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

2011-08-15 00:44徐福军马俊杰
地下水 2011年1期
关键词:经济评价废弃物指标体系

徐福军,马俊杰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

徐福军,马俊杰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以物流分析为基础,兼顾循环经济的 3R原则,利用循环经济发展中涉及的物质流分析指标,以及物质流指标与人、经济、单位投入、产出等外延领域的结合衍生指标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作了解释,对数据来源途径做了分析。

物质流分析;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循环经济要求的是资源效率与效益化原则,对区域循环经济的评价及指标体系设计也必须贯彻这一根本原则。物质流分析(MFA)方法为资源、废弃物和环境管理提供了方法学上的决策支持工具,也为区域循环经济的评价与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MFA方法是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表述国家资源投入、废弃物产生和废弃物再生利用的概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工具。以 MFA方法为基础,建立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是我国当前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目前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指标过于庞杂且不均衡,指标数量巨大,但其中能够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动态指标偏少;指标体系主要集中于个别案例的研究较多,缺乏一套广泛适用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数据来源缺乏,统计方法不统一[1]。本文依托物质流分析指标及其衍生指标和循环经济评价的原则设计出具有符合区域特点的指标体系。

1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及构建方法

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第一步是评价指标选择原则的确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因而种类、项目繁多,为此评价指标筛选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①整体性与层次性;②科学性与实用性;③简明性与可操作性;④规范化与可比性;⑤效率与效益性。

在对物质流指标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参照相关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资料,并结合区域的社会经济及资源环境特点,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2 物质流分析方法及其指标

物质流分析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关于特定系统的物质流动和贮存的系统性分析。主要涉及的是物质流动的源、路径及汇。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物质流分析的结果总是能通过其所有的输入、贮存及输出过程来达到最终的物质平衡。这是物质流分析的显著特征,它为资源、废弃物和环境的管理提供了方法学上的决策支持工具[2]。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改造或调控现有的线性物质流动模式,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及转化效率,形成效率较高的物质循环模式,其核心调控手段就是基于多种尺度的物质流分析(MFA)。物质流分析方法近年来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研究领域发展迅速。

物质流分析为分析经济活动的效率、资源和环境压力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因此,物质流分析指标体系是评价经济活动效率的重要指标。关于物质流分析的指标及核算关系在欧盟《指导手册》以及国内外的研究中已经作了较为完善的研究[3]。

3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涉及的物质流标析指分及衍生指标

3.1 循环经济发展中涉及的物质流分析指标

3.1.1 直接物质输入

直接物质输入是指所有具有经济价值的直接进入经济生产和消费活动的物质,包括区域内部直接物质输入和调入(国家层面为进口)物质两部分,其中区域内部直接物质输入又包含区域内开采的资源量和再生资源的利用量。具体涉及指标为:直接物质输入量、物质消费总量、再生资源利用量。

3.1.2 区域内资源开采过程中伴生的隐藏流

隐藏流或生态包袱主要包括四种类型[3]:①开采化石能源、工业原材料时移动的表土量和引起的水土流失量;②生物收获的非使用部分:木材砍伐的损失、农业收割的损失等;③建筑遗弃土方及河流疏浚;④自然环境水土流失量。

3.1.3 区域内物质输出

是指从经济系统进入自然环境且不能再循环使用的排放到水域、大气和土地的各种物质。包括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固体污染物的排放量。具体涉及指标包括:废弃物产生量。

3.1.4 贮存净增量贮存净增量

是指经济系统的年度贮存物质净增长量,衡量的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增长,每年新的物质通过新增建筑物和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新的耐用消费品如汽车、工业机械、家用电器等增加到经济系统中,而同时一些老的建筑物被拆除,耐用消费品处理处置等,二者之差就是贮存净增量或库存净增加。具体涉及指标为物质资产存量——物质平均使用周期。

3.2 循环经济发展中涉及的物质流分析衍生指标

3.2.1 物质流分析衍生指标

①直接物质输入的衍生指标有:人均资源消费量、资源消费强度、资源生产率、环境负荷率、低能耗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采矿回采率。

②区域内资源开采过程中伴生的隐藏流涉及指标包括:资源开采水土流失率,资源开采土地沙漠化率。

③区域内物质输出的衍生指标包括:人均废弃物排放量、废弃物排放强度、环境效率、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城市中水回用率、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率、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率、工业废气去除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采油污水回收率、农用地膜回收利用率、农业秸杆综合利用率、废旧物质综合利用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危险废物处置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废物最终处置变动率。

3.2.2 物质流分析指标与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发展结合的指标

依据循环经济 3R原则,结合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求,选取农业节水灌溉面积,环境保护投资占 GDP的比重,城市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成率等指标[4]。

4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结构与解释

4.1 基本框架

根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三个基本原则和运行过程,结合现有的统计指标和数据资料情况,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由资源利用减量化指标、废弃物排放减量化指标、资源回收与循环再利用率指标、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处置指标和其他指标五大部分共 36个分指标构成。

4.2 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解释

4.2.1 资源利用减量化指标

包括直接物质输入、人均资源消费量、资源消费强度、资源生产率、环境负载率、低能耗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农业节水灌溉面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成率、采矿回采率 9个分指标。其中直接物质输入量包括区域内资源开采量和进口资源量两部分;人均资源消费量包括人均能源消费量、人均水资源消费量和人均物质消费量等;资源消费强度包括能耗强度、水耗强度和物耗强度;资源生产率为单位自然物质所生产的 GDP所表征的资源生产力,是一个度量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关联作用的有效指标,包括能源生产率、水资源生产率和物质生产率等。环境负载率指系统不再生能源投入总量与可再生能源投入总量之比。低能耗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是指能耗低、废物排放少的第三产业(除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外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部 GDP的比重。

