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蓉
英汉语言文化影响习语翻译现象初探
黄锦蓉
在翻译过程中,英汉语言文化与习语翻译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由于英汉语言文化以及对比分析在英汉习语互译中应用的差异性,使习语翻译受到一定的影响,这构成了翻译过程中英汉对应的潜在障碍。从英汉语言文化对习语翻译影响的视角,针对英汉之间的差异,探讨了对比分析方法在英汉习语翻译中的作用。
英汉语言文化;习语翻译;对比分析法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再创造过程,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英汉语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习语翻译。本文尝试从英汉文化差异和对比分析在英汉习语互译中的应用两方面来对习语翻译进行分析,旨在明晰如果一个翻译者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就会对翻译一知半解,就会背离翻译的“忠实”。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格拉斯同曾指出,语言和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语言既是整个文化的产物或结果,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其它成分的媒介。我们从小学会的语言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交际的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它制约着我们交际的类型和方式。因此,透过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文化特征,可以了解到习语翻译与语言文化翻译之间的关系。
(一)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也不例外,他们都有自己一定的风俗习惯。而这些风俗习惯的差异对习语翻译存在着一定的影响。比如:be left in the basket用来喻指 “被遗弃 (忽视、搁置)”或“落选”,源自英国旧时习俗。旧时英国一些育婴堂门边放置几只篮子或筐子,以便接收弃婴(多为私生子或穷苦人家的孩子),免得他们因无人照看而夭折。英语国家里常有“Blue Monday”一词的说法,为什么星期一是“蓝色”的呢?原来蓝色在英语国家有“忧郁”意味,星期一紧接着假日而来,又要上班的人又得捱五六天刻板的上班下班生活,心情自然不大好。所以,把星期一叫做blue Monday(不开心的星期一),“He looks blue today”(他今天看来闷闷不乐),She felt(kind of)blue(她感到(有些)不开心).Once bitten ,twice shy.(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比喻遭过一次挫折以后就变得胆小怕事。East or west,home is best.(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是指天下惟家好。
英汉民族风俗习惯的差异,还给审美取向上带来差异。汉语文化中,“狗”是人们鄙视的对象,是个贬义词。如:“狗腿子”、“走狗”等。而在英语文化中,“狗”通常是褒义词,有幸运的含义,常用狗来比喻人。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gay dog”(一个快乐的人)等。类似的还有“龙”,中国的父母很经常给孩子取名为“成龙”、“金龙”等等,表达了父母期望孩子长大后能人如其名,像龙一样勇敢、前途无量。可在英语文化中,“龙”是灾难、凶恶的象征,赞扬龙的词语非常之少,且含有贬义。
(二)生活方式的差异
1.地理环境方面
不同习语的产生离不开人们的生活自然环境,由于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多是岛屿和海洋,历史上有较为发达的航海业;而汉语国家地处亚欧大陆,地域十分辽阔,故处在汉语文化中的人对英语中有关航海的一些习语理解相当困难。如:“back and fill”(动摇不定,出尔反尔)、“take someone down a peg ”(煞某人威风,挫某人锐气)、“whistle for it”(痴心妄想)、““keep a/one's weather eye open”(密切注视,保持警惕)等等。
2.宗教信仰方面
宗教信仰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英语文化的国家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汉语文化的国家多崇尚佛教,认为佛主支配着人世间的生老病死、荣华富贵。于是就有一些特定的宗教词汇称谓,如:玉帝、佛组、财神等等。并伴随着一些相关习语的出现,如:“不看僧面看佛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假若一个外来者不了解这些特定的文化背景,习语翻译就会十分茫然,漏洞百出。因此,只有了解了宗教信仰的差异,才会理解有关宗教信仰一些习语的翻译。如:由于《圣经》的影响,sheep和goat在英语中的形象截然不同,前者比喻好人,后者比喻坏人。故英语中有关goat的成语,大多贬义。 如:“to play the goat”=“play the fool”(瞎胡闹)、“to get sb's goat”(触动肝火)。
3.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是人脑反映和认识客观现实的意识活动。思维方式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与语言、文化密切相关。每个民族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具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的差异表现为:汉民族思维形象化、具体化,英美民族思维抽象化、概括化;汉民族偏重本体、辩证逻辑,英民族偏重客体、形式逻辑。例如:英语国家的人认为武夷茶茶色黑,故把中国的红茶译为“black tea”;KFC里有个广告词:“We do chicken right.”(烹鸡专家) 假如按汉语的思维方式来翻译就会闹成大笑话了;“You got me.”在英语习语里是个常用的口语,意思是“你问倒我了或你逮着我了”,学习者在翻译时若不明白的话,就会译为“你得到我了”。 又如:“Here comes the bus.”(公共汽车来了);“It is Sunday today.”(今天是星期日)英语里喜欢把最重要的事放在句首,开门见山,主次之分非常明显,而汉语则习惯把情况从先往后叙述,语序与行为过程一致。如:“He and me are good fellow.”(我和他是好同事);“No 269 Qinghua road,Beijing.”(北京清华路269号)英美民族在表达时喜欢把“第一人称”放在最后一位,汉民族则爱把第一人称放在第一位。英美民族在描述地址顺序时好“从小到大”的格式,汉民族却喜“从大到小”的格式。总之,思维方式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语言受思维的支配,它是处在交际中的人的思维的载体。因此,学习者在英汉习语互译活动进行时需考虑不同的民族语言的思维方式差异,忠实地翻译不同民族的习语。
