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儒墨学说的有机对接

2011-08-15 00:48马海峰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墨家墨子儒家

马海峰

(吉林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吉林四平136000)

简论儒墨学说的有机对接

马海峰

(吉林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吉林四平136000)

儒家与墨家在战国时期并称“显学”,两家在许多方面针锋相对。实际上,两家分属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同时又互补互用,共同为社会发展服务。

儒家;墨家;精英;平民

儒家与墨家在战国时期都号称“显学”,两家在许多方面互相攻击、互相诘难。实际上,两家分属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在针锋相对的同时,又在一些方面可以互补互用,共同为社会发展服务。

一、儒墨两家异质性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儒墨两家的阶级基础、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是一种精英文化,而墨家思想是一种平民文化。

(一)阶级基础:贵族与平民

儒墨两家的诸多差异,源于不同的阶级基础。儒家代表着社会上层的利益;墨家则反映了下层平民,尤其是小手工业者的要求。

儒家的社会基础是贵族、士大夫阶层,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虽然孔子非常同情下层人民,要求统治者勤政爱民,但从他对“仁”和“礼”关系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是代表社会上层利益,维护贵族统治的。例如,孔子以“仁”释“礼”,特别强调“礼”在政治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竭力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批评和反对各种僭越、弑君、不敬不爱的“非礼”行为。在孔子看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1]5儒家所谓的“克己复礼”实际上就是要从道德教育上来维护贵贱有别的等级秩序。孔子的“正名论”,就是为了给等级制度寻找合理化、合法化的依据。但在儒家学者看来,以国君为代表的一般统治者往往都是目光短浅、唯利是图之人。儒家学者从统治阶级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出发,对这些人的种种短视行为或进行耐心的规劝,或予以猛烈的抨击。他们往往比当权者更富有政治理性,是社会上层中的精英。

墨子的出身非常卑微,属于当时的“贱人”行列,他的弟子也大多出身于各类工匠。《墨子·贵义》篇记载,墨子南游楚国,说楚惠王,惠王派穆贺接见墨子。墨子表达了自己的主张后,穆贺说:“子之言则诚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贱人之所为’而不用乎!”[2]441因为墨子身份卑微,是“贱人”,所以墨子之言虽“善”,却不被采用。正是墨子的这种卑贱出身和遭遇,使他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和需要非常了解,墨家“十论”都是站在社会下层人民的立场上而得出的结论。“兼爱”、“尚贤”、“尚同”理论一方面反映了平民百姓强烈的参政议政愿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平民文化的空想性。“天志”、“明鬼”理论则反映出下层百姓力量的薄弱,需要靠“天”、“鬼”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显现了小生产者思想意识的愚昧性、落后性。“非命”论则反映出劳动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韧精神。“非乐”、“非攻”、“节葬”和“节用”更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下层人民对统治者过度消耗社会财富行为的强烈反对。这些表现都反映出墨家突出的平民气息。

(二)价值标准:文质彬彬与实用主义

儒墨两家不同的阶级基础,导致两家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荀子批评墨家“蔽于用而不知文”[3]329,实际上是指出了儒墨两家在价值判断标准上的差异:墨家重“用”,即实利、实用;儒家重“文”,即纹饰、文采、形式。实际上儒家讲究形式与实用的统一,即孔子所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233儒家思想中“文”广义上是指西周以来的礼乐制度。

孔子一方面高度重视“礼”,主张“复礼”;另外又强调对礼乐制度不能仅在形式上遵守。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不单纯追求形式上对传统礼节仪式的遵守,主要强调内心的自觉和自律,把原来的僵破的强制规定,提升为生活的自觉理念,把一种宗教神秘的东西变为人情日用之事,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溶为一体。”[4]25儒家另一位大师荀子,也不把礼单纯看做礼节、仪式和规范,还将其视作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秩序和道德规范。由此可见,儒家重视礼乐制度,不仅仅是追求单纯的复古,而是把它当做“人”的本质特征。虽然在实际操作中儒家学者经常将这些形式夸大,甚至使它们与相应的物质内容相分离、滞后,但必须承认的是,人类文明又离不开这些形式,需要它们为载体。儒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高度重视这些形式,“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1]493正如葛兆光先生所说“儒者代表的是一种类似人文主义的思潮,他们心中有一个终极的理想世界,又有一个先验的道德本原,他们对于所记忆的过去有太多的理想和想象的成分,他们希望通过一种‘仪式’与‘象征’为中心的‘论’来保持他们心中的理想秩序,因而不希望过多地考虑实际社会中的实用问题。”[5]191

