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机初次入洛时间新探*

2011-08-15 00:46王林莉
长沙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太康寿阳陆氏

王林莉

(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辽宁鞍山114007)

陆机初次入洛时间新探*

王林莉

(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辽宁鞍山114007)

陆机入洛问题尤其是初次入洛时间问题是陆机研究的一个重点,在这个问题上众说纷纭,产生了五六种说法。而通过排比大量史料,并结合众家所论进行分析,可以得出陆机于太康五年初次入洛的明确结论。这对更好地了解陆机的生平及其作品有重大意义。

初次入洛;时间;新探

一 目前学术界关于陆机初次入洛时间的探讨

关于陆机的入洛问題,一直被各种文学史普遍采用的观点是:陆机在吴灭后退居旧里读书十年,于太康末与弟陆云并入洛。这一观点也见于大部分有关陆机研究的著作中,如姜亮夫《陆平原年谱》、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金涛声《陆机集》等。但近些年学术界不少人对此产生怀疑,就陆机何时入洛、几次入洛等问题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对陆机入洛时间学者们共提出太康元年、太康五年、太康十年、元康二年、元康六年、元康七年六次之多,使陆机入洛问题变得更加纷杂,而对初次入洛时间更是众说纷纭。本文旨在考辨陆机初次入洛问题,因为这是研究陆机入洛问题的关键。

目前学术界对陆机初次入洛问题以持太康元年说者居多,有陈庄、傅刚、朱晓海、蒋方和姜剑云等人。持此说者共提出三个证据,一是陆机《与弟清河云诗》并序及陆云《答兄平原诗》;陆机诗中“王师乘运,席卷江汀……洪波电击,与从同湮。颠踣西夏,收迹旧京”及陆云诗中“予昆乃播,爰集朔土”等句都可证明陆机在晋灭吴之役中曾被俘北上,“收迹旧京”中的“旧京”指洛阳,说明陆机被俘入洛阳。二是《晋书·杜预传》载:杜预在灭吴“凡所斩及生获吴都督、监军十四,牙门、郡守百二十余人”,并“生送乐乡都督孙歆于洛阳”,陆机当时为牙门将,故可能因此被生送入洛。证据三:陆龟蒙《奉和袭美吴中书事寄汉南裴尚书》“三泖凉波鱼莼动”句下自注:“远祖士衡对晋武帝以三泖冬温夏凉”。这可证明陆机在太康年间确曾到过洛阳,否则他见不到晋武帝。

二 陆机初次入洛时间不在太康元年的理据

由陆机《与弟清河云诗》并序及陆云《答兄平原诗》中推出陆机在晋灭吴时即太康元年被俘北上,最早是由朱东润先生在《陆机年谱》中提出,此论应无可疑。但后来陈庄、傅刚、蒋方、姜剑云等学者发扬此说,进而得出陆机曾在太康元年被掳入洛则是错误的,认为陆机诗中“收迹旧京”的旧京是指洛阳明显是牵强之论。洛阳当时是晋朝的国都,吴国又被晋刚灭不久,作为吴国旧臣的陆机又怎么可能在诗中以“旧京”来指称洛阳呢?笔者认为旧京指的是晋当时的军事重镇寿阳。原因如下:第一,《晋书·武帝纪》明确记载:“太康元年……五月,吴之旧望,随才擢叙。孙氏大将战亡之家徙于寿阳。”当时吴主初降,晋武帝要徙“孙氏大将战亡之家”于他所,自是为了防止吴国旧臣伺机叛乱,正如平蜀后,晋文帝就徙诸葛亮、蒋琬等人子孙入中原地区,事见《蜀志·诸葛亮》、《晋书·文立传》。这种将旧朝之臣从其有影响力的本土迁往他地的做法几乎历朝都有。而陆氏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孙氏大将战亡之家”,陆机祖父陆逊任东吴丞相、父亲陆抗是东吴大司马,陆氏在东吴根基之深连以暴虐著称的吴主孙皓都为之忌惮。《世说新语·规箴》载:“皓问丞相陆凯曰:‘卿一门在朝有几人?’陆答曰:‘二候、五相、将军十余人。’皓曰:‘盛哉!’”且平吴之战中,陆机的长兄陆晏,二兄陆景皆军败被杀。“太康元年……二月……壬戌,浚又克夷道乐乡城,杀夷道监陆晏、水军都督陆景。”陆氏既多出将相,伐吴之役中又有人战亡,陆机一家被徙往寿阳可以说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曹道衡和沈玉成两位先生也持此观点,但没有展开论证。第二,从寿阳的历史看,寿阳在当时名寿春,东晋时因避简文帝的母亲郑阿春之讳改名寿阳,在史书中二者是通用的,即现在的安徽寿县,位于陆机家乡吴郡西北方。陆机诗序中的“士龙又先在西”,“遗情西慕”,陆云诗中的“予昆乃播,爰集朔土”等“西”、“朔”用来指寿阳都符合事实。陆机诗中的“收迹旧京”中的“旧京”一词更明确了这一点。旧京即旧时的京都,所以肯定不是用来指称当时的京都洛阳,而应指过去做过京都的地方。寿阳在战国时属楚,楚考烈王时为楚国京都,称郢都。东汉末,袁术割据淮南地区,僭称帝号时也是以寿春为都的,所以陆机会在诗中以“旧京”来称呼寿阳。从以上两点我们可以明确看出,陆机于太康元年不是被俘到洛阳,而是被徙往寿阳。

