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

2011-08-15 00:49:04赵毅姬莹
关键词:网络化小康社会全球化

赵毅,姬莹

谈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

赵毅,姬莹

现阶段,科技飞速发展,全球化、网络化趋势不可阻挡。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不仅是当今时代的需要,也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球化;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

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全球化、现代化、网络化趋势不可阻挡,这些在给我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之列的必要条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非常必要的。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1]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我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祖国未来的主人,他们的发展与祖国的进步、国家的强盛紧密相关。由于心理和身体的不成熟,使得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随之形成错误的思想。尤其当今正处于全球化、现代化、网络化这一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容易对外来文化盲目信奉,进而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改变,理想信念也变得非常肤浅。因此,对我国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显得极为重要。

一、全球化背景下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此时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增强综合国力、实现民族复兴是我国面临的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包括经济、政治、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而这些方面的发展需要依靠大量的专业人才和拔尖人才,高校正是为我国输送这些人才的场所,由此可见高校教育的重要性。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是培育他们其它技能的基础,只有让他们心中树立坚定的民族信念,才能使他们更好地为祖国献出自己的力量。

(一)民族精神的培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必须在社会上普遍培育全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使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特别是要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使在校的大学生人人心系国家,把国家的这一目标都当做是自己的一个人生目标。只有人人都保持高昂的民族精神,才能更快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仅只是经济上的问题,它涉及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体指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及社会主义先进的科技文化水平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提出,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这一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在校的大学生能否正确地对待中华民族精神。国家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需要大量的各个方面的人才,而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他们能否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通过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是最主要的方式,因此高校的任务是艰巨而伟大的。我们应明确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2]这种观念也要让当代大学生明确,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使他们树立为祖国奋斗的远大理想,并不断地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成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当今世界,各国家的综合国力都在不断加强,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愈演愈烈。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当今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关系,集中表现为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与竞争。这种全球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在21世纪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2]由此可知,综合国力不仅指一个国家的经济以及科技实力,也包含着精神方面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我国要想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激烈的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不断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

近些年来,为了应对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世界上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民族精神的培育。比如,“1989年,美国课程发展与管理委员会提出报告,强烈要求加强学校德育,认为德育与学校整体课程是不可分割的,应把德育贯彻到整个课程体系中,使德育成为学校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日本召开了‘加强道德教育全国大会’,提出德育工作是关系日本21世纪命运的关键,德育应居于学校教育的首位。菲律宾把德育作为唤醒民主意识,培养民主参与精神的重要措施。1987年印度政府提出,为了适应科技进步的挑战,要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增强教育的德育性,要重视公民教育和文化价值观教育,培养有良好道德观念的一代公民。”[3]由此可见,为了应对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要充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特别是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培育。

二、全球化背景下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时代的需要

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代化、网络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全球化、现代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不仅给我国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这些挑战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于社会上的不同群体来讲,全球化、现代化、网络化都带来了影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全球化这一背景下,现代化、网络化带来的西方的各种思想和意识形态,使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一些改变,使他们对学习和工作的目的越发感到迷惑。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紧迫的。

(一)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迎接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迅猛发展,资本的全球流通,经济的全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基础上,世界各国在政治、文化等方面也进行着广泛的交流,这种交流在思想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甚至改变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江泽民同志曾说过:“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制。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4]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给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带来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给那些比较弱势的国家带来了挑战。现阶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经济上的优势,对外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极力把“西方文明”变成全世界的“普遍文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这种“西化”和“分化”战略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和挑战。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由于他们的心理和身体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影响,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现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持的有些观点让人痛心疾首,比如民族观念淡薄、金钱至上、损人利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崇洋媚外等等。有些大学生为了金钱不惜牺牲自己的爱情甚至身体,经常出入酒吧、会所这样的娱乐场所;有些大学生盲目崇拜所谓的娱乐、体育明星,相反却忽视那些为了国家奋不顾身、为了民族利益而甘于牺牲自己的民族英雄;有些大学生民族观念淡薄,严重崇洋媚外、排斥国货,甚至把“出国留学”看成是一种流行;有些大学生意志特别薄弱,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一蹶不振,没有一丝一毫的民族气节。这些现象在大学校园里有愈加严重的发展趋势,可见,尽快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迎接现代化、网络化挑战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网络化全面建设的进程中,“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追求和梦想。在过去100多年里,多少革命先驱坚守救亡图存的信念,英勇奋斗、前仆后继;多少仁人志士怀抱民族复兴的理想,上下求索、探寻真理。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5]可见,现在所达到的现代化、网络化程度是我们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现代化、网络化给我们带来众多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

随着现代化、网络化进程的推进,全世界的网络日渐完善,各个国家因为网络的发展而成为“地球村”里的一员,各个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紧密,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但这些思想会影响到我国人民,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由于心理和身体的不成熟,使得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随之形成错误的思想。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显得极为重要。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不仅是当今时代的需要,也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宋志明,吴潜涛.中华民族精神论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12-19.

[5]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全球化与现代化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G641

A

1673-1999(2011)05-0164-02

赵毅(1985-),女,河南平顶山人,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46)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姬莹(1986-),女,山东淄博人,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2010-12-10

猜你喜欢
网络化小康社会全球化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旧全球化
英语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4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当代陕西(2017年12期)2018-01-19 01:42:12
全球化陷阱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6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22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全球化战略必须因地制宜
IT时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18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学习月刊(2015年5期)2015-07-09 03:53:06
基于OPC的网络化群梯管理系统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