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毅
(重庆市对外贸易经济委员会茧丝办 400020)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重庆市外经贸工作会议和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十一五”茧丝绸发展经验,研究“十二五”发展思路,部署今年的重点工作。我们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增强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理念,推进全市茧丝绸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以下我讲三方面的意见,请同志们审议。
2010年,全行业积极应对国际市场丝绸外需缓慢复苏,内需市场拓展乏力,劳动力严重缺乏等的影响,努力提高蚕农收入,增强企业竞争力,全面超额完成了茧丝绸发展目标。
全市发种51万张,同比增长14.3%,产茧1.75万吨,同比增加16.2%,蚕农蚕桑收入5.3亿元,同比增长52%,全市蚕农21万户,户均收入2 524元,同比增加1 278元。我市仍然是全国十大蚕区之一。
养蚕效益得到提升。一是全市鲜茧综合均价22.85/公斤,同比增长41.05%,价格因素带动蚕农收入增长1.2亿元,全市蚕农户均受益572元。二是蚕桑综合开发促进亩桑效益提高,在云阳等15个区县投入资金150万,建成了桑园间作、桑园养禽、桑枝开发等6种综合利用示范园,亩桑效益5007元,是单一的养蚕收入的2倍。西里蚕种场以“种场+基地+农户”模式生产桑枝食用菌,蚕农户均增收1 000元;巫溪县在桑园闲期生产桑枝球盖菇625吨,蚕农户均受惠2 540元。
桑蚕保险解民忧。蚕桑保险列入2010年重庆市八大民心工程,投保蚕种84982张、占全市发种量的17%,参保蚕农5万户,占养蚕农户的人23%。缴纳保费103.35万元,投保金额2 953.43万元。全年养蚕中报案农户2644户、占参保农户总数的5.38%,共计赔付金额40.28万元,户均赔付196.69元。黔江区麻田村3组龚跃进,春蚕死亡率30%,直接损失上万元,一度丧失养蚕信心,当地财产保险公司现场勘查后,赔偿现金3375元,龚跃进坚定了栽桑养蚕的信心。
扎实推广科学养蚕技术。一是全市小蚕共育、省力化蚕台、纸板方格蔟等实用技术同比提高14.1%、13.2%、28.8%,蚕茧质量提升。二是推广多批次滚动养蚕技术,从9个示范区县推广到20个区县,养蚕布局全年增加3~4批次,提高了蚕茧质量和数量。三是开展蚕品种区域比较试验,市蚕桑站牵头在渝西、渝东北、渝东南片区开展现行蚕品种和引进蚕品种区域适应性比较,为区县选用蚕品种提供依据。四是实施了蚕桑科技重大专项,在云阳、合川、黔江等区县建立了优质高效生态蚕业示范基地。
加强蚕种生产质量管理。一是扶持蚕种生产龙头,西里、海丰等生产合格一代杂交种23.1万张,占全市生产量70.2%,西里蚕种场年生产蚕种17.2万张,占全市生产量的52.3%,海丰公司90%的蚕种销售广西市场,是我市最大一家蚕种外销企业。二是稳定原蚕基地,蚕种场以“千担原蚕村”为载体,推广“良种良法、优茧优种”,基地得到有效巩固,涪陵海丰公司的4个原蚕基地原蚕单产达到45公斤。三是完成了市蚕种质量检验中心改造升级,通过了市质监局18个月的监督评审。全市母蛾检疫淘汰不合格蚕种4637张,避免了劣质蚕种伤农。
全年实现丝绸工业总产值8.3亿元,同比增长16.1%、生产生丝1 747吨、丝织品867万米,实现利润2294万元,同比增长226.3%,丝绸产品出口4 200万美元,同比增长22%,丝绸产值和出口分别在全国排名8位和10位。一是宏美达、昌州、双河、龙的等茧丝绸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7亿元,实现盈利1 600万,超过全行业总量的70%;丝绸出口、发种、产茧占比均超过全市总量的50%。二是玮兰丝绸转化“保胶丝软化”技术专利,生产销售“玮兰”牌抗菌水洗丝绵被万余床,带动了重庆丝棉被销售2.1万床。宏美达、双河等一批企业先后开办丝绸专卖店,经营丝绸服饰、丝棉被、床上用品等,丰富了我市丝绸产品的内销市场。三是宏美达、昌州、双河等企业积极参展“香港丝绸交易会”、“杭州丝绸博览会”等国际国内丝绸专业展会,带动丝绸出口逐渐恢复。
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增强。一是对重庆茧丝绸网完成改版升级,日点击率达200余次、累计访问量近4万人,完成信息更新量1.5万余条,引荐丝绸客商10余次。二是牵头评选出“桑叶”、“桑椹”、“海丰”牌重庆市名牌蚕种,提升我市蚕种知名度和认知度。三是举办“桑蚕鲜茧收烘新技术”、“茧丝绸产业基层收烘管理人员”、“茧丝绸产业统计人员”培训班,培训技术人员700余人次。
