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对共建共享道路的探索

2011-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1年26期
关键词:制度教育

杨 红

(中国计量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共建共享,是毛泽东一生的价值追求。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让一百多年来备受压迫欺凌的中国人民彻底翻身做新社会的主人,并保证他们稳定地、持续长久地过上共同幸福的生活,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着重从公正的社会基本制度层面上探索共建共享发展道路。

一、政治上建立人民主权的政治制度

早在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关于如何实现人民统治提出了“国体”和“政体”构建思想,指出国体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就是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指的是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他认为国体和政体是“中国所应该建立和决不可不建立的内部政治关系”[1],二者若不相适应,就不能达到革命的目的。关于新中国的国体,毛泽东深入分析了我国社会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他认为人民民主专政是指对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反动派的专政两方面的结合。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使广大人民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组成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人民有言论、集会、结社等自由权,就能压迫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只要帝国主义还存在,国内反动派还存在,就必须实施专政的职能,强化国家机器,借以巩固国防和保护人民的利益。关于新中国的政体,他设计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他认为这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让人民平等地管理国家事务最好的途径和形式。毛泽东的这一主张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同和支持。1954年,向全国征集了118万条意见,经过1.5亿人充分讨论确立的新中国的首部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同时,为了让人民的权力得以充分行使,毛泽东领导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各民主党派、各方面爱国人士直接参政议政;创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让各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物及地方性事物。人民主权制度由此在我国正式建立起来了。建国60余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这一政治制度,并充分享有这一政治制度带来的如制定法律法规、决定重大事项、选举和任免国家机构领导人员、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工作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平等政治权利,人民当家做主的夙愿得以切实实现。

二、在经济上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和按劳分配的经济制度

搞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不移的主张。因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少数私人大量占有社会财富,造成社会存在剥削,社会经济关系严重不平等,而公有制是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组织社会生产,广大人民群众能平等地共同享有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为建立公有制,新中国建立伊始,毛泽东即领导开展了对官僚资本进行无偿没收,随后又开展三大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为进一步提高公有化程度,1958年,他又领导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期间,生产关系改变过快带来的问题也引起了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对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思考,比如毛泽东提出了“新经济政策”,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等等,但毛泽东认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仅仅是权宜之计。毛泽东相信,具有纯粹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特征的人民公社建立起来,每个公社有自己的农业、工业,有大学、中学、小学,有医院,有科学研究机关,有商店和服务行业,有交通事业,有托儿所和公共食堂,有俱乐部,也有维持治安的民警,等等,就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前人的乌托邦想法,将被实现,并将超越”。[2]人民公社化运动尽管后来失败了,但是毛泽东追求单一公有制的思想矢志不移,至1978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在GDP中的比重达99%。

分配问题是共建共享最直接最实质性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认为这是社会产品还不是极大丰富时最公正、最合理的分配制度。尽管毛泽东内心深处十分欣赏供给分配制,但他仍然肯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必要性,指出:“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这样两个原则,是在建设社会主义阶段不能不严格地遵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两个基本原则。”[3]针对部分地方农村人民公社刮“共产风”现象,毛泽东明确指出:“在某种范围内,实际上造成了部分无偿占有别人劳动成果的情况。……是我们所不许可的。”[4]针对党内外一些人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思想,毛泽东也明确指出:平均主义倾向,是在否认差别。“否认这种差别,就是否认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原则”。[5]不过他也反对过分悬殊,指出:“过分悬殊也是不对的。我们的提法是既反对平均主义,又反对过分悬殊。”[6]

三、在文化上,实施普及大众教育的教育制度

毛泽东认为,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是人们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活动,共建共享新社会的重要前提。1950年,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及时向全国人民提出:“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7]党和政府根据当时实际,在全国迅速掀起了大规模扫盲热潮,并兴办了工农速成中学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许多无缘接受教育的广大群众由此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文化教育。为了加速普及和发展教育,为工农子弟开门,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发展人民教育事业的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并在教育的一些具体制度上,如学制、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方面,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进行了改革。但毛泽东对这种新的教育制度仍不满意,在六十年代又再度发起教育革命,主张从小学进初中,废除各级入学考试,实行就近入学,取消重点学校制度,全面下放教育管理权限;强调教育要面向工农兵,为工农兵服务。1968年以后,毛泽东又提出农村要普及五年小学教育,提倡群众集体办学和多种形式办学;大学免试推荐具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上学;大力发展非正规的厂办大学 (七二一大学)、业余教育、民办教育,培养“赤脚医生”之类实用的初级专业人才;大学大量举办各种形式的短训班,为工厂、农村、部队培训技术骨干、理论骨干和各种实用人才。到1978年,我国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以上。毛泽东领导确立的这些教育举措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同时,充分享受到平等受教育权利。

可见,在毛泽东时代,由于他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共建共享的公正的社会基本制度,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初步享受了国家独立、社会发展的成果。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在《邓小平时代:1978—1994,对中国社会主义命运的考察》一书第八章谈到毛泽东时代的遗产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所有领域,毛泽东时代都取得了伟大的社会进步,“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比印度、巴基斯坦等其他低收入国家强,而且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五倍于中国的‘中等收入’国家要强。在毛泽东时代,中国人由大部分人口是文盲的状况变成了大部分人识字。”不仅如此,毛泽东领导建立的共建共享社会基本制度,也为当代中国社会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奠定了最重要的制度基础。谁也不可否认,当今我国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去,其民主权利得到了有效保障;国家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正在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每10万人中有8930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文盲率由建国初期的80%下降为4.08%,等等,这一系列社会成就,无不是在毛泽东领导建立共建共享的公正的社会基本制度基础上取得的。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7.

[2]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826.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8.

[4][5][6]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11,130.

[7]《人民教育》创刊号.1950.5.1.

猜你喜欢
制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论让与担保制度在我国的立法选择
制度严格 温柔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