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草原鼠害发生及防治措施

2011-08-15 00:54
草原与草业 2011年2期
关键词:沙鼠鼠类灭鼠

刘 荣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农牧业局,内蒙古 东胜 017000)

1 鄂尔多斯概况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全市辖 7旗1区,常住人口151.5万人,畜牧业是鄂尔多斯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全市总土地面积0.087亿hm2。草地总面积为587.73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67.7%,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为542.13万hm2。草原是构成鄂尔多斯生态环境的主体。

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特点是起伏不平,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东北西三面被黄河环绕,南与黄土高原相连。属典型极端温带大陆性气候。年日照时间为 2716.4h~3193.9h。年平均气温在5.3℃~8.7℃,寒暑变化剧烈,气温年、日差较大,风灾严重,风灾与干旱往往伴随而来。整个鄂尔多斯多年的平均降雨量为150~400mm,由东南至西北递减。特点为降水少而集中,全年降水集中在7~9月,蒸发量大。风大沙多,干旱少雨是该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鄂尔多斯草地是内蒙古天然草地由东部草原类向西部荒漠类的过渡地带,以荒漠草原类为主,草原植被以干草原植被为主,由蒿类(Artem isia L.)、锦鸡儿(Caragana Fabr.)、伴生针茅(Stipa L.)、沙生冰草(Agropy rondesertorum Schu lt.)以及大量的猪毛菜(Sa lso la co llina Pa ll.)等1年生植物组成灌丛草场构成天然草场的主要景观 。〔1〕。

2 草原鼠害发生及危害情况

鄂尔多斯主要害鼠有3个科20多种,鼠害遍布鄂尔多斯全市〔1〕。危害鼠种以长爪沙鼠(Merionesunguiculatus)为优势种,草原黄鼠(Citellus dauricus(Brandt))、三趾跳鼠(Dipus sagif ta)、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和草原鼢鼠(Merionesaspalax)为常见种,主要危害以蒿类、锦鸡儿为优势种,伴生有大量1年生杂类草的退化草场〔2〕。从分布情况看,以长爪沙鼠为优势种的地上鼠主要栖息于植被低矮稀疏的开阔生境,回避有高大植株、植被郁闭度高的生境,危害严重地区主要在“草原无鼠害示范区”外围的封育草原、人工草场、飞播草场、饲草料基地和退化草原区内。地下害鼠主要分布在准格尔旗的沙圪堵、薛家湾等地的丘陵草场上。鼠害每年危害面积在66.67万hm2左右,严重危害面积一般在36.67万hm2以上。平均有效洞口密度550~1 000个/hm2,严重时可达每公顷2 000多个。害鼠到处挖洞,破坏地表,啃食牧草及种子,使草场退化,严重影响牧草的繁殖和更新。以草原鼠害每亩损失鲜草30kg,每0.3元/kg计算,每年严重危害面积平均按26.67万hm2计算,则每年因草原鼠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2亿kg鲜草,约3 600万元,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鼠类成灾不仅使生态环境恶化,还会引发鼠疫,危害人畜的健康和生命。

全市1991~1996年草原鼠虫害累计发生面积396.32万hm2;“九五”期间草原鼠害累计发生面积397.71万hm2万亩;“十五”期间草原鼠害累计发生面积429.80万hm2,严重危害面积33.40万hm2;“十一五”期间草原鼠害累计发生面积267.17万hm2,严重危害面积125.93万hm2。

3 草原鼠害发生原因

3.1 自然环境的破坏

鄂尔多斯草原危害鼠种以长爪沙鼠为优势种,约占70%,其他鼠类混居其中〔3〕。长爪沙鼠是群居性地面生活的草原鼠种,适生于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锦鸡儿灌丛和滩地草场以及农牧交错带,特别是当这类草原出现沙化时,会诱使长爪沙鼠大量孳生,造成严重鼠害〔2〕。只有群居鼠如长爪沙鼠等才会形成较高的种群密度,从而导致鼠害的严重发生。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草原超载过牧、乱砍滥伐等不合理利用方式,导致草原生态环境恶化,草场植被严重退化。而退化草场稀疏低矮的植被正是群居鼠的适生环境,特别是当草场极度退化甚至出现沙化时,喜栖沙质土、喜食耐风沙类植物种子的长爪沙鼠就繁殖起来,造成鼠密度的上升,反过来又加剧草场的退化和沙化,形成新的危害。这是鄂尔多斯草原鼠害的主要成因。

3.2 气候等生态因素的改变

近年来的暖冬利于鼠类越冬和繁殖,使害鼠越冬死亡率降低,鼠类种群数量显著增大。鄂尔多斯气候干旱少雨,特别是1995~2000年持续的干旱高温等异常天气情况,2005年发生的几十年不遇的大旱,2006~2007年西部草原严重的旱灾,为耐旱性的长爪沙鼠、三趾跳鼠、五趾跳鼠等提供适生的气候条件。

