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社会主义思想论略*

2011-08-15 00:49王海林杨江帆董四代
关键词:梁启超资本主义传统

王海林,杨江帆,2,董四代

(1.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2;2.武夷学院校长办公室,福建武夷山354300; 3.武夷学院政教部,福建武夷山354300)

梁启超社会主义思想论略*

王海林1,杨江帆1,2,董四代3

(1.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2;2.武夷学院校长办公室,福建武夷山354300; 3.武夷学院政教部,福建武夷山354300)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引入社会主义术语的第一人。在中西文明撞击和相互影响的时代背景下,他以贯古通今、执中鉴西的学术风格和思维范式,把先秦“轴心期”的大同思想与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相贯通,深刻揭示大同、小康、和谐、民生等传统命题与社会主义的密切联系,借以批判封建主义、判断资本主义和阐释社会主义,根据中国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进步要求对社会主义进行全面解读。这其中虽有一些误读和局限,但更包含着严肃的思考和独特的创造,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雏形,也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文化前提,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梁启超;传统文化资源;资本主义判断;社会主义追求;历史评价

梁启超是近现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学术大师,也是把社会主义术语引入中国的第一人。面对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和国家现代化的理性诉求,他以贯通古今、执中鉴西的学术风格,对关系中国社会发展的许多重大问题进行探索,在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矛盾重重、社会主义雄姿勃发的现实,他从中国传统中发掘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资源,借以批判封建主义、判断资本主义,并根据人类文明趋势和中国社会要求,以进化历史观阐释社会主义,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雏形。这其中虽有误读和局限,但更包含了思考和创造,研究和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梁启超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

1840年的鸦片战争及其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深陷灾难之中;同时,中西文明的撞击与冲突,使中国思想界发生了千年未有之变局。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向西方学习,探求救国救民之真理。20世纪初,新学浪潮的兴起,使西方各种知识、文化和思想,通过留学生的译介,连绵不绝地引入国内。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思想的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和自然科学等大量西方著作被译介并引进中国,令中国知识分子视野大开,思维方式发生骤变。梁启超说:“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矣……本末不具,派别不明,唯以多为贵,而社会亦欢迎之。”[1]如何借鉴西方,实现西方先进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贯通,实现救亡图存和社会进步,成为时代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

当西方拍击中国堤岸,输入思想文化,中国局势发生深刻变革时,康有为依据西方进化论,改变“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迂腐观念,认为人类社会是按“据乱”、“升平”、“太平”依次进阶。资本主义虽创造了惊世奇迹,但也矛盾丛生、弊端遍地,是一种“升平世”,只有东方大同思想,方能医治资本主义顽症,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太平世”。他使传统大同理想超越了自然经济的局限,在面向世界和未来中保持了永恒的生命力。德国学者鲍吾刚说:“哲人康有为被称为‘满清近代以来最重要的思想家’,而且他也无可争议地是中国复杂的‘乌托邦’思想最具权威性的人物。如同聚光镜一般,古老中国光辉的政治宗教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人格当中,而且经过全新科学思想的折射后,其思想传播影响至今仍然不减。”[2]

富有强烈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的梁启超,遵循康有为开创的思路,追溯社会主义思想的传统文化资源,并根据时代变革要求对它进行了再阐释。1901年,梁启超在评价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时说:“先生之哲学,社会主义派哲学也。泰西社会主义,原于希腊之柏拉图,有共产之论。及十八世纪桑士蒙、康德之徒大倡之,其组织渐完备,隐然为政治上一潜势力。先生未尝读诸氏之书,而其理想与之暗合者甚多。”[3]750社会主义经他输入中国后,引起了学界的积极关注和大众的普遍认同。

工业革命后西方物质文明的进步,使国人看到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希望,但“一战”的爆发和资本主义矛盾的凸显,又使中国人对它采取批判和否定的态度。而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昂扬勃发又让国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并积极与之发生“共鸣”。但如何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愿景,把社会主义选择与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联系起来,又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可以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局深刻变革和新学浪潮兴起,以及康有为对传统思想的创新和对大同理想的追求,是梁启超思考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

二、梁启超社会主义思想的传统资源

梁启超承继恩师康有为的思路,以社会主义为主题,不仅把西方社会主义追溯至古希腊,而且把它与中国文化“轴心期”时的社会理想相比照,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大胆创新的逻辑论证和积极阐释。

