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兰芝
(南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分析模式在翻译研究和教学中的应用
韦兰芝
(南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模式将语篇看作是语言使用中的一个语义单位,认为语篇是与文化语境密切相连、受具体的情景语境促动、从一整套供选择的功能成分和语言形式中进行选择的结果。这一模式为翻译研究和教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翻译研究和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根据这一模式,翻译中的对等应建立在语篇层面上,语篇对等的实现可从语类、语域和语义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在翻译中应具体做到语类对应、语域适切和语义对等,具体应从宏观决策和微观选择两个方面入手。
语篇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翻译;翻译教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篇分析理论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翻译研究之中,在翻译理论界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翻译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派。语篇语言学理论,特别是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语篇分析理论正在为翻译研究和教学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分析模式研究的是交际中的语言,涉及的是语言与其使用情景之间的关系。它用符号学的观点解释语言,认为文化是由许多符号系统构成的意义潜势,而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可以用来表现其他符号系统。文化语境正是具体语篇所反映的一门语言特有的文化背景。它决定语篇的语类,语类是人类社会活动模式和目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语言图式结构[1]294。因为一切社会活动当属一定的范畴,因此语类具有特定的范畴或称题材,如政治、教育、宗教等。语类还有具体的目标或称功能,如信函用来传达信息,论文用来阐述道理,广告用来宣传产品等。“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语类还要有一定的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一系列步骤来实现,这些步骤就是语类的纲要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而每个步骤都要通过语言的选择来实现,这些语言手段便是语类的体现样式(realizational pattern)”[2]126。
文化语境是“所有实际发生的情景语境背后的潜势”[3],是“抽象的、概括性概念”[4]117,需要由情景语境来实现。“语篇受制于情景语境,或者说,情景指语篇得以生成的环境。因此,情景在理论上是社会语言学构成,即某一个特定的情景类型是一个符号结构。它是包括三个社会符号学变元的集合体:语场、语旨和语式”[1]46。语场、语旨和语式也即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项,它们的变化会引起语言的变异,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语言变体,称为语域,语域语言变体和社会情景联系起来。因此,语域可实现语类。具体说来,语场可实现范畴或题材,语旨可实现目标或功能,语式可实现步骤或语类的结构。语场、语旨和语式又分别与语言的三种纯理功能相联系:语场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功能,语旨体现了语言的人际功能,而语式是语篇功能的具体体现[4]22。
由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组成的语义系统网络只是提供了语义潜势。它要通过语篇才能现实化,或成为语义选择的过程。换言之,与概念、人际和语篇三种功能对应的语言所表达的三种意义都要由具体的语义结构来实现。其中由语场决定的概念意义由语言的及物性结构来实现,由语旨决定的人际意义由情态系统来实现,由语式决定的语篇意义由主位—述位结构以及衔接手段来实现。这些语义结构包含多种可能性,共同构成语篇的语义层,同时构成语言自身的谋篇机制,它使语篇内各个成分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这一连贯的整体便是上下文语境(context of co-text)。从更深一层来说,语义结构又要通过具体的词汇语法结构来实现。“语义层实际上是语言系统对语境,即行为层或社会符号层的体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语义层看作一个接面,下连词汇语法学,上连社会符号学”[5]。
不难看出,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模式将语篇看作是语言使用中一个语义单位,它是与文化语境密切相连、受具体的情景语境促动、从一整套供选择的功能成分和语言形式中进行选择的结果。在翻译中,译者面对正是一个个表达相对完整思想、语义连贯、具有一定社会功能的语篇。那么,根据这一理论,既然语篇是语言使用中的一个意义单位,翻译中的对等就应建立在语篇层面上。语篇对等的实现可从语类、语域和语义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具体包括语类对应、语域适切和语义对等三个方面。毫无疑问,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尤其是它的语篇分析理论对翻译实践和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可具体引导学生从语类、语域和语义三个方面进行操作以实现译语和源语语篇对等。
语言有其使用的目的、功能和文化语境,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语景中语言才能表达恰当的意义,因此可以说,文化语境决定语篇的语类,语类便起着承载文化情景的作用。由于社会文化活动多种多样,语类也相应有多种形式。Eggins把语类分为三种:文学语类、通俗写作语类(如指导手册、报刊文章等)和教育语类(如讲座、教科书等)[6]。语类还可进行更细致的划分。那么,语篇翻译中的语类对应指的是,译者要能够识别原文的语类特征,充分注意原文和译文在文化语境上的差异以及同类语篇在源语和译语中不同的体现样式,从而根据同一语类在目的语中的表现方式对译文做适当的调整,使译文成为不同文化语境中属于同一语类的语篇实例。
例1.“Beautiful Brahman girl wanted for bank officer from well-connected family,”one says.“Vegetarian man(doctor,engineer preferred)for church-educated girl with light complexion,”says another.
