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兰
(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安徽 淮南 232038)
关于辅导员在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方面的思考*
李锦兰
(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安徽 淮南 232038)
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逐渐加大的就业压力容易诱发大学生就业的种种心理问题。因此,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克服困难,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从而极力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
辅导员;大学生;就业心态
近年来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打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叠加”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压力和难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宏观形势又非常严峻,这双重压力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而就业率作为目前高校考核中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各专业的生存问题,以至于某些高校甚至出现了学生“被就业”的现象。因此,为了保障大学生顺利就业,在就业一线工作的辅导员应摸清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掌握大学生就业的趋势,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往往在心态上存在问题,甚至同一个个体会出现多个问题,从而影响就业的顺利实现。大学生就业心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眼高手低。现在的大学生背负了过高的期望,希望毕业后在薪水高、福利好、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单位就业,而对于一些从基层干起的工作则嗤之以鼻。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讲,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并不具备完全的工作能力。香港和美国等地的大学生大多有实际工作经历,在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竞争意识、职业精神等方面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往往一毕业就能胜任很多方面的工作。而由于教育改革落后于社会实际需要,中国很多高校仍然只专注于教授学术和知识的累积,却没有把毕业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更有一些学生连理论基础都不扎实,只是混到了毕业证而已。在此情况下,部分大学毕业生只能称为半成品甚至原材料,却要求用人单位提供丰厚的薪水、良好的工作环境、清闲的工作等等,必然会为就业市场所抛弃。
2.守株待兔。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部分大学生过分相信社会关系等在就业方面的作用,严重依赖家长、亲属的安排或者学校、老师的联系,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地寻找就业机会,从而错过很多本来可以把握的机会。一旦社会关系失灵或者学校未能提供足够多的就业信息,就陷入了无能为力的就业境地,怨天尤人。
3.仓促草率。此类大学生没有考虑好自身的情况,乱投简历,往往一有机会就马上签约,并没有充分思考过这份工作到底是不是适合自身的特点,待一旦发现与单位或岗位的融合问题之后,又仓促与用人单位解约,甚至有人会在毕业后不长的时间里换过几份工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财力和精力,还给用人单位造成了不稳重的印象。
4.盲听盲从。此类大学生缺少主见,目标模糊,目的不明,喜欢人云亦云。往往道听途说哪个地方的工作好找或者某个行业的前景不错,就盲目地投入进去,今天上海、明天北京地去赶场,甚至脚踩几只船,摇摆不定,往往错失机会。还有些原本已经签到称心工作的学生听来某些没有根据的小道消息后就贸然放弃,投入其他行业,往往追悔莫及。
5.目光狭隘。由于目前上大学需要不菲的投入,所以自然有部分大学生只把目光投向了回报高的区域,只盯着大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地区或者省会城市,对于其他地区或者二三线城市没有投入一点精力,对于偏远地区或者农村更是不屑一顾。或者目光只盯着本专业或特定行业,非本专业不就业,非特定行业不考虑。这些想法必然会限制毕业生的眼光,会给部分就业者带来烦恼。
6.妄自菲薄。一些大学生对于自身条件的看法较为自卑,或是因为学校名声不显,或是因为所学专业不景气,或是因为出身贫寒,或是因为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算不得出类拔萃,或是因为缺乏交际能力,等等。种种原因导致了大学生不能积极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在面试时显得手足无措。有些人甚至要家长或同学朋友陪同才敢去参加招聘会或者去面试,给人一种不能相信其是否拥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的感觉,而这往往是用人单位所忌讳的。
(一)对于非毕业班学生
1.引导大学生树立“大学也需要刻苦学习”的观念。大一新生因为高三时学习很辛苦,所以在入学之后,对于学习普遍都有一种放松的感觉。然而事实上,学习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很重要的。首先,学习成绩合格是顺利毕业的必要条件。无疑,大学肄业不能取得学位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其次,用人单位也会看学生的成绩单,一份漂亮的成绩单起码证明该学生是一个勤奋而认真的人,扎实的基本功也可以证明其学习能力较强,是可塑之才。再者,很多知识和技能在学习时不能预知其是否有用处,但在以后的工作中很有可能应用到,所以做好知识储备也是有必要的,避免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局面。
2.自始至终地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刚刚跨入高校的兴奋使大学新生对四年后的就业缺乏紧迫感。为了引导大学生提高对自己就业的敏感度,辅导员要从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就开始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并贯穿始终。毕竟,无论学生学习多少年,即使考研最终还是要面对找工作这一实际问题,象牙塔不可能永远为学生提供保护。要使学生从根本观念上意识到,就业是所有人必经的一个过程,只有就业才能去为社会为国家创造价值,才能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辅导员要使学生明白:必须要始终坚持面对现实的态度和决心,才不会为社会发展所抛弃,而这将成为其职业生涯中的一种宝贵财富。