为发挥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梁启超回溯中国传统文化寻求思想资源。“我国自春秋战国以还,学术勃兴,而所谓‘百家言’者,盖罔不归宿于政治。其政治思想有大特色三,曰世界主义,曰平民主义或民本主义,曰社会主义。此三种主义之内容,与现代欧美人所倡者为同为异,孰优孰劣,此属别问题。要之,此三种主义,为我国人夙所信仰,无论何时代何派别之学者,其论旨皆建设于此基础之上。此三种主义,虽不敢谓为我国人所单独发明,然而最少亦必为率先发明者之一。”[3]916-917把社会主义视为先秦文化“轴心期”的重要思想遗产,这为西方社会主义“本土化”奠定了思想保证和文化前提。他又说:“欧洲所谓社会主义者,其倡导在近百余年间耳,我国则孔、墨、孟、荀、商、韩,以至许行、白圭之徒,其所列论,殆无一不带有社会主义色彩。在此主义之下,而实行方法大相径庭,亦与现代社会主义派别多歧者略相似。”[3]920

梁启超大胆发挥,重释《礼记》中的礼运大同:“天下为公”是人类大同的“超国家”,“选贤与能”是政治民主制的“政府由人民选举”,“讲信修睦”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以同情心为结合根本”,“故人不独亲其亲……女有归”是一定意义上的“超大家族”,“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即为“不肯掠夺剩余价值”,“与今世社会主义家艳称之‘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两格言正相函”[4]3640。这样,从传统中挖掘社会主义的思想资源,就在批判封建主义和判断资本主义中树立了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从中也实现了传统理想与社会主义目标的联系,完成了传统思想的华丽转变并富有创造。

梁启超还在传统与现代的转化中揭示有关历史命题。在《礼记·礼运》中,大同是与小康相对而提出的最高追求。康有为以进化观阐述两者的关系:大同是没有阶级压迫、人人平等、美满幸福的至高境界;小康是对现存秩序的客观描述,是近现代社会变革的方案选择,且小康发展必进至大同。梁启超评价说:“凡世界非经过小康之级,则不能进至大同;而经过小康之级,又不可以不进至大同。”[4]145“故不可以大同之法为是,小康之法为非也。犹佛言大乘不废小乘也。”[3]761他指出了社会进步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观,论证了中国能超越资本主义,走更理想的道路。他又指出了从小康进至大同的路径选择:“然则此理想与现实之实际,不悉相冲突乎?且将由何道以达之乎?先生以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3]761此种理念既继承了传统“和而不同”、“刚健有为”的思想,又顺应了历史时代的要求。

中华文化历来重民本,为历代士人所关注和称道。思想睿智、学识富足的梁启超也不例外,他高度颂扬了孟子的“为民置产”论,“中国古代井田制度,正与近世社会主义同一立脚点”[5],而又把北宋王安石的变革主张与当世欧美社会主义比附,极力赞扬它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的卓越贡献。他高度称颂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想:“谓学问有当讲求者,在改良社会增其幸福,其通行语所谓‘国计民生’者是也。故其论点,不期而集于生计问题。而我国对于生计问题之见地,自先秦诸大哲,其理想皆近于今世所谓‘社会主义’。”[6]3108这样,他以贯古通今的方式,实现了大同、小康、和谐、民生等传统命题与时代发展相贯通,并赋予了它们崭新的生命力。

三、梁启超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梁启超通过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入发掘,主要是为中国寻求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富含民族和时代特色的救亡图存和现代化之路。同时,他的社会主义观又是伴随对资本主义认识的深化而成型。

和谐课堂教学实施过程,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和谐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阶段,分为教师讲解、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三个阶段。