伐吴之役中杜预“生送乐乡都督孙歆于洛阳”是有特殊原因的,考《晋书·杜预传》:“王浚先列上得孙歆头,后预生送歆,洛中以为大笑。”可知。并未提是否将其他生获的都督及监军等生送洛阳,武帝纪、惠帝纪也无此记载。而且陆机当时不过只是个牙门将,地位不高,仅仅杜预一部凡所斩及生获的牙门、郡守就有一百二十余人,全部晋军俘获的牙门将数量无疑是很庞大的,将这些数量庞大而地位不高的牙门将押往洛阳是不合情理的。

陆龟蒙的诗注虽可证明陆机在太康年间曾到过洛阳,但不能证明他在太康元年到过洛阳。

三 陆机初次入洛时间应在太康五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陆机初次入洛为太康元年之说支持者众多,这一结论并不成立。陆机初次入洛的确切时间应在太康五年。证据如下:

证据一:《南史·宋宗室及诸王传》:

(刘)义康素无术学,待文义者甚薄。袁淑尝诣义康,义康问其年,答曰:“邓仲华拜衮之岁。”义康曰:“身不识也。”淑又曰:“陆机入洛之年。”义康曰:“身不读书,君无为作才语见向。”其浅陋若此。

从中可以看出邓仲华拜衮和陆机入洛时年龄相同,邓仲华即东汉初功臣邓禹,查《后汉书·邓寇列传》:“光武即位,使使者持节拜禹为大司徒。……禹时年二十四。”邓禹拜司徒是在二十四岁,则陆机入洛也应为二十四岁。而且从《南史》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陆机二十四岁入洛在刘宋时期是读书人人皆知的常识,只有不学无术的刘义康才不知道。《晋书陆机传》载:“(机)年二十而吴灭。”,吴国灭于太康元年,那年陆机二十,则陆机二十四岁那年是太康五年。

此条证据最早由顾农先生提出,但因为是孤证,一直未有人应和。笔者检阅排比了大量文献,又发现了三条证据,即下面证据二、三、四,可以补顾农先生之不足,进一步证明了这个结论。

证据二:中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序》:

绚少陆机入洛之三岁,多重耳在外之二年,自襄阳负笈,至江陵,拿叶舟,升巫峡,抵白帝城,投谒故赠兵部尚书宾客中山刘公二十八丈,求在左右学问。

韦绚是中唐著名作家刘禹锡的弟子,他拜刘禹锡为师时比陆机入洛时小三岁,比重耳流亡在外多二年。考《左传》可知,从僖公五年重耳逃出晋国,到僖公二十四年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夺取政权,他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多二年为二十一,韦绚当时应为二十一岁。他又比陆机入洛时小三岁,则陆机入洛为二十四岁无疑。

证据三:五代吴昊《创筑羊马城记》:

