业

1986年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召开“上海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标志着“发展战略”概念被引入文化领域。[1](P48)文化产业战略命题的研究则出现于1995年,作者提出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培养文化产业专业化人才,[2]虽未能展开阐述,但首次将文化产业研究提升到了战略高度来认识,揭开了学术界研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问题的帷幕。

从纵向视角来看,不同时间段对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可以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0年以前,这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萌芽阶段,这个时期研究文献非常少,仅占研究总文献的3%。这个阶段的研究重点是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涉及到对北京、上海、大连、郑州等城市如何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思考。第二个阶段为2000年至2003年,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起步阶段,这个时期研究文献攀升,特别是对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进行研究的著作和硕士论文也相继出现,文献比例占至总文献数量的19%。这个阶段的研究主要侧重应对WTO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并出现了文化产业投资战略、资源开发战略等新视角。第三个阶段为2004年到现在,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兴起阶段,这一时期的期刊文章、著作以及硕博论文数量大幅度攀升,研究文献占总额的比例高达78%。这个阶段的研究重点是“走出去”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品牌战略等具体策略。

从横向视角来看,文化产业战略研究在内容上主要涵盖区域文化产业战略、“走出去”战略、多元发展战略、竞争战略、版权战略、比较优势战略、文化兴市战略、“12351”战略、可持续绿色战略等具体的战略;在主体上,涉及到不同的主体(行业)的战略探究,如民营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高校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新闻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书法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及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等。

二、纵向视角下不同战略研究阶段关注的焦点

从现有文献来看,不同阶段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侧重点不同。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来,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一)研究起步阶段的被动型战略:聚焦于应对WTO

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在中国文化产业和国际文化市场的全面碰撞下,我国处于以弱对强的竞争态势,此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出现几种研究视角:一是积极利用的理念,即充分利用WTO带来的机遇,引进外资和新的文化要素、文化样式,将境外资本资源与我国民族独特文化资源相结合,创造新的文化产业优势;[3]二是自强下的安全防范理念,强调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应树立文化产业观念,积极开发我国文化资源,加强我国文化创新能力系统的建设,建立起文化安全防范机制,防止西方强势文化产业利用自身优势对我国文化市场蓄意强行“市场准入”和隐性控制;[4]三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理念,强调应从发展战略上,依托金融支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文化贸易中的整体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5]四是制度创新理念,面对WTO,需构建中国文化产业创新体系,即制定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构建与WTO原则相适应又符合中国文化国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政策系统;制定和实施积极稳妥的“民有市场准入”政策,构筑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国、民文化经济利益共同体”;制定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准入的反垄断政策,实施宽领域的文化市场准入原则,形成文化商品大流通格局;改革我国的文化外贸体制,合理、积极运用WTO的文化例外条款,建立积极的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等等。[6]

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民营文化产业应对WTO的发展战略。在入世后,文化产业发展需处理好各种关系。一方面,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理论原则,推动民营文化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经营方式的多样化;鼓励民营文化企业发展;[7]另一方面,应加快制定和实施民营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战略,恪守WTO原则范同和实行适度市场准入,准许民营文化企业适度进人文化产业系统中的重要部位,而民营文化产业也要强化资金投入、经营运作、科技推动和文化创新这四个动力机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可以说,WTO带来的挑战,迫使文化产业发展进行被动防御。

(二)研究兴起阶段的主动型战略:以“走出去”为核心的多元战略

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兴起阶段,“走出去”战略是研究的重点,并出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品牌战略等具体策略以及对文化产业战略体系的零散研究。