首先,他阐明了资本主义的暂时性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以进化论分析资本主义的暂时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也指明了光明的前景。“现在之境狭而有限,而未来之境广而无穷。”[3]552他分析了大机器发展的结果,认为:“自从机器发明工业革命以还,生计组织起一大变动,从新生出个富足阶级来。科学愈昌,工厂愈多,社会遍枯亦愈甚。富者愈富,贫者益贫。”[6]2971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两极分化,且愈发展愈严重,必导致有产者与无产者的根本对立,从而带来经济不稳、政治不安、社会动荡。“如今世界上一切工业国家,那一国不是早经分为两国?那资本国和劳动国,早晚总会有一回短兵相接拼个你死我活。我们准备着听战报罢。”[6]2972经济冲突必引发政治问题,甚至政治革命,无产者推翻有产者的胜利就是社会主义的胜利。这就从西方社会两大对立阶级的分析中,指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其次,他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论证了社会主义的合理性。他分析自由竞争导致垄断:“自机器大兴,生产力骤增,而消费力(即买物者),岁进之速率不足于应之,于是生产过羡,物价下落,不知所届。小资本家纷纷倒闭,而大资本家亦綦惫矣。”[7]96-97由此造成了资本集中盛行,经济秩序不和谐。“故大资本家从而垄断焉……此近世贫富两级之人所以日日冲突,而社会问题所由起也……故于学理上产出所谓社会主义者,于事实上而产出托辣斯者。社会主义者,自由竞争反动之结果;托辣斯者,自由竞争反动之过渡也。”[7]97考察资本主义后,他更坚信社会主义的合理性。“杜诗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吾于纽约亲见之矣……美国全国之总财产,其十分之七属于彼二十万之富人所有;其十分之三属于此七千五百八十万之贫民所有……而所谓富族阶级,不过总人口四百分之一

……此等现象,凡各文明国罔不如是,而大都会为尤甚。纽约、伦敦,其最著者也。”[7]117“吾观于纽约之贫民窟,而深叹社会主义万不可以已也。”[8]1145

再次,他对社会主义进行了精神、方法和政策三个层次的划分。梁启超认为:“讲到国民生计,社会主义自然是现代最有价值的学说,国内提倡新思想的人,渐渐的注意研究他,也是很好的现象。但我的意见,提倡主义精神和方法不可并为一谈。”[9]445从精神上看,社会主义是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勤勉互助、文明幸福。此精神传统固有,重在发扬光大。从方法上看,“社会主义,是将现在经济组织不公平之点,根本改造”。从政策上看,“是在现在的经济组织之下,将那不公平之处,力图救济”[6]3043。西方社会“是由工业革命孕育出来,因为工业组织发达得偏畸,愈发达愈生毒害,社会主义家想种种方法来矫正他,说的都是对症下药”[8]445。他认为大同思想与社会主义可实现精神联系,但基于中国经济落后的事实,应把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方法与政策相结合,即“对于资本家采矫正态度,先在劳资协调的状况之下,徐图健实的发展”[9]253。

最后,他认为中西方在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上应有不同的方案。“吾以为中国今日之社会主义运动,有与欧美最不相同之一点矣。欧美目前最迫切之问题,在如何而能使多数劳动者地位得以改善,中国目前最迫切之问题,在如何而能使多数之人民得以变为劳动者。”[9]249他不同意国民党人防止资本主义的主张,而认为应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夫中国今日不能不奖励生产事业以图救死,而生产事业?什中八九认为不能不委诸‘将本求利’之资本家……故必有资本家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借。”[3]250-251由于中国工商业不发达,社会上闲置大量无业游民,“若利用游民以行社会主义运动,其结果必至毁灭社会主义”[9]252。所以,中国应选择:“一、对于资本家采矫正态度,先在劳资协调的状况之下,徐图健实的发展;二、极力提倡协社,使全国生产之中枢,渐移归公众之手;三、谋劳动团体之产生发育强立,以为对全世界资本阶级最后决胜之准备。”[3]253虽然认同社会主义,但又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说明他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存在困惑。

梁启超主张首先发展资本主义,但不是任其自由、毫无拘束地表演。张灏认为:“梁拥护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并不表示无条件地接受资本主义。”[10]梁启超因袭康有为的致思理路,把大同思想与传统文化相贯通,依据中国现实,判断资本主义,阐述了他的社会主义观。

四、对梁启超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评价

首先,他发掘了社会主义传统思想资源,为中国人接受社会主义提供了文化前提。德国学者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有一个世界历史的“轴心期”。这时,在中国、印度、西方等地,人们“面对空无,它力求解放和拯救。通过在意识上认识自己的限度,它为自己树立最高目标。它在自我的深奥和超然存在的光辉中感受绝对”[11]8-9,认为这一时期提出的许多命题不仅深刻而且有一种历史生命力。“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11]14实现科学社会主义“本土化”,必须首先从传统中寻找社会主义文化资源。梁启超不仅追溯大同思想的演变,而且把它与社会主义相贯通,探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本源,并根据时代要求进行再解读,实现了二者的成功对接,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中国人民接受社会主义目标、道路、原则和方案的思想障碍。贺麟说:“任何一个现代的新思想,如果与过去的文化完全没有关系,便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绝不会源远流长,根深蒂固。”[12]

