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视域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莆田学院在校大学生为例

2011-08-15 00:43陈培涵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陈培涵

(莆田学院 社会科学基础部,福建 莆田351100)

网络文化视域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莆田学院在校大学生为例

陈培涵

(莆田学院 社会科学基础部,福建 莆田351100)

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课题。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发展都受到巨大挑战。信息化时代,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增强教育主体素质、改善思想教育方法、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管力度等方面着手。

网络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进入中国只有短短十几年,但其在中国的发展却非常迅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上网用户中,20—24岁的青年用户超过一半,大学生作为最先接触和最先接受互联网络的群体之一,在网络用户中所占比例接近30%,位居各学历层次之首。[1]网络已覆盖高校校园,成为新世纪大学生吸纳信息与知识的重要途径,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活的一部分。笔者于2011年10月对莆田学院09、10级12个班级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莆田学院90%左右的在校本科生每天上网时间约六个小时左右,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聊天、玩游戏、看电影。显然,在校大学生对互联网依赖程度很高,受网络文化影响很深,网络生活已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一、网络文化及其特征

网络文化是以互联网、通讯技术为载体,以文化信息内容为中心,在网络构成的开放虚拟空间中实现文化信息的创造与传播,在网络上形成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从而影响现实社会的文化。网络文化借助于计算机、通讯技术等载体迅速传播,对人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网络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一)区域化、多样化及国际化

由于国家的政治体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不同国家间的网络文化不同,即使在同一国家不同民族地区会出现不同的网络文化,同一民族的网络文化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互联网的产生使网络文化实现国际化,不同国家都开放互联网,不同民族的网络文化互相融合,会出现公用的各民族都能享受的文化,形成国际网络文化区。

(二)开放性

互联网作为文化的载体,是由许多网络组成的网际网,各个网络互联互通。开放的网络为网络文化提供了崭新的载体和空间。在网络世界中,没有疆界,没有关闸,没有任何的约束和教条,任何观点,任何思想,任何民族的文化价值观都可因创建者个体的意愿在网上输出。这种极大的宽容与自由形成了在网络文化形式与内容上的开放性特征。[2]

(三)高时效性

以往的信息是以传统的媒介如报纸、杂志、书籍等形式出现,人们获取信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通畅,信息的更新非常及时,只要事情一发生,有人报道出来,信息马上就被获取,这种以“光速”传播的形式,使得人们在虚拟现实中越来越体验到“地球村”的真切感受,即便是在地球两端的网友也可以通过网络“坐在一起”畅所欲言,快速、方便地交流信息。

(四)虚拟与隐匿性

虚拟与隐匿性是网络文化的显著特点。网络行为具有鲜明的隐匿性,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在网络世界中已经变得模糊不清。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导致了网络黑客、网络色情、网络病毒、网络犯罪等大量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危害社会秩序、妨碍社会安全的重大因素,而这些“网络灾害”正是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的负面结果。

(五)价值多元性

网络信息来源的开放性带来了网络文化内容的多元性,既给主流文化提供了存在的土壤和发展的机遇,又给非主流甚至反主流文化以发展空间;既给精英文化提供了舞台,又为大众文化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甚至还有充斥着色情、暴力、迷信等的低俗文化一席之地。

二、网络文化带来的挑战

网络文化作为高科技的产物进入校园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树立新观念,提高了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但不可否认,因为网络文化是一种虚拟的文化时空,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都将产生巨大的冲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挑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但是在信息化时代,由于网络的虚拟与隐匿性,信息的发布和使用没有限制,网络传播处于无序状态,学生从网络中获得的各种正确的或虚假的、公开的或内部的信息,已远远超出了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得一些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出现了困惑甚至混乱,这无疑对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出挑战。

2.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挑战。网络是由人来创造和管理的,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网络这一新的校园信息化平台的掌握、熟悉和运用及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决定了对网络的使用和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熟悉网络、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是迎接网络时代挑战的一个重要课题。政治思想教育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实效。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通过这种信息优势,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在网络信息时代,教育者的信息优势部分丧失了,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查到各种公开或内部、真实的或虚构的信息,而教育者有时候却面临信息劣势的境地,部分教育工作者由于没有受到系统的网络技术和英语教育,面对迅猛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往往不知所措,使教育者处于尴尬的境地。