3.3 害鼠天敌数量减少,削弱了对鼠类的天然控制

由于人类对野生动物无节制的捕杀造成鼠类的天敌如黄鼠狼、狐狸、猫头鹰、雕等数量大量减少,另外人们大量使用有2次中毒的剧毒农药,杀伤了害鼠天敌,此外草地退化恶化了鼠类天敌的生存环境,这样在繁殖力低的鼠类天敌数量锐减的同时,繁殖力强的鼠类数量却在急增,使草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鼠害得不到自然控制,造成鼠类密度增加。

4 草原鼠害防治对策

鄂尔多斯市从1974年开始进行大面积的草原鼠害防治。1974~1996年全市累计灭鼠67.03万hm2〔1〕,“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间防治面积累计分别为 69.22万 hm2、135.77万 hm2和67.32万hm2。草原灭鼠毒饵投放方法最早采用人工撒毒饵,1978年开始应用飞机灭鼠,之后逐渐采用机械为主,人工辅助投饵为辅的办法。对鼠害发生密度大,地势平缓集中连片的草场,采用新型动力喷播机喷洒毒饵进行机械作业;对鼠害分布较分散、地势不平或小草库伦等机械无法作业地区,组织农牧民进行人工投饵。

鄂尔多斯市草原鼠害治理经历了从单一化学防治到以生态控制为主、药物防治为辅的综合治理过程。1974~1995年是以化学防治为主的草地鼠害治理阶段。灭鼠完全使用化学制剂,而且多以急性杀鼠剂如磷化锌等为主。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总结农牧区鼠害防治,多年来单纯依靠化学防治难以巩固灭鼠成效,反复投饵,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随着剧毒药剂大面积使用,逐渐暴露出使用急性剧毒杀鼠剂害鼠的天敌2次中毒,使害鼠失去天然控制,反使害鼠种群数量增加。进入90年代,开始使用慢性灭鼠剂如敌鼠钠盐、杀鼠迷等灭鼠,慢性杀鼠剂较急性杀鼠剂更具低残留、安全性好等特点。从1996年开始,在乌审旗首次应用生物制剂C型肉毒梭菌毒素灭鼠,使用中没有二次中毒现象发生,平均灭效在97%左右,至此拉开了鄂尔多斯市生物制剂灭鼠的序幕。2005年在鄂尔多斯市首次应用生物药剂D型肉毒梭菌毒素灭鼠。使用生物制剂灭鼠的成功,鄂尔多斯市草原鼠害防治由采用单一化学灭鼠措施向化学、生物等多种防治措施推进。化学药剂也由急性剧毒杀鼠剂向慢性杀鼠剂如杀鼠迷等抗凝血剂等药物转变。

长期以来,草原鼠害单纯的化学应急防治,不仅防治被动,而且对草原生态环境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随着国家对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视,人们对草原害鼠的发生和防治的深入研究,以生态控制为主的综合治理成为控制草原鼠害的方向。从1996年应用生物制剂C型和D型肉毒梭菌毒素灭鼠开始,鄂尔多斯草原鼠害治理工作从单一化学防治进入以生物农药防治、生态治理和利用天敌控制措施为主,化学、物理方法为辅的草地鼠害综合治理阶段。采用的综合防治措施如下:

4.1 生态学防治

结合鄂尔多斯市实施的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政策,和近年在我市实施的天然草场植被恢复与保护、草地围栏、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等国家大型草原生态建设项目,通过生态工程的方法,从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植被着手。在轻度退化草场,实行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等生态措施;草地生态明显恶化地区,实行禁牧封育、补播等生态措施充分给草原以恢复植被,休养生息的机会,改善草场生态,恶化长爪沙鼠的适生环境,从根本上遏制草原鼠害的发生和蔓延。