其次,现代性启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超越性,为现代化确立长远目标。现代化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梁启超为近代思想的“精神之父”,对“新民”的追求体现了一种文化启蒙,对自由人权、公平公正和独立进取的张扬,表达了现代化的理性诉求。但现代化需通过理性至上、市场逻辑、效率观念、竞争意识和创新思维等现代性成长来实现。20世纪初的西方,资本主义出现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现代性悖论已露端倪。这样,梁启超把社会主义与现代性相联系,批判资本主义,增强了国人认识现代化的全面客观性,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准备了思想基础。恩格斯说过,科学社会主义“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资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13]。人们历来批判梁启超的社会主义思想是乌托邦,但乌托邦作为一种内在的超越批判和精神力量,可以检视现实之不足,并在一定价值追求中从事改变现实的实践活动。乔·奥·赫茨说:“指南星并不因为永远不能达到而失去其指南的作用。”[14]乌托邦不仅是对现代性悖论进行批判,而且是社会主义追求的一种精神动力。

最后,改良主义立场使他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削弱了其思想的先进性和生命力。梁启超接受进化论,但其庸俗历史观和改良主义立场却贯穿其一生。早期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曾与他就社会主义问题发生过论战,交锋中各有偏颇。但一个理论的成熟正是通过各种思想的交相辉映而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的。作为一位学术大师,梁启超主要从学理上探讨社会主义,这使他既有价值中立的优势,又始终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大大削弱了其思想的引导力。面对西方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事实,他主张用调节分配的方式以求中国的发展。“近代欧美学说——无论资本主义者流,社会主义者流,皆奖励人心以专从物质界讨生活

……吾侪今所欲讨论者,在现代科学昌明的物质状态之下,如何而能应用儒家之‘均安主义’(用《论语》文意),使人人能在当时此地之环境中,得不丰不觳的物质生活实现而普及。”[3]923改良主义使他面对现实问题时显得无能为力,理想社会主义变为一种无根的“浮萍”。

梁启超从传统理想创新、资本主义判断和未来社会追求中阐释社会主义,开启了社会主义思想本土化的学术大门,提出了社会主义与国情相结合的问题,从理想和理性两个维度认识中国社会发展,使社会主义从传统文化创新中获得了时代感和生命力,其价值功不可没。但他也存有局限,如认识资本主义缺位、理解马克思主义错位,对传统实用解读、对革命一概排斥、对现实无能为力。上述问题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才能予以解决。

[1]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97-98.

[2] 鲍吾刚.中国人的幸福观[M].严蓓雯,韩雪临,吴德祖,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345.

[3] 易鑫鼎.梁启超选集:下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4]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六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5]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一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392.

[6]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五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7] 林代昭,潘国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

[8]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二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9] 易鑫鼎.梁启超选集:上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10] 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M].崔志海,葛夫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192-193.

[11] 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和目标[M].魏楚雄,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2] 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

[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9.

[14] 乔·奥·赫茨勒.乌托邦思想史[M].张兆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66.

Commentary on Liang Qichao’s Socialism Thought

WAN G Hai-lin1,YANGJiang-fan1,2,DONG Si-dai3
(1.College of Marxism,Fujian A 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350002,China; 2.President of f ice,Wuyi University,Wuyishan354300,China;3.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Wuyi University,Wuyishan354300,China)

Liang Qichao is the first person introduced socialism terminology in-modern times in China.Chinese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s collided with and had influence on each other.In that circumstances,he associated Datong thought in the pre-Qin“axis”period with Western socialism,revealed profoundly the close contact between Datong,well-off,harmony,people’s livelihood and other traditional propositions and socialism.He also criticized feudalism,capitalism and explained socialism,interpreted socialism comprehensively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rend in China and the request for times progress by his academic style and thought mode of relating ancient with modern and Zhizhong Kam West.Although there were some misrepresentations and limitations,it contained some serious ponder and unique creation.It laid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socialist ideology,provided the precondition for the scientific socialism in China,which was very important for construct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and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

Liang Qichao;traditional culture resources;capitalism judgment;socialism pursuit;historical evaluation

B259.1

A

1673-8268(2011)01-0037-05

(编辑:蔡秀娟)

2010-04-2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传统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08JA710032)

王海林(1980-),男,江西信丰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研究;杨江帆(1959-),男,福建尤溪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董四代(1947-),男,河北蠡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研究。

10.3969/j.issn.1673-8268.2011.01.008

猜你喜欢
梁启超资本主义传统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梁启超的开场白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知命与努力:作为“新民”的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