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黎霞
甘肃省农村养老保险现状调查与分析
杜黎霞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路径。甘肃省经济欠发达,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发展较慢。分析了甘肃省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农村养老保险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保险已经成为社会保障的重中之重。根据人口抽样调查结果,至2007年甘肃省总人口为2 617万人,其中年龄达到65岁的老年人全省共有196.03万人,已经超过7%。可见,甘肃省已步入了老龄化社会。
甘肃省农村人口达到1 790.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8.41%。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年龄结构来看,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都要比城市更为严峻,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保障问题已经格外突出,因此,构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顺应人口老龄化的要求。但是,现阶段甘肃省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比较明显,城乡经济差距很大,个别地区尚属于贫困地区,大多数农村地区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其养老模式还依赖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农村养老保障体制的发展严重滞后,面临着资金筹集渠道单一,保障水平较低等现状。农村养老保险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影响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1)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保险覆盖面窄。甘肃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全国相对较低,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仅为10 346元,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情况用恩格尔系数衡量达46.8%,生活水平是比较低的。而贫困人口在总人口数中所占比例在27%左右,参保覆盖面较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的收入非常低,只能依靠传统的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模式作为养老保障。统计年鉴的数据表明,2007年甘肃省农村住户的总收入为3 340.94元,而总支出为3 162.94元,收支相抵所剩不多,因此,农民有限的收入基本都用于生活消费,无力参保。
(2)保障水平比较低。由于受经济制约,政府的财政投入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问题,使得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和城镇养老保障有一定的差距。现行的农村养老缴费水平划分了10个档次,在本着自愿的原则下,收入低的农民倾向于选择最低档即2元/月,10年后可领取的养老金为4.7元/月,无法起到基本保障作用。而收入高的农民选择较高的纳费档次,也就慢慢拉开了农民间的保障差距。
(二)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
根据1991年颁布的 《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的规定:“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来筹集资金。因此,乡镇企业和农民个人储蓄成为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但是,甘肃省大多数农村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相对落后,企业的经营规模小、盈利能力差,而农民个人收入又比较低,所以,农民实质上得不到充分保障。
(三)传统养老模式的功能进一步被弱化
(1)农民对土地养老模式的依赖性减小。人多地少是甘肃省的基本省情,全省共有耕地5 173.5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7.59%,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名目的征地使得耕地减少的速度加快,这对于祖祖辈辈依赖土地生存的农民来讲是很大的冲击。
(2)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农村家庭也在慢慢向城市趋同,家庭结构向“4-2-1”型转变。此外,我省每年有大批劳动力外出务工,流向全国各地的劳动力市场,仅2008年就输出劳动力502万人次(2008年统计年鉴)。因此,农村家庭实际是一个“空壳”,完全依靠血缘关系构建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切合实际。
(四)农村养老保险缺乏商业养老保险作补充
商业养老保险在西方国家的养老保障体制中一直都充当重要角色,是社会保障的必要补充。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是很好的途径之一,但是,由于农村家庭收入有限,商业保险在农村与城市的发展规模差距比较大,商业养老保险只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富裕农户中开展,所以,多数农民缺乏商业养老保险做补充保障。
(一)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甘肃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制约着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经济欠发达、农民收入低导致农村养老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仅靠家庭养老、自我养老,保障水平非常低。应结合甘肃省经济环境的客观情况,发展优势产业,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逐渐缩小城乡差异。调查发现,当农民的收入增加、个人储蓄增加、养老保障水平有所提高时,农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思想意识就会相应有所提高,对养老保险的需求也会增加,就会积极、主动地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因此,治本之策要加快经济发展。
(二)要改变农民传统的养老观念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部地区,农业人口众多,不少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农牧民的思想比较守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代代沿袭着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的习俗。应该通过发展教育、广泛宣传来改变农民思想,通过实践,让农民切身体会到社会养老、商业养老等多种保障的优越性,通过家族血缘关系相互间的影响,进而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三)构建多层次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1)根据经济水平分层次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甘肃省现阶段已经建立了贫困地区人口和“五保户”的保障制度,下一步吸收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逐步建立适合全省省情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经济水平相对较好的地区,加大农村集体经济的保障资金投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城乡统筹,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积极引导推行农村社区养老保险。在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采取以家庭养老为主,逐步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过渡。
(2)建立不同的农村养老保险账户。将农民归入不同类别并建立不同的养老保险账户:从事土地生产的建立农村养老保险账户;参加集体经济的、进城务工农民和失地农民可参照城镇养老保险建立账户。
(四)拓宽筹资渠道,加强养老基金管理
首先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投入,通过财政补贴发挥政府在资金筹集中的支持与引导作用。农村集体单位、乡镇企业可为单位成员提供必要的资金投入。农民由于收入的不稳定性,可采取合理的比例缴费,以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借鉴其他省市的创新模式,通过发行农村社会养老福利彩票筹集资金。
完善基金管理制度,规范农保部门的日常业务、财务、基金和档案的管理。也可向国外学习,将养老保险基金交与商业保险公司或基金管理公司运作管理,发挥专业机构的优势,通过投资利率较高的银行存款、安全性较高的债券来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远期可考虑通过我国的资本市场来实现养老基金的增值。
此外,还应健全农村养老保险管理的服务平台,加快农村专业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对现有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效率,规范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工作。
[1]刘鑫,陈朝旭,张金妃.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之关键:演化路径的“解锁”[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
[2]房红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新西部,2008(12).
[3]贾瑞瑞.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调查[J].财经界,2008(1).
[4]宋惠英,李数光.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5]张瑞刚.广西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现状与对策[J].大众科技,2008(9).
[6]李成,吕博.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背景、现状分析及战略意义[J].西部金融,2008(12).
[7]李萌.甘肃省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分析及对策[J].新西部,2008(10).
[8]甘肃省统计年鉴[R].2008.
D920.4
A
1673-1999(2011)05-0066-02
杜黎霞(1979-),女,甘肃兰州人,甘肃联合大学(甘肃兰州730000)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
2010-12-21
甘肃省教育厅课题“甘肃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与创新”(1013B-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