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有模
浅析《新功能主义及其后》的后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谭有模
从社会学方法论的角度分析亚历山大在《新功能主义及其后》中所运用的后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在《新功能主义及其后》中,亚历山大力图重新建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传统并建立新的理论综合——新功能主义,为社会学界带来了一种新的理论发展趋势。在批判实证主义和反实证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主张在后实证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重建多维度的理论框架。
亚历山大;《新功能主义及其后》;新功能主义;后实证主义
《新功能主义及其后》发表于1998年,是美国杰出的社会学家新功能主义代表人物杰弗里·C·亚历山大20多年来关于功能主义理论批评和重建的总结。在本书中,亚历山大全面而深入地反思了帕森斯之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主要发展,指出了新一代理论家对帕森斯的激烈反叛中所存在的偏颇与误解,并探索超越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局限。在重新构建结构功能主义的过程中,亚历山大采用了不同于帕森斯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而是在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综合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方法,通过互相借鉴和互相参照,尝试从多维度的视角去吸纳并综合不同的理论观点,并建立了一种普通性的综合理论体系,从而达到“新的理论综合”的趋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取向——新功能主义理论。“这种理论取向为社会学界带来了新的预示,反映着社会学理论发展的某些共同趋势。”[1]301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及其后》基本涵盖了他的新功能主义思想和研究取向,也最能体现他本人的后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主张。本文主要从社会学方法论的角度来分析亚历山大在《新功能主义及其后》中所运用的后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新功能主义及其后》一书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理论设想的起源;二是再造帕森斯:重建他的传统;三是新功能主义之后:它对今日理论创造之贡献。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亚历山大所倡导的新功能主义是对以帕森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的一种扬弃和超越,用亚历山大本人的话说是重新建构。什么是新功能主义呢?我们要先弄清楚这个概念:“所谓新功能主义是指从后实证主义立场出发,试图重构帕森斯的功能主义,使之能融会社会学各种传统和当代诸理论观点,成为更具包容性的整体而提出的一个多维性的框架。”[2]简言之,新功能主义就是对功能主义的重构。
亚历山大所倡导的新功能主义观点和对传统机构功能主义的重构,突出表现在其方法论和研究取向等方面的转向上。我们知道,传统的功能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是实证主义,而新功能主义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后实证主义。这种转向是由当时的社会学界出现了危机的结果。“目前,社会学被两种相反方向的有关知识消长的理论所驱动: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学是‘硬科学’,亦即社会学是‘准自然科学’的正统观念的翻版;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学像文学和人文研究一样,它不过是社会学是‘软科学’一说的改写。”[3]31其实,这种争论从社会学创始之初起,在关于人与社会的前提假设中就产生了的分歧,导致对社会现象性质的争议,从而产生了社会学的两大流派:实证主义和反实证主义。认为社会学是硬科学的观点是以孔德创立,经由迪尔凯姆发扬光大的实证主义,后者则是德国的浪漫主义、历史主义等思潮开创的;由韦伯创建的理解社会学,并随着这种思路形成的现象学、符号互动论等,进而形成的反实证主义流派。实证主义者认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都是客观的、有因果规律的,认为社会学应该仿效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追求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科学假说的陈述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仅当它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是可接受的。实证主义有4个基本假设:(1)认为经验观察和非经验描述之间有根本的认识论上的差异;(2)认为普遍的、抽象的东西对经验科学没有重要意义;(3)认为一般性和理论性的问题只能通过经验观察来加以评价;(4)认为科学的发展是“渐进性的”,即直线的和积累性的。在实证主义的眼中,非经验(包括理解、理论等)不可能是客观的,因此就必须加以排除。而反实证主义者认为,社会与自然是不同的,社会学研究应区别于自然研究,不能完全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社会学应该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因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现象,而社会现象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人是根据自己的目的和动机来进行活动的,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应该是理解和解释。因此,反实证主义者反对实证主义的经验至上性,强调理解的优先性。由此可以想像,当时以实证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的占据主导力量的结构功能主义自然受到了反实证主义者的猛烈攻击。这种各执一端的争议几乎使社会学的发展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怀疑主义取代了忠诚,萎靡不振、悲观主义、解体、幻灭之类的词汇是当代社会学的话语日益染上了悲观的色彩。”