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以前玻璃的发展对欧洲文明的影响

2011-08-15 00:49
关键词:哥特式玻璃欧洲

田 蜜

17世纪以前玻璃的发展对欧洲文明的影响

田 蜜

玻璃是一种重要的材料。在欧洲,玻璃自产生至17世纪,其制造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大玻璃的功能。在不同时期玻璃以不同的形式被应用在不同的领域并对欧洲的生活、哥特式建筑、绘画艺术、近代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17世纪以前;玻璃;欧洲文明;影响

根据已知的考古发掘推算,最早的玻璃制造业大约兴起于公元前3千年中期的青铜器时代。古代玻璃业遗址首先发现于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明坦尼亚地区。最初的玻璃都不透明。这个时期及以后1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大多数的玻璃器皿便是这样制作的:“将一个用布袋裹着的砂芯放入盛有粘稠融玻璃的坩埚中,然后放在平板或滚料板上滚动成形,装饰的方法通常是在器壁饰纹或者用其他颜料进行点饰或环饰,但是偶尔也会涂上无光的纹饰。”[1]229在早期,玻璃有三种用途:给陶器上秞、制成首饰、制成主要盛装液体的小容器[2]12。

一、罗马时期玻璃的发展对欧洲生活的影响

公元前1世纪末,玻璃制作出现了伟大的进展,一种制造玻璃产品的革命性技术发明了,这就是吹制玻璃的发明。“用一根至少一米长的铁管,把它浸入熔化的玻璃中,蘸出一团,然后吹制匠把玻璃吹成一个泡。”[2]13一开始是放在模具里吹制,很快就发展为无模吹制。“由于吹制技术本身相对简单易学,所以迅速传遍了罗马帝国各省的玻璃作坊。”[3]吹制技术的发明使得玻璃工艺有了很大突破。通过这项技术可以制作非常纤薄而透明的玻璃,大大推广了玻璃产品在欧洲生活的应用。

罗马人在玻璃发展史上占据中心地位,他们不仅提供了工艺技术而且贡献了一个认识,即玻璃是一种名副其实的重要生活用品材料。玻璃制造业的能工巧匠们能够随心所欲地生产出优质价廉的玻璃日用品碟子、瓶子、罐子、杯子、盘子、匙子乃至灯盏和墨水池,尤其因为玻璃烘托了罗马人所陶醉的杯中物“酒”的迷人之处它更是备受推崇。玻璃在罗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曾名噪一时的陶瓷业慢慢衰退,“从1世纪中叶起,阿尔列提乌姆的陶器在市场上开始失去了首要地位,而让位给高卢的制品,卡普阿手工业者的青铜和玻璃制品。”[4]

“玻璃还用作铺砌材料,护壁材料,培育秧苗的温室构架乃至排水管。”[2]14在罗马建筑的的室内随处可见用玻璃块铺成的各种各样的马赛克墙面和地板上。这种马赛克墙面和地板是从希腊世界引进的,在罗马受到了欢迎并发扬光大。在希腊世界主要是由尺寸很小,颜色多种多样的石头拼成。而罗马当地石头没有某些颜色,起初他们必须使用一些进口的材料,后来人们想出了解决之道:“他们使用了玻璃浆制作的马赛克小块,可以得到任何深浅度的颜色。”[5]

二、中世纪玻璃的发展对哥特式建筑的影响

罗马帝国的衰亡对玻璃制造业来说是个严重的打击,但玻璃制造技术并没有消亡。中世纪的玻璃制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区域:北方包括德国、法国、比利时、英格兰和波希米亚,南方则主要是意大利。玻璃在北方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新型玻璃器具,主要是炊具,名目繁多如法兰克的、墨洛温的、日耳曼风格的,英格兰还能制造蓝色玻璃器皿。南方意大利威尼斯的玻璃制造大约从罗马时期开始就一直延续着。为了垄断玻璃的生产和价格,1291年一道法令使威尼斯的玻璃制造全部移到了穆拉诺岛,他们付给玻璃工人高薪,但严禁他们与外界接触。就是在这里制造了所有的“威尼斯”玻璃。

整个中世纪的玻璃制造技术虽然仅仅处于保留罗马传统技术的层面并没有太大突破,但在玻璃应用方面此时的玻璃却在欧洲建筑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被称为“信仰时代”的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堂遍布欧洲。作为艺术载体的玻璃在哥特式教堂的玻璃花窗上闪耀着上帝的光。“哥特式教堂内墙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裸露着的近似框架式的结构,窗子占满了支柱之间的整个面积,过去画家和雕塑家用来施展才华的墙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彩色玻璃镶嵌的巨大窗户。”[6]作为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代表的德国科隆大教堂“在教堂四壁上方有总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的窗户,镶嵌着描绘《圣经》人物的玻璃,五颜六色,在阳光的反射下熠熠生辉,瑰丽缤纷,令人叹为观止。”[7]哥特式教堂玻璃工匠们利用玻璃来描绘精神的象征符号:柔和的光线透过高高的侧窗洒落进来,暗淡的教堂中光线集中在圣坛部分,这样可以将信徒的思想朝天空的方向引升。“透过哥特式彩色玻璃花窗洒下的光线形象的表明了圣经的内容——它直接来自上帝之口……彩色玻璃花窗成了‘天堂之窗’,上帝透过这扇窗将真理之光洒向尘世。”[8]117

