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凤平,王晶,胡雪芹,冀晓
四川城市结构体系分析
文凤平,王晶,胡雪芹,冀晓
城市的发展可以有效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城市的结构体系影响着城市作为区域中心地职能的发挥。从城市空间结构、规模结构和功能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四川城市结构的现状、不足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调整和完善四川城市结构体系的对策。
区域经济;四川;城市;城市规模;城市结构
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认为,城市与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是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的,由一个区域内多个城市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城市结构体系对区域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城市一般都是各级政权机构所在地,它对一定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发挥着领导与组织管理作用。国外对城市结构方面的研究较为成熟,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则相对滞后,特别是在小区域方面对城市结构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探讨四川城市结构体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一)四川城市的发展变迁
巴蜀大地历史悠久,其城市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当时的巴族和蜀族分别于盆地东、西建立了巴国和蜀国。秦灭巴蜀以后,在巴蜀故地设置了巴郡和蜀郡,当时秦为了统治和防卫的需要,重点建设了成都和重庆城,以及郫县、阆中城邑,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奠定了成都和重庆作为四川盆地中心城市的基础。唐代以后,中央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和防止造成地方割据,四川的地方建制调整很大,州、县增加较多,形成了道、府(州)、县三级。到了晚清时期,四川的建制为道、府、县三级。这些郡、府(州)的所在地绝大多数逐渐发展成了四川目前的中心城市,而县的建制,隋朝时四川境内有174个县,宋代有180个县,县的数量与如今的设置十分接近,奠定了四川市、县级中心城市建制的格局[1]。
(二)四川城市结构体系现状及特征
一个地区城市过去的发展不能完全重现于现在和未来,但它是现在和未来城市发展的基础。笔者在简单研究四川城市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四川城市发展的现状作一简单归纳和概括,作为分析四川城市结构不足之处和研究其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
1.四川城市空间结构现状及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体系是指区域内各个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联系及其组合状态,是区域内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对地域中心空间作用的结果。目前,四川城市空间结构体系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城市的地域空间表现为一点多面。这里的一点是指成都市,它是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枢纽;多面是指经过多年的发展,四川已经形成了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等几大城市群。
第二,沿交通干线的条带状城市分布。交通干线是指铁路、公路和水运,其中铁路是指宝成、成昆、成渝、达成四大铁路干线。统计资料显示,四川的21个地市(州)中,分布在铁路沿线的有15个,每个地级市都位于国道及高速公路沿线。此外,四川绝大部分属于长江水系,长江横贯全境,因此四川有不少城市沿长江及其支流分布,如宜宾、泸州、内江等[2]。
2.四川城市规模结构现状及特征
城市规模结构是指大、中、小各型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空间组合情况。四川省城市发展比较合理,大、中、小城市(镇)兼而有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四川城市规模结构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阶段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城市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规模不断扩大,进入21世纪后突破了长期以来只有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而没有大城市的格局。统计资料显示,现在绵阳、自贡、攀枝花、南充等城市已经成为超过50万人口的大城市,泸州、德阳、宜宾等也即将进入50万人口大城市的行列。
第二,城市的首位度高,空间极化现象明显[2]。四川自1997年重庆市直辖以后,成都成为全省唯一一个特大城市,对全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极化作用在进一步增强,首位规模分布越来越高,2002年首位度已经达到了5.23,到2009年底首位度仍然在5.0以上。
3.四川城市职能结构现状及特征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四川现阶段城市职能体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城市职能清晰。四川城市在本区域中,一般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区域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的职能非常突出,但又各具特色。在21个地级市(州)中,成都是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信息中心;自贡市不仅是自贡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中国盐化工基地;绵阳市为中国科技城,西部信息产业基地[1]。
第二,绝大多数城市职能单一,整体缺乏竞争力。四川省的城市除了成都、自贡、绵阳等外,其他城市职能都比较单一,缺乏竞争力,城市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城市规模上不去,城市发展缺乏潜力,特别是当其主要职能削弱或被其他城市取代后,其自身城市的发展明显滞后。
(一)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存在的问题
第一,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总的来说,四川城市的空间分布是东多西少,以宝成—成昆铁路为界,位于西面的主要有三个自治州和雅安,为四川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口分布少,城市密度仅为0.16座/万平方公里,而宝成—成昆线沿线或其以东地区人口数量多,城市密度为1.73座/万平方公里,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0.69 座/万平方公里[2]。
第二,城市空间结构发育不成熟。城市的空间分布是动态的,是在历史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现阶段四川城市空间分布还没有达到成熟阶段,基本上还处于不断的扩散阶段之中。所谓扩散阶段,它主要对应于工业结构高度化阶段,由中心城市的轴向扩散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形成点轴系统[3]。四川城市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发展,现阶段以成都为中心,形成了三个比较典型的点轴系统:(1)乐山—成都—德阳—绵阳城市密集带。(2)成都—资阳—内江—重庆城市密集带。(3)成都—遂宁—南充—达州城市密集带[2]。
2.原因
目前,四川城市空间结构仍然以点轴分布为主,还没有形成较均匀的网状分布,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为城市布局提供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四川省地域广大,内部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对城市的分布和发展影响巨大。在自然条件优越的成都平原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加上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省的中心位置,促使成都发展成为四川最大的城市,是点轴模型中一个最重要的点,而川西高原、川中方山丘陵等由于其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较成都平原差,加之受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因此很难孕育出像成都那样的特大城市,只能作为点轴模型中的轴线而存在。