昊相门牢落,堂构萧条。……邓禹秉钧之岁,虽庆承家。陆机赴洛之年,不堪观国。空馀壮节,退卜良知。

此条与第一条相同,都指出邓禹拜大司徒和陆机入洛在同一岁数,这可能是以《南史》为依据的,但从中也可看出直到晚唐五代时陆机二十四岁入洛还被用作典故。

综上所述,陆机肯定在太康五年入洛,而且这次入洛是陆机初次入洛。何以见之?细考史传及陆机本人作品,我们可以看出陆机一生由吴赴洛绝对不止一次,这一点得到所有研究者的共认。如姜亮夫先生认为在太康十年和元康六年入洛。陈庄、傅刚认为至少是太康元年和太康十年,蒋方认为是太康元年、元康二年和元康六年,顾农认为除太康五年这次外,尚有太康十年、元康二年,姜剑云则提出太康元年、太康十年、元康二年、元康六年、元康七年五次入洛说。既然陆机不止一次入洛,按常识论,那后人当成典故来运用的陆机入洛,自应是第一次才是。而从时间上论,太康元年入洛己被我们证明是错误的,那太康五年入洛自然就成为陆机的初次入洛了。

至于陆机这次入洛的动机虽不见于典籍,但可大概推断出是为了处理族叔陆喜的后事。《晋书·陆机传》载:“太康中,下诏曰:‘伪尚书陆喜等十五人,南士归称,并以贞洁不容皓朝,或忠而获罪,或退身修志,放在草野。主者可皆随本位就下拜除,敕所在以礼发遣,须到随才授用。’乃以喜为散骑常侍,寻卒。”可见陆喜是卒在洛阳。从陆云的《晋故散骑常侍陆府君诔》:“惟太康五年夏四月丙申,晋故散骑常侍吴郡陆君卒。”可知陆喜去世于太康五年。陆氏家族在孙吴时盛极一时,在晋灭吴后遭到巨大打击,不但在晋灭吴一役中失去了不少优秀人才,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原来的政治地位,这对一个家族的发展来说是致命的。所以吴亡后,陆氏虽因晋而遭亡国失亲之痛,但出于家族发展的考虑,对晋政权一直采取相对配合的态度如在太康初年,晋朝为了安抚吴地而采取“其牧守下皆因吴所置,除其苛政,示之简易,吴人大悦”、“吴之旧望,随才擢叙”等措施,陆云这时担任了扬州刺史周浚的属官,而陆喜则成为会稽守。后来陆喜在太康四年左右被征为散骑常侍而进入中央朝廷,这对陆氏家族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而陆喜的去世对陆氏来说则是一个严重的不幸事件,足以促使当时在陆氏最有声望的陆机北上洛阳。所以陆机此次北上洛阳,估计一是为了处理他的堂叔陆喜的后事,再就是去考察一下洛阳的政治情况,甚至是希望结识一些有名望的人士。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陆机在太康元年被徙往寿阳而非洛阳,他初次入洛是在太康五年。

[1]朱东润.陆机年表[J].武汉大学文哲季刊,1930,(1-2).

[2]陈庄.陆机生平三考[J].四川大学学报,1983,(4).

[3]傅刚.陆机初次赴洛时间考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6,(2).

[4]蒋方.陆机、陆云仕晋宦迹考[J].湖北大学学报,1995,(3).

[5]姜剑云.陆机入洛疑案新断[J].洛阳大学学报,2003,(1).

[6]姜亮夫.陆平原年谱[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97.

[7]顾农.陆机生平著作考辨三题[J].清华大学学报,2005,(4).

[8]董诰,等.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9]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3.

(责任编校:谭纬纬)

K825.6

A

1008-4681(2011)01-0081-02

2010-09-18

王林莉(1977-),女,辽宁庄河人,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诗歌。

猜你喜欢
太康寿阳陆氏
日本汉方医学对陆渊雷学术思想的影响研究
我的太康
河南太康:“五养”模式打造乡村治理新样本
寿阳曲·江天暮雪
论寿阳福寿剪纸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太康:倾力打造代表联络站基层样板
浅析《陆氏三世医验》痰证论治*
健康监测技术在寿阳淮河大桥的应用
上海书隐楼史略
“太康辱医事件”的符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