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异同

2011-08-15 00:53姚洪越
关键词:中国化佛教马克思主义

姚洪越

(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48)

论佛教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异同

姚洪越

(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48)

佛教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时代背景、国内背景、国际背景和发展历程上存在明显的异同,马克思主义要充分借鉴佛教中国化的经验,立足时代、放眼全球,进一步推动自身的中国化进程。同时,马克思主义要和其他中国文化要素结合,形成中国新文化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地位与充分发挥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积极社会作用的“双赢”,共同推动中国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佛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异同

在长达5 000多年的中国历史中,有两种外来思想表现出异常的生命力和适应力,在中国传播、发展、壮大,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化,并且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两种思想分别是佛教和马克思主义。

一、佛教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涵义与基本进程

佛教起源于一个与中国在地理特征、文化背景、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领域存在很大不同的国家——印度,因此,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不能不做出适应中国特征的许多改变,这就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具体而言,“佛教中国化,即是佛教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相适应,相结合,进而形成独具本地区特色的佛教,表现出有别于印度佛教的特色精神面貌和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特征。”[1]26-27与佛教中国化相类似,起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中,也需要为适应中国的具体国情而使自己具有在其他国家传播、发展时所不同的特征,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关于佛教传入的具体时间存在不同的说法,但大致可以确定是在公元前后[2]5-9。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从佛教传入中国时就开始了,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汉魏时期。这一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不久,佛教主要在与西域进行贸易的商人及与商人密切接触的上层人士中传播。佛经的翻译借用、比附了儒家、道家的许多词汇、理论,形成格义佛教。“两汉之际佛法始来,直到前魏,其历史记载缺乏,真相颇不明了。然汉魏之世,佛教与中国方术似本为一家。”[3]80以儒道思想来比附佛教的《牟子理惑论》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土人士对佛教认识的主流思想。佛教中国化的第二个阶段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时期,佛教经典进一步传入中国,出现了若干具有不同侧重点和不同理论观点的派别。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大大增强。佛教的发展引起了儒道两家同佛教的斗争,也出现了政权统治者打击佛教的事件,佛教中“三武一宗”法难中的两次——北魏太武帝灭佛和北周武帝灭佛就发生在这一时期。第三个阶段是隋唐时期。经过600余年的发展,佛教具备了繁荣的条件。隋王朝“提倡佛教,把佛教作为重要的工具”[4]220,“从总体看,唐王朝对三教是采取以儒为主体,调和并用的政策”[4]238。国家给予高僧极高的礼遇,大力支持佛经翻译等事业,为佛教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寺院经济飞速发展,为佛教的繁荣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在有利的社会条件下,佛教出现了大发展、大繁荣:高僧辈出、流派纷呈,蔚为大观。在高僧方面,出现了如智顗、湛然、玄奘、窥基、慧能、神秀、神会、马祖、善导、道宣、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等大德;在流派方面,出现了禅、法相、天台、净土、三论、华严、律、密等宗派;高僧各有偏重,宗派激荡交融,共同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胜景——隋唐佛学。隋唐佛学依托当时中国的强大国势,凭借本身的博大精湛,从中国走向世界,朝鲜、日本、南洋成为中国佛学的重要传播繁荣区域。

一般而言,佛教到此时,已经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成为中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佛教。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北宋时期,佛教思想成功地渗透到儒学当中,成为宋明儒学的重要理论渊源和组成部分,并且随着理学官方统治意识形态地位的确立部分地融入到国家的指导思想之中,佛教深刻地影响了从国王大臣、硕士鸿儒直到贩夫走卒的中国国民。

马克思主义大规模传入中国是从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开始,从那时起到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过了两个时期,形成了两大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第一个时期是从十月革命到1978年,大致经过了60年的时间,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逐渐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一系列体现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大灵魂的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在中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中国成为世界上不可忽视的重要战略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历史时期是从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目前还处在发展进程中。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改革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内容,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顶住了苏东剧变、国内政治动荡带来的巨大冲击,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第四代领导集体全面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复杂矛盾,开创了实现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中国成功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迈进,中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得到全面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国际地位大幅攀升,中国成为了当今世界规则和世界体系的重要建设者。

二、佛教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异同

(一)二者在时代背景上的异同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5]11佛教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适应各自的时代背景,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可以说,二者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国人的时代需要,解决了中国人面临的某些问题。在佛教中国化的时代,佛教为人民提供了对现实的解释和对心灵的慰藉和寄托。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的理论体系,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在这一点上,二者是相同的,但由于各自中国化时代的具体特征不同,二者不可避免地存在巨大差异。佛教中国化处于封建时代,当时科技的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社会结构比较稳定,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这使得佛教可以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在与中国固有的儒学、道教的冲突融合中,不断地发展演化,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佛教,对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和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重大而长远的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在20世纪、21世纪,这是一个科技的时代、全球一体的时代、市场主导的时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变革层出不穷。身处期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不断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适应并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全球范围的大融合、市场经济的大跃进。如果说,气定神闲,不争一日之短长代表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品格;步履匆匆,绝不落后于时代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特征。