4.2.2 废弃物排放减量化

废弃物质排放量、人均废弃物排放量、废弃物排放强度、环境效率等 4个分指标。其中,废弃物质排放量包括废气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等;人均废弃物排放量包括人均人均废气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等;废弃物排放强度包括废气排放强度、废水排放强度和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等;环境效率包括废气效率、废水效率和固体废弃物效率等[5]。

4.2.3 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率指标

包括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城市中水回用率、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率、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率、工业废气去除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采油污水回收率、农用地膜回收利用率、农业秸杆综合利用率、废旧物质综合利用率、物质平均使用周期等 12个分指标。物质平均使用周期建议用作为废弃物再利用的评价指标。物质平均使用周期是指,从物质作为直接物质投入进入到社会经济活动边界内,直到作为废弃物离开社会经济活动边界为止的年限。物质平均使用周期可以表达为物质资产存量年淘汰率的倒数[6]。

4.2.4 废物无害化处理与处置指标

包括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城市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危险废物处置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废物最终处置变动率 6个分指标。其中工业废物最终处置变动率指本年工业废水、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固体废物排放量减去上年排放量的差占上年排放量比率。

4.2.5 其他指标

包括环境保护投资占 GDP的比重,资源开采水土流失率,资源开采土地沙漠化率,环境容量剩余率,规模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比例 5个分指标。其中,环境容量剩余率包括水环境容量剩余率和大气环境容量剩余率, 是指剩余环境容量占环境容量的比例。

5 数据资料可获得性分析

5.1 资源利用减量化主要指标

直接物质输入、人均资源消费量、资源消费强度、资源生产率四个分指标,在物质流核算结果中可得到基础数据,然后与人均、GDP等结合即可得到指标数据值。物质流核算中的数据资料来源为《榆林统计年鉴》,到统计部门、外贸部门及相关单位调查为主,配合发放企业调查表和座谈等多种形式;采矿回采率,直接取自国土资源局的统计资料,《榆林市矿产资源规划》和《榆林能源化工基地总体规划》等资料;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资料来源为农业局和水利局;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成率的数据来源为城乡建设局统计资料。

5.2 废弃物排放减量化主要指标

该部分数据主要来自环保部门的环境统计报表数据,以及《榆林市环境质量报告书》中的数据。

5.3 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主要指标

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指标为新开发指标,只有个别指标建立了相应的统计调查制度,与现行统计数据差距较大,总体的统计范围、指标口径存在缺陷,数据资料来源困难。本文数据来源主要依托物质流数据核算中对企业、工业园区以及政府部门的调研数据。

5.4 废物无害化处理与处置主要指标

该部分数据主要来自《榆林市环境质量报告书》和《榆林统计年鉴》以及环保局的环境统计报表,少量生活垃圾的数据来自环卫部门。此外,建设部的《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中有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的数据。

5.5 其他主要指标

环境保护投资占 GDP的比重在统计年鉴中有数据,对于缺失年份的数据可利用当年环保项目投资金额核算;资源开采水土流失率、资源开采土地沙漠化率两个指标借助物质流核算数据中的水土流失量可计算资源开采水土流失率,而对于资源开采沙漠化率数据主要来自政府沙化治理办公室的统计数据和涉及规划文本中的数据;环境容量剩余率,该指标可直接采用已有的环境容量数据计算;规模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比例,主要数据来自工业园区规划、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以及清洁生产审核部门的资料。

6 结论

本文在物质流分析指标的基础上,将物质流分析与循环经济评价结合,既体现物质流指标的特色,又兼顾循环经济的 3R原则,结合流量指标(输入量、输出量、循环量),产品强度指标(单位产品的输入量、输出量、再生资源量),经济强度指标(单位产值的输入量、输出量和循环量)、人均指标(人均输入量、输出量)等外延领域的结合。尽可能用物质流分析延伸出来的指标,构成较为独特的指标体系。较已有指标体系,其优势主要体现在数据来源、物质流指标与循环经济特征的结合等方面,但在指标选取以及适用性等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特别是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固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争论,但循环经济的研究将将会在不断的争论中发展和完善自己[3]。基于物质流分析指标建立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不仅会为我国制定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目标、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也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区域间的比较,找出差距,调整战略的重要技术指标。

[1]陈文晖,马胜杰,姚晓艳.中国循环经济综合评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黄和平,毕军,张炳,等.物质流分析研究述评[J].生态学报,2007,27(1):368-379

[3]黄和平,毕军.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J].资源科学,2006,28(6),20-27.

[4]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6:9,23-26.

[5]毕军,黄和平,袁增伟,等.物质流分析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刘滨,向辉,王苏亮.试论以物质流分析方法为基础建立我国循环经济指标体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4):32-36.

Founding the Index System of Evaluating Regional Circu lar Econom y based on M FA

XU Fu-jun,MA Jun-jie
(College of City and Environment,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127,Shaanxi,China)

Based on material flow analysis and combed the 3 R principle of circular economy,this articlemakes used of thematetial flow analysis index which contained in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material flow analysis index combined with people,economy and per-investment,output-input ratio etc.to genetated postponing index,found the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c ircu lar econom y.And then interp rets the index,analyzes the data source.

Material Flow Analysis(MFA);circular economy;index system

F062.2

B

1004-1184(2011)01-0158-02

2010-09-15

西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09YZZ36)

徐福军(1985-),男,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规划、产业生态学。

猜你喜欢
经济评价废弃物指标体系
制造了全世界三分之一废弃物的产业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电子废弃物
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管理的思考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有无对比法”在经济评价中的运用及相关概念分析
关于致密气开发经济评价的思考
“营改增”对项目投资经济评价的影响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