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延芳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 吉林 长春 130022)
关于吉林省人口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赵延芳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 吉林 长春 130022)
分析研究吉林省人口状况,对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统筹解决吉林省人口问题要根据地域人口特征制定人口均衡发展政策和规划,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发展地方经济,营造吸引人才的社会环境,健全管理体制,对城市流动人口实行综合管理,促进流动人口的市民化。
吉林省;人口问题;人力资源
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性因素。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和民生问题。分析研究吉林省人口状况,对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人口增长率下降。从数量上看,2010年吉林省常住人口为2746.2297万人。2000年到2010年间,吉林省净增人口18.2406万人,增长0.67%,年平均增长率为0.07%。1990年到2000年之间,全省人口净增长227.7542万人,年均增长0.98%。吉林省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2.16%下降到2.05%,下降0.11个百分点。①目前处于低生育率时期,由于生育政策的执行、人口大规模的流出、老龄化加速以及晚婚晚育、不孕不育、不愿生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个别区域出现人口负增长。
第二,人口素质日益提高。吉林省积极开展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使全省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和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与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相比,2010年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4926人上升为9890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由1.5076万人上升为1.6866万人;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由3.5687万人上升为4.2069万人;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3.3598万人下降为2.4059万人。文盲率由4.57%下降到1.92%,下降了2.66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比全国多960人,文盲率低2.16个百分点。①
第三,性别比下降。从性别结构看,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占总人口的50.66%,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49.3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67,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92下降2.2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3。①这一结果表明,吉林省人口比例正在朝着男女平衡的方向发展。
第四,老龄化程度加剧。近年来,吉林省经济社会呈快速发展态势,吉林省的生育率持续保持着较低水平,使吉林省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的现象。截止到2010年,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38%,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2.53个百分点。老龄人口比重上升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62个百分点。①按照国际惯例,超过7%属于老龄化社会,这一数字清晰地表明,吉林省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第五,家庭户规模缩小。由于生育水平不断下降,吉林省家庭户规模持续缩小。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中(我省常住人口2746.2297人),①共有家庭户900.1598万户,家庭户人口为2646.6906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32人减少了0.38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吉林省的家庭规模比全国规模少0.16人。①
第六,人口分布不均衡。目前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使吉林省人口分布较不平衡。全省人口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56.27%的人口分布在长春、吉林、四平这三个城市。长春市、四平市和辽源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200人,吉林市、通化市和松原市超过100人,白山市、白城市和延边州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则低于100人。①
当前,吉林省既存在与人口数量相关的人口问题,又存在与人口结构相关的人口问题,还存在人口流动等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生育水平低使人口自身发展面临挑战,并造成人口结构老化,家庭养老系统薄弱。吉林省人口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实现了低生育水平的目标,保持低生育水平的压力大大小于全国,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全省第一个跌入人口负增长的地区,但也引起了一系列人口自身发展的问题。如果持续现有的生育水平,在未来一段时间,少儿人口与劳动力人口数量将会减少,人口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同时也加剧了人口结构老化以及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目前,家庭养老仍然是吉林省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方式,人口生育率的下降直接影响了城市户籍人口的养老问题。独生子女的逐渐增多,导致城市的家庭养老系统变得相当脆弱,社会基础结构十分脆弱,亲属链条越来越少。独生子女一旦出现伤残病痛,父母的家庭养老支持体系就会出现问题甚至发生断裂。
第二,人口老龄化加大就业压力,使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面临挑战。人口老龄化导致就业人口多,社会压力大。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吉林省健康老人的就业数量开始增多,使原本就很严峻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紧张起来,致使许多劳动力人口就业难,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如何提供就业机会、消化劳动力人口就业,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科学统筹解决吉林省人口问题的一个重点,同时,人口老龄化也使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出现,使吉林省老年赡养系数不断上升,养老问题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引发的社会经济问题比全国更突出。但是,吉林省经济社会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老年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还不够健全,大部分老年人还必须依靠家庭养老,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尤其是现如今随着城市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四二一”家庭模式使得独生子女不堪重负,单靠家庭养老已难以为继,城市实行社会养老将是大势所趋。