3.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手段的挑战。网络的时空开放性使每个学生在任何闲暇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获取信息;网络的交互性和匿名性,使学生在更加广阔的自由空间进行思想交流;而网络的多媒体性和交互性,使网上的信息更加丰富多彩。互联网雅俗共赏,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影响面广,新知识多,传递速度快,观点开放,气氛轻松自如,使天性好奇、好学、爱好刺激的青少年尤其是高校学生对其情有独钟。他们通过QQ、微博、论坛、E-MAIL等各种形式相互联系,互通信息,搜索各种最新的资讯,也利用电脑和网络带来的各种逼真刺激的游戏打发闲暇时光,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在网络文化盛行的时代,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对我们传统的教育形式、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发展面临的挑战

1.对大学生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的挑战。网络是一个没有边际的开放的自由世界,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网上汇聚交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其先进的信息技术向全球输出其政治、文化、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西化”和“分化”。[3]因此,在网络环境中,应重视学生受西方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而产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西化”和异化问题。

2.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挑战。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捷,将世界联成了一个“村庄”,大学生只要进入网络,就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往往忽视了身边的人。人际感情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交来维持的,如果整日与机器相处在一起,长久了会加剧人们的自我封闭,甚至同寝室的同学都要通过网络来“对话”,这无疑会产生紧张、孤僻和冷漠等不良情绪。大学生太沉迷于网络世界,对网络交往的期望值高,一旦上当受骗,则会影响其在现实中的情感表现。

3.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挑战。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网络中大量的不良信息,淫秽、色情、暴力等丑恶的内容、网站大量涌现,这些不良的东西严重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当代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原因之一就是网络垃圾文化的传播,暴力游戏的兴起。在网络中的杀人游戏,让大学生体验到了现实中不敢为的快感,长此以往,会造成他们对生命的漠视,人性的泯灭。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容易形成冷漠、无情和自私的性格,对他人和社会缺乏责任感。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网上各种不良信息的泛起,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挑战,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发生异位甚至错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一些大学生逐渐走向堕落,乃至犯罪。

三、网络文化时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面对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一系列冲击,高校应积极作出应对工作。

(一)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质,增强“免疫力”

信息化时代,获取信息往往并不难,难的是分析信息的价值,有效地利用信息。面对网络文化的强力冲击,要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一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抵制网络不良思想的免疫力;二要加强对大学生网上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举办网络知识讲座,积极引导大学生进入能获得真正有用和对自身发展确有帮助的网站,让学生体味网络技术的真正意义;三是在传授网络应用知识的同时,加强网络素质教育,注意网络使用的道德规范,使大学生上网时能够更好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二)增强教育主体的素质

在网络环境下,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信息网络的新型教师队伍显得十分重要。以往的教师只需要掌握好本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育原理就可以上好一门课,而在网络时代,信息工具如此发达,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到中小学,教师就必须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学习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技术,合理使用教学媒体,同时能熟练地掌握网络使用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可以重新恢复教育者的信息优势,随时发现网上信息动态,做好网络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对网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或清除,将不良信息尽可能地拒于学生视野之外;另一方面,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随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给学生上网提出好的建议,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

(三)改善思想教育方法,优化教育的氛围

网络拥有的巨大信息量是教师、教材甚至图书馆都无法比拟的。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调控手段,优化信息环境。在学校主页上可以设置红色信息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设置校园论坛,让学生有自由的交流平台,并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水平。应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捕捉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由课堂拓展到网络中,利用网络阵地,组织力量制作一批思想性高、教育性强、趣味性强、适用于网络运行的多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在网上轻松而愉快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四)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管力度

面对互联网上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信息文化,我们有必要加强信息控制,净化网络空间。为此,高校要构筑相应的防线,一是技术防线。高校应设置技术防火墙,安装信息“过滤器”,将不良信息拒之门外,在网页浏览器中内置不良信息过滤软件,以保证网上信息的文明、健康。二是法律、法规防线。网络突破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主、被动关系,学生在接收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过程中,有很大的自主权。网络的匿名性和交互性,使得不同国籍、不同地域、不同意识形态以及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的交流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舆论导向的控制更加困难。因此,首先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分析,加强网上舆论导向,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其次是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加紧制定网络规章制度。学校要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完善并严格落实相关法规。

[1]王伶玲.我国网民人数突破5亿[EB/OL].http://tech.ifeng.com/internet/detail_2012_01/16/12010315_0.shtml,2012-01-16.

[2]林港凡,许俊卿.网络文化的特征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2).

[3]朱焕芝.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2).

[4]郝晓玫.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2,(1).

[5]徐军,王炎龙.迎接网络文化的冲击 建设网上思想教育阵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6]霍仙丽.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教书育人,2009,(6).

[7]戴航.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8]李德敏.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

陈培涵(1973-),男,法学硕士,莆田学院社会科学基础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