(二)二者在思想生态环境上的异同

佛教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都面临着国内其他思想形态的竞争。前者一直受到儒家、道教的竞争和打击,后者在许多领域一直面临着西方各种意识形态、中国传统思想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多方面的竞争。面临着竞争是二者的共同点,但竞争环境的不同则是二者的差异所在。佛教中国化面对的是一个高度成熟、极端自信的强大本土文化,面临着一个或多或少受到歧视的不利环境。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儒学、道教不断展开与佛教的竞争,佛教不得不积极推动自身的转型,对印度佛教的教义、教规进行修改,使之适应中国的社会现实,并积极吸收儒学的若干核心价值原则,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进行辩护。另一方面,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数百年内,没有其他外来思想与之竞争。唐代传入的景教没有在中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伊斯兰教在汉族地区与佛教相比影响力相差甚远,构不成有效竞争。这使得佛教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论优势和特色,在适应中国国情、吸收儒道特别是儒家部分思想的条件下,在中国发展壮大,进而影响了儒道两家,成为中国文化的中流砥柱之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时期(毛泽东思想时期),中国积弱多年,屡遭入侵,败绩不断,积极主动地从西方引进各种思想学说,通过比较、实践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全国人民(除了港澳台)的思想来源和是非标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则主要是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奔向现代化、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时期,积极引进在西方国家被证明科学合理、积极有效的各种制度、机制,积极与西方主导的各种国际组织、国际规则相适应,努力得到西方主导的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容纳,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的主要历史任务。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是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快速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而这种中国化又是和吸收世界各种体现现代化大生产和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各种制度设计、观念更新,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步复兴,重新发现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的现代价值相联系的。这一方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使马克思主义面临来自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保守主义的更大竞争和挑战。如果说,主动修改佛教教义,以变革自身求得生存,以迎合、附会求得谅解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全面推行自身原理,对中国本土文化给予全面整理和批判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特点。佛教中国化的主要理论竞争者来自中国内部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主要是来自中国之外的理论竞争。

(三)二者在国际背景上的异同

这里的国际背景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思想形态本源国的情况,其二是其他信奉国的情况。佛教和马克思主义都起源于中国之外的国家,都有本源国,而且除了在中国发挥重要影响之外,都存在其他信奉国,并且在其本源国衰败之后,中国都成为这种理论的最主要信奉国和影响国之一。但二者在上述各方面也存在若干不同。佛教中国化时期,佛教的本源国印度一直是一个分裂的地区,其经济、政治状况远不及中国。但是,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到达印度的中国人又主要为佛教徒,这些人对印度进行了很大程度的美化和神化,认为印度是西方圣地,但这一论调遭到了高度自信的儒家和道家的否认。整体而言,佛教中国化时期,佛教在印度还是有一定影响的,许多印度国民是信奉佛教的。当佛教在印度基本消亡的时候,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已经基本结束,中国化的佛教已经长大成熟,具有了独自发展并向外传播的能力。在佛教中国化时期,除了佛教的本源国印度之外,还存在许多信奉佛教的国家和地区,正是这些地区和印度一起构成了向中国输出高僧、佛经,传播佛教的主要力量,为佛教在中国的生存、发展、传播,并且进一步中国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马克思、恩格斯的故乡是德国,其活动空间遍及整个欧洲,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直接受到的是苏联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讲,欧洲和苏联都可以算是马克思主义本源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期是欧洲马克思主义经过一战洗礼发生分化的时期,苏联作为第三国际的领导者、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盟国、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综合国力不断上升,给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支持和影响。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加入第三国际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苏结盟,从第三国际对中国革命的直接领导、资金物质支援和人员培训,到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对中国的巨大帮助,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深深地打上了苏联的烙印。中苏分裂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已经长大成熟,具备了独自成长的各种条件,并且在中国的建设实践中特别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二者在发展特点上的异同

