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伟浓
东盟国家的对华友好协会:缘起与特色
高伟浓
作为民间组织的东盟各国对华友好协会,是顺应本国对华关系发展的需要而在不同的时间成立的。长期以来,它们在本国对华关系中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做出过重要贡献。在今天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越来越频繁和多样化的交流活动中,发挥着对现有官方机制的“补缺”功能。
东盟;对华友好协会
对华友好协会在东盟十个成员国中,除缅甸外,每个国家都有一个对华友好协会。分别是文莱中国友好协会、柬埔寨中国友好协会、老挝中国友好协会、印度尼西亚—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合作协会、大马(马来西亚)中国友好协会、菲律宾中国了解协会、新加坡中国友好协会、泰国中国友好协会、越南中国友好协会。虽然名称不一,但其角色是一致的,即承担与中国的“中国东盟友好协会”进行对等来往和交流的民间角色。本文主要对部分东南亚国家对华友好协会的缘起与特色做简要的探讨,以利于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在东南亚各国中,泰中友好协会是最早诞生的。它成立于泰中建交的1975年。泰中友协与中泰友协就像是孪生姐妹,成立时间相隔不久,都具有浓厚的政府背景,可以说是政府最高层直接推动的产物。1975年,当时身为泰国外长的功·塔帕朗西作为差猜·春哈旺(他的舅舅)的秘书首次访问中国,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访问期间,在两国政府的倡导下,分别成立了中泰友好协会和泰中友好协会。周恩来说:中泰已经开通了官方外交,还要开辟人民群众民间交往的“外交”。功·塔帕朗西在他后来卸任泰国政府要职后,顺理成章地被推举为泰中友好协会主席。泰中友协的宗旨是促进泰中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与合作。该协会在北京设有办事处,主要致力于促进泰中的教育、体育、文化的交流。功·塔帕朗西曾说,这些年来,泰中友好协会和中国汉办加强合作,为促进泰国的汉语教学牵线搭桥,成功地帮助泰国教育部引进上千名中国汉语教学志愿者前来泰国大、中、小学教学汉语,使泰国兴起一股“汉语热”。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泰中友协协助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举办了一场有中、泰名歌手同台演出的音乐会;还邀请中国上海芭蕾舞团到曼谷演出,以表“泰中一家亲”的悠久情谊。众所周知,在全球的“汉语热”和孔子学院办学活动中,泰国是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之一。
泰中友协的最大特色,是个人的作用和魅力。作为泰中友好协会主席,功·塔帕朗西的外祖父曾担任过泰国陆军司令,是周恩来的好朋友。他本人说:“我从泰中建交那年起,几乎每年都到中国,近年更是频繁,几乎每年五、六次,30多年了,我也记不清到底访问了中国多少次!34年的耳闻目睹你说能不了解中国吗?”泰中人民之间的友好由来已久,有着手足般的情谊和相近似的文化风俗和饮食习惯,像兄弟一样。此外,泰中友好协会在中国还有30多个分会。这是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友好协会所没有的。功·塔帕朗西还凭借国际羽毛球联盟主席的身份,积极开展全球华人羽毛球运动,每年都在世界各地一个大城市举办一次大赛,以增进情谊为第一,不设冠、亚军,让全球的华侨华人家属参与。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国家中与中国关系最悠久的国家之一。1404年郑和远航至马六甲港口并与王室建立起商业、文化和宗教联系,成为马中关系不可替代的永久底色。1974年,马来西亚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到1990年代,两国关系获得长足发展,双边交流与合作扩大至贸易、科技、农业、旅游、文化及军事等各个领域。马来西亚中国友好协会正是顺应这一形势于1992年12月30日成立的。协会的宗旨是致力于协助马来西亚及中国政府加强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联系,推进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该协会成立时便得到政府的重视。在1993年4月4日的首届会员大会上,马来西亚内政部副部长梅洛·朱尼德说,协会肩负着促进两国友好和国内民族团结的双重任务。协会自成立以来,已举行过多项重大活动,特别是在1993年马哈蒂尔访华、1994年5月30日的庆祝马中建交20周年纪念及11月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马来西亚等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与加强马中友好关系作出了杰出贡献。2006年中国东盟友好协会成立后,马中友好协会又与之建立起密切的双边民间关系。
马中友协的特色是会员多,影响大。在所有东南亚国家同类组织中,马中友协是会员较多影响也相应较大的一个。据协会资料,它现拥有来自社会各个阶层1000多名会员。其始创者是一批热爱世界和平和有志于融合华巫两大民族文化的热心人士。
