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天范畴作为知识的合法性根据——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知性部分的解读

2011-08-15 00:45:22杨赫姣
关键词:知性表象康德

杨赫姣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论先天范畴作为知识的合法性根据
——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知性部分的解读

杨赫姣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试图从康德凸显人类认识主体的能力及能力的合理性依据——“先天范畴”出发,以此展开了康德整个人类理性批判的核心章节——知性的批判认识,通过对先天范畴合理解读以及人类知性能力的有效正解,试图沿着康德的思想进程理解人类诸认识的可能使命。

先天范畴;纯粹理性批判;合法性根据

康德自信人类自身有一种把握世界的能力,这种对自身认识能力的叩问“承载着人类历史不断地内在否定、自我超越、永恒更新辩证历程”,[1]人类只有在这种能力之下才能理解人是世界中的人,人在世界之中体现为是真实的存在。

一、先天范畴分析

先天范畴并不是自在地存在于人类的知性之中,等待发现,而是在人类的整个认识过程中具有了其真实的意义,体现了价值。康德指出,人类先天具有一种能力,它将表象内化为自身概念,将杂多体现为综合,而这些概念也就是范畴。范畴在认识的产生过程中赋予表象以“关系”,也就是赋予在一个判断中或一个直观中确定性的东西,“范畴是关于一个一般对象的概念,对象的直观就在判断的逻辑机能的某个方面被看作确定了的”。[2]86因此,“关系”在人类知性范围下表达为“范畴表”,包括量的范畴、质的范畴、关系的范畴、模态的范畴,众多范畴是不同“关系”的表象统一纳入知性范围之内的机能的表现,知性在表象关系的充实之下才使得认识得以可能,使得知识的获得成为可能。

先天范畴在认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为我们的表象的纯综合与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知性得以作用而形成这些表象的过程,即“表象的纯综合带到概念之上”的过程,[2]70正是体现着先天范畴的任务、职能所在,它在此起到了完成“超验”意义上的工作的使命,即把表象转化为概念式的知识,把主体承诺下的经验内容转化为主体表达,正体现了先天范畴作为知识合法性根据的伟大意义之一,即调和主体和经验的维度。一方面先天范畴必须应用于直观给予的表象的杂多,不能超出经验的范围,“客观性只有依据主体的预设功能才能得以实现”;[3]另一方面更应该看到主体努力的主导性倾向,“这些纯粹知性概念是知性通过把超验意识引入直观表象之后产生的。如果没有超验意识(量的意识、质的意识、关系的意识和模态的意识),也就不可能对直观表象进行纯粹的综合统一,因而不会有纯粹知性概念”。[4]所谓超越意识,也就是指知识的能力与先天范畴的综合作用,也就是我们无法孤立地使用先天范畴,如果没有知性的综合能力,就无法想象先天范畴如何运用于思维,但如果没有先天范畴,知性也不可能对对象有明确的认识,也不可能把知性所确定下来的感性材料理解为人类知识的来源。所以必须要对人类的知性能力加以诠释。

人的认识方式要么是直观的,要么是概念的,知性便是借助于概念的认识方式,概念从何而来?在康德那里,概念不像经验论者理解的那样,以归纳经验导出相应的概念,再将概念用之于经验,没有一种确定的明晰性的论证。而康德的概念本身意指了一种“统一性”。首先应该承认,知性的认识不能凭空想象,他需要直观表象(由感性得来的)作为客观的质料,而知性本身的概念是建立在“把各种不同的表象在一个共同表象之下加以整理的行动的统一性”的机能之上的。[2]63作为最不可怀疑、无条件的纯粹知性(排除了经验的或然性),康德认为最能体现这种统一性的先天能力,即“综合”的能力。我们说这便是知性的先天能力。知性先天能力的概念性表达就是先天范畴,即知性这一统一性机能的表达是纯粹知性概念,也就是先天范畴。先天范畴是知性实现的自我因素,知性在这种必然因素的运用中体现了知识获取的可能性,因此,先天范畴不仅具有主体认识与对象的先天姻缘,同时把人类的知性代入普遍理解的知识性现实之中,先天具有了知识合法性根据的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二、先天范畴何以成为知识合法性的根据

知性思维如何达到知识?是解决了知性在“范畴”的运用中获得成为知识可能性之后的一大难题,也是由或然走向实然的理论现实问题,同时促使着完成科学何以可能等问题的亟待解决。

先天范畴在思维走向知识过程中体现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先天范畴无法设想空洞地理解客观事物,只有了解知性思维的品质,才能想象认识的可能性。因此,康德主张表象与我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因为我的内在无法存有不属于我的东西,这是矛盾的。所以在这个前提下,知性的思维本身是“自发性的行为”,而“在直观中被给予的这些表象全部都属于我”,[2]90所以说“我的思维”对于“我的表象”的综合作用可以叫做“本源的统觉”。因为它严格的与经验相区分,是完全思维内在的自我意识,所以说“我意识到这些表象的一个先天必然的综合,它叫做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一切被给予我的表象都必须从属于它,但也必须由一个综合来纳入它之下”。[2]91知性本身有自发性、自觉性的综合的能力造就了对给予我的杂多的表象在一个自我意识中被理解的可能性可以称之为统觉。康德的统觉,应该置于这样一个理解的前提之下,即统觉不能造出关于经验对象本身的任何因素,但却是对我所呈现的因素的综合统一。在这个意义上便可说只有“统觉的综合统一性原理是知性的一切运用的最高原则”,[2]91理解知性的原则才是达到知识的正途。