译文一:“一位家庭社会关系良好的银行职员,想找美丽的婆罗门姑娘”,一则广告说。“一位受过教会教育、浅色皮肤的姑娘想找一位素食男士,医生、工程师更好”,另一则广告说。
译文二:一则广告说:“某银行职员,家庭社会关系甚佳,征求一美貌的婆罗门女郎。”另一则广告说:“本人受过教会教育,皮肤浅色,欲求一素食男士(医生、工程师尤佳)。”
单就文字表达和语言本身而言,译文一并无不可。然而,译文一显然忽视了原文的语类特征和交际目的,使用说明性的文字翻译这两则英语证婚广告,没有很好地实现原文的祈使功能,更谈不上语篇层面的对应。译文二从源语语篇的语类出发,运用译语中惯用的句式和词语,较好地实现了原文的祈使与告知功能,从而实现了译语语篇和源语语篇的语类对应。正如李运兴教授所言,“不同的语篇类型总是有自己的一套使用率较高的词汇、句式、句子结构和语篇结构。译者必须熟悉源语和译语,特别是译语,在这几个方面的特点,增强自己的文字修养,做到心中有数,笔下运用自如”[7]。
语域指的是语言的功能变体(functional variety of language)。所谓功能变体,就是因情景语境的变化而产生的语言变化形式。情景语境指语言活动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韩礼德认为,从语言使用的角度看,情景语境有三个因素最重要:语场、基调、方式[2]128。语场指实际发生的事,包括谈话话题、讲话者及其他参与者所参加的整个活动;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如说还是写,是即兴的还是有准备的,包括修辞方式。语场的变化可产生属于不同学科或领域的语域;语旨的变化可产生不同的正式程度以及不同的口气和态度的语域;语式的变化可产生由不同的渠道、媒介或修辞方式所区分的语域。
就语篇的语域而言,译者必须做到三点:第一,他必须对原语语篇的语域(包括语场、语旨和语式)在篇章、句群、信息单元等层面上的具体体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同的语篇类型往往呈现不同的语域特征,因而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第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注意使译文表现出原文的语域特征,如语篇的题材、参与者的角色和关系以及语篇的交际渠道和媒介等。语场对应可以说是任何翻译活动的前提,在语场对应的前提下,译语语篇还应尽量反映原文的语式和语旨特点,使译文起到与原文同样的交际功能。
第三,译者必须对译语语篇的相应特点,尤其不同于源语语篇之处,有清楚的了解。不同语言中同类语篇的语域特点有时会有不尽相同之处。张美芳教授曾经指出,“在大多数时候,虽然译文与原文的语场相同,但是语旨却不一样,语旨产生了变化,语式也就随之变化”[4]120。而“这种变化是受到译语的文化语境和语篇的交际情景所影响的,是合情合理的”[4]117。
语场、语旨和语式与翻译策略密切相关,对它们的认识和把握,是译者决策及操作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因素,三者相辅相成,才能保证语言在具体使用中与使用的场合、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之间保持一致、协调的关系,保证信息传译中语域的适切。请看下例:
例2.天津师范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重点高等师范院校,诞生于1958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她也历经磨砺,走过了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三十多年来,一批批德才兼备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会集在这里,怀着振兴天津、振兴教育的希翼在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春华秋实,硕果累累,两万多名教育教学人才走出学校大门,足迹遍及全国,桃李满天下。他们献身教育,殚精竭虑,为撑起教育的脊梁,托起明天的太阳。
译文:Founded in 1958,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has entered its fourth decade with a remarkable record of both hardship and achievements.It is now ranked as one of the key institutions of teacher training in China.In the past thirty years hundreds of talented teachers,resear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have gathered and worked here in a continuous endeavor to meet the ever-increasing demands for educators both in Tianjin and the rest of the country.More than 20 thousand students have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and are now teaching nationwide.They have dedicated their wisdom and energy to the educational needs of the country in the firm conviction that the future of China lies in the education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
