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玲,柴可
海峡西岸经济区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探讨
吴小玲,柴可
海峡西岸经济区农村金融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但金融人才严重短缺。分析了海西农村金融人才需求的特征和短缺的原因,提出采取院校与相关农村金融机构合作培养和银行内部培训等形式,为海西农村金融发展培养优秀的应用型金融人才。
海峡西岸经济区;农村金融人才;培养
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决策部署的实施意见》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农村金融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将促进海西农村金融业的蓬勃发展。
农村金融人才指具备良好的农村金融知识、熟练掌握农村金融业务,对农村具有热爱之情且德才兼备的人才。扎根农村,为三农服务是农村金融人才时代精神的彰显。2006年中国银监会《关于优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结构的指导意见》下发之后,海西农村金融人才管理情况,特别是年龄结构已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以下短板:
首先,农村金融人才配给不足。农村金融人才严重不足,难以促进海西现代农村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快车道,农村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其农村金融机构亦呈现出飞速发展的势态,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人才已很难满足海西农村金融机构的所需,农村金融人才数量上的不足成为困扰海西农村金融发展的显著瓶颈。农村环境及待遇的相对差距则促使海西农村金融人才呈现逆向性流动,海西农村金融机构留不住人才更加凸显。
其次,人才引进机制滞后。海西三大支农金融机构基于快速发展的需要急需引进整体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甘于扎根农村基层的人才,但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海西农村金融机构依然摆脱不了近亲繁殖。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高技术、复合型、经营开拓型和法律综合型人才奇缺,加之引进机制落后,人才引进极其不畅。
再次,缺乏科学有效的奖惩机制。在现行体制中,一方面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干部“能上不能下”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很难充分激发现有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其潜力也难以被挖掘;另一方面,惩罚措施也不到位,形成多干少干一个样,干好干坏没区别的风气,在分配机制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最终导致人才该留的留不住,该走的不愿走,优秀的人才进不来的恶性循环。
第一,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知识,熟悉海西农村经济特色,能创造出适合当地需求的金融产品,做到适销对路的人才。扎实的农村金融业务技能,深厚的理论功底是海西农村金融人才的必要所需。此外,还要求熟悉海西地方特色,具备创新精神。
第二,既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与法制意识,又具备踏实肯干、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扎根农村,要求农村金融人才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热爱农村、农民、农业的热情。踏实肯干,是农村金融人才扎根基层的必备要求。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当代海西农村金融机构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具有较强竞争服务意识的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农村金融也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同样也需要有竞争服务意识的人才。海西农村金融业需要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技能,如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一定的外语水平,还要熟知农村金融产品及其营销技术、具有良好的服务礼仪和技巧。
第四,能妥善处理农村金融风险的管理人才。海西农村金融机构的情况比较复杂,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并存,且双方处在“明争暗斗”之中,农村金融需求群体情况也良莠不齐,各种金融风险依然存在,为此,熟知农村金融业务,善于评估与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管理型人才是海西农村金融发展的急需。
(1)加强学科建设。首先要争取福建省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高等、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专业目录上,设立农村金融专业,招收农村金融专业的学员,在各大中专、职业院校重点培养农村金融人才。其次可在设立农村金融专业之前,在已设立的财经管理类及相关专业中,开设农村金融理论与实务、农村信用社业务、农村小额信贷实务等课程,特别针对海西农村金融领域开设专题课,使学过这些课程的同学能迅速顺利上岗位;可开设选修课,派出农村金融机构有经验的骨干老师授课,培养其他专业学生对农村金融的学习兴趣。再次要帮助有金融专业的学校开发农村金融领域的课程和教材,并不断完善学科建设。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农村金融人才,首先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实力强劲的农村金融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主动派送农村金融银行的优秀职工到金融院校兼职;另一方面可以请院校的老师到海西各地区农村金融网点实地调研,逐渐形成一支理论与实践双强的农村金融师资队伍。并定期开展双方的经验交流会,可以采取论坛形式,教师、农村一线金融工作人员及专家进行农村金融理论与政策方面的深入研究与探讨,从而达到双向互动,切实推进海西农村金融实践与理论教育更快发展。
(3)农村金融学员。海西农村金融需要一群能真正把根扎在这块热地的金融人才,需要了解农村,熟悉乡土,热爱农民、农业,甘愿为海西农村发展奉献的有志青年。这样金融人才在普及金融知识的时候,能更专业、更亲近于民,农民朋友才能更有安全感。因此,可以采取与教育部、省教育厅、高等院校合作,以定向生的方式招收生源地的大学生或有志于投向农村金融事业的大学生,为培养将来能真正投身于农村金融事业的人才做第一步的筛选。同时,给予这样的有志青年以各种奖励,比如在校期间给学生定期发放生活补助、设立奖学金、假期提供实习岗位等。最终经过考核,直接将这些人才引进农村金融体系。这样不仅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生活之忧,更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使得学员们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农村金融各方面的技能,以便将来能更好地服务于农村金融事业。并对到农村金融系统工作的非定向优秀毕业生给予鼓励。
此外,作为为海西“三农”提供金融支持的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新成立的农商行等金融机构要密切做好与协作单位之间的联系,培训高级金融人才。构建紧密型产学合作机制、形成有效的战略性合作开发、设计订单式培养方案。以农业银行、农村合作联社、邮政储蓄银行为重点,建设培训中心,使农村金融人才的供给能够满足海西现代农业金融机构发展的需要。
(1)加强岗位培训。采取从上至下的培训模式,对海西农村金融从业人员开展多层次的理论教育和岗位轮训。一是急需建立针对农村金融机构全体人员的长效培训机制。农村金融形势日益变化,其农村金融机构所需的业务技能与服务观念、意识应与时俱进。为此,长效的培训机制能够有力地促进海西农村金融机构人员的观念更新,知识、技能上的提高,以适应海西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二是健全农村金融机构人员的晋升机制。随着海西农村金融业务的发展,良好的晋升机制有利于促进员工不断地学习。三是定期培训农村金融部门负责人。此外,海西农村金融机构急需建立学习型组织,以适应海西农村的新形势,增强学习力,打造良好的执行力。
(2)制定严格的用人标准,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作为服务海西农村金融的各大金融机构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实现“人才—科学管理(搞活)—效益—再吸引人才”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建立公开、民主的考核和竞争制度,运用经济激励杠杆,努力创造一种“企业式”的人才培养环境。为此,促进海西农村金融机构走出人才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体系,建立健全相关的人事管理制度。
总之,海西农村金融只有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建立长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能适应农村金融的飞速发展,彻底解决人才的困境。
[1]周建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大量素能兼备的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J].浙江金融,2009(5).
[2]郭福春.深化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推进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J].浙江金融,2009(5).
[3]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农村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重地项目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J].浙江金融,2006(8).
[4]袁怀宇.论农村金融人才的培养[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3).
[5]苗闫,刘金波,等.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系统性探究[J].商业经济,2010(6).
[6]钱钶,王凯风,等.高职高专培养农村金融人才的调研及启示[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9(9).
[7]祝健.中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F249.41
A
1673-1999(2011)09-0092-02
吴小玲(1986-),女,福建南平人,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经济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学;柴可(1990-),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
2011-02-26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金融支持海西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2010B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