构建统计和信息平台。一是建立了覆盖桑、蚕、种、茧、丝、绸、出口全产链的茧丝绸数据统计平台,含企事业单位百余家,涉及5大内容25份子报表。统计平台的成功运行,结束了我市茧丝绸行业30余年用手工做报表的历史。二是加强信息管理,完善考核制度,提高信息报送质量,全年各区县报送信息100余条,其中40%被《开发周刊》采用,市委、市府采用10余条,其他网站转载率为98%。
维护鲜茧流通市场秩序。市茧丝办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边界秩序的监管,协会组织会员开展行业自律,全年没有出现压级压价、打白条、跨界抢收等扰乱市场秩序的事件。市纤织局出动执法人员70余人次,车辆23台次,行程6 000余公里,对万州等10个区县120个茧站进行执法检查。蚕茧质量提升。
蚕桑技术服务和激励机制初步建立。全市24个区县的蚕桑纳入农业技术服务体系,重点乡镇明确专职人员,全市蚕桑技术人员886名,蚕桑辅导员1 252人。全市22个区县建立蚕桑发展补贴政策,投入资金5 500万元,黔江区2010年政府投入2 800万元主要用于蚕农新栽桑、养蚕设施设备补贴等。
丝绸工业和出口政策作用初显。建立丝绸出口企业技术改造及新产品研发支持政策,对4户企业资助170万元。带动实现工业产值近3亿元,占全市丝绸工业总值的35%,出口1133万美元,占全市丝绸出口的27%。丰都万兴公司研发的的环保抗静电桑蚕丝绵条,批量出口欧洲,是出口欧洲的重要丝绸商品。协助宏美达、明宇、安居公司在外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贷款900万,缓解了企业的融资难。
“十一五”是我市城市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全市茧丝绸产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在完成“十一五”茧丝绸发展的主要目标方面尚有差距,仍在三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①蚕业生产基础进一步巩固
按照“巩固渝西、提升库区、发展渝东南”的全市蚕桑发展战略,以“东桑西移”战略为契机推进基地布局调整,2010年,渝西、库区和渝东南“三大蚕业带”蚕茧产量的比重分别为27.2%、32.5%、40.3%,比2005年,渝东南蚕茧产量提高了23%。全市户均养蚕量、产茧量、养蚕单产较“十一五”末分别提高50%、67%、13%。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开发蓬勃开展,桑园间作、桑园养禽、桑枝开发、桑叶开发、桑果利用、蚕沙沼气等综合利用大幅提高亩桑效益,成为重庆蚕业生产发展的亮点和热点。蚕桑保险列入了重庆市八大民心工程,是全国省级单位首创的茧丝绸政策。
②茧丝绸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开展现行蚕品种和引进蚕品种区域适应性比较试验,选育八字号等一批优良蚕品种;同比2005年小蚕共育、省力化蚕台育、纸板方格蔟普及率分别提高24.3%、15.1%、15.5%;缫丝自动化水平由2005年末54.6%提升到71%,白厂丝和双宫丝的质量水平由2005年末的3A06、双特10提升到3A60、双特40;取得“保胶软化”技术专利,用于生产可水洗丝绵被、护肤面膜、妇女卫生垫、保胶生丝和丝棉被,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
③产业发展机制进一步健全
建立了《重庆市十百千万优质蚕茧工程资助办法》、《丝绸工业技改和新产品研发》等10余项产业政策。市外贸发展资金累计投入4 785万元,年均957万元,对桑园、养蚕设施、新品种推广、资源综合开发以及企业技改等进行补贴。市发改委等9个部门累计投入资金1.44亿元,年均2 880万元。组建了涉及桑、蚕、种、蚕、丝等专业的40多人的茧丝绸行业专家顾问团,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制订了《小蚕共育技术规范》和《大蚕饲养技术规范》的地方标准,丰富了我市养蚕标准体系;编印了《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指南》,总结提升了我市综合利用主要模式的技术规程。
第一,国际丝绸需求不旺。2010年世界经济总体呈现回升的态势,丝绸消费也出现复苏的迹象,但总体消费水平仍低于金融危机前的状态。据海关统计,2010年全国真丝绸出口32.62亿美元,其中,坯绸出口2.15亿米,增长3.42%;丝类出口1.94万吨,下降13.15%;丝绸服装出口7 812万套件,下降10.985。出口总体呈现价升量减的状态,国际市场需求不旺,对产业发展是最大的挑战。