[3]30以实证主义作为主流的社会学方法论,在社会学创立及发展阶段,确实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学的独立,使社会学不再是形而上学。但是,实证主义对理论的过度贬低等缺点使得实证主义自20世纪中叶以后不仅遭到反实证主义的攻击,而且遭到了以波普为证伪主义代表的质疑。然而,在亚历山大看来,反实证主义依然没有跳出实证主义的是经验还是非经验的分析框架,反实证主义只不过是向实证主义“追求客观性”的另一端发展并强调非经验的重要性。社会学之所以停滞不前是因为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造成的。如果社会学要避免上述两种观点的困境,就必须提出一种既超越实证主义极端,又超越反实证主义极端的替代性范式。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亚历山大试图综合实证主义和反实证主义的理论,主张提供一种替代性的框架来理解社会科学的性质。“社会科学知识的消长必须按照一种新的、比正统做法更精细的标准来进行评估。为了这个目的,我们以一个后实证主义 (post-positivism)的模型为基础来判断和解释社会学知识的进步与退步。”[3]31这种观点既回应了哲学家和科学史家对正统实证主义的有力批评,也回应了人文研究方法强加于社会知识积累的尝试上的严重限制。与实证主义力图将抽象与实证相分离相比,亚历山大认为,“后实证主义也有相应的4个基本假设,分别是:第一,所有科学资料都受理论指导。事实与理论的区分既不是出于认识论上的,也不是出于本体论上的需要,而是出于分析上的需要;第二,科学成果并不紧紧依赖经验证明;第三,一般性理论的形成是武断和平行的,而不是怀疑性和垂直的;第四,只有当经验事实的变化为新的理论所认识后,才会出现科学观念的根本变化。 ”[1]209
亚历山大在总结了后实证主义科学观的基本假设后,还指出科学过程除了经验逻辑之外,还有一个“理论逻辑”,这是被实证主义所忽视的。亚历山大认为把社会学研究假定为一项沿着科学连续体(scientific continuum)而进行的工作是有益的。“这个科学连续体的一端是抽象的、概括性的、形而上学的因素,另一端则是具体的、经验性的、事实性要素,而科学话语的其他要素,包括意识形态、模型、概念、定律、命题、方法论假设和观察性陈述等,则位于这两端之间。”[3]38抽象问题这一端的要素是用来描述和解释社会过程和系统的一般模型以及明确的意识形态取向,而具体问题一端的要素旨在解释具体的经验结构和过程。亚历山大认为,科学可以被看作是这样一个学术过程,它产生于两种不同的环境脉络中:一个是经验观察到的世界,另一个是非经验的形而上学世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其实就是对科学连续体中各个要素的分析,但是,不同的社会学理论流派只倾向于某一边,或者重视宏大理论或者重视具体研究。帕森斯就是倾向于建立宏大理论而放弃具体经验研究的典型代表。在亚历山大看来,社会学研究应该是多维度的,而不是单一的。亚历山大认为功能主义之所以受到批评的原因就是帕森斯从单维的视角来研究社会学,事实上社会学是多维的。亚历山大没有步帕森斯的后尘,而是提出了“社会科学连续体”的方法,即主张以多维的后实证主义作为其方法论的基础。
在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亚历山大还通过阐发、衍化、修正和重新建构等理论发展的理想类型来论述进行新功能主义理论建构的合理性,最后完成了从功能主义到新功能主义的过渡。
亚历山大的后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综合了实证主义、反实证主义等方法论的观点,为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取向,特别是在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亚历山大的社会行动理论和社会秩序观超越了以帕森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的观点,为我们认识社会行动和秩序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功能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4]
亚历山大是在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尝试着从多维度的视角去吸纳并综合不同的理论观点的,这种多维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思维,开创了一种新的思维倾向,也为社会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景象。其实,早在帕森斯试图建立其宏大的理论之处,他就设想着从多维的角度来考虑社会现象的,然而,帕森斯在理论的建构过程中过多地侧重于社会结构方面的分析,忽视了个体行动和个体行为的分析;过于强调秩序、和谐和稳定,忽视了冲突、强制和变迁等,从而使他的理论由最初的多维预设最终转向了单维的社会学观念论。亚历山大认识到了这一点,通过仔细分析了当时对功能主义批评最猛烈的以符号互动论、民俗学方法论和现象学为主要代表的微观社会学理论和以冲突论为代表的宏观社会学理论等各流派之后,认为从更具综合性或整体性的立场重构一种更具包容性,更适合多维性特征的新的综合性理论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后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并最终形成了新功能主义理论。
然而,亚历山大致力于在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重构功能主义的新功能主义理论实际上还并没有形成一个实质性的理论体系,而只是开了一个头而已,况且,新功能主义内部仍存在着许多分歧,如卢曼、斯梅尔瑟和克罗米等,他们的理论都是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来进行重构的,这不得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不过,亚历山大所倡导的以后实证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的新功能主义理论综合是符合社会学理论发展的趋势的,也为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苏国勋.新功能主义: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一种新的综合视角[J].国外社会学,1990(8).
[3]亚历山大.新功能主义及其后[M].彭牧,译.译林出版社,2003.
[4]高华.浅析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J].社会,2003(11).
(编辑:文汝)
C91-06
A
1673-1999(2011)07-0058-03
谭有模(1977-),男,广西贵港人,硕士,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柳州545004)公共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与农村社会问题。
201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