哥特式教堂的玻璃花窗图案题材多以宗教性的故事为主,也夹杂少量现实生活的题材。“早期的作品玻璃片面积小透明度低,色彩偏暗偏浓,斑斑驳驳,使得窗子的整体色调统一而沉稳,一派古拙之风。”[8]117

12世纪的时候,玻璃的颜色达21种之多而且色彩越来越富丽明亮,玻璃片也更大了。哥特式教堂中这些彩色玻璃镶嵌花窗组成了穷人和不识字人的“圣经”。通过它们,神圣的故事被深深地印在观者的脑海中,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

到了13世纪末,哥特式教堂“不像一座建筑物,而像一件细工镶嵌的首饰,简直是一块五彩的玻璃,一个用金银线织成的巨大的网络,一件在喜庆大典上插戴的饰物,做工像皇后或新娘用的一般精致。”[8]117

缺少了玻璃的哥特式教堂,是否还会有如此的魅力,是否还会成为不朽的艺术?

三、文艺复兴时期玻璃的发展对欧洲绘画的影响

玻璃发展史上另一个黄金时期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13世纪,威尼斯的玻璃制造业发展了两项特殊的技术:一是威尼斯附近穆拉诺岛上的玻璃制造者在15世纪末开发出一种玻璃制造方法叫做“七彩镶嵌法”,在玻璃中嵌入纤细的七彩玻璃丝,然而更重要的是开发了水晶(水晶玻璃)。水晶可以非常薄,几乎没有重量,毫无瑕癖,也无颜色,这为高质量的玻璃打下了发展基础。到了1450年,威尼斯的玻璃制造业已经高度发达,并且是有组织的大规模、专业化生产。进入16世纪,开始有玻璃工匠逃到穆拉诺岛外,分散到欧洲各地并把威尼斯的玻璃技术传播到欧洲各地,甚至瑞典、丹麦、英格兰等遥远的地方。水晶玻璃制造技术1537年传到安特卫普,1541年一位威尼斯人又在那里创立了一个制镜场。

此时的玻璃以镜子的身份被卷入文艺复兴的潮流。兴起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欧洲绘画艺术也在此时有了巨大改变。英国社会学家艾伦·麦克法兰曾写道:“纵览11、12世纪的西欧美术,它是圣象式的,主要是宗教圣象,带有强烈的象征气息,是以某种编码绘制的刻板平板……它和任何别的美术传统一样,远离自然主义,远离照相机般表现世界的手法。”虽然仅仅经过两个世纪情况却发生了如此改变,“大约公元1400年后,欧洲南部和西北部同时创造的那些美术和建筑作品,从南方的阿尔贝蒂,布鲁内莱斯基、马萨乔,以及后来列奥纳多·达芬奇,到北方的凡·爱克、罗吉耶、凡德·韦登以及彼得·勃鲁盖尔,对我们不啻一个视觉冲击。世界仿佛被突然发现了,一层面纱被揭去了,人类对于自己置身在内的世界有了清晰的、注重细节的、镜子一般精确的认识,画幅提供的可信信息量激增。绘画的主要目的不再是提示或象征,它们打开了通向新世界的奇谲窗扉,恰若通过高倍透镜来看世界。”[2]58

之所以会发生这番革命性的变化,这与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更是在其影响下绘画艺术家们所实践的“写实性绘画”的直接后果。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三杰”之一的达·芬奇同时也是西方绘画体系中“写实主义”的最高代表与最后代表。他一再宣称“最好的绘画是自然界一切可见事物的唯一的模仿者”[10]5“那幅与所模仿的事物最像的画像应得到最高的赞扬。“[10]5为了使画更真实地反映实物,达·芬奇以他科学工作者的眼光,率先将玻璃的特性应用于绘画。他建议画家应当总是随身携带一面镜子来看其中的映像是否与他的画精确相符,他称“镜子是画家的老师,镜子里的图像就是事物的反映。”[11]作为1世纪上半叶佛罗伦萨最重要的金匠和青铜雕塑家洛伦佐·吉贝尔蒂也 “遵循原始资料进入镜子的迷宫——研究镜子的特性”[12]。镜子在以往好几百年里都是画家工作室的作画标准。乔托也曾经“在镜子帮助下”作画。最后镜子赋予画家第三只眼睛,好像是长在一根手柄上的眼睛,画家可以藉此看见自己。“没有镜子,就画不出以伦勃朗系列自画像为极品的那些自画像艺术杰作。 ”[2]65