第二,传统的栽桑养蚕技术受到挑战。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我市蚕茧质量不及华东地区和云贵高原蚕区,亩桑茧产量不及华南可以多批次养蚕区域。同时,重庆城市化进程的速度明显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蚕农老龄化现象明显,对蚕桑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过去我国建立的以优质高产为目标的蚕桑生产技术体系已不适应当前产业发展的形势,必须建立以省力化、多元化为核心,以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为目标的蚕桑生产技术体系。
第三,丝绸企业市场竞争力弱。全市规模以上丝绸工业企业35家,正常开工仅有60%,普遍规模偏小,户均资产2 830万,年产值3 770万元,从业人数205人,利润105万元,上亿企业仅1家,年出口最大量1 500万美元,没有全国知名企业。而临近的四川省丝绸企业,资产、产值上亿的企业有12家,丝绸出口27 600万美元,丝绸出口年最大企业达6 000万美元,更有六合、伊格尔、安泰等一批大型丝绸集团对产业强有力的带动。
一是国际经济形势有利于产业发展,2011年世界经济进一步复苏和国内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行业运行环境将好于2010年。二是内需市场的增长。今年国家将继续采取措施扩大内需,丝绸消费必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特别是家纺类丝绸产品前景看好。纺织产品的发展有利于提升丝绸工业技术水平,推动我国茧丝绸业平稳健康发展。三是茧丝价格将高位运行,目前国际市场丝绸库存基本得到消化,国内丝绸企业对茧丝原料的需求将逐渐扩大,茧丝价格高位运行将刺激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四是重庆茧丝绸发展有独特的环境和条件,茧丝绸产业将在“两翼农户万元增收”、“长江绿化带建设”、“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新重庆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肩负重要使命。
基本思路:以蚕农增收为主线,以提高养蚕比较效益和丝绸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转变蚕业生产发展方式,建立高效省力生态蚕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好桑蚕保险民心工程,放大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示范效应,推动工业技术进步,营造产业发展环境为抓手,努力为全市农户增收做出最大的贡献,引导重庆茧丝绸产业健康发展。
总体目标:蚕业生产,2015年生产一代杂交种90万张,年生产蚕茧3万吨(60万担),单产达到35公斤/张,蚕茧质量各项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现蚕农蚕桑收入15亿元,保持全国十大蚕区地位。
丝绸工业,2015年工业总值达20亿元,出口1亿美元。生产丝类产品4000吨,丝织品2000万米,绢类产品1500吨。
依据“十二五”规划,2011年主要工作目标,发种54万张,产茧1.85万吨,均增长5%,蚕农蚕桑收入6.1亿元,增长15%;工业总产值9.1亿元,增长10%;出口4600万美元,增长10%。
围绕目标,拟安排茧丝绸项目1 000万元,主要用于“十百千万”、“蚕桑保险”、“蚕桑综合开发示范园”、“蚕种补贴”、“工业新产品研发及技改”等项目。重点工作是:
一是各区县要加强桑园管理,将撂荒的桑园通过承包、租赁、流转等多种方式让其发挥效益,围绕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发展特色项目,提高亩桑效益。二是以“十百千万”优质蚕茧工程、蚕桑科技重大专项为载体,着力建设一批面积在66.67hm2(1000亩)左右的高产稳产现代蚕桑示范园区或33.33hm2(500亩)左右的蚕桑特色园区。三是继续开展对“两翼”蚕农的良种补贴,市级补贴按照事前预拨、年底结算的原则,确保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四是启动建设双千担村,重点打造专业化、生态化、集约化的特色蚕业示范村。
科学确定全市蚕桑发展重点。按照“巩固一圈、发展两翼”的“十二五”蚕桑发展战略,“一圈”重点建设以综合利用与观光旅游为特色的复合型蚕业带,“两翼”重点建设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特色的渝东北翼和以优质高产为特色的渝东南翼蚕业带。按此思路,全市确定涪陵、黔江、云阳等11个蚕桑重点基地区县,确定珍溪、瞿水、凤鸣等100个重点蚕桑基地乡镇。这些重点区县和乡镇是市级项目主要支持方向。
