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的对比研究*
——以杨绛《干校六记》之“学圃记闲”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2011-08-15 00:46:21邓娟
长沙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干校能动性杨绛

邓娟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519041)

译者主体性的对比研究*
——以杨绛《干校六记》之“学圃记闲”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邓娟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519041)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由于受翻译水平、翻译目的等主观因素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原文的阐释、采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等不同,从而使译文迥异。译者已成为翻译活动的中心,译者主体性研究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译者;主体性;阐释;策略;风格

一 译者主体性内涵及其在中西翻译界地位的演变

关于译者主体性,国内很多学者、翻译家都给过定义。许钧指出:“所谓‘翻译主体性’,目前还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定义,就我们的理解,应该是指翻译的主体及其体现在译作中的艺术人格自觉,其核心是翻译主体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创造力。”[1]此处“翻译主体”即译者。屠国元、朱献珑认为是“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等特点。”[2]查明建、田雨提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为实现翻译目的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木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3]综上所述,作者认为译者主体性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渗透到译文中的主观意识与能动性,它是翻译过程中最积极、最主动的因素。

译者地位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成长过程,从古代的被蒙蔽到后来地位边缘化,到当今地位逐渐上升并得到了真正确认。翻译界自古就认为忠实是翻译的最高标准,只有在内容、形式上做到了忠于原文,才算是好译文。最典型的翻译论如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原则,“信”即忠实。西方的传统翻译理论也强调翻译应“等值”、“等效”。在这种理论下,译者被视为从属于原作者的“仆人”,其工作只是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转变,译者俨然成了传达原作者意思的机器。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文化转向”,很多理论研究开始从文化角度探讨翻译,译者地位不断被提及,有人甚至提出“作者已经死了”。这些转变使译者主体性成为了一门重要的研究课题。此后很多翻译理论家都认同了译者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袁莉就提出“一部译本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主体意识,忽视了这一点,就谈不上解决翻译中的根本问题。”[4]

二 译者主体性在《干校六记》之“学圃记闲”两个英译本中的体现

从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及发展看出,一篇译文的形成很大程度受制于译者。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文化背景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等主客观因素都影响着译作。本文尝试从译者对原文的阐释,译者的翻译策略及翻译风格三方面对《干校六记》之“学圃记闲”[5]两个英译片段进行分析,以阐述译者主体性在译文中的体现。《干校六记》是杨绛先生的一本系列散文集,本文节选自其中一篇“学圃记闲”。作品虽写于文革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但描写的都是“干校”生活中一些琐事,文字细致入微而又切中要害,读来并不繁琐。两篇译文片段分别出自白杰明[6]和章楚[7](以下简称白和章)。白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对中国文化研究深入,但两位译者对译文的处理仍有较大差异。

(一) 从译者对原文的阐释看译者主体性

两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体现了主观性。如原文前面提到“我在菜园里拔草间苗……”后又说“我把细小的绿苗送给她们……”,从上下文以及农作物种植常识可以看出,此处的“绿苗”应该是指拔出来不要的“草间苗”(通常幼苗种得太密会影响生长,必须拔掉一些。)白将“绿苗”按字面译为“green seedlings”,而章则译出深层意思“some surplus young seedlings”。事实上白对中国文化研究颇深,应该理解原文的这层含义,但却主观地选择了按字面理解去翻译。又如“两个十岁上下的儿子不用看牛赚钱,都上学。”这一句中“赚钱”一词,两个译文也截然不同。文革年代,很多家庭条件差的小孩不得不辍学挣钱以补贴家用。所以“赚钱”在这里并不是指白所译的“earn their pocket money”,而应是章所译的“a little extra income”。这种差异是译者的不同理解或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姑娘的父母因为和我同姓,称我为‘俺大姑’。”这一句的处理也因译者的理解而异。在北方农村,家里大人会随自家小孩来称呼与自己同辈的人。这里“俺大姑”是姑娘的父母对作者的称呼,译为“aunt”明显不对。两位译者都注意了这一点,白译为“elder sister”,章则用了“cousin”,这应是译者个人对词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主体意识。再有白和张对某些概数的理解也不同。如:“有一次,三四个小伙闯到菜地里来大吵大叫。”白将“三四个”译为“a few of them”,认为是一个概数;而章译成了确数“three or four youngsters”。以上几处的翻译都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及其个人的知识、文化背景有很大关系,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二) 从译者翻译策略看译者主体性

