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人物案例在“纲要”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2011-08-15 00:45王元珍
关键词:感性纲要案例

王元珍

(厦门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福建厦门,361024)

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
——人物案例在“纲要”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王元珍

(厦门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福建厦门,361024)

“纲要”课人物案例教学是教师在遵循案例教学一般性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选择典型性、代表性历史人物及其活动作为教学案例,通过制作案例样本,合理运用案例,实现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在此分析了“纲要”课引入人物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并对人物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和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做了详细探讨。

人物案例;案例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效果

近年来,案例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课程教学。人物案例教学是案例教学法基础上的一个创新,它以具体人物作为案例,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人文情怀的培养。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高度重视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应用。笔者以为,案例教学应当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设计精当、准确的教学案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中引入典型性、代表性历史人物及其活动作为教学案例,切合“纲要”课程特点,体现了案例教学的一般性原则与“纲要”课程特色的有机统一,可以达到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案例教学的一般性原则与“纲要”课实施人物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由案例引出知识点和问题,要求学生应用知识,思考、回答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区别,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师生双向交流,教学效果好,因而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一般而言,案例教学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其一,精当、准确的教学案例;其二,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精当、准确的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前提,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则是案例教学所要达成的目的。成功的案例教学必须兼具以上两个要素,这也是案例教学必须遵循的一般性原则。

“纲要”课人物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选择典型性、代表性历史人物及其活动作为案例,通过制作案例样本,合理运用案例,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它在遵循案例教学的一般性原则的同时,凸显“纲要”课程特点和教学特色,可以达到增强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加深大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培养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的目的。在“纲要”课教学中引入人物案例是必要的。

其一,人物案例教学凸显“纲要”课程特点和教学特色。从历史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纲要”课与其它政治理论课的区别所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一切历史活动的主体。对于人与历史的关系,马克思明确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1]社会历史正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存在差别。历史人物对历史的作用大于普通个人,他们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在历史进程中,新的历史任务往往是由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来,但是,他们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又都受到社会历史规律的制约。时势造英雄,中国近现代史上涌现过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人物案例教学正是根据“纲要”课的这一内容特点,要求学生从杰出历史人物的感性活动出发,通过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探究杰出历史人物的成败功过及其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使“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其二,人物案例教学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加深大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对象,又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人的认识活动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客观辩证过程。人物案例教学从历史人物及其感性活动出发,启发和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从感性到理性,深入理解和正确认识主体选择与社会历史趋向的辩证关系,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教学思路不仅与中学历史教学注重传授一般性历史知识而忽略历史现象与历史规律的辩证关系的教学模式相区别,而且避免和克服了传统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侧重理论知识而缺乏鲜活性的弊端[2],可以较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辩证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实现教学目的。

其三,人物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重重困境,许多仁人志士虽际遇不同甚至立场有别,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肩负使命,胸怀理想,为救亡图存艰苦探索、顽强奋斗。其中,有些著名历史人物或学贯中西、德高望重,或才能卓著、勇敢无畏,或以上品德兼而有之。他们的理想追求、人文情怀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使命感,对当代大学生有积极的教育、示范作用。

二、人物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方法

精当、准确的案例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首要前提。因此,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纲要”课人物案例教学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取决于两个方面的主要因素,一是案例样本的撰写;二是案例样本的运用。案例样本的撰写是案例教学实施的基础,而案例样本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人物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必须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确定案例人物,撰写案例材料,制作案例样本。没有案例,案例教学无从谈起。而如果没有好的案例,就难以吸引学生,也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一个完整的案例样本必须包含有标题、案例材料、问题三个部分。一般而言,案例标题由案例人物及其相关的历史活动或历史事件组成,如:李鸿章和洋务运动。需要注意的是,案例人物的选择务必要遵循典型性、代表性原则。其次,案例材料是案例教学得以实施的基础。教师在选择案例资料时,要明确“历史资料的选择和历史观点的评述方面要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有利于学生对重大理论问题的理解和掌握”。[3]据此,教师必须对丰富多样的资料进行遴选,去粗取精,精心组织和编撰。以“李鸿章和洋务运动”为例,案例材料以李鸿章生平事迹及其对洋务运动的影响为主线,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思考个人能力、个体命运和民族国家荣辱兴亡的关系。案例“毛泽东与重庆谈判”则以二战结束后的国内国际形势、毛泽东在重庆的主要活动和成果作为主要内容,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主体能动选择和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的关系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对伟人人格力量的审美情感,培养他们对崇高人格的景仰和美好人文素质的追求。最后,根据案例材料设计问题。案例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并体现教学目的。如:案例“李鸿章和洋务运动”设计有3个问题,依次是:李鸿章为什么被称作晚清“破屋”的“裱糊匠”、李鸿章为什么无法挽救清王朝走向灭亡的命运、如何评价李鸿章等。

