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君
南音传承问题浅析
陈洁君
福建泉州南音作为传统音乐珍贵的“活化石”,一直倍受人们的关注。但在新世纪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它的传播与发展前景堪忧。通过社会调查,分析了泉州南音在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高校大学生为媒介来传播与发展泉州南音的途径。
南音;高校大学生;传承
南音,也称为南乐、南管、南曲,是福建省最富有特色的音乐乐种之一,被世人誉为“东方古典艺术的珍品”、“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据2005年底泉州南音普查,泉州地区登记在册的社团有223个,仅晋江一地就有48个,成员多达1704人。南音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乐社传承,各方热爱南音、精通南音的人士都可参加南音组织成为南音弟子。他们以“弦友”互称。一般来说,只要有几位弦友相聚,由其中一人“开馆”择定“馆邸”,就可以组成南音社团,相互交流,共同研讨。
为继承和发扬南音艺术,泉州市文化局、教育局共同颁文,形成实施方案。泉州市文化局、教育局规定,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音乐课程中逐步补充南音教学。为了配合教学工作,市文化局协同市教育局编定中小学《南音补充教材》,同时组织南音兴趣小组。
1984年,福建省艺校泉州分校开设了6年制的南音班。泉州艺校在继中专学制后,培养了“3+2”式的大专生。同时,华侨大学、泉州教育学院、漳州师范学院等院校也分别开设了南音培训班、南音学会和南音代表团。2002年7月16日,泉州市政府正式确定以“泉州南音”为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此背景下,2003年,泉州师范学院正式设立了南音本科制专业,并于当年招收了第一届南音专业的本科生。该专业的设置使在民间传承千年的南音进入了高校,运用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和师资队伍,培养出南音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为南音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
2006年12月,泉州组建的一支以现代形式包装传统音乐的南音乐团“温陵女子南艺坊”成功举办了一场公演。这支乐团以闽南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舞蹈为基础,融合现代时尚的艺术手段,独具匠心地将古今艺术合为一体,这不仅是艺术表演创作上的一次大胆突破,也为人们呈现了一场全新的视觉盛宴,给人以既传统又时尚的美的享受[2]。
由于南音的唱腔晦涩,咬字不清,而且它所使用的语言是泉州地方方言,再加上它所表演的内容大多是讲述距今相当久远的历史故事或人物故事,因此有很多听众听不懂唱词的内容,不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意思,其中甚至包括相当一部分懂得闽南方言的人群。这样就容易使人昏昏欲睡,没有吸引力。如何使人们能够听懂这一 “绿色音乐”,成为南音发展的重要课题。为了解南音在泉州地区的普及情况和人们对南音的接受程度,搜集对南音的看法和建议,泉州师范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2008级旅游文化班的学生对此进行了社会调查。在被调查的人员中,按籍贯来分,本地人占70%,外地人占30%;按社会职业来分,社会人员与学生各占50%。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49%的人表示听过南音,但并没有听懂,甚至很多懂得闽南语的人都很难听懂;有62%的人认为南音应该进入课堂,当然还有22%的人对南音是否进入课堂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被问及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南音时,有40%的人选择了电台、电视等媒体,49%的人选择了观看现场的南音表演;在被问及应采取何种宣传包装方式时,有46%的人认为应将南音进入课堂,40%的人认为应与旅游业相结合,24%的人认为应加入声、光、电、舞美、服装等现代艺术元素。
通过调查,我们从中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泉州南音的传承之路还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在各个年龄段的被调查人员中,喜欢南音的老年人比重最多,中年人其次,青少年最少。这说明了南音的生存问题令人堪忧,因为只有足够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真心喜欢南音,南音才能真正的发展。其次,宣传力度不够。除了某个别地方开展定期表演外,人们能接触到南音的机会很少。应寻求多方途径,如通过网络、电视台等媒体,多方面、多时段的进行宣传,将南音推向大众的视野中,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不自觉地由被动了解转变为主动了解,甚至喜欢上南音。再次,能听懂的人很少。由于南音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曲牌,唱词基本上是古汉语,大多数人(包括许多会闽南语的人)都听不懂。听不懂当然就很难接受,更枉论喜欢。因此在进行南音表演时,无论演出舞台大小,都应该要有字幕,让人们能更好地了解南音表演。最后,南音表演形式比较单一。南音与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还不够紧密,缺少与普通大众沟通的手段和途径。南音社团成员的数量、年龄结构也不够合理,老人多、中青年过少,因此,很多社团成员的数量逐年递减,老龄化趋势严重。
西方人类学界称民间文化为“地方性知识”,而民间音乐是地方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南音本身就是地方性知识的活标本,甚至是地方性知识的一个经典。然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人们文化价值观念的不断更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限制了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而作为闽南语系的传统音乐,它的传唱能将海内外闽南语系人群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其社会意义不言而喻。
高校大学生这一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其本身具有其他人群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第一,文化层次高,接受能力强,易于学习并掌握生涩难懂的音谱及声调,易于传唱;第二,富于生命力,充满激情,对待新事物接受能力强,有足够的热情投入到南音的学习和传唱活动中;第三,大学生经常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团体或个人的实践活动,与民间乐团或个人进行交流,并且能够通过与社会大众的接触来加深泉州南音的影响力。因此,针对这一特殊人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他们的影响力,推动南音的传承。
首先,增强大学生的专业素质。除了在南音专业开展专业教学外,应在高校范围内扩大南音教学规模,比如开设南音校选课、开办南音培训班、创办南音社团、在学校进行南音表演等,邀请大学生参与其中,为大学生提供多种途径来接触和了解南音,从而提高南音的教学层次。
其次,鼓励大学生进行南音创作。大学生是流行文化的代表和生力军,他们思维灵活,勇于创新,因此可以鼓励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在南音创作中加入现代元素,在题材上贴进现代生活,创作出新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作品。
再次,开设专题讲座或演出。鉴于大多数大学生非专业学习的特点,将老艺人、民间音乐家和地方馆阁的表演艺术家作为资源引进大学课堂,以讲座或演出的方式使大学生在校园里就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传统音乐,使学生与专家进行互动,尽可能多地接收大量传统音乐信息。这不仅有利于推动南音的传播与普及,同时也能使大学生感受到南音的魅力,进而欣赏并喜欢南音这一传统艺术。
最后,开展社会实践。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大学生接触和传播南音的平台。实践活动的开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让学生到民间学习南音,观看南音表演,与民间艺术家进行学习和交流,甚至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和表演的机会。由于艺术的魅力往往在于舞台和剧场的体验,学生在舞台上和舞台下对艺术的体验差别很大,亲自参与和欣赏感受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深入民间,走访社会大众,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人们对南音的看法,普及南音的基础知识,宣传南音的魅力,加深南音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的锻炼,也能开阔眼界、磨练意志,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增强专业水平。
随着南音申遗的成功,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南音这一问题已刻不容缓。除了社会各界的努力外,我们也应看重大学生这一庞大、特殊的人群,以大学生为媒介,更好地推动泉州南音的传播与发扬。
[1]周卉.当代人文环境下福建南音的主要传承模式及启示[J].艺术教育,2008(2).
[2]尚晶.南音声乐发展之探索[J].人民音乐,2008(6).
[3]王珊.关于高校设置南音专业的构想[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1).
[4]周树德.对普通高校本土音乐教育的思考[J].艺术评论,2007(10).
J607
A
1673-1999(2011)14-0159-02
陈洁君(1979-),女,福建泉州人,硕士,泉州师范学院(福建泉州362000)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
2011-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