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焱
(淮南师范学院外语系,安徽淮南 232038)
汉英悲伤习语的隐喻认知
孟 焱
(淮南师范学院外语系,安徽淮南 232038)
习语最能反映出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特色。悲伤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以悲伤习语为研究对象,从隐喻的角度对比分析英汉习语中表达悲伤的隐喻的异同,从而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的理解汉英习语的表达及其意义,这对提升英语教学,促进跨文化研究都具有积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汉英习语;悲伤习语;隐喻认知;异同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的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1]。隐喻不仅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有力工具,而且还是表达人类情感概念的重要手段。习语是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2](P267)。习语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生动有趣。它们大多具有鲜明的形象,适宜于比喻事物,因而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如果说语言是文化的镜子,那么作为语言核心和精华的习语便是文化的结晶。习语是人类语言的瑰宝,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交际中无所不在。汪榕培指出:“英语词汇的词义扩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在起作用。英语成语从字面意义扩展为隐喻意义,从而形成成语的整体意义,这个过程就是隐喻形成的过程,因为语言中的隐喻现象本身就是由于客观世界的现实使人的思维中出现了隐喻的概念”[3](P98)。因此,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其数量可观、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是语言词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思维方式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英语习语在人们脑海中形成的意义往往是十分委婉而隐蔽的。因此人们在学习习语时不仅要记住,还应了解习语的深层结构,特别是隐喻意义,从而培养和提高创造性地使用英语习语的能力。
根据Webster’s Encyclopedic Unabridged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的解释[4](P803),idiom具有以下含义:(1)an expression whose meaning is not predictable from the usual meanings of its constituent elements,or from the general grammatical rules of a language(无法从其构成成分的通常意义或从该语言普遍的语法规则中推断出整体含意的一种表达方式);(2)a language,dialect,or style of speaking peculiar to a people(某民族所特有的语言,方言,或说话方式);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Culture Third Edition对idiom的解释有两种[5](P699):(1)a phrase which means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the meaning of the separate words from which it is formed(一组意义不能从所组成的各单词意思中揣测出来的短语或词组);(2)the way of expression typical of a person or a group in their use of language(个人或群体在语言的使用中所特有的表达方式)。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对 idiom 的定义为[6](P734):(1)a group of words established by usage as having a meaning not deducible from those of the individual words(由惯用法确立的不能从其个别的词演绎出意义的一组词); (2)a form of expression natural to a language,person,or a group of people(某种语言、个人或群体的自然表达方式)。
从以上词典可以看出对idiom的定义,最为重要的一个义项是其整体意义是不能从单个的词演绎出来的,不是单个词意义相加的结果,而是有惯用法确立的。此外,它的广义还包括方言,某种语言独特的表达方式,音乐艺术特色等。其形式通常灵活多样,字数上没有限制。英语习语是英语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和历史实践中积累下来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特殊表达方式。习语是英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精华所在。每一条习语似乎都有自己特定的形式、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使用禁忌,这就要求使用者正确把握其意义。
悲伤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普通心理学认为,“悲伤是个体失去某种他所重视和追求的事物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失败、分离会引起悲伤。悲伤的强度取决于失去的事物对主体心里价值的大小,心理价值越大,引起的悲伤越强烈。”[7](P369)。概念隐喻经历过漫长的历史变化并在实践应用中得以接受,已经成为概念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方向性隐喻与所有其他的概念隐喻相比在抽象概念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因为许多抽象概念是借助它来表达和理解的。方向性隐喻是图式理论的一种,因为图式理论是在源语范畴内把方向性概念像地图一样描绘在抽象的目标语的概念领域通过空间图式和内在逻辑观察得到的。当然,绝大多数的方向性隐喻是与空间有联系的,如:上下,前后,里外,深浅。空间方向性主要是由于我们的身体特征和其在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功能,如:Sadness is down。这一概念隐喻的形成导致了英语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如:feel low。诸如此类的悲伤隐喻并不是抽象的,它们是和我们的身体动作一致的。
1、汉英习语的方向性隐喻
根据认知语言学家Lakoff&Johnson(1980) and Kovecses的研究[8](P39),英语中表达悲伤的隐喻很大程度上是与看空间和方位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人体向下的姿势是表达悲伤的,于是就形成了一种概念隐喻“Sadness is down”。在英语习语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I’m feeling down,She’s really low these days,He is downcast at the new s,His spirits drooped/fell。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down,low,downcast和droop/fell这些词都是与向下相关,通过向下来表达悲伤的心情。在中文里也有类似的表述:垂头丧气、萎靡不振等。当我们借助这样一些习语来表达悲伤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本身就是一种隐喻表述。他们是依据人类自身的身体体验来传达向下的姿势含有一种消极、悲观的情感。随着人们的认知和语言的发展,对空间概念的理解就越来越娴熟。因此,一些起初是表述空间概念的词语到后来都演变为情感的表达。因为在对空间的认知理解过程中,人们发现他们对自身的情感表述也有一定的关联。
2、汉英习语的容器性隐喻