1.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终点还是起点

文化产业“走出去”不但要激发内容原创,生产大量适应国际文化市场的优秀产品,还要解决三个大问题,即“谁走出去”、“走到哪里去”和“怎样走出去”,这涉及到贸易主体、区位选择和出口路径的问题。[8]归结起来,研究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内容层面,沈望舒较早提出文化产业的“走出去”战略,强调确立重点目标市场,建设实力型机构系统,开创定制改型的专项加工业务,讲求组合与造势以及建构专业化中介机构体系等。[9]二是制度层面,胡惠林侧重文化贸易体制,建议重建我国文化外贸的政策系统和法律系统,改革我国的文化贸易体制,大力鼓励文化产品出口,充分利用WTO提供的全球文化市场的平台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贸易竞争;[10]并以政府为主导制定对外拓展的文化产业鼓励政策,建立有利于文化产业出口的法律政策和财政政策,消除制约文化产业“走出去”的体制障碍。[11](P139-140)可以说,上述研究将文化产业“走出去”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目标之一。从内涵上讲,“走出去”战略是分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商品和要素的输出,第二个层次是资本输出层次,即对外直接投资。[12]也就是说,“走出去”战略只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第一阶段,是发展的起点不是终极目标,而第二个阶段“在走出去的前提下参与到国际文化产业竞争”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诉求,即由第一阶段跨越到第二个阶段。在这方面,有学者等提出了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强调“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的内外力量的协作,既实施“引进来”战略、渐进式开放战略,也实行“走出去”战略,利用教育国际化、旅游国际化、经济国际化以及举办国际文化交流等来推进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国际化道路;[13]还有作者强调要赋予文化“走出去战略”以全新的内涵,培育中国文化产业参与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和国家文化战略竞争所需要的新文化生产力的增长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建构。[14]实质上,文化产业“走出去”并不仅指走出“国门”,走进世界文化市场;对地方文化产业来说,“走出去”意味着走出区域的限阈,拓展到全国其他区域,占领全国文化市场。但就上述研究来看,“走出去”战略仅指“走出中国”,而就目前我国文化企业的实力来说,区域文化产品走出县市、走出省际、走遍全国是非常重要而关键的问题,毕竟若在国内市场没有一席之地,要走出国门会成为一句空话。

2.文化产业品牌战略与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多方主体的协作

中国文化产业品牌战略实质上是四大步骤的组合,即进行战略品牌分析,调查和研究目标对象的需求,分析竞争者与自身的优劣势;建立强有力的文化产业品牌识别系统,重点围绕“符号品牌”、“个人品牌”和“组织品牌”进行识别;进行鲜明而正确的品牌定位,构建品牌差异;加强文化产业品牌符号的延伸管理,强化主品文化牌的核心价值。[15]文化产业品牌战略的延伸是品牌带动战略,意味着文化品牌的打造,除了依托和发挥资源优势外,还涉及诸多因素和条件——依托文化资源是基础,加强文化企业的品牌意识是前提,科学的文化产业战略布局是关键,政府还要为品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引入国际运作机制推动文化品牌走出国门。这些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可或缺。[11](60-365)此外,文化产业符号战略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品牌战略,意味着文化产品要挖掘出人类精神的深层意蕴,体现与创造时代精神,并借助新媒体、新技术的力量实现文化产品符号的迅速传播,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16]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文化产品的可持续生产和文化市场的可持续拓展三部分构成,前者要求有效利用、开发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产业和竞争优势,并保护、珍惜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资源的再生和永续利用;文化产品的可持续生产则要求做好产品的研发创新,提高产品内涵,实现持续再生产;而文化市场可持续拓展战略需立足本土文化市场、开拓全国文化市场、打开国际文化市场。[17]实际上,政府以及企业等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方面,政府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加快制定产业扶植政策和文化市场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机制创新;另一方面,企业要在发展中全面协调文化产业与资源、其他产业的关系,实现保护和开发并举的战略。可见,不管是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战略,还是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都不是单方行为,而需要多方主体协作来实现。