新加坡的中国友好协会是一个民间法人团体。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新中交往基本上属于“华人”间的交往,因为新加坡国民主要由华人组成的缘故。截至2009年年底,新加坡华人占新加坡居民人口中的74.2%,即4个新加坡人中就有3个是华人,是新加坡人口中最大的族群。新加坡是世界上除大中华地区外惟一一个华族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国民收入高,在东盟国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早在1990年新加坡与中国建交之前,两国关系就已经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不过,由于特殊的国情,新加坡民间组织和人士在新中关系发展中的角色担当主要是在建交之后,且他们在这样的角色担当中可能有比其他国家更多的政府背景。两国建交后,1993年7月,在中国驻新加坡首任特命全权大使张青的倡议下,新加坡中国友好协会宣告成立。协会坐落在新加坡中心一处豪华、气派的俱乐部,称“东陵俱乐部”,是协会的主要活动场所。新中友协成立后,与中国方面的国际友谊促进会、文化交流协会、国际科技交流协会、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海外联谊会等十几个组织建立了联系。在其后的岁月里,新中友协除了每年正式组团访问中国不同地方以外,还在新加坡与从中国前来访问的戏曲、舞蹈、绘画、医学、科学、法律、传媒、教育、培训、经贸、城建和精神文明等不同领域的人士进行多方位的友好交流。仅1997年,我国从华北到东北、从西北到西南等30多个城市皆有新中友协的足迹。
新中友协的最大特色是特色是“小联合国化”、“专业化”。在东南亚所有的对华友好协会中,新中友协成员的民族和国籍分布的广泛性堪称首屈一指,由此也体现出新加坡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多种族、宗教社会的特质。除了协会会长为华人外,副会长中有马来人、印度人、欧洲人;在150多个会员中,有新、中、英、法、德、荷、瑞(士)、日、韩、马、印(尼)等十几个不同国籍的人。此外,协会对其成员的“专业化”要求——即对中国问题的兴趣和熟悉程度要求很高。要想成为新中友协会会员,其中一项条件是“对中国的事物,不论哪一方面,有所兴趣和关怀”。
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印尼中国经济、社会与文化合作协会成立于1992年7月。创立者是印尼知名企业家苏甘达尼。协会的宗旨是致力于推动两国在相关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协会的成立是1990年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必然产物。1990年8月8日,在李鹏总理访问印尼时,两国外长分别代表本国政府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政府关于恢复外交关系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宣布自即日起正式恢复两国外交关系。两年后成立了印尼中国经济、社会与文化合作协会。1993年8月,中国也成立了“中国印尼经济、社会与文化合作协会”,作为与之对等的民间组织。当时两个协会通过共同签署的《关于两个协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合力推动中国和印尼两国在相关领域的合作与交流。2010年,恰逢印尼中国经济、社会与文化合作协会成立18周年和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建交60周年。该协会从7月1日开始举办系列活动,利用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加强印中贸易关系,以推动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
印尼中国经济、社会与文化合作协会的特色是多分会并存。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种族国家,因此,在印尼,只有一个全国性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合作协会很难适应日益增多的交流需求。随着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与中国关系发展迅速的地方也成立了自己的分会。据资料,第一个分会印尼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合作协会梭罗市分会是2007年4月20日在爪哇岛历史名城梭罗成立的。
文莱中国友好协会在发展文中关系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协会的宗旨是以民间和非官方的形式推动中国和文莱在文化、港口、住房、通信、路桥、水电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并通过人员往来、组织研讨会和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进一步增进中国和文莱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随着中国与文莱的交往日益密切,文中友协进一步发挥民间友好组织的优势,补充现有机制所发挥的作用,为中国和文莱之间的友好合作注入新的活力,亦为中文两国人民的交流历史谱写崭新的一页。文莱中国友好协会的建立比较晚。2004年9月文莱元首苏丹陛下访华期间,中国文莱友好协会成立,首先架起两国民间交流桥梁中的中方一端。