原文是一篇电视解说词,是天津师范大学的对外宣传材料。译文与原文语场对应,但语旨有所变化,由原文作者与中国读者或观众的关系变为原文作者与不懂中文但想了解天津师大的外国人的关系。由于语旨即目标语语篇的交际者及其之间的关系与源语语篇的交际者及其之间的关系不相同,语式即译文的表现形式和风格有可能随之变化[4]117。而且,汉语电视解说词往往用词考究,文风浮华,英语同样的语篇则一般要求平实、明晰,突出信息功能。此外,中文电视片解说这种特定的交际媒介(语式)也给翻译带来了制约,即解说词必须与画面协调,与原文的朗读时间大致相同。在考虑此种种语域因素之后,译文在保持原文语场不变的情况下,对原文进行了必要的删减和调整,用简约、平易的语言传达了原文主要内容,突出了译文的信息功能,使译语语篇成为语域适切并成功实现原文交际功能的语言实体。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语言具有三种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分别由语言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来体现。译者的首要任务就是传达原文的意义,即译意。那么,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寻求原文和译文意义上的对等时,就不能将对等的概念“只建立在一种意义(通常是概念意义)的基础上;除概念意义外,译者还必须寻求两个语篇在表达讲话者的态度、动机、判断、角色等的人际意义,以及在表达媒介、渠道、修辞方式等语篇意义上的对等。在一般情况下,好的译文需在这三种意义上都与原文对等”[1]366。
例3.Our hosts hovered over us.Did we like the caviar?How was the Khachpuri(a kind of bread)?Why weren't we eating more roast chicken?We were finally saved from certain crise de foi by Aleksandro,just before the shashlik arrived.
译文一:主人在我们身边走动着。我们喜欢鱼子酱吗?面包怎么样?我们为什么不多吃些烤鸡?在烤乳羊端上来之前,我们终于被亚利山德罗从信念危机中解救出来。
译文二:这家主人在我们身边照应着。喜欢不喜欢鱼子酱呀?面包好不好吃呀?为什么不多吃点烤鸡呀?问得我们不知如何回答才好。直到快上最后一道烤乳羊时,亚历山德罗才给我们解了围。
原文描写的是一群美国人到一家苏联人家里做客的经历。原文主要通过及物性系统和语态表达了作客和受到殷勤招待的概念意义,具体来说,原文的概念意义主要体现在表示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的“hosts”、“hover”、“caviar”、“like”等以及非中动语态如“were saved from”来体现的。原文的人际意义主要通过语气、情态和语调来体现的,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表示语气的限定成分,如时态助动词、是非疑问句和特指疑问句、语气状语和语调上。原文的语篇意义主要通过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系统来实现的。但是,译文一的“走动”和“从信念危机中解救出来”与原文所要表达的概念意义风马牛不相及;疑问句的语气显得生硬,近乎严厉的盘问,如“我们为什么不多吃些烤鸡?”从而没有表现出主人殷勤好客、客人应接不暇颇感窘迫的人际意义;在语篇意义的表达上,译文一明显缺乏语义的连贯性,虽然“鱼子酱”、“面包”、“烤鸡”等组成一个指称链,一连串的疑问句也起到了一定的衔接作用,但稍微观察即发现,疑问句主述位结构与新旧信息分布单调、缺乏变化,如“我们喜欢鱼子酱吗?”“我们为什么不多吃些烤鸡?”没能很好地再现原文的语篇意义。相比之下,译文二用“照应”代替“走动”,用“解了围”代替“从信念危机中解救出来”,疑问句不但语气柔和亲切,而且采用新信息主位(如“喜欢不喜欢鱼子酱呀?”),成功地实现了译文与原文在三种意义上的对等。
从语类、语域和语义三个方面实现语篇对等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为一体的综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操作。
宏观层面为决策层。首先根据源语篇的情景因素,确定语篇的语类、语域和语义特征及其交际目的,理解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又是如何说的;其次,决定译语语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及其语域和语义特征,对比源语与译语在交际功能和语篇特征上的异同,从而做出宏观转换决策。微观层为语言选择。以源语和译语交际目的和语篇特征为背景,从语篇高度选择词句,以保证译语语篇与源语语篇在语类、语域等方面的对应或适切。如把广告标题“HongKong wonders never cease”译成“魅力香港,万象之都”,远胜过与之对应的逐句全译“香港的奇迹从来不会停止”,是因为前者具有祈使力,符合宣传鼓动广告受众的目的,体现了原文的语域和语义特征,实现了原文的交际价值;后者的失败并不在于词语表达本身,而在于决策层的的失误,因为这些词句不能恰当地实现原文的交际功能。对此,Neubert和Shreve有段精彩的论述:“在动手翻译之前,译者的脑子里首先有一个‘虚构的译本’,在翻译的过程中,他对语言的选择受控于脑子里的‘虚构译本’”[8]。而这个“虚构的译本”,正是基于对源语语篇情景因素的分析和译语语篇功能的预测基础上得来的,这样,语篇翻译就不仅仅在转移原文的意义,而且转移了原文的交际价值。