3.文化产业战略体系:一个模糊的研究雏形

战略体系是由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原则、战略环境、战略阶段以及战略对策等构成的整体。目前对文化产业战略体系的研究比较零散,尚不能称之为文化产业战略体系研究,只是一个模糊的研究雏形。从战略意义、定位来看:文化产业战略要义在于捍卫国家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转向,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走向深入和提升文化在两个市场的涵摄力,铸造和展示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家文化形象。[18]实质上,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作为文化产业长期性和宏观性的发展规划,须做好战略定位分析,确定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先次序和文化产业的主导结构,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序列进行统一规划、分类管理,对现有的文化产业进行结构性梳理和结构性调整。[19]从战略目标、重点来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一个最根本的目标取向,就是要为全新的国际文化战略竞争提供战略力量与合成形态,在积极参与新一轮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进程中,建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14]一般来说,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重点战略来实现,如花建总结了四大重点战略,一是发挥创意优势战略,建立一套能够激发创意资源的组织体系;二是发挥资源整合战略,向国际化、复合型发展;三是贯彻企业发展战略,结合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提升文化企业的核心产品和核心专长;四是推进双向开放战略,形成你来我往的竞争新格局;五是推进中心辐射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形成“族群效应”等。[8]而从战略制定原则来说,在微观层面,各个地区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既需有明确的经济指标,还要包括战略定位、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模式创新等抽象目标;战略制定需结合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把保障相关产业的特性体现出来;在战略导向上应考虑具有整体价值的布局和优先突破的项目。[20]在宏观层面,要实现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社会全面发展相一致的原则,先进性目标与可行性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利益需求、发展速度与整体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战略目标的定性与定量要求相结合的原则等。[21]实际上,在此要关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价值取向,要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战略重点和实现路径等提供一个比较系统的具有较强的可实践性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2]从战略模式来看,基于区域文化产业布局视角,一是空间布局重组与结构性调整相结合战略,建立起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准备和产业关联;二是战略产业主导与相关产业辅助相协调战略;三是非均衡发展与区域一体化相兼容战略,既要重点发挥核心区域的作用,形成“扩散效应”,又要实现区域内的优势互补;四是增长极建构与分阶段布局相呼应战略,通过增长极之间的战略关联,形成科学、完整的区域文化产业布局。[23]还有的作者提出“3P战略”,并从创意力层面(包括人才、技术、包容三要素),影响力层面(知晓度、普及度、忠实度、美誉度)以及文化资产转换层面(文化价值的利用、产业贡献、品牌贡献)构建3P模型的指标体系,为文化产业战略研究提供了量化方法。[24]实际上,加快文化产业政策的研究与出台也是文化产业战略优化制度设计的最佳举措,在遵循整体性原则和文化产业内在规律性的前提下,确保历时态文化产业政策的连续性和共时态文化产业政策的融合以及上位政策与下位政策的动态一致,将会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25]

上述零散的研究突出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体系综合研究的紧迫性。虽然各地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但一个科学完善的战略体系应该包括几大部分,如何进行战略定位,应遵循的战略原则是什么,战略实施的具体环境与步骤是什么,应采取哪种战略模式来实现战略目标,等等。类似的问题现有研究未能给出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解答,换言之,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整体框架尚未建构起来,在文化产业战略定位、战略重点、战略原则、战略步骤、战略模式与战略实施举措等层面缺乏系统研究,导致理论上存在许多误区和盲点,而在实践和政策层面表现为存在许多禁区和障碍。

此外,还有的学者研究了文化产业竞争力战略,强调建立企业内部竞争机制和以产品创新为重点努力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有的建议实施版权战略,但版权战略内容以及如何实施未能探讨,仅分析了版权的重要性;有的提出文化产业资源开发战略,强调参与全球文化市场分工、整合国内外两种文化资源,利用资本运作和产权交易、加快文化资源配置的速度,利用信息化的推动力形成文化资源整合的网络,针对市场竞争态势实施文化资源的提升战略等;此外,还有学者探讨了文化产业区域协调战略,强调实施文化产业精致战略、文化产业提升战略、文化产业差异战略和文化产业协同战略等;也有学者提出文化产业大都市战略、文化产业投资战略等。

可以看出,不同学者对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因出发点不同而提出了不同见解,即使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其策略也有所差异,这恰说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本身的开放性以及文化产业战略关联度研究的扩展——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是动态的、可变的,与新问题、新情况的发展态势是同向的。特别是近些年的研究,虽然视角多元化,但基本还是围绕“如何发展文化产业”问题展开的,战略策略的归宿趋向一致。但研究的局限性也由此突出起来,即关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战略思维仅仅从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局部利益出发,或者说仅从现阶段文化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出发思考和寻求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设计和路径选择,而没有或很少从未来国家间文化战略角逐和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重建所提出来的、对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制度设计上的力量性要求去寻求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落脚点,从而出现了战略深化的推进难度。[14]