第二,案例样本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通常的步骤和方法是: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先通过学生阅读或教师自己口述案例标题和案例材料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案例内容。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对与历史人物相关的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人物的语言行为的叙述,或借助录音、视频等手段,尽可能再现历史场景,渲染事件氛围,烘托人物形象,让学生感受历史人物形象、具体、鲜活的感性特征,并获得对史实的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以感性形式展现案例材料,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对历史人物采取一带而过的符号化、抽象化的解读方式,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和愿望,为下一阶段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理性分析、思考和总结做好准备。

其次,要求学生就案例样本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回答,之后教师点评、总结。成功的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带着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和学习过程。人物案例的运用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性叙述的层面,就会变成教师给学生“讲故事”,这就违背了案例教学的初衷,难以实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在展示案例材料后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动”的原则,要求学生思考和回答案例问题。如上所述,案例样本“李鸿章和洋务运动”涉及的三个问题中,“问题一”是浅层次的,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时,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历史中个体主体的特殊性和能动性上面来。“问题二”建立在“问题一”的基础上,是要启发学生思考历史进程中的主体选择与社会历史趋向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究历史的客观性、规律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学生对“问题三”,通常会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回答,这就要求教师有理有据、澄清是非并正确点评不同的答案,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历史观,帮助他们提高运用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三个问题的依次展开,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更为重要的是,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感性认知,逐渐上升到对主体选择与社会历史趋向的辩证关系的理性认识的高度,其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理解和把握亦由此得到深化和加强。

三、人物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任何教学方法的应用,都有一定的前提条件,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把握一定的“度”。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方式方法,亦不例外。“纲要”课人物案例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把握和处理好下面四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要明确历史人物的作用与社会历史规律之间的关系。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但是,任何历史人物及其活动,都是历史进程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统一的体现。历史人物对社会进程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只是历史的偶然。他们虽然能影响甚至决定具体历史事件的结局,但是却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教师在实施人物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人物活动的社会制约性,即:任何历史人物,不管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历史规律的制约。

第二,要把握和处理好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之间的关系。人物案例鲜明的感性特征,克服了传统政治课理论说教有余、感性生动不足的弊端,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感同身受。然而,教师必须明确,感性具体只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在感性基础上,使学生获得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才是人物案例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掌握和控制好展示案例材料的时间和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分析点评问题的时间,避免因感性叙述过多而造成“史”有余而“论”不足的本末倒置现象,影响教学效果。

第三,要把握和处理好课堂上“教”与“学”的关系。传统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教师主导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能动性的发挥。与此相区别,人物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一方面是教师通过设计案例样本、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点评的过程;另一方面,它又是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并聆听教师分析、点评、总结的过程。前者侧重“教”,体现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后者强调“学”,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这里,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教师既要克服“满堂灌”,又要避免出现对学生的回答、讨论不加约束、不予点评的放任自流现象。“教”与“学”只有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的。

第四,要注意处理好人物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式方法的关系。人物案例教学对于“纲要”课而言,是教学方式方法的一个创新。然而,并非“纲要”课程中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人物案例法。因此,教师要避免走入为案例而案例的误区,在适合运用人物案例教学的部分采用人物案例,在不适合的部分,则采用其他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有灵活运用人物案例,处理好人物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式方法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概言之,“纲要”课人物案例教学作为案例教学法的一个创新,一方面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凸显课程教学特色;另一方面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动”的教学原则,注重师生“教”与“学”主动性的发挥,因而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与此同时,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新方法,它的研究与应用也表明,成功的案例教学,是案例教学法的共性与课程个性的有机统一。

[1]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

[2] 屈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案例教学刍议[J].科技教育,2010(18).

[3] 唐春波,周武兵,程东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黑龙江史志,2010(13).

G64l

A

2010年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2010B2053)

王元珍(1968-),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感性纲要案例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