因此,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理论为指导的翻译过程,不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微观操作,而是一个情景与语言互动、宏观与微观统一的过程。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分析理论入手指导翻译教学,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翻译策略,在“虚拟语篇”的宏观框架下,选择恰当的语言资源,从而摆脱形式对应的死译硬译,建构与源语语篇语类对应、语域适切、语义对等的译语语篇,实现源语语篇和译语语篇的交际价值,提高翻译质量。笔者多年的翻译教学实践亦证明,这一做法是行之有效并且深受学生欢迎的。
国内翻译界著名学者“功能语言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既可以是细致入微,也可以是与语篇产生和接受相关的社会、文化和认知研究”[9]。实践证明,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分析模式,适用于任何语类的语篇。运用这种模式分析源语语篇和目的语语篇的交际功能,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同传统的翻译策略相比,更具灵活性,更能避免死译、硬译与形式对应的机械的翻译方法,有助于译者构建符合目的语情景和文化的语篇。目前,语篇翻译已成为译界的一个重要课题,无可否认,探索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分析理论与翻译教学的关系将是一个有意的尝试,无疑对翻译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
[1]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Halliday,M.A.K.The notion of“context”in language education[A].M.Ghadessy(ed.).Text and Context in Functional Linguistics[C].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9:22.
[4]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6]Eggins,S.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Systemic Linguistics[M].London:Pinter Publishers,1994.
[7]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8]Neubert,A.& Shreve,G.M..Translation as Text[M].Kent:The Kent University Press,1992.
[9]王东风.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Application of discourse analysis based on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pedagogy
WEI Lan-zh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Nanyang 473061,China)
Discourse analysis based on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considers text as a unit of meaning in use and it is the result of a series of selections from linguistic forms and functional constitu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text of culture and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It casts a new insight into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pedagogy:accordingly,textual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should be obtained and this can be examined from three aspects as genre,register and meaning.Specifically,the target should be correspondent in genre,appropriate in register and equivalent in meaning with the source text.And this should be done concretely from macro-decision and microselection.
discourse analysis;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text translation;translation teaching
G642
A
1009-3907(2011)01-0098-04
2010-10-29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8-JKGHAGH-494)
韦兰芝(1968-),女,河南社旗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研究。
责任编辑:刘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