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张锡林
疟疾是世界上主要的传染病之一,在全世界人群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致病率,全球受疟疾威胁的人口超过30亿。WHO公布的《2010年世界疟疾报告》中指出在全球有106个流行疟疾的国家和地区,2009年全球约有2.43亿疟疾病例,导致约78.1万人死亡(The World Malaria Report 2010)。随着疟原虫多药抗性株的出现与迅速扩散、蚊媒对杀虫剂抗性的增加以及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疟疫苗,因此疟疾的控制工作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迫切需要制定新的疟疾控制策略。2002年恶性疟原虫(Nature,2002)、约氏疟原虫和媒介冈比亚按蚊(Science,2002)再加上人类全基因组测序完成、基因组资料公开出版、共享资源库的构建和使用,显示对疟原虫研究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在揭示疟原虫基因组精细结构的同时,也表明疟原虫mRNA的表达水平不能代表虫体细胞内蛋白的数量,基因序列不能预示蛋白转录后的修饰,这对利用疟原虫基因组提供的信息资源,研究虫体的基因以及蛋白功能,用于发展有效的疟疾疫苗、新药和改进诊断技术,尽可能地为人类利用疟原虫的基因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一个功能未知疟原虫基因进行功能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①该基因的克隆、表达和蛋白序列分析以及其活性的检测;②该基因与相应表达细胞功能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初,WHO针对疟疾防治的现状,进一步提出了"遗传改造蚊媒"的疟疾防治新策略,即通过转基因手段,把蚊虫抵抗疟原虫感染的相关基因转入蚊基因组,使其稳定遗传并在自然种群中扩散,以期减少甚至阻断蚊虫的传播。研究疟原-蚊媒相互关系的分子机制,尤其对按蚊阻断疟原虫感染的免疫机制的研究,是实现这种新策略的首要工作。
本期刊登6篇有关疟原虫和媒介按蚊的研究论文和2篇综述,涉及疟原虫虫株特性、子孢子侵入相关基因、媒介按蚊对虫体侵入产生免疫反应以及疟原虫蚊期发育的相关因素等多方面的研究,仅从一个侧面反映疟原虫与传病媒介生物特性、相互关系的研究,以便能促进该领域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