三、横向视角下不同主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提出行之有效的战略对策是研究的核心内容。横向视角下不同主体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宏观层面的城市化视角下的文化产业战略,以及微观层面的多元主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一)城市化视角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共性与个性的融合

从战略层面来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是国家战略、城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征客观上决定着研究偏好宏观层面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对策探析。

为了推动本土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河南、河北、江苏、江西、广西、云南等诸省(市)将文化产业发展放到了战略高度,纷纷制定了本土发展战略。总起来看,主要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强调政府的作用,规范并强化政府职能,并通过文化产业综合协调机构建设,制定文化产业规划,突破行业壁垒,发展统一大市场。[26]二是强调竞争力战略,即在全局认识的基础上打造文化产业竞争力(包括文化产品竞争力,文化企业竞争力和文化品牌竞争力),实施“个性化”战略,突破点的选择。[27]三是强调资源创新,培养文化消费,实施消费拉动战略。四是强调结构调整,着力培育多元经营体制,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资本运营,实现文化产业的集团化进程。五是强调多元战略的整合,如实现市场导向战略、品牌带动战略、扶优扶强战略、科技创新战略以及对外文化交流战略的融合,构建区域文化产业的新格局。[28]

各大城市也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了城市战略的视域,基于本土特色提出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较为有代表性的如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武汉等地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就北京来说,战略定位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示范性领先城市和参与全球文化产业竞争的窗口,并通过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出口辅助组织、制定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出口的相关政策、培育文化创意知名品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等策略来实现。[29]对上海而言,发展文化产业要有跨世纪的战略思路和政策导向,实现文化管理的政府职能和文化经营的产业功能分开,组建支柱型文化产业和培育文化产业大集团,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投资机制、推动文化产业链群落集聚、实现上海文化产业结构高度化、竞争优势化和资源的优化组合。[30]而深圳提出了“12351”战略,规划到2010年,建成10个重点创意研发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培育20个文化产品品牌,打造30个国内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构建50个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培养或引进100名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和高端人才;并提出了战略的发展路径。对武汉来说,适合增长型发展战略,需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拓宽文化投融资渠道,支持文化产业中重点行业优先发展,并实现文化的创造、市场的运作和科技的推动的融合。[31]实际上,还有许多学者研究了本土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但大多研究趋向对策性研究,共性突出,个性不足。

(二)多元化主体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1.旅游文化产业:追求开发与保护的平衡

学者在谈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时,大都以个案为对象,强调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融合关系。从战略导向上来说,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应实施“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突出重点、创立品牌”的总体开发战略,深刻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同时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葺。一方面,文化旅游的战略定位应根据本土资源特色,充分利用丰富的多元的文化要素,形成一系列主题公园、博物馆、舞台演出、实景演出、电影电视作品、节庆民俗活动等文化旅游创意作品;[32]另一方面,在文化资源为基础的前提下,应立足文化市场,以政府支撑为保障,把文化旅游产品作为生命线,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实施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33]此外,还需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做到转变观念、实行竞争导向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合作,通过强强联合,提升市场竞争力;注重市场形象宣传,建立旅游目的地竞争优势的营销模式;创造精品名牌产品,提升旅游产品竞争力;优化旅游企业的发展环境,增强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强调旅游资源保护,加大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可见,追求开发与保护的平衡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