玻璃本身虽然没有直接引起欧洲绘画艺术的巨大改变,但也许作为一种工具它对欧洲绘画艺术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和影响。在一个玻璃缺失的文明中,我们难以设想文艺复兴美术能够实现达·芬奇、伦勃朗那样高超的写实主义。

四、17世纪玻璃的发展对欧洲近代科学的影响

16世纪后,玻璃的历史是一部逐渐北移的历史。到17世纪末,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玻璃产地。1615年,一个“关于玻璃的通告”禁止使用木材加热玻璃熔炉,从而根本上改变了英国制造玻璃的历史。煤取代木材成为英国玻璃熔炉的燃料,这一改变的结果就是非凡的铅玻璃的产生。铅玻璃质地坚韧,外观光彩夺目,成为当时欧洲最先进的玻璃种类。而且它具有不同于威尼斯玻璃的折光性能,人们利用它作部件,导致了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明。

1590年前后,詹森第一个发明显微镜;1665年荷兰人列文虎克制作了他的第一台显微镜;1608年荷兰的眼镜匠利帕希将两个透镜片装在筒里制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望远镜;1609年12月伽利略制造出一架放大20倍的望远镜……伽利略用他的望远镜首次发现了月亮上的山脉和火山口,1610年1月又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这一发现对于支持哥白尼“地心说”具有重大意义。3月,伽利略将他的新发现写成了《星界的报告》一书,在书中报告了他用望远镜观察到的新天象:月亮并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完美无缺;木星有四颗卫星,它们绕木星而不是绕地球转动,银河是由大量恒星组成的[13]。《星界的报告》在知识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1675年的一个雨天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到了水滴中的单细胞有机体;1688年他还用显微镜观察蝌蚪的尾巴,发现了50多个血液循环,此外列文虎克还最早发现了红血球的存在。

“17世纪数十年内发明的六种宝贝仪器无疑产生了巨大效应,推进了科学的发展,这些仪器是:望远镜、显微镜、气泵、摆钟、温度计和气压计……它们每一种都使得过去不可想象的实验和测量工作成为现实。可除了摆钟以外,它们的先决条件全在于优质透明玻璃是否成为可用。 ”[2]93

“玻璃始终是技术和实验科研发展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即使在现在也很难被塑料所取代,甚至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被取代。 ”[1]223

如果没有透明玻璃,我们不会让细菌原形毕露;不会了解传染病;不会有巴斯德和科赫以来的医学革命;如果没有透明玻璃,就不可能有望远镜,我们便不会认知诸卫星,也没有便利方法证明哥白尼和伽利略学说之正确,不会……玻璃以它独特的形式延伸了眼睛这一人类感官的视野,为人类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由最初的充满杂质而阴翳不明,到如今的晶莹透明,由最初的生活用品到如今的科学仪器必比可少的材料,数千年的历史改变的不仅仅是玻璃的质地和用途,更是欧洲的文明。玻璃浸润下的欧洲文明由感性逐渐迈入理性。欧洲人选择了玻璃,玻璃影响着欧洲,二者早已融合在一起,共同谱写人类的文明。

[1]查尔斯·辛格,等.技术史:第Ⅱ卷[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2]AlanMacfarlane,GerryMartin.THEGLASSBATHYSCAPHE[M].Rome:EditoriLaterza,2004.

[3]戴舒丰.玻璃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

[4]科瓦略夫.古罗马史[M].王以铸,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5]安娜·玛利亚·利贝拉蒂.古罗马:一个曾经统治世界的文明[M].方春晖,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6]钱正坤.世界建筑风格史[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191.

[7]陈文斌.品读世界建筑史[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71.

[8]余太星.论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与玻璃花窗的宗教寓意[J].学术探索,2006(2).

[9]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53.

[10]达·芬奇论绘画[M].戴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11]达·芬奇讲绘画[M].刘祥英,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9.

[12]李宏.西方美术理论[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8:46.

[13]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00.

(编辑:文汝)

K107

A

1673-1999(2011)07-0148-03

田蜜(1987-),女,河南鹤壁人,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历史与社会学院201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世界近现代史。

2011-01-08

猜你喜欢
哥特式玻璃欧洲
欧洲“芦笋季”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哥特式浪漫
玻璃中的自然之美
玻璃是怎样炼成的
暗指视域下《木匠的哥特式古屋》的失败主题分析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为什么沾水后的玻璃不宜分开?
西方哥特式研究的新趋势——评《卢特利奇哥特式指南》
西方哥特式文化景观——哥特式文学与电影的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