从翻译策略来看,白忠实于原文,基本没有删改或增添内容;而章多处采用增译法进行解释。如“我在菜园里拔草间苗,村里的小姑娘跑来闲看。”后面虽有提到两个小姑娘的对话,但此处作者并没有点明闲看的小姑娘人数,章依据自己的判断译成“two young girls”,是对原文的增补。而白译“some of the young girls”则忠实于原文内容。类似的例子还有“我学着她们的乡音,可以和她们攀话。”章译为“I carried on a conversation with them by imitating their native dialect,albeit imperfectly.”很明显句子主干部分已经完全传达出来了原句的意义,“albeit imperfectly”是译者添加的信息。“我寄居的老乡家是比较富裕的”,此处章译成“The family with which I stayed when I first arrived was comparatively wellto-do.”其中“when I first arrived”也是增译。白的翻译“The family I had been staying with was relatively well off”则忠实原文,且用完成进行时态准确表达了原文的意思。“村里十五、六岁的大小子……背着个大筐,见什么,拾什么。”这句话后半部分章用了“searched for kindling”,而原文没有具体指出他们捡拾到篮子里的是什么。白译“throwing into them whatever they laid their eyes on”准确忠实地表述了原文。标题翻译中,两位译者的策略也体现了主观能动性。白译为“A Cadre School Life:Six Chapters”,而章译为“Six Chapters in a Cadre School Life:Memories from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比较两者不难发现章采取了解释策略,对《干校六记》的时代背景做了说明,白依旧采取忠于原文的策略。这些例子表明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具有主观能动性。

(三) 从译者的翻译风格看译者主体性

正所谓“文如其人”,本文节选部分遣词造句简单自然,多是小句。杨绛先生在文革的艰难岁月中表现的超然、洒脱都体现在她质朴的语言风格上。译文亦如译者,白译虽用词简单地道,但多使用长句、复杂句;而章则多使用短句、小句。如“那小姑娘一面害羞抵赖,一面说这小姑娘也有婆家了。”原句很简单,白却用了分词结构、强调句及定语从句“claiming that it was actually the girl who had been speaking who had the in-laws”。再有“村里十五、六岁的大小子,不知怎么回事,好像成天都闲来无事的,背着个大筐,见什么,拾什么。”原文多用逗号,分成多个小分句,此处白和章的翻译风格迥异。白采用长句,用分词短语从句译成了一句:“I was constantly amazed that the young boys in the village,all of them in their mid-teens,never seemed to have everything better to do than wander around with large wicker baskets tied to their backs,throwing into them whatever they laid their eyes on.”而章则将其分开译为三个短句:“Surprisingly,young men of fifteen or sixteen from the villages didn’t seem to have regular word to do.”“They spent much of their time in small groups loitering around.”“With big baskets hanging on their backs,they searched for kindling here and there.”两篇译文各有特色,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不同翻译风格及个人特点。

以上分析表明译者已不再是“隐形人”,译者和原作者一样是在各自的语境下构建不同的文化。译者应从原文以及原作者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并不是对译文任意完全的操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有控制权又受控于诸多因素。因此,我们在进行翻译研究与批评时,应重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多考虑译者各方面的因素对译文的影响。

[1]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2):6-11.

[2]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解释[J].中国翻译,2003,(6):8-14.

[3]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19-24.

[4]袁莉.也谈文学翻译之主体意识[J].中国翻译,1996,(3):4-8.

[5]杨绛.干校六记[M].北京:三联书店,1981.

[6]Barme Geremie.A cadre school life:six chapters,by Yang Jiang[M].Hong Kong:Hong Kong Joint Publishing Co.Ltd.,1982.

[7]Djang Chu(章楚).Six chapters of life in a cadre school:memoirs from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M].Boulder,Colorado:Westview Press,1986.

(责任编校:简子)

H059

A

1008-4681(2011)01-0106-02

2010-09-05

邓娟(1982-),女,湖南益阳人,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干校能动性杨绛
选择
北方人(2021年9期)2021-10-13 12:18:36
选择
北方人(2021年17期)2021-09-15 12:49:56
西华“五七”干校遗留档案文献的保护修复技术探析
档案管理(2021年2期)2021-04-06 03:31:02
群星当年耀黄湖
——共青团中央黄湖“五七”干校系列传记(之八)
传记文学(2020年8期)2020-08-21 06:49:20
群星当年耀黄湖
——共青团中央黄湖“五七”干校系列传记(之五)
传记文学(2020年5期)2020-05-18 06:59:12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2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难忘老父亲的干校逸事
北广人物(2017年17期)2017-05-13 06:38:05
杨绛老人的减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