2.网络文化产业:诉诸规制与发展的同行

网络文化产业在实践中是和信息文化产业关联在一起的。现有的诸多研究并未对网络文化产业和信息文化产业做出严格的区分。从战略内容来看,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包含五大战略,一是超常规型战略模式,实施创新战略和跨越阶段的跳跃式发展;二是规模型战略,通过重组、兼并、破产等形式,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提高抗风险能力,争取规模效益;三是名牌型战略,在理念上将中国网络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整体品牌,实现名牌的战略延伸;四是国际化战略,实现理念、内容、制作、传播和人才的国际性;五是可持续发展型战略,要理清网络文化企业的内部运作机制,肃清网络文化市场,注重网络文化产品的版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34]从战略环境来看,基于SWOT分析的网络文化产业实施四个战略,一是SO战略,发挥优势,抓住机遇,提高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二是ST战略,扩大优势,消除威胁,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三是WO战略,利用机会、克服劣势,加大对网络文化产业的扶植力度;四是WT战略,改变劣势,防范威胁,建立从场所到内容、从终端到源头的全方位管理体系。[35]从战略定位来看,网络文化产业适合采用积极的增长型发展战略:在制度层面,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在组织层面,健全管理机构、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在产业层面,打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资源拓展产业链。[36]可见,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既强调网络文化企业战略定位的重要性,也强调政府规制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虽然不同省(市)的文化产业战略研究很多,且集中于探讨本土文化产业,但总体来说,战略呈现出普世化的特点——战略规划中有诸多跟进式“指点江山”的雷同,未能很好地反映本土的“唯一性”特点。此外,在不同产业业态视域下审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虽然学者们突破了共性的限阈,关注了不同产业业态的个性化战略,但总结起来,研究还是偏重战略制定标准和具体战略内容的宏观性,而诸如“为什么提出这样的战略,其具体实施的主体构成、具体战略以及实施可操作性有多大”等问题往往被遗忘。

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轨迹

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在这段动态性研究时间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由单一维度走向多元维度,由零散的研究走向系统化,展现出良好态势。首先,在研究文献总量上,呈现逐年攀升的态势。特别是2003年以来,关于文化产业战略研究的文献数量几乎以倍数递增,其次,在研究的主题上,文献涉及的文化产业领域越来越具体化,战略设计越发彰显不同区域或不同产业业态的“个性特征”,而且研究和国内外政治、经济变动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动关系。例如,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2000年至2003年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聚焦于应对WTO的挑战;而在WTO五年过渡期结束前后,关于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的研究突增,学者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阐述。此外,研究呈现不断涌现出新亮点的特征,如2000年出现民营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命题,2001年提出文化产业资源开发战略,2002年出现文化产业投资战略、“走出去”战略,2003年新增文化产业品牌战略,2004年出现网络文化产业、科普文化产业等业态的发展战略研究,2005年新增跨越式发展战略与文化产业战略框架研究,2006年出现文化产业区域协调战略、对外开放战略以及书法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等,2007年新增文化产业符号战略和品牌带动战略,而2008年研究中出现文化产业竞争力培植战略,文化产业国有资产重组战略等新视角。再次,从研究方法来看,诸多学者以某省(市)为个案进行分析和诊断,提出行之有效的战略举措,开启了良好开端。

但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方面,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大多数学者偏重提出对策,务虚性研究多,缺乏对战略目标、战略原则、战略环境、战略步骤以及战略实现路径等战略本身的基础理论体系的建构;与此同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如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三者之间,网络文化产业、信息文化产业和数字内容产业之间,未能做出严格区分。另一方面,研究主题有待扩展、研究深度有待提升。在具体战略上,大多数研究聚焦于“走出去战略”、“品牌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但多把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问题作为一个对策的集合,至于具体怎么“走出去”,如何“打造文化品牌”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则缺乏深层次论证,战略的针对性也不够强。此外,在个案视野下,由于战略问题本身的宏观性特征以及学者们受到知识背景的局限,研究往往最终定位在宏观层面的定性研究,研究的实用性、操作性还有待提升。如果适当增加定量研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将会有新的面貌。

