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莉霞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系,江苏镇江212300)
高职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迷失与提升
姜莉霞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系,江苏镇江212300)
英语教学十分注重民俗风情与人文精神的传播,然而,当前国内高职英语教学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上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应进一步认识高职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意义,在教学中塑造人文氛围,重视教师人文素养培育,强化学生语感,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注重人文性、民族性的融汇贯通,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高职英语教学;文化教学;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指的是通过意识观念、品德情操、价值取向以及一些心理性格等的外在特征所展现出的人员修养。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道德水准以及创新意识与能力。然而,当前高职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状况不容乐观,高职生人文精神缺失较为严重。有鉴于此,应在具体分析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人文素养迷失原因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举措,通过具体有效的教学环节,致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当下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科技、重成果、重专业,轻人文、轻方法、轻素养的弊端。随着经济建设进程的加剧,盲目追求外在表现的社会浮躁心态涌现,人文精神更成为很多人眼中飘渺虚幻的东西,这使得高职教育主动或被动地感染了一些气息。总体上来说,高职教学表现为一切以实用为重的特色,四级考完考六级,学生总在不停地应付中疲于奔波,教师也在不断地揣测题型、加强应试技巧培训等方面下很多功夫。由此,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效果评定都与考试关联,知识的灌输高于能力训练。在陈旧的教学观念指导下,教师与学生都没有人文素养培养与塑造的主动性,学生与教师对未来的长期发展都呈近视症状态,所有这一切,都可视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迷失。
教育本身是一种语言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语气、语境等都与一国的历史沉淀、人民价值观等紧密相连,而一些高职老师本身由于缺乏国外实际生活经验,对于西方文化的内在含义理解不深入,加上很多教师教学偏于刻板,完全根据教科书按部就班进行,反映到具体的教学中,由于缺乏充分的文化引领,教师与学生可能花费很多的时间也无法实实在在地把握英语的语境与语感,产生文化认同,从而对语言学习真正产生浓厚的兴趣。
对语言教学的功能认识扭曲。当前高职英语教育对语言功能的认识有些偏颇。由于受应试教育、基础教育薄弱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英语教学仍倾向于将英语教学视为工具授受的过程,整体教学上过度强调四会,即“会听、会说、会读、会写”,而并不关注学生是否会用。许多教师在课堂内外最关注的往往是语法现象、词语含义、词汇间的搭配关系等,将原本宏观的语言教学变成了微观的字、词、句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虽便于学生掌握语言规律,却忽视了语言本身的特质与展现出来的含义,屏蔽了语言教育的真正意义,忽视了思想情感的影响以及人文素质的锻炼。
(一)塑造教学人文氛围
在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课堂上,学生往往陷入单词、题海中难以自拔,自身的创造力被扼杀,这显然与人文素养培养目标相背离。作为一种本身就充盈着人文气息的语文教学活动,理应是一种文化熏陶、智慧历练的过程。正如祝大鸣所述:“外语学习者本应是具备跨文化领悟力的聪明人,然而,学习外语的过程同时又是接受另一种文化的熏陶过程,感受另一种特殊智慧磨练的过程。”[1]因此,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应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利用耐心、坦诚、平等的姿态组织教学,以实现人文教育。英语教师应能充分挖掘出课本中所承载的各种人文精神,并有意无意地进行渗透,让知识学习与做人学习融为一体,使得学生的探究精神、人文精神以及实践精神都得以提升。在英语课堂上,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英语小组竞赛、外国电影欣赏、英语演讲、文化背景讨论、英美历史与文化讲座等。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与实施中,教师应进一步营造宽松、平等、开放、互动的氛围,使学生在讨论、分析、争辩中得到更多的感悟,感受到语言之中所体现出的文化意义,并透过表象文字符号,察觉出内在深厚的文化气息,理解更深入的人文意义,从而吸取更丰富的有助于文化发展及文化建设的资源。
(二)重视教师人文素养培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本身的素养直接关系到课堂学习的显性与隐性效果。从外在效果上看,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较高,则更容易深刻理解文章内涵,能更有层次地分析文章,从而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隐性效果上看,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投射出的价值观将直接成为学生自身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能力的参照体系。因此,教师本身就可以视作一本教科书,其人格魅力所折射出的价值观、审美情感等是学生个体文化建构的重要参照系。高职英语教师和其他的国家与民族在历史、语言、文学作品等各个文化产物方面发生直接接触,同样是异域文化中的直接接受人员、传播人员以及诠释人员,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自身对于异域文化的态度和价值判断的培养与提高是外语教师不可缺少的环节。换句话说,如果高职英语教师在课内课外可以通过自身的积极心态,对外展现的人生态度,来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的提高,那么师生间的教学关系则会更和谐融洽。相反,如若教师本身人文素养极其有限,这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因此,英语教师应不断强化民族意识及人文精神,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不断探索高职教学的盲点,带领学生步入英语学习的人文殿堂。
(三)强化学生语感
将语言教学过度微观化,将丧失语言的沟通交流功能,使语言仅剩下字、词、句拼凑出来的外在形式。事实上,无论中文还是英语,都涉及到语感。语感即人们在言语的沟通、表达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直觉性的领悟,以及对于这种领悟的运用和把握的能力。很多时候,语感往往会促使我们做出最直观而正确的选择。当然,这需要学习者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强烈的感受力以及长期以来文化环境熏陶下的理解力。正如汤富华所言:“语感是一种语言能力方面综合素质的表现,拥有很强的文化因素以及对语言惯例(convention)的认知。”[2]因此,教师应注重关注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心理因素。一般而言,情感体验上的共鸣,可以使人感受到语言中的话外有话,音外有音;一些巧妙灵活的比喻可以激发出各种联想,使人深入体会到语言中的情境;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阅历,能感知作品中的深层意蕴。换言之,听、说、读、写只是一些基础能力,教师应能引导学生从这些基础能力独立培养中走出来,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沟通、感悟、交流,真正产生相应的语感,以诱发其对语言魅力的深切感悟。