优化产业组织方式。各区县要大力推行“公司+农户”或蚕桑专业合作社组织养蚕模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大力发展蚕桑生产基本户,推行规模化、专业化、多元化养蚕。(规模化指户均0.33~0.67hm2桑园,年养蚕15~30张;专业化指以蚕桑生产为主;多元化指专业养蚕户开展综合利用,年收益达3~5万元。)
推广科学养蚕技术。启动全市桑蚕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市蚕桑站要继续开展对桑蚕品种进行区域适应性比较试验,做好蚕、桑品种区域化布局,优化品种结构。区县技术部门要采取多种手段,加大蚕桑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力争全市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蚕台育、纸板方格蔟推广面今年增长3%。
要因地制宜,推广抗逆性强的蚕品种,同时做好蚕种质量控制和质量监管,保护蚕农的利益不受损害。试验、推广省力化的桑树栽培、采收模式。推进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自动上蔟等养蚕技术,建立新型的以省力化为核心的蚕业技术推广体系。
一是各区县要加大宣传,力争蚕农知晓政策全覆盖。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协调沟通,扩大桑蚕保险覆盖面和保险数量,争取今年扩大到13万张,占全年发种的25%左右。二是要及时拨付保费资助,按事前预拨50%、年底结算的方式,解决区县资金压力。三是各区县要加强主管部门、技术部门、乡镇与保险公司的配合,总结完善保险机制,积极探索对重点乡镇、村社和养蚕大户的保险,确保应赔尽赔和及时赔付。四是多渠道落实工作经费,安排专人负责桑蚕保险工作,争取将桑蚕保险列为农业政策保险范围。
资助8~10个已建示范园区进行巩固提高,要求每个园区辐射不低于200户农户,其它园区不低于100户。积极推动对蚕桑产业带动强、市场前景好、技术相对成熟、蚕农乐于接受的桑枝食用菌、桑园复合经营等综合利用模式。加强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力度,市级将举办现场会、培训班各1期,发放技术手册10 000册。
一是安排项目资金200万,鼓励和支持丝绸出口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促进技术、装备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二是组织企业参加澳大利亚、加拿大的国际纺织丝绸面料展销会、香港丝绸交易会、杭州国际丝绸博览会等国内外展会,促进销售市场结构的调整。三是引导企业加强职工技术培训、完善行业技术标准,促进技术队伍和职工队伍结构的调整。四是帮助和促进企业实施收购兼并、租赁经营、联合经营、相互参股等,实现优势资源整合,促进企业结构的调整。五是继续利用外贸融资担保公司的平台,为中小丝绸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贷款金额和便捷的服务,促进企业融资结构的调整。
重点培育“桑椹”、“WINTUS”、“玮兰”、“武陵山”、“龙羽”、“万兴”等重庆茧丝绸品牌,扶持1-2个品牌成为全国的知名品牌,成为高档丝绸标志。结合重庆特色发展丝绸产品,走“两头在内,一头在外”的终端产品发展模式,充分利用重庆的市场原料、基地、品牌、销售网络优势,利用东部地区过剩的先进深加工技术条件,通过现代物流资源来进行企业终端产品的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重点支持并鼓励品牌企业参加国际国内丝绸展会,如重庆服装及面料展览会、上海丝绸交易会、杭州丝绸博览会等,提升重庆丝绸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是完善产业政策支持平台,加强协调,及时与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经信委、市科委、市农委、市林业局、市扶贫办等部门进行沟通,争取他们对茧丝绸产业更多的支持。二是完善产业技术支持平台,以市级桑蚕研究推广部门、专业院校、纤维质量检验部门等为载体,完善产业技术支持平台,整合技术资源,在蚕桑品种选育、技术推广、标准建立、病害测报、生产工艺研究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三是完善产业信息交流平台,以关注茧丝绸、重庆茧丝绸网、重庆蚕丝信息、行业数据统计平台、产业QQ群等多种媒体为载体,及时发布产业政策,交流产业发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