实际上,上述研究中所存在的未能深入探究和涉猎的领域,理所当然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未来关注点和将研究向前推进的努力方向。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与政治、经济的互动性和影响系数的进一步提高所带来的纷繁复杂的产业发展环境以及不断变化的文化产业发展实践都将如何制定和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问题推向一个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焦点,意味着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探索将任重而道远:一方面,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需建构起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基于科学方法论的分析框架,并能够用于对不同主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不同主题的具体发展战略进行深入分析,实现国家的、区域的、行业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协调共进;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方法需定位于宏观视角下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以及微观视角下个案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互补,并在以后的研究中,增加定性研究的深度、适当提高定量研究的力度,真正为特定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指导,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战略导向;此外,未来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将不是局限于经济、文化、社会各自单一领域的研究,而是一种融合多因素分析的综合研究,毕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战略导向型服务的,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单方行为,也不是一次性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是需要立足本土资源,在尊重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战略高度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诸要素和诸环节的复合过程,因而,未来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研究的多维视角和整体观念,并落脚于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和国际传播力的发展目标。

[1]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史玉德.建构大郑州商贸城文化产业的战略思考[J].经济经纬,1995,(3).

[3]花建.中国文化产业面对加入WTO的战略选择[J].探索与争鸣,2000,(5).

[4]周道华,陶纪坤.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对加入WTO的挑战和战略选择[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7).

[5]逯弘秀,杨德军,孟丽娟,王琼.加入WTO之初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理论探讨,2003,(1).

[6]胡惠林.我国文化产业创新体系的若干问题[J].学术月刊,2001,(11).

[7]朱相远.入世后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N].人民政协报,2001-11-22(6).

[8]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9]沈望舒.北京文化产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1).

[10]胡惠林.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走出去"战略[J].思想战线,2004,(3).

[11]陈忱.中国民族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走出去战略[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12]茹静.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分析[DB/OL]. 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dbname= CMFD2007&filename=2007074434.nh,2011-05-23.

[13]刘文俭.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构想[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4).

[14]胡惠林.构建和谐世界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J].社会科学,2008,(6).

[15]梁明洪.论中国文化产业品牌战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8).

[16]赵小波.中国文化产业符号战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8).

[17]周正刚.论湖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基本战略[J].湖南社会科学,2007,(4).

[18]范玉刚.发展文化产业战略意义探析[J].人文杂志,2005,(4).

[19]郭玉林.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做好战略定位分析[N].社会科学报,2001-03-08(2).

[20]陈少峰.区域文化战略与文化产业模式创新[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6,(3).

[21]曹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B/OL].http:// 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dbname=CMFD2007&filename=2007193024.nh,2011-05-13.

[22]胡惠林.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J].东岳论丛,2009,(2).

[23]胡惠林.关于区域文化产业战略与空间布局[J].山东社会科学,2006,(2).

[24]李思屈.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3P战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

[25]解学芳.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关联性偏差及其矫正[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6).

[26]刘丽.河北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战略[EB/OL].研究报告.http://www.ssfcn.com/alert5/0000/detail.asp?id= 9811&wordPage=1,2009-7-17.

[27]江西省统计局人口社科处.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EB/OL].http://www.jxstj.gov.cn/mydc3/news_view.asp? newsid=193,2007-1-10.

[28]张旭东,宋丽丽.对黑龙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学术交流,2007,(9).

[29]刘牧雨,赵弘.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6,(6).

[30]花建.上海文化产业的战略思想新论[J].社会科学,2004,(7).

[31]杨晗,于骥.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及对策[J].市场论坛,2006,(10).

[32]陈永正.文化旅游的产业属性及其发展战略——以成都市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1).

[33]王汝辉,罗晓彬.塑造四川文化强省形象,部署文化旅游产业战略[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5).

[34]高旭琳.中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DB/OL]. 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dbname=CMFD2006 &filename=2006078155.nh,2011-05-13.

[35]朱长春.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战略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6]解学芳.我国信息文化产业的SWOT分析与发展战略选择[J].探索,2007,(1).

G124

A

1008-8466(2011)06-0011-07

2011-08-24

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及公共治理:基于上海的实证分析》(2011EGL002)研究成果;同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生态学视域下的网络文化产业公共治理模式研究》(0300219040)中期成果

解学芳(1979— ),女,山东青岛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研究。

董金荣]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战略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当代水产(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谁远谁近?
战略
战略
文化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