3.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为了应对日益变化的就业形势和日益严酷的就业竞争,辅导员在大学生入校开始,就应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竞争意识,要教育大学生懂得,通过良性竞争可以达到人才的优化配置。辅导员应积极培养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等方面的竞争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竞争,提高参与竞争的勇气,使自己的心理品质日益成熟,为将来应对就业竞争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和技能准备。
4.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和选择阶段,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职业兴趣测试、能力倾向测量、人格测验、专场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指导大学生结合社会需求、个人需求、职业兴趣、人格适宜、能力胜任、事业发展等因素,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与弱点进行切合实际的判断,从而作出自我职业生涯目标的定位和调整。
5.鼓励大学生参加社团工作和社会实践。鼓励大学生通过参加社团工作和社会实践来培养工作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如,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学生会,通过在学生会的工作来了解组织的概念及组织活动中需要的一些认知等等,事实证明,很多在学生会工作较为出色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较有优势,并且适应工作的能力较强。其他社团也可以考虑,有些学生的社团经历甚至成为其找工作的关键因素,如,有些理工科的学生因为出于兴趣爱好而加入校报或者文学社团表现出色而最终被一些媒体所录用,成功实现了记者梦或编辑梦。辅导员应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一定的社会兼职活动(最好与本专业有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更多的接触社会来开拓视野,锻炼自身的各种能力,提高自信心,为以后的就业做好较为充分的准备。
(二)对于毕业班学生
1.辅导员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充分了解本院系各专业的就业形势和特点。学习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充电,才能适应社会和工作的发展需要。我们辅导员也应该时刻注意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有些辅导员本身所学专业与学生所学专业并不相同,这在进行就业辅导时难免会遇到一些尴尬的事情,比如会说出一些外行的观点。这就要求辅导员需要加强本院系各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注意向其他有经验的同事学习,多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充分了解本院系各专业的就业形势和特点,掌握规律,在指导学生就业时做到有的放矢。
2.辅导员应多方位了解相关就业政策,增加就业渠道,巩固、开发就业市场。与各专业相关的国家政策对促进就业是有很大帮助的,辅导员应在平时有意识地多搜集有关信息,例如选调生、选聘生、西部计划、农村特岗教师等等信息,要及时向毕业生传达宣贯,使他们能够有所准备,同时,对于毕业生也要多做了解,认真评价,以便在用人单位有需求时能够对口推荐。
3.辅导员应多组织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活动。模拟招聘会: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辅导时,召开模拟招聘会,可以让毕业生能够较为直观地体会到就业所需要的技能。可以选择让学生模拟用人单位招聘人员,通过换位思考来理解用人单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学会如何做好简历,如何更好地做好自我介绍,如何突出自己的优势,如何应对考官们形形色色的问题等等,增强自信心。校友演讲会:充分利用校友资源,聘请已经毕业的校友来现身说法。可以通过这些校友找工作的亲身经历,来让学生明了如何正确地调整好就业心态;也可以邀请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校友回校演讲,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关于职场的问题,掌握面试时需要注意的要点,更好地展示自己。而且,通过校友与毕业生的交流,让双方能够很好地互动,如果校友所在单位有岗位需求时,无疑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学弟学妹,从而促进就业的实现。集体活动:举办集体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彼此合作的愿望以及集体荣誉感,这样会促进班级之间的和谐,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融入社会,也为学生以后的个人发展积累经验和人脉。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毕业时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每个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要选择。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各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辅导员应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自己的一个工作重点,应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并给予有效的就业心理指导,引导他们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
[1]易昕烨.探析辅导员如何调整毕业生的就业心态[J].长春医学,2006,(3).
[2]王金灵.辅导员如何做好非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7).
G451.8
A
1008-4681(2011)03-0135-02
2010-11-25
李锦兰(1981-),女,江苏盐城人,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校:谭纬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