但是,目前城市养老设施和社会服务程度还远远不能满足民众的要求。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流动性的增强,农村老人子女数量的减少,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第三,青壮年劳动力和高端人才外流增多,加快了吉林省人口的老龄化,造成了财力和人力双重流失。受东北气候、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影响,吉林省目前处于人口净迁出状态,城乡过剩的青壮年劳动力和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外流人口的主体。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加快了吉林省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而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失则影响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历史上,吉林省是一个以移民人口为主的省份。1980年以前,吉林省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同期全国人口平均增长水平,外来人口推动了吉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目前,这种形势发生了逆转,吉林省不再是大量外来人口迁入的地区,而成为外流人口不断加大的地区,这也是目前吉林省人口工作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第四,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随着吉林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迁移,大规模人口流动改变了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和城市体系结构,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违法同居、非婚生育现象比较普遍,流动人口的流动状态,使生育、性疾病传播等问题难以控制。在流动人口居住密度较大的城乡结合部,也恰恰是公共卫生资源与服务资源欠缺的地方。流动人口的未婚生育、非计划生育及超生问题突出。
第一,根据地域人口特征制定人口均衡发展的政策和规划。鉴于吉林省稳定低生育水平基础牢固、人口增长速度缓慢的情况,吉林省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在数量控制方面应保持适度的低生育水平,遏止住反弹的趋势,而不是生育率越低越好。应加强规划,及时进行人口生育政策调整,建立人口安全预警机制,通过定期人口普查与不定期的人口抽样调查、人口与计划生育专题调查等,及时发现人口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在全省基本以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为主,施以个别调节的政策,以利于拉近生育政策与群众生育意愿的距离,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同时避免未来二三十年出现人口负增长,影响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们应在保持一定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走适度人口发展的道路,从而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效益的提升。
第二,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人口素质,首要的就是提高人口出生素质,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倡导科学婚检和孕检,全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同时,要加强对艾滋病的预防和监测工作,阻断母婴传播渠道。还要抓好独生子女独立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形成,注重智商和情商的培养、开发与训练。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幼儿少儿教育模式,提倡综合素质教育,注重培养行为素质、道德素质和技能素质;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建立合理的教育体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增设应用性专业,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使人力资本结构适应经济结构变动,培养优质生源和良好的劳动力资源,振兴吉林经济。
第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面对吉林省提前进入低生育水平,人口压力不是很大,但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实际情况,应积极抓好养老机制的建设和完善。要将社会养老保障与家庭养老功能、社会养老机构建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改变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格局,倡导以社会养老保障为主,家庭养老、社会养老机构养老为辅的新模式。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确保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在年老体衰、不能自理时,生活上能够得到很好的照料和护理。
第四,大力发展地方经济,营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的社会环境。根据人才流动的马太效应和“人往高处走”的自然属性,地方经济发展了就可以吸引人才。因此,吉林省要改变人才外流的局面,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筑巢引凤”,吸引人才流入。同时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和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流入人才在吉林省创业成功的先进典型,以及政府对流入人才的奖励和重用,发挥其示范效应。同时,创建人才激励机制、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人才的薪酬制度,向优秀人才倾斜;完善用人制度,努力做到让想干事业的人有机会,能干事业的人有岗位,干成事业的人有地位。吸引高端人才和青壮年劳动力留在省内,建设家乡,从而改善人口结构。
第五,健全管理体制,对城市流动人口实行综合管理,促进流动人口的市民化。完善流动人口的权益保护,要以居住地为主建立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制度,出台能够覆盖全部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政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以人口居住地设计城市福利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以户籍制度设计学校和医院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根据流动人口的增长趋势和活动规律,规划和建设各种适合流动人口活动的场所,为流动人口的正常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应大力加强城乡结合部这一农民工居住地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时,实现居住地管理,把计划生育纳入城市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流动人口的职业培训,提高流动人口的劳动技能,使他们适应城市生活,并融入城市。
[注 释]
①参见《吉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解读》,吉林省人民政府网,http://www.jl.gov.cn/zwgk/zcjd/zyzcjd/ 201105/t20110506_985493.html,2011-05-06。
C92-05
A
1008-8466(2011)06-0065-03
2011-05-20
赵延芳(1968— ),女,吉林长春人,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主要从事哲学、社会学研究。
林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