既然没有感性直观便没有本源统觉的可能,那么,本源统觉也必须在判断中给予一定的确定性才能拥有知识。先天范畴正是起着这种确定的作用,它是把一些经统觉的表象固定在判断之中的形式或作用。范畴在整个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将原则与思维运动有效结合。认识必须同时具有感性直观和知性思维,但感性的纯直观并不能为思维提供真实的“内容”,而只是一些形式,形式并不是知识。这些纯形式并没有做出使思维得以可能的任何努力,所以在这其中缺少一个引发的环节,即“在空间和时间中直接通过感觉而表现为现实的东西的经验性直观”。[2]98只有基于经验对象在人的感性形式运作下成为可供知性思维的杂多的表象才是知识产生的感性基础,才是“思维的内容”,除此之外,如果不划分知识内容来源的界限,结果会是:我们对一些我们的感性能力无法理解的东西,加以感性纯形式的运用,这不仅是矛盾的,而且是毫无结果的。所以,这便决定了,范畴也就是纯粹知性概念也必须是对经验对象的运用,因为范畴是把感性直观杂多的表象统一起来的机能,是我们达到知性的关节点。

范畴是经验意义上的应用,所以我们才能够说,范畴具有客观实在性,它才是知识合法性的根据。范畴就是在感性、经验内容用以知性的统觉综合统一之下的一个人类必然遵循的先天条件,如果除此条件,人类无法理解自身与外部对象的必然联系,也就无法承认知识是人类自身理解能力的确证而不是本身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理性。所以康德才说:“我关于自己并不拥有我如何在的知识,而只拥有我如何对我自己显现的知识。”[2]105同时胡塞尔指出:“一切想到的证实都要回溯到这种明见性的样式,因为‘它本身’(即每一种明见性样式本身)就是作为交互主体的现实的可经验之物和可证实之物而存在于这些直观本身之中的。”[5]事物的明见性要通过主体自身可根据之物与生活世界的可经验之物的联系才能实现。所以,理解人的认识自身的根据必须应用于经验对象而产生知识是先验哲学的重要任务。

先天范畴不仅为认识对象的合理理解提供了尺度,也为人为何以此方式理解世界提供了意义,因为我们从根本上要得到的是我们“能够”得到的“知识”,而不是盲目扩大知识以及人类认识能力的范围。这一原则恰好造就了科学何以可能问题探索的现实意义。

三、科学何以可能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有这样一个生动的表达:“轻灵的鸽子在自由地飞翔时分开空气并感到空气的阻力,它也许会想象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它还会飞得更加轻灵。”[2]7人类有这样一种天性,妄图无限扩大自己的认识能力。在科学的领域,人类越来越意识到危险的降临。科学何以可能就是对这种危险的预警,人类的认识不应企图侵占人类全部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需要在自身合法性认识的指导下,重释对自身有限理性的信任和关心。科学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在康德这更是人类的认识问题,依照人类认识的原则,康德愿意尝试对科学订立新的原则。

康德认为科学“关键是要有一种我们能用来可靠地将纯粹知性和经验性的知识区分开来的标志”。[2]2康德认为这个标志便是“必然性”和“严格普遍性”,经验永远不能给予我们这种必然性,因为经验本身没有这种特质,经验给予我们的是惯常的联想,不是因果的必然联系,同样经验也不可能具有严格普遍性。所以,科学得以可能的基础必须是可靠的,那就是同时具有必然性和严格普遍性的,康德认为那便是“在人类知识中会实现有这样一些必然的和严格意义上的普遍的,因而纯粹的先天判断”。[2]3科学必须以这样一种出自先天判断给予我们的可靠性前提基础,否则我们的科学知识将永远陷于自相矛盾之中。所以提倡以研究数学的方法为模版,反思一切科学的基础,但科学的基础之基础仍是人类知性中的先天综合统一的能力,是通过先天范畴产生有效知识的方式,更加是人类对自身理性的合理认识。反过来,理性的本性或者说人类有种自觉的精神,使科学不得不在人类自身的先天认识结构之下产生,科学产生不仅有其合理性,在一定意义上也有其必然性,所以科学何以可能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人类的先天能力何以可能的表现。

康德对先天范畴的研究与其说是定格在人类认识的合法性框架内,不如说是为人类的一切知识找寻了一条合乎人性、合乎人类实践的康庄大道;与其说是论证人类的理性之合理,不如说是逐步打通了理性通往与世界的阻隔。先天范畴就是人类为自我找到的合法性根据。

[1] 韩秋红.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双重维度[J].江苏社会科学,2010(1).

[2]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奥特弗里德·赫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现代哲学的基石[M].郭大为,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17.

[4] 黄裕生.真理与自由——康德哲学的存在论阐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48.

[5] 埃德蒙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M].倪梁康,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226.

B516.31

A

杨赫姣(1985-),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

猜你喜欢
知性表象康德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哲学评论(2018年2期)2019-01-08 02:11:48
艺术百家
电影文学(2017年15期)2017-12-26 12:24:06
知性优雅
透过表象看公式
教你识破非法集资及传销的“十三种表象”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哲学评论(2016年2期)2016-03-01 03:42:25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哲学评论(2016年2期)2016-03-01 03:42:22
谈表象积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