4.2 生物防治

一方面是生物制剂灭鼠。利用毒饵拌制法,采用新型微生物农药C型和D型肉毒梭菌毒素进行鼠害灭治,在集中连片地区采取机械喷撒毒饵灭治,地形复杂的零星地区采取人工撒饵灭治,并实行灭后禁牧措施。“十一五”期间,我市草原鼠害的生物防治主要是应用C型或D型肉毒梭菌毒素,考虑到抗药性,这两种生物制剂采用隔年交替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灭效和显著的生态效益。“十五”期间草原鼠害生物防治占总防治比例为59.56%,“十一五”期间这一比例达64.1%。根据自治区抓好生物防治工作、提高生物防治比例工作要求,“十二五”期间努力实现草原鼠害生物防治比例提高到70%以上的目标,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另一方面是天敌灭鼠。保护、招诱和放养天敌,严禁捕杀天敌。主要有采用设置鹰架、鹰杆、堆石碓等为猛禽、狐狸、黄鼠狼等天敌创造栖息地和放养狐狸。目前部分鹰杆上有鸟窝,但尚未观察到老鹰栖息。2004年9月从宁夏引进15只经过野生驯化的银黑狐投放到鄂前旗、鄂旗和乌审旗鼠害较为严重,远离村镇,水源充足,植被条件较好的草场。目前这些银狐除一只因为误食牧民捕杀鼢鼠的农药致死外,其余14只在2006年以前时有农牧民的目击报告,后期再未听到目击消息。由于当地农牧民有忌杀狐狸的习俗,可初步估计其余银狐已适应投放地的野生环境,主要以捕食草原害鼠和野兔为生。

4.3 化学防治

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抗凝血杀鼠剂如杀鼠迷等补充生物农药实施毒饵灭治。

4.4 物理防治

作为补充措施,由农牧民利用鼠夹、鼠笼等器械常年开展鼠害防治。

4.5 建立健全草原鼠虫害监测预警体系

“十五”期间全国范围出现了蝗虫扩散性危害,“十一五”期间草地螟和蝗虫先后在草原区大爆发。由于虫害危害具有突发性和扩散性,使得虫害防治的关键更在于防。2004年国家启动了“草原蝗虫预警监测体系”项目建设,我市2005年底启动该项目,2006年实施了有关设备的采购,主要配备了市级和重点虫害旗县。2004年以来,自治区开始草原鼠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我市同时着手此项工作,并作为“十一五”草原鼠虫害预测预报重点工作来抓,到目前我市建立市级草原鼠虫害监测预警站和重点旗县级草原鼠虫害监测预警站。2007年自治区启动了草原鼠虫害农牧民监测员制度,我市先在鄂旗和杭锦旗试行这一制度,两个旗聘请农牧民鼠虫害测报员26个,拟订监控范围19.33万hm2。2008年新聘请38个,控制面积29.60万hm2。其中鄂前旗16个,控制面积13.93万 hm2;乌审旗12个,控制面积9万hm2;鄂旗10个,控制面积6.67万hm2。通过项目的实施,我市形成了由市级、重点旗县级监测预警站和农牧民测报员组成的市—重点旗县—农牧民测报员的三级草原鼠虫害监测预警体系。草原鼠虫害预警体系的建立,缩短了测报时间,减少了漏报、盲报、迟报现象,基本实现了对草原严重鼠虫害发生区的有效监控,确保了测报的科学性和准确度,为防治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根据“突出运用生物防治技术,防止草原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的原则,从2010年开始鄂旗被列入国家草原无鼠害示范县项目建设和长爪沙鼠监测站旗县。根据国家及自治区相关文件要求,为了做好草原鼠害的早期预警和中长期监测工作,鄂旗组建草原鼠害监测站工作队伍,同时还建立农牧民测报网络14个,测报网络覆盖全旗6个苏木镇。建立永久监测样地一个,样地面积1 000hm2。确定了鼠害调查路线。2010年,鄂旗草原工作站成立了专业灭鼠队,并组织当地牧民成立灭鼠分队。做好鄂旗草原无鼠害示范县项目建设和鼠害监测站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草原鼠害监测力度,通过综合治理,使我市鼠害防治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提高环保水平。

目前,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已由单一追求防效转变为树立防效与环保并重的“绿色植保”理念;由单纯地依靠草原植保技术力量转变为树立政府履行职能、部门间强化协调的“公共植保”理念;由传统的被动防治转变为树立监测预警和应急预案相结合的“应急管理”理念〔4〕。草原鼠害的综合治理措施经过10多年的实践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综合防治从生物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用生态系统平衡原理,采用综合防治技术,使鼠类危害程度持续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达到草原生态系统平衡,环境明显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奇凤山.前进中的伊克昭盟畜牧业〔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

〔2〕董维惠,侯希贤,杨爱莲.草原鼠类生态学及其控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3〕伊克昭盟草原工作站.伊盟草原鼠害与灭鼠〔R〕.东胜:内部资料,1975.

〔4〕杜桂林.草原鼠虫害防治成为草原工作重点〔N〕.农民日报,2008.

猜你喜欢
沙鼠鼠类灭鼠
TBS围栏灭鼠技术
你越追,它越远
贺兰山西坡鼠种内脏重量与海拔梯度关系研究
天津七里海湿地鼠类十年变化
长爪沙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表达变化的研究
打赌
浅谈户内变电站防鼠安全工作
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的诊治分析
灭鼠记
冷库鼠类防治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