人们有着强烈的运动体验,英汉都会把人体看作是一个容器。当人们发生情绪时,这一容器就会被装满。当情绪愈发激烈,它就会像液体一样表现出来。如:in deep sorrow(沉浸在悲痛中),filled with sorrow(内心充满悲伤),immersed in sorrow(陷入悲痛),brimmed over with sorrow(满腹忧伤)。从以上英语表达式及其中文翻译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汉语中也存在“悲伤=液体”这样的类比。如:饮恨而终、涌上心头等。这些表达充分说明汉语中同样习惯于将悲伤隐喻成容器中的液体。因此可以这样说:人体就像容器一样有内外之分,皮肤作为分界面把它与外界隔开。当人们悲伤难过,情绪激动时,血液循环会加快,就像装满液体的容器一样,强烈的情感会外溢,从人体中冲出来。这也是人类情感共性反映在语言上的体现。
虽然汉英两种语言中表达悲伤的隐喻有着相同点,但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他们还有着各自的特色和不同之处。首先,在英语中有这样的概念隐喻: Sadness is blue。英语中常用蓝色而汉语中常用白色来隐喻悲伤。在英语中,blue常与沮丧、无情发生联想,当人们不开心时常说Ifeel blue(我感到忧伤),也常使用 sing the blues(垂头丧气),blue devils(沮丧、忧郁),blue funk(意志消沉)这样的短语。在汉语中,“白色”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悲伤”的情感。在汉民族传统丧事中,生者往往身披白色孝衣,以表达对死者的思念和哀悼。因此就颜色而言,白色在英语文化中象征纯洁和高尚,而蓝色在汉语中则具有深远明净、清冷脱俗象征之意,没有与英语相对等的隐喻义。
其次,汉语中常用人体器官的变化来隐喻悲伤,故有“情感是内脏和五官的变化”的隐喻概念。汉语中一些表达“悲伤”的词句,在那些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人看来是很难翻译和理解的。如:断肠人在天涯、肝肠寸断。用“肠断”来表示极度的悲伤,是汉民族常用的“悲伤”隐喻概念,这来自中医文化的影响。中医理论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中医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互相贯通的有机整体,心脏和小肠相连,肝脏和大肠相连,而人的情绪变化与人的具体器官紧密相关,如忧愁思虑伤心,大怒气逆伤肝,恐惧不节伤志等。在古代中国人看来,极度的悲伤情绪会损伤人的心脏和与其相连的肠部。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这种认知经验逐步沉淀为文化的一部分,并反映在了语言形式上,从而形成了“肠断”的悲伤情感隐喻概念。类似这样的隐喻在英语民族中是不多见的。汉英习语的这些差异正是“受到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地理位置、传统风俗、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影响而产生的,并通过不同的语言方式逐步积累和沉淀下来,进而形成了不同的隐喻表达”[9]。反过来,这些应用广泛的不同的隐喻概念,又进一步加深了英汉民族对事物的不同理解,两者是互动的。
高尔基曾说:“习语典范地表述劳动人民全部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历史经验,包涵着可以写出整部书的思想和情感”[10](P185)。在反映文化差异上,习语比其他语言成分更具典型性,代表性。因为隐含文化的不同致使英汉中的情感隐喻有着各自的特征。这一不同点主要是因为双方的地理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以及世界观的不同,这些都体现在情感习语的表达中。
通过一番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汉英两种习语中表达悲伤概念的隐喻既具有同一性,也存在差异性,这也正反映出汉英两个民族在思维、语言和文化上存在着共性和个性。所以说习语和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是紧密联系的。习语好比一面镜子,最能明显反映出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特色。因此,通过习语的表达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样,通过文化背景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包含在习语里的丰富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进行汉英习语悲伤隐喻的对比分析,认识汉英语言中情感表达的差异,对促进语言文化研究和提高英语教学都有积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1]袁玺.英语习语中的隐喻新探——以表示“高兴”和“悲伤”的习语为例[J].海外英语,2011,(3):250-251.
[2]夏征农.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3]汪榕培.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Gramercy Books.Webster’s Encyclopedic Unabridged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Z].Random House Value Publishing,1996.
[5]Longman/Pearson Educational.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Culture Third Edition[Z].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2006.
[6]Pearsall.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叶亦乾等.普通心理学(修订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Kovecses,Zoltan.Metaphor of Anger,Pride,and Love:A Lexical App roach to the Structure of Concepts[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6.
[9]常亮.文化对英语和汉语“悲伤”隐喻的影响[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2):210.
[10]涂沙丽.论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A].翻译与文化论文辑[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A Cognitive Rethinking of Metaphor on Sadnes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MENG Y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Huainan232038,China)
Idioms can best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nation or a culture.Sadness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human emotions.With idioms on sadness as the study subje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metaphor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on sad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metaphor.Such a study is expected to be helpful for the English learners to understand better the meanings and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English teaching,and promote cross-cultural research.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 s;metaphor on sadness;cognitive rethinking;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H319
A
1009-9735(2011)04-0122-03
2011-03-25
孟焱(1981-),女,安徽宿州人,淮南师范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