墨家与儒家不同。“墨子以为无论何种事物、制度、学说、观念,都有一个‘为什么’。换言之,事事物物都有一个用处。……这便是墨子的‘应用主义’。”[6]110墨子基本否定了当时的礼乐制度,主要因为他对这种礼乐制度给社会带来的实际效用认识不深,他看到更多的是其对社会财富的过度消耗。《墨子》“十论”中最常用的论证方法就是列举许多在现实生活中有“利”或是“不利”的事例。这就能解释墨家不能理解的一个现象:为什么儒家一方面并不明确承认鬼神的存在,另一方面却又认真的祭祀。因为在墨家看来,祭祀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有实实在在的好处。“今吾为祭祀也,非直注之污壑而弃之也,上以交鬼之福,下以合欢聚众,取亲乎乡里。若神有,则是得吾父母弟兄而食之也,则此岂非天下利事也哉。”[2]250墨家这种处处以客观现实、实际效用为基础的精神孕育着朴素的科学精神,但如果片面强调功利,单纯追求实际效用,目光就会短浅、狭隘,容易丧失文化包容力和自我更新的机制,这可能也是墨家衰落的一个原因。

(三)思维方式:理性与经验

儒墨两家的思维方式也明显不同。儒家往往预设一个理性的道德规范,并以此为标准,通过对知识、经验和情感的选择、过滤或净化,来达到理性的自我反思。[7]而墨家更关注人的感性经验,以经验事实作为是非曲直的依据。因此,二者的思维方式就分别呈现出重理性和重经验的特征。

“仁”作为儒家最高的道德规范,是一种实践理性。但是儒家的“仁”这一实践理性的基础却是人的情感经验,来源于人的情感需要。这样就形成了形而上学的道德理性主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特别注重自我反思。所以,儒家重视情感又超越情感,形成了一种“情感经验—道德理性—道德实践”的思维模式。这实际是一种逆推法,就是把人从感性的、物质的、活生生的现实存在中抽象出来,然后推出道德理性的人。例如,《易传》中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8]569孟子所说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9]301,这种思维模式不是在实验中去理解、证实经验知识,也不是从认识论角度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经验知识,而是通过分析、选择情感经验,以达到理性的自我反思。因而儒家的思维模式并不向外推理求证,而是向内自我反思,其突出特点就是一方面带有很强的情感性,包含许多直觉、顿悟的东西,另一方面又用道德理性去支配情感活动。

墨家则“把人看作认识的主体,把客观事物当作为认识的对象,把人的经验知识看做认识的基本来源,并通过经验事实获得证明。它不是着眼于人的经验的内在体验,而是着眼于外部的经验知识。”[7]“三表法”最能说明墨家经验认识论的思维特色。“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严”。[2]266实际就是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三个标准。前二表是以间接和直接经验为标准,第三表是以实用效果为标谁。墨家这种只靠经验和实用性来判断是非曲直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许多经验往往只反映一些表面现象,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带有欺骗性。墨经六篇中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就是以经验观察和各种实验为基础的,而且后期墨家已经从这一基础上升到了经验科学。

二、儒墨思想有机对接的途径

儒墨两家思想如此多的不同点同时也使两家思想有极强的互补性。融合儒墨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儒墨两家的互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有机对接儒墨两家的政治思想

