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华萍
电子政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袁华萍
介绍了电子政务课程建设的国内外情况,分析了我国高校电子政务课程“学校-学生-部门”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改善电子政务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提出了建议。
课程建设;电子政务;教学模式;教学资源
在信息经济背景下,建设“电子政府”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节约政府办公成本,提高政府运行效率的需要。国外的一些高等学校已经纷纷开设电子政务课程,而电子政务的实践应用先于课堂教学。1993年国务院提出建设“金关”“金税”“金卡”工程,这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起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G2G、G2B、G2C等交流平台逐步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在高校的管理类专业开设电子政务课程是大势所趋。
国外的电子政务课程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本科教育和硕士、博士教育阶段都有开设电子政务课程。伦敦Kingston大学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系统系对本科生开设了电子政务课程。英国的萨福大学(University of Saflford)是英国较早开设电子政务硕士阶段课程的高校之一。RIPA国际课程培训提供为期两个星期的 “电子政府与信息系统—商业实施项目”培训,对象为高级公共政策制定者、电子政务项目的制定者和管理者。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Newark的国家公共生产力中心提供公共绩效测评证书,分为研究生学分项目和普通课程,在公共管理研究生部开设了“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的博士生课程。从专业分布来看,国外的电子政务教学主要分布在信息技术类院系、公共管理类院系,部分学校的商学院的也开设该课程。如瑞士联邦技术研究所可授予“电子政务”行政硕士学位;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项目中设有“电子政府与信息技术、政策”课程;英国伯明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可授予公共服务MBA,开设有“现代化一电子政务一联合服务”课程。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国外大学的电子政务教学包括了信息技术和公共管理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模式上,国外学者提倡发挥其他媒介机构的作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些媒介,可以是政府部门、第三部门,也可以是企业或者其他机构。
我国高校开设电子政务课程的时间较晚。2003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次开设电子政务课程。之后,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档案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图书馆学、行政管理等专业,社会工作硕士和公共管理类硕士阶段,开设了此课程;江西财经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阶段也开设了该课程。许多院校都建立了电子政务实验室和操作软件,初步形成了学校、学生、部门三大教育要素,改革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验室在电子政务教学中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可。在教学内容上,主张公共管理理论与电子信息技术的结合,倡导案例教学和师生互动。目前,我国高校电子政务教学已经初步形成了学校、实验室和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但仍存在理论教育与实践脱节、师资队伍薄弱等问题。
总的来说,国内外学者大都主张搭建“学校-学生-部门”电子政务教学平台,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仅掌握课程设定的基本知识,也加深对政府运行过程和政务处理的理解,了解社会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为以后投身政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近年来,高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硬件设备日益完善,还购置了相关的教学模块和软件。学生走出校园的机会也在逐渐增多,许多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学实践基地。总体来说,适应电子政务课程教学的“学校-学生-部门”模式已基本形成。目前电子政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电子政务的教学在我国的历史不长,师资积累不足。目前,高校教师中系统学习过相关理论的专业教师较为缺乏,尤其是具有相关社会实践或工作经历的师资不足。部分教师既没有长期的专业积累,对实践情况也不熟悉,虽然学校建起了先进的实验室,有实践基地和大量的实践机会,但是难以产生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二,教学手段单一。目前多数高校还是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法,教学手段单一。电子政务的实践性很强,需要有相应的实践基地作支撑,对实验室的软、硬件设施也有着较高要求,需要开展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学。大部分开设电子政务课程的高校建立了实践基地和实验室,为实现“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实验室管理、硬件软件维护等方面做得不够好;实践基地更多是为学生提供参观的机会,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该课程在许多学校还是选修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在人才引进、软硬件持续投入等方面做得不够,实验室和其他相关部门不能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互动,教学效果不明显。
第三,“部门”的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目前依然存在着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情况,实验室和部门在电子政务教学中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得到发挥。课程教学内容比较注重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课堂教学时数多,实践和实验课时偏少。电子政务的实践对象多涉及政府部门,学校的实践基地较难满足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学生能通过学校购置的操作平台进行模拟操作,但这与政府部门工作的实际还是有很大的出入。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开设电子政务课程的高校并不多,部分高校还只是将其作为选修课,因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首先,应当招聘引进相关学科的教师,整合学校内部教师资源,建设一只业务精干的教师队伍。其次,对教师进行培训。聘请国内外该领域的相关专家来授课或开设讲座,提高电子政务课程教师的学科理论水平。电子政务涉及行政管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强,聘请相关专家和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实业界精英对老师进行电子政务相关学科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电子政务的实践先于课堂教学。政府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聘请其中的一些行家里手担任兼职教师,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真正实现大学、实验室和部门的互动合作,提高电子政务课程教学质量。
(二)创新教学内容
在“学校-学生-部门”模式下,将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起来,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首先,应该推广案例教学法。教师通过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案例教学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达成相互尊重与信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要倡导开展问题式教学。可以从教学内容中选择几个方向作为研究课题。鼓励学生带着课题设定的问题和研究对象到有关部门和社会中调查寻求答案。走出课堂与实验室,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够提高“部门”在电子政务教学中的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另外,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学习资源。目前高校的网站和一些论坛上都有与电子政务相关的学习资源。
(三)提高“部门”教学资源利用率
这里所说的“部门”包括学校设定的与本课程相关的实践基地和社会保障部门、行政管理部门、财政部门、企业的行政部门等等。要充分利用这些部门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参观认识阶段,要让学生有机会在这些部门动手操作。使学校、学生和部门能够真正实现互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此外,学校还应在实验室管理和设备维护等方面做持续投入。要高度重视电子政务的教学研究工作,积极拓展实践基地,使学校、学生和部门能够在电子政务的教与学、理论与实践上实现沟通、互动,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1]Neil K McBride.A Student-Driven Approach to Teaching E-commerce[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2005,16(1).
[2]王长胜,许晓平.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郭劲光.电子政务实验[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4]蒲明强,曾伟.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版,2008(12).
G642.4
A
1673-1999(2011)23-0172-02
袁华萍(1982-),女,四川隆昌人,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30)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子政务、公共管理。
2011-08-25
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U-S-X模式下电子政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ACJYYB20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