(四)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多数学生步入高职院校之前都已经至少学了十年的英语,因此语言的词汇积累量、语法的掌握都有了一定的基础,阅读一些知名的文学作品也难度不大。国内高职的英语课文,很多都是经典作品,尽可能涵盖了各种语言情境,因此,高职教师教学中可以强化精读与泛读的区分,对于课本中的作品应尽可能精读,让学生从中品味文章的整体美感以及文学气脉。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文章的背景出发,让学生深入品味、感悟、思考文章内涵,并能从文章中体会到作者的心境。在进入具体的文章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本身广博的知识,推荐学生泛读一些国外经典作品。这些泛读可以分为自主式阅读与引导式阅读。自主式阅读即布置给学生相应的作品,让他们自主完成作品的鉴赏,感受到西方文明、知识信息等在大脑内的碰撞以及沉淀。为确保学生能在课后阅读中得以全面提高,教师最好给学生布置相应的感悟写作任务。在阅读初始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宽限,让他们使用中文表述感情;随着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运用全英文写作。引导式阅读模式,即教师在课堂时间内,摘引一些有阅读价值的文章或片段,进行深入剖析,以引领学生进入文学殿堂,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全面提升语言驾驭能力。
一般而言,文学作品不拘泥于常规语法格式。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常规情形下英语的固定语法等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并不真正严格使用,尤其是莎士比亚诗歌等体裁自由的作品,因此,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显然有助于英语运用能力的具体提升;不仅如此,文学经典作品均凝结了民族智慧,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从中学习到一些文学典故,培养相应的英语逻辑思辨力,快速准确地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神韵和精髓,更深切地体味到名人以及作品主人公等的人生态度、思维方式等,而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提升人文素养。
(五)人文性、民族性融汇贯通
人文性总与民族性相伴而行。一种文化之所以有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其独有的民族性。对于跨语言学习者而言,由母语转入他语言,首要的问题就是语言障碍的克服,即思维方式的转换,而思维方式的形成受制于特有的文化,体现出一个民族惯常的心理特征,此即所谓的民族性。因此,语言学习应贯穿人文性与民族性自是题中应有之义。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帮助学生迅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换,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关注英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了解其思维方式的特点,以为知识拓展、阅历增加以及英语交际能力的拓展做准备。
当然,高职英语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进一步领略西方文化,还应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本国文化的再认识。换言之,既顾全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智慧、内秀与善良,又注重吸纳与传播西方国家的开放与民主等,让学生在感受他国风气与文化时,能领悟到价值观的相对性,从而明了人类所共有的特性,并进而尊重彼此间的相互差别,做到取其精华,取长补短。
从另一个层面上说,这一继承与开拓,学习和传播的模式,充分地体现了人文性和民族性的巧妙融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模式,还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由于中华文明与西方文化发生了广泛而直接的碰撞,学生会在这种微妙的变动中产生崭新的文化观念。这显然对高职生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大有裨益。他们能在这种冲击中形成稳定的思维观念,能更好地思辨性地看待问题,由此可以更直接快速地追求艺术的美感、道德的善良,以及科学的真谛。
人文素养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积累与沉淀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在生存发展中能够运用知识的良知、道德感与价值观,充分挖掘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人文内涵,高职英语教师应不断塑造教学的人文氛围,注重熏陶效果,从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出发,强化语感,加大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在教学全过程中促进人文性与民族性的融汇贯通。除此之外,教师应真切认识到,英语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更广阔世界的窗口,使我们能够了解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而只有真正融语言与文化为一体,英语教学才可谓真正顺应了历史趋势,才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1]祝大鸣.认识能力的培养与外语教学[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2).
[2]汤富华.英语语感训练[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
The Lose and Promotion of Humanities of English Teaching in College
JIANG Li-xia (Department of Teacher And Education,Zhenjiang College,Zhenjiang Jiangsu 212300)
Teaching English places great emphasis on the spread of folk customs and human spirit.Nevertheless,teaching English in domestic college at present have existed many problems in fostering humanities.Therefore,we are supposed to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humanity gradually,shape peaceful human atmosphere,make a point of strengthening humanity of teachers,intensify the sense of language,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appreciating,thoroughly master humanity and nationality to enhance humanity of students
teaching English in college;cultural teaching;humanities
H319
A
1673-1395(2011)11-0149-03
2011- 09 -10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三批C类资助项目(苏人通〔2006〕174号);镇江市2006年度第五批科技计划项目(YJ2006016)
姜莉霞(1978-),女,江苏丹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