桥梁的另一端——文莱中国友好协会也开始酝酿。在有关当局的促成下,一个以DR.Kamaruddin、洪瑞泉及陈家福三人为首的筹组委员会于2005年3月初正式成立。筹组委员会经过多次协商,由洪汝铭律师及林文华两人负责拟定章程草案,并于2005年3月16日于斯市中华总商会甲必丹王文邦会议室举行第一次筹备会议,正式通过章程草案,并授权筹组委员会三人向社团注册官提出申请成立文莱中国友好协会,并于4月18日接社团注册官正式来函批准注册。注册地址经斯市中华总商会同意暂时使用斯市中华总商会会址。在获批准的当天下午即召开第二次筹备会议,成立临时理事会。至2005年10月,协会召开临时理事会首次理事会议,成立了五人选举委员会负责处理选举首届理事会事宜。2005年12月,协会举行第一次常年会员大会。2006年元月10日,于兰花花园酒店宴客厅举行首届理事宣誓就职典礼,文莱工业及主要资源部部长丕显拿督阿末博士主持仪式。
文莱中国友好协会的特色是华人发挥独特作用且与当地民族和谐相处。文莱对华友好协会是东盟国家中另一个华人发挥独特作用且与当地民族和谐相处而建立起来的协会。协会成立前的筹委会三人小组中,DR.Kamaruddin是马来族,洪瑞泉及陈家福是华人,另外19位成员涵盖各阶层的华巫籍人士。2005年10月,文莱中国友好协会临时理事会首次理事会议上成立的五人选举委员会成员都是华人。协会的第一届(2006~2008年)理事中的三分之二是华人。可以看出,文莱中国友好协会从其成立到运转的整个过程中,体现出当地民族和华人的和睦合作,当地华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莱中国友好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组成立更加体现出两个民族的合作关系。在领导层级的副会长以上人选中,保持了当地民族与华人的平衡。而在秘书长以下的执行机构(含委员)中,则全部是华人。文莱中国友好协会成立后的一件大事便是参与了2005年4月20日至21日来访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部分接待工作。两国元首均表示,文莱中国友好协会的成立将成为两国人民增进了解、扩大交流的新渠道。期间,中国文莱友协和文莱中国友协在帝国酒店签署了《谅解备忘录》。
缅甸联邦巩固与发展协会成立于1993年9月15日,并作为群众团体在政府家庭事务部注册。其宗旨及主张是加强联邦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主权的独立、增强民族自豪感,维护法律、秩序、和平和安宁,促进国家发展,使之成为一个繁荣、和平和现代化的联邦。参加者不论性别、阶级、教义或信仰,都可成为其成员。凡年龄在10~18岁年龄段的成员为初级成员,年龄超过18岁的成员为高级成员。政府的公务员也可以加入该会。初级成员无须交会费,高级成员每月缴纳会费。目前已有成员250万。缅甸联邦巩固和发展协会的最高领导机构是中央执行委员会,下设秘书长。该协会在省、地区、镇、选区和村设有各级执行机构。协会根据章程,每5年进行一次换届。观察其主要活动,包括对内组织青年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对外加强与各国青年组织的交往,主要以对内活动为主。在对外关系方面,已与日本、泰国的青年组织建立了联系。该协会对中国友好,愿意与中国交往,曾派团参加中国主办的’95北京东亚青年领导人会议。
在今天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越来越频繁和多样化的交流活动中,民间组织适时地登上历史舞台,在不同的领域扮演着越来越引人注目的角色。其中,东盟国家的对华友好协会就担当着这样的角色,是东南亚各国发展对华关系的民间组织的重要代表。此外,这些协会还可以在国内独立举办与中国相关的友好活动,或承担本国官方机构、其他民间机构委办的对华友好活动。大多数国家的对华友好协会的职责无疑是专一地对华的,因为各国协会的名称明白无误地规定了其双边交流的范围。惟一例外的是缅甸,其对华交流职责归口于一个叫做“缅甸联邦巩固与发展协会”的机构,其负责所有对外事务,而不像其他国家那样专一地负责对华关系。而华人精英则不同程度地在各自的协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最近几年来,东盟各国对华友好协会与中国东盟友好协会紧密合作,在东盟与中国的对话合作机制中,发挥了对现有官方机制的“补缺”功能。不少国家的对华友好协会中的华人都是成功的商界人士和活跃的文化名人,他们是各个协会不可缺少的血液。这样的华人很多,如周伯达先生为印尼富域有限公司董事长,在印尼中国经济、社会与文化合作协会中任理事,同时还担任印尼中国友好协会首席顾问、印尼中华总商会副监事长、《印尼商报》顾问、印尼广东社团联合总会监事长、印尼华裔总会顾问等职。他曾组织印尼华裔青年回乡举办夏令营,组织印尼广肇会馆回开平举行恳亲大会和“2009年印度尼西亚文化周”活动。新加坡中国友好协会会长谢先生,早年为记者,虽年过七旬,许多友好往来活动皆由其悉心安排策划。副会长许镇国,为新加坡“冷藏食品大王”,历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19年,现任荣誉董事,早在1950年代起,就组织了新马贸易考察团访问中国,并受到周恩来、陈毅的接见,几十年来,无论中国发生怎样的变化,他都一直与中国保持着贸易往来。
[责任编辑:文 晴]
D812
A
1673-8616(2011)01-0072-04
2010-10-07
高伟浓,暨南大学华人华侨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51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