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2011-08-15 00:49陈二力
关键词:社会转型王朝议会

陈二力

英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陈二力

在世界发展的历史上,英国一度引领了世界的发展潮流。近代英国最早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开创了当今世界的主体文明——工业文明。研究英国近代转型的内容、过程,从中寻求其启示,有益于“后发型”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的探索。

英国;近代;社会转型;启示

社会转型就是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过程。经典现代化理论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斯托认为,近代化就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英国是最先完成向近代化转型的。英国近代的社会转型从都铎王朝开始到汉诺威王朝乔治三世时完成,历时100多年。其转型的成功为“后发型”国家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转型的内容

(一)经济转型

在15-17世纪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英国率先成为转型成功的典范。从内容看表现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和小农经济逐渐被商品经济取代,农产品投放市场。农业经济的地位下降,工商业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开始。经济转型的成功依托于15世纪的圈地运动,16世纪新航路带来的海外贸易的发展,17世纪在全球范围内商业网络的建立,由此英国就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和商业资本积累的过程。

第一,圈地运动摧毁了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大农业,为城市化创造了条件。15世纪末的都铎时代,因为市场对羊毛的需求增大引发羊毛价格的上涨,大规模的圈地养羊变得有利可图,英国贵族用暴力赶走土地上的农民,将耕地变为牧场。养羊的日益商品化,使15世纪的呢绒工业发展起来。英国出口毛呢量在1348年为4 300匹,到了1547年上升到12.23万匹,增加了近30倍。16世纪英国的400万人口中,约有一半从事毛纺织业。16世纪末,都铎王朝迫于形势,废除了反对圈地的法令,大大加速了圈地运动的进行。一方面大地主购买土地的垄断权,出租给农场主,收取地租。农场主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改变经营方式,引进先进技术,降低成本雇佣劳动力,产品投放市场,从事资本主义的大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农村中大批剩余劳动力出现、农村人口迁移和城镇化进程加快。

第二,重商主义政策和海外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的发展。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基本形式,发展对外贸易以获取货币是积累国家财富的主要途径,金银愈多,国家越强。都铎王朝一直奉行重商主义传统,鼓励工商业发展。从十六七世纪起,国家采取鼓励制造品出口和颁布航海法令、给贸易公司垄断特权等方法干预经济。借新航路的开辟,英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经济贸易中心。海外市场的扩大增加了贸易额,贸易额的增长促成了资本的积累,资本在以贸易为主体的交换过程中被创造出来,又以利润的形式从世界各地流回英国。在资本逐利的驱使下,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贸易额的急剧增加,引发了16世纪商业革命的到来,商业资本的积累成为资本大规模进入手工业的突破口,为产业资本的形成筹措了巨额资金[1]。

(二)政治转型

英国政治转型就是由君主主权逐渐转移到议会主权。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一方面对英国原有的议会传统得到继承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贵族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们为维护封建权利与国王进行斗争,开创了“自由”的先河,并最终确立君主立宪制。

历史上,英国存在着悠久的民主和法制传统。亨利二世时期的“王座法庭”逐渐变成一种国家立法机构,实际上成为近代英国议会制度的起源。1215年6月15日,安茹王朝国王约翰与25位贵族代表举行谈判,签署了著名的《大宪章》。《大宪章》里有两条最著名的条款:一条是国王要宣誓“向任何人施以公正,不能剥夺他人的权利”;另一条是“任何自由人,若不经过同等贵族人的依法审判,或是经本国法律判决,任何自由人均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障、流放或受其它损害”。这表明臣民的权利是独立的,国王不能剥夺它。它在实质上为后世的民主政治确立了一些基本原则,如公民自由和公民法权观念等。最为重要的是《大宪章》的签订确立了“无代表权不纳税”和“王在法下”的原则,即英王的权力并非至高无上,它只能在法律的约束下行使。这实际上也为作为“限政”的宪政开了先河。1258年,亨利三世再次被迫接受“贵族请愿书”——《牛津条例》,承认了议会独立于国王并定期开会的法定存在。1265年,内战中获胜的贵族蒙特福特召开了英国历史上第一次议会,除了有贵族和主教参加外,还邀请了骑士和市民代表,从此形成了等级议会制。1295年,爱德华一世为筹集战争经费又召集了“模范议会”并使之成为惯例。议会定型。

到了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奉行君权神授,藐视议会。议会与专制王权的矛盾激化,由此引发了新贵族领导的英国革命。光荣革命后,议会在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明确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把国王的权力转移到了议会。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英国完成了由国王主权向议会主权的转变。