(一)词汇对比
词汇对比分析在英汉互译中主要是用于词义对比、词的搭配能力和词序方面。(1)词义对比主要体现在语体色彩,使用范围及程度上。首先,词义对比体现在语体色彩方面。比如在汉语中,虎往往是坚毅不屈的精神的象征,汉民族视虎为百兽之王,把虎当作吉祥的象征,如“虎虎生威”、“生龙活虎”、“藏龙卧虎”等习语。而在英语中狮子却取代了汉语中老虎的地位,狮子是百兽之王。从regal as a lion(狮子般庄严)、majestic as a lion(狮子般雄伟)等词语可以看出,狮子享有很高的声誉。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中对虎狮的比喻形象的不对等,造成了英语中的一些用狮的形象来比喻的习语,在汉语中却与用虎的形象来比喻的习语对应。例如:as brave as a lion(勇猛如虎)、like a donkey in a lion’s hide(狐假虎威)。 其次,词义对比也体现在使用范围及程度方面。在英汉互译中,数对数的翻译在很多情况下存在着差异,是不对等的。如汉语中的“三”很多情况下指的是“多”,而英语中却很少这么理解。 利如:“第二层楼”→“the first floor”、“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再三考虑”→“on second thoughts”等。 (2)词的搭配能力。任何一种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形成一种固定的词组或常见的搭配,这些比较固定的说法,有时可以译成另一种语言,有时却不可以。英汉习语互译时,为了使译文语言规范,学习者一定要注意两种语言中词的搭配差异。 以“wear”为例:Jimworedark glass.(吉姆“戴”着黑眼镜),Jimwore thick sweater(吉姆“穿”着厚羊毛衫)。汉语中加粗的词是译文里根据汉语词语搭配习惯把wear分别译成“戴”和“穿”两个不同的动词。(3)词序方面。由于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在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就要考虑对词序作必要或必不可少的改变,但也要记住词序变化并不只是纯粹的颠倒词序或倒装。如:汉语说“你昨天干什么”;而在英语中却说“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你做什么昨天)。
(二)句法对比
英汉句法对比主要涉及句子结构和句子内容表达手段这二方面。(1)句子结构。正确分析英汉句子结构和习语处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讲,除完全对应的“契合式”翻译外,英语句子结构在翻译中均需做一定的调整,这就是句型转换法。英汉句子结构转换有英汉主、被动结构互转及英语倒装句结构转换成汉语正装句结构等情况。如:a.英语爱用被动句,汉语不爱用被动句是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之一,很多英语被动句句式在译成汉语时多采用主动句句式形式→The dictionary was given his sister.(有人给他姐姐一本字典)。b.从内容上来看,英语与汉语的意义重心是不同的。英语一般是前重心,把主要信息放在主句中或句子的开头;而汉语则与之相反,一般是后重心,把次要的部分放在句首。因此,在英语中最突出或最重要的信息常常被放在句首的位置加以强调,汉语中却并不完全如此,通常采用正装句结构翻译。比如:Parking along the road were six heavy trucks.(马路上停靠着六量大卡车)。另外,英语复合句中表示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的从句既可以放在主句之前,也可以放在主句之后,但汉语则一般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安排其位置。如:Iplayed the basketball with my friends after I finished my homework.(我做完作业后,和我的朋友一起打篮球);He had to see the doctor becausehewasill(因为生病了,他不得不去看病)。 (2)句子内容表达手段。由于英汉语言文字的文化背景不同,在习语互译过程中,有时需要根据表达习惯做些增补或省略,有时需要把正面的句子从反面来表达,或把反面表达的句子从正面来表达,只有这样才能把原文的意思忠实地反映出来。如:Which is more important,wealth,success or love?People have many differing views on this:some think wealth is more important;some success;others think love is the most important all.(财富、成功以及爱哪一个更重要呢?关于这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是财富,有的人认为是成功,还有一些人认为爱是它们当中最重要的)。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文字把另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再现出来的实践活动。忠实准确地翻译并非易事,这既需要一定的翻译经验和技巧,更需要对英汉语言文化的认识。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其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差异很大,不了解这些差别,习语翻译时不但会困难重重,而且会错误连篇。而要解决翻译中的难题,关键之一就是要从英汉文化差异、对比分析在英汉习语互译中的应用两方面来探讨,做好原语与译语的比较研究,了解和掌握英汉语言各自的表达特点,细细体会和揣摩,就能走出文化差异的困扰,去体会汉英其他文体表达方式上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学习者在习语互译活动中应力求在表达上更接近母语使用者,尽可能减少因文化差别而产生相互交流时翻译错误的障碍。总之,了解英汉语言文化不仅对习语翻译的具体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可以把习语视为一面反映一个国家或一种文化特征的镜子。
[l]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6]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7]许云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H315.9
A
1673-1999(2011)13-0143-03
黄锦蓉(1972-),女,福建莆田人,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福建莆田351254)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
2011-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