第二,交通条件。交通条件是导致点轴系统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城市的发展需要依赖经济的发展,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要素中交通条件起着关键的作用[4]。良好的交通区位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而交通区位的削弱会减缓城市的发展速度或者制约城市的发展。本区域中的内江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成渝铁路的修成通车内江作为一个交通枢纽发展非常迅速,随后成渝高速、内昆铁路、内宜高速等在内江交汇使得其交通枢纽作用得到极大的加强,城市也飞速发展,使得内江市一度成为仅次于成都、重庆的第三大城市,到了20世纪后期,由于新成渝高速走遂宁到重庆,内江市的交通枢纽地位一落千丈,城市的发展速度也就慢下来了。由此可见交通条件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影响巨大。
(二)规模结构体系的不足及原因
1.不足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城市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虽然城市的规模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现阶段四川城市的规模结构还是不尽合理,特大城市只有成都一个,超过千万人口的大城市还没有,城市的首位度很大。
2.原因
现阶段四川城市规模结构体系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治因素。四川城市规模结构不尽合理,城市首位度很大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1997年重庆作为直辖市从四川省分离出去,随着巴蜀分治,使得四川第二位城市的发展明显滞后。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国家和政府长期注重四川城市的均衡发展,没有集中力量扶持除成都外的另一个城市的发展(现阶段有所改善),导致了自从重庆直辖以后,四川第二位城市的优势不突出。二是经济因素。除成都外,四川其他城市其经济的发展过分依赖某一主导产业,其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很明显,这些因素影响了城市规模的增长,从而也影响了四川城市的规模结构体系。
(三)功能结构体系的不足及原因
1.不足
四川现在有一个副省级城市,17个地级市和三个民族自治州首府以及14个县级市。四川地级市以上的21个地州的功能除了成都市以外都比较单一,城市的发展往往依靠某一产业甚至某一个或几个企业的发展来带动,如攀枝花市主要依靠攀钢的发展、德阳则主要依靠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和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等。相对于功能结构齐全发展历史悠久的城市来说,其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差,特色产业不够明显,产业结构趋同普遍而且严重。
2.原因
总的来说,四川城市的功能比较单一,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是经济方面。四川城市经济的发展往往主要依靠某一产业甚至单个的企业,这使城市的发展很难齐头并进,特别是当其所依赖的特色产业一旦衰落就会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其次是政治方面的原因。一个城市的发展,政策非常重要。同样,一个地域城市功能结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宏观调控政策对其影响巨大。我国长期注重特色城市的发展,忽视了城市多功能的培育,从而导致了四川城市功能结构比较单一。
为了更好地推进四川城市化的发展,必须根据四川城市现在的特点以及结合国内外城市化的相关经验,采取若干有效、科学的措施。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宏观调空,引导城市化进程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四川城市化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预测到2020年整个四川省城市化水平将可达到50%左右。而根据城市化发展的规律以及借鉴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在这个时期必须正确引导人口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的区域转移。四川城市的总体结构应该兼顾全面和重点,其总体布局是:第一层次是要把以成都为中心的大都市经济圈作为四川区域发展的第一重点,使之成为四川城市的中心和主体,带动全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城市和经济的发展;第二层次是重点发展资源和基础较好的川东北和川南地区,这是四川城市未来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地区,在这一地区应重点培养一到两个次级中心城市,缩小全省城市的首位度;第三层次是在生态环境脆弱和基础较差的川西地区,控制中小城市的规模,积极发展小城镇,通过众多的中小城镇带动川西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1]。
(二)协调发展大、中、小城市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整个区域之间的竞争,而不是两个大城市之间简单的比拼。一个地区城市的发展要注意到大、中、小城市的全面、协调发展,形成完善的城市结构体系,要避免畸形发展。根据四川省的实际情况,省内各大中小城市在空间发展布局上要有新的调整和发展,建立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等级规模有序的城市体系,完善城市网络空间,提升四川省整体的城市竞争力[5]。
(三)加强城镇规划人才培养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但广大的乡镇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城镇规划方面的人才比较短缺,所以,一方面城市应该在城镇规划人才上给广大乡镇以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大力做好城镇规划教育工作,采取院校生和在职培训共举措施,建立起优良的城市规划人才培养体系[6]。
四川城市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由于其环境的复杂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地区的差异性,使得其发展不同于任何其他区域。在其范围内既有国际知名的大都市,也存在大量中、小城镇,这些无疑对整个区域城市结构的良性发展增加了难度。因此,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考虑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内部各城市之间的互补性和区域之间合作的可能性[7],使四川城市结构体系的发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有四川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辛文.四川城市发展与结构功能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
[2]廖婴露,焦翔.四川省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演变探析[J].天府新论,2005(S2).
[3]许学强,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09.
[4]陈慧琳.人文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72-81.
[5]贾科奇,陈晓卫,周小平.四川省各地级市城市竞争力评价[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7(S1).
[6]明庆忠,王子新.试论云南雪山旅游资源开发利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1(5).
[7]李伟,周智生.大香格里拉地区旅游开发的战略思考[J].昆明大学学报,2006(2).
(编辑:文汝)
F299.27
A
1673-1999(2011)07-0094-03
文凤平(1986-),男,湖南长沙人,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092)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王晶(1968-),男,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规划及休闲管理。
201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