二、转型的条件、过程

英国实现社会转型经历了形成民族国家,然后克服专制权利,走向工业革命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一)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现代化是以民族国家为单位进行的,民族国家是推进现代化的动力和前提条件。15-17世纪,是西欧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君主国为载体、以王权加强为内容,即民族国家以民族君主专制主义面目出现。具体来看,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是以都铎王朝的建立和绝对君主专制的形成为基础的[2]181。英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形成从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的结束到伊丽莎白时期专制王权得到承认,经历了100多年时间。百年战争中的双方各自有不同的忠诚对象,分清了民族和彼此的身份,这为民族认同奠定了基础。稍后的玫瑰战争(1455-1487年)导致贵族大量伤亡,贵族封建力量大大削弱,从而使都铎王朝的中央集权君主制得到发展。随着政治的统一,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彻底决裂,致力于岛内的建设,从而形成共同的地域,并逐渐形成共同的语言和感情,共同的血缘关系,民族意识加强。新生的民族需要在政治上建立强有力的政府,消灭割据势力和外部干涉,成为统一的、独立的主权国家。都铎王朝(1485-1603年)的伊丽莎白时代,对内,创立国王掌握的国教——安立甘教,指使议会通过法案,确定英王的绝对权威;对外,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树立海上霸权,使得英国的专制王权发展到顶峰,专制王权作为主权代表确立,现代民族国家最终形成,这为英国社会转型提供了政治前提。

(二)克服专制权力,确立议会主权

斯图亚特王朝(1603-1688年)统治建立后,英格兰臣民普遍认为英国政府是一个由国王、上院和下院共同混成的政府,三者互相依存、相互牵制,但不是排斥的[3]146。而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奉行君权神授的观念,坚持国王的权利高于议会,而议会则认为它们的权利是历史赋予的,英国人享有与生俱来的自由权利,议会与王权水火不容。另外,查理一世恢复天主教,残酷迫害清教徒,伤害了英国人的宗教感情,使人们把反教权主义和专制主义联系在一起。以苏格兰反抗为导火线,最终引发了英国革命。

光荣革命结束后,辉格党和托利党达成一致,由议会宣布新国王临朝,威廉和玛丽共同登上了王位。此前,议会发布了《权利法案》,作为条件要求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法律的效力和征收赋税,今后任何天主教徒不得担任英国国王,任何国王不能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议会定期召开,臣民自由地请愿,议员可以自由发表意见等。1689年10月,议会通过了“权利宣言”并制订为法律。可见,是议会创造了国王,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国王的权力遭到限制。“既然议会创造了国王,主权当然在议会。光荣革命建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最高权力从国王一个人手里转到贵族一批人手里。 ”[3]185

(三)进行工业革命,完成工业化

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宽松、平和的环境,让人们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力以追求个人目标。这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政治前提。此后,经过3次英荷战争和7年的英法战争,1763年英国树立世界殖民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海外市场的扩大,使得工场手工业的生产难以满足市场扩大的需求,所以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工业革命便产生了。从棉纺织业中发明使用机器开始,出现了一系列技术发明创造。蒸汽机的发明、工厂制的生产组织形式、蒸汽机车的发明、铁路的修建等改变了英国社会面貌。更为主要的是工业成为国家的命脉,人们靠工业、而不是靠农业生存。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三、转型的启示

其一,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手段完成,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是进行工业革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条件[3]192。社会变革的方式不只有一种,革命是迫不得已的手段。后发型国家在实现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选择发展道路和采取政策时要因时而异,从国情出发。

其二,社会转型期,要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平衡社会各派利益和力量,以实现渐进型的变革。都铎王朝的君主们最为关注的是社会秩序[4]123。他们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总是会退一退的,这在伊丽莎白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而斯图亚特王朝和他们的前辈不同,无论如何不肯做实质性的让步,从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对都铎王朝来说,他们知道权利的基础是民族,没有民族做后盾,王朝就没有立身之处。詹姆士和查理则坚信自己的权利来自于上帝,民族不存在于他们的政治词汇中,不能容忍议会的存在,也就惹怒了整个民族。

其三,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是三个并列的过程,缺一不可。英国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社会转型中,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同时进行,最终引发了整个社会的变革。后发型的国家在进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要注重政治方面的变革,发挥政治对经济和社会的作用,不能单纯进行经济改革,改革是全方位的变革。这一点英国的革命和苏联的解体分别给了我们正反两方面的启示。

[1]王秀丽.15-17世纪社会经济转型的中英比较[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2]张启安,李秀珍.西方文明史[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钱乘旦,许洁明.大国通史:英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2007.

[4]阿萨·勃里格斯.欧洲社会史[M].陈书平,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编辑:文汝)

K561.4

A

1673-1999(2011)07-0146-02

陈二力(1974-),男,河北承德人,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历史与社会学院2009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教学。

2011-01-18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王朝议会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一个议会的诞生
英议会就是否“硬脱欧”投票表决
养心殿,带你走进大清王朝的兴衰沉浮
奇波利尼的王朝Saeco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再议会计监督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杨贵妃 王朝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