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视野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意识

2011-08-15 00:50
长春大学学报 2011年8期
关键词:大学语言思维

赵 莹

(吉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长春 130118)

近年来后殖民主义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主要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以及关于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新问题,目的在于揭露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文化霸权的实质,探讨东西方之间由对抗到对话的新型关系。“文化帝国主义”在现实中引发了全球范围内英语语言和文化的传播,而实现这一传播的重要途径就是英语教育。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育缺乏独立性及创新性,“与西方接轨”等理念,已经深入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以及生活方式之中,使很多人遗忘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道理,忽视了本土文化,学生也因此缺乏交际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英语学习变成了一种实用和工具。所以,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试图建立一种双重文化立场,使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语言文化的基础之上有意识的反省本土文化,同时也能站在本土文化的立场思考与评判西方文化,从而构建新的民族文化主体,推动真正意义的全球化进程。

1 文化帝国主义下的全球化误区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出熟悉国情,了解世界,富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在国际事务中能够为国争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但是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完全以英美文化为主,以至于我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及生活方式都已经失去了必要的反思和批判。所谓的全球化,已经变成了狭隘的以英语语言为载体的英语文化全球化。

与此同时,我国正在向世界范围推广汉语文化,但是国内的汉语教育却被边缘化。我们的传统文化并没有通过英语语言来实现其全球化。如何将我们的文化推向世界,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自己的文化,并协调好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对话和互补的历史关系,骈弃工具性的英语教育观念,达到输出中国文化和引入国外先进文化的双向交流目的。

2 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育的本土文化意识

2.1 正确定位大学英语教师角色

所谓“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分析教师的角色,明确教师自己的身份,对教师充分地扮演好教师角色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文化帝国主义和西方霸权主义的存在,造成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主体文化意识的丧失,所以我们必须要明确我们的民族角色和身份定位。

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也提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我国有着独特而又悠久的教育教师发展史,我们博大精深的师德传统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思维模式和道德观念。我们的大学英语教育也应该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要求我们一方面在进行有关问题探讨时,重视传统文化、民族特点与本土知识,对当代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变革和教师的教育研究有整体把握;另一方面,批判地吸收西方国家教师教育研究的成果与经验,从国情出发,关注我国现实的大学英语教育问题,并深入研究这些问题与我国社会状况、文化特征、价值取向等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立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主体性,明确文化身份。

2.2 大学英语教育从技术主义到批判思维的转变

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然而我们传统的教育体制使大学的英语教育功利性很强,一切从考试出发,很少有学生从提升自我整体素质的角度出发,全面系统的学习,于是文化素养的缺失以及思维模式的固化日趋严重。这种把语言视为工具的教学也成为了一种缺乏灵魂的教学。所以,英语教学从技术主义到批判思维的转变势在必行。

中国的外语教育者应该清楚的意识到,我们的外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语音、语法、听说、阅读的能力,更要学会“critical thinking”,鼓励学生学习进行个性化阅读,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最近社会热议的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被命名为“真维斯楼”,此事在学生间以及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教学楼挂牌真维斯的行为属于product placement(植入式广告),可以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但是有人认为把真维斯作为教学楼名和清华大学作为elite institution in China(国内顶尖学府)的地位不相符。教师可以利用这个话题激发学生思考,其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过程。

2.3 积极探索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式教学

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并把外语学习同母语的学习和提高结合起来,既学习西方文明的先进思想和观念,又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智慧,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创新精神。

另外,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保持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国际国内的语言文化事件和现象,并及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2011年初,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就有很多与中美文化相关的新鲜词汇,如,national publicity film(国家宣传片),cultural icon(文化偶像),high culture(高雅文化),counter-culture(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在西方出现的嬉皮文化,反传统文化),culture shock(文化冲击,文化休克),Confucius Institute(孔子学院)等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词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介绍语言知识的同时,实现文化教育的目的。

[1]王守仁.关于全面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2(2):89-92.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杜庆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116-118.

[4]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策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张公瑾,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赵稀方.后殖民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大学语言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