佛教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密切结合了中国的国情,都对原始经典做了一些新的解释,都提出了许多新的命题和论断,都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抓住了中国人的心理,适应了中国人的需要,解决了中国人面临的重要问题。但二者也存在重大的差异。首先,发展时间的长短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只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到今天也只有90年的时间,而佛教中国化从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到隋唐时期,经历了长达800余年的时间,如果是到宋明理学的成熟,则经历了1 000多年。佛教中国化经历了一个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长得多的历史时期。其次,二者同国家政权的关系不同。佛教作为一种宗教虽然从产生时期就注重同国家政权力量的结合,佛教中国化过程也得到了来自国家政权的大力支持,但除了极短的历史时期和范围很小的政权之外,佛教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的官方意识形态,并且不时受到来自官方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权的打击。应该说,佛教中国化过程中,采取的是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重视上层路线,以取得王公大臣、各界名流的支持,更重视下层路线,深入民间、山林,取得芸芸众生的皈依信仰。到了宋代以后,佛教再没有受到来自国家政权的毁灭性打击,得到大量儒士的信仰,并且深入民间,佛教中国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马克思主义从传入中国开始,由于其理论本身的特性,就以取得国家政权、改造国家制度为目标,成功之后顺理成章地作为国家官方意识形态得到大力普及和支持,成为各类教育机构和宣传机构的主要教育宣传内容。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速度极快、成就巨大的重要原因。和佛教相比,马克思主义更关注社会上层,政党领袖、学术精英的思想动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普通民众则更多地是通过参与国家政权建设、各种制度建议来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通过感受各种制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第三,二者同国际社会的联系不同。佛教中国化时期中外联系不便,该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主要是从印度、西亚、中亚等国输入佛教,以及中国文化(包括隋唐之后中国佛教)向周边国家的传播。西方世界的思想对中国影响不大,即使是东南亚的小乘佛教和中国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也很有限。比较孤立,单向发展和传播是佛教中国化时期中外思想交流的重要特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期,全球化不断深入,中外交流和联系难以阻挡,世界形势与中国息息相关。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迅速融入世界,中国和世界成为一体,世界各种思想形态相互激荡、彼此竞争、相互借鉴。世界一体、息息相关、相互融合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期中外思想交流的重要特征。

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一个理论要想在中国长期存在并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就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不断适应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现实需要,不断推动理论本身的发展。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就是不断适应中国的社会历史变化,针对各时期中国统治者和民众的需要不断发展的过程。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理论指南,中国必须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领域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同时,为了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必须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二)立足时代、放眼全球,推进全球化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当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全球化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需要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品格相结合,更需要时刻关注世界局势的变化,时刻关注世界范围内其他理论体系的发展演化进程,充分吸收其他理论体系中适应时代的元素,及时对时代提出的各种重要问题提出自己的科学解答。如何进一步充分吸收其他理论体系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和谐、宗教和睦等领域的有益经验,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这些领域获得新的重大突破,促进中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仍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充分认识中国传统理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进一步融合,打造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新文化体系

佛教中国化的最终结果和最终标志就是形成独特的中国佛教,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体系内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结果和成熟标志应该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中国新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在未来形成的中国新文化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应该居于指导性的地位,应该和中国新文化体系中的其他非马克思主义元素结合为一个有机体。这需要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是中国文化体系中的非马克思主义元素要努力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实现自身的与时俱进,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社会主义社会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作为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进一步实现中国化的进程中,要进一步努力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这些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相同点、相似点,尽可能用双方都能接受的语言、形式来表述、传播中国新文化的内容,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地位与充分发挥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积极社会作用的“双赢”,共同推动中国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普及的重要性

佛教中国化的成功是与统治者、社会知识阶层和普通社会大众对佛教的支持、信奉和皈依密切相连的。正是得到了民众的信奉,在封建士大夫阶层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使得佛教在每一次“法难”之后都迅速复兴,并内化到中国各阶层的意识中,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理思维和生活日用。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入知识分子阶层和社会大众的头脑,成为他们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理论指导,就越来越需要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越来越需要跟从时代的脉搏和实践的发展,从而也就必然越来越具有更多的经典作家所没有涉及到的内容,越来越拥有更多的新观点、新论述。这就提出了用不断更新的理论来教育各社会阶层的任务,提出了如何认识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发展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应该充分发挥各级宣传教育机关、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与时俱进,又做到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界限分明;既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不断发展,又做到全党全国人民思想的高度统一,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平稳发展。

[1]方立天.佛学研究的现代化和佛教中国化[J].瞭望,1994(Z1).

[2]潘桂明,董群,麻天祥.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历史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汤用彤.汤用彤学术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杜继文.佛教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魏艳君)

Seve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ndigenizations of Marxism and Buddhism

YAO Hong-yue

(School of Marxism,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China)

There are obviou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ndigenization of Marxism and Buddhism on the backgrounds of time,domestic,and international,and on the development course.The experiences of Buddhism can be learned for Marxism to further impel its own indigenization timely and globally by uniting with other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forming the new Chinese cultural system,realizing the“win-win”of insisting the instruction status of Marxism and fully display the non-Marxism theories,and impell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indigenization of Buddhism;indigenization of Marxism;process;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

B17;G04

A

1674-8425(2011)03-0082-05

2010-12-07

姚洪越(1974—),男,河北馆陶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佛教比较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化佛教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