有机对接儒墨两家的政治思想,可以有效缓和儒墨两家的尖锐矛盾,有利于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一,有机对接儒墨两家的用贤思想。儒家的贤才标准是“君子”,比较重视伦理道德方面的建设,要求人们积极学习和掌握周礼,按照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标准来完善个人的修养。其选拔贤才的原则和方法是“知贤而举”,但是又有等级、亲疏的限制,要求在举贤时“君子笃于亲”,“故旧不遗”。这就把下层广大劳动人民排斥在外,实际上是维护社会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墨家的贤才标准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2]70比较注重维护人民利益的实际行动。其选贤的原则和方法是视德义而举贤,不分贵贱、亲疏,一视同仁:“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举之,无能则下之。”[2]46这就打破了等级、阶层、血缘的限制,比儒家的举贤更加彻底、广泛。在当代社会发展中,选贤的标准既要像儒家那样重视道德修养,又要像墨家那样能够用实际行动为民众、为社会谋福利,实现德才兼备,道德与能力并举。而在选贤任能的方法方面,应该像墨家那样不拘一格,打破各种身份、户籍、地域、阶层、学历等各方面的限制,实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第二,有机对接儒墨两家的重民思想。孔子非常关心民众。《论语·尧曰》载:“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1]766孔子认为民众最大的利益是“均”和“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649所以他批评统治者的“苛政猛于虎”,要求统治者应该多考虑人民财富的“均”和生活“安”。孟子则继承并进一步发挥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他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9]171儒家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从根本性质上来说,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相对立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其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用更加宏观、开阔的眼光看问题,具有整体性、长远性的特点。墨家的重民思想则更加强烈。墨家处处为人民百姓着想,强烈反对“王公大人”对百姓的压榨剥削,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但是墨家的重民思想过分看重民众现实的物质利益需求,缺乏社会长远发展的考虑。因此,在当今民主、平等、公平、正义等观念深入人心的社会环境中,构建和谐社会时既要取墨家之长,积极保障民众的切身利益,又要像儒家那样,从大局出发,维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杜绝各种只顾眼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

(二)有机对接儒墨两家的伦理思想

有机对接儒墨两家的伦理思想,可以有效缓和精英阶层和平民阶层由于价值标准不同而造成的偏见,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第一,有机对接儒墨两家的“爱人”思想。儒家的“爱”主要是“仁爱”。儒家一方面主张仁爱,要求“泛爱众,而亲仁”,[1]18另一方面却又极力强调“礼”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礼”的核心是贵贱等级制和血缘宗法制的合一。“爱人”必须符合“礼”的规定与要求,其表现形式就是明贵贱、别亲疏。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10]35“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9]322这就使儒家仁爱思想成为维护等级制和宗法制的工具,严重影响着其“泛爱众”精神的发挥。墨家的“爱”主要是“兼爱”。“兼爱”思想主张“兼爱天下之人”,[2]210特别是“兼爱天下之百姓”,[2]23其主旨就是平等与互爱。这就打破了等级、血缘、阶级的界限,比儒家的“仁爱”更广泛、深刻。但是在血缘宗法制盛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中,墨家的“兼爱”思想无疑是一种空想。但是在今天中国市场经济高度发达,民主、公平、平等观念盛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社会环境下,墨家的兼爱比儒家的仁爱更具有现代意义。因此,用墨家的“兼爱”思想去克服儒家“仁爱”思想中的家族本位、爱有等差的观点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当今社会发展的诸多矛盾。

第二,有机对接儒墨两家的义利观。儒家过于强调人的道德属性,甚至以其来划分人群。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15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267另外儒家还认为“义”就是各安其分,各尽其责。“义者,宜也。尊卑各有其礼,上下乃得其宜,此礼所以行其物宜也。”[11]692这实际上就为不合理的等级秩序找到了合理的依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了否定了民众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墨家则认为“义,利也。”[2]310承认人们对利益的追求的合理性。所以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这既满足了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又兼顾了他人。在今天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人们追求自身合法利益的意识日渐强烈的社会环境下,墨家的义利观更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有利于人们解放思想,积极大胆地追求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有机对接儒墨两家的教育思想

有机对接儒墨两家的教育思想,能够消弭由于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许多误解,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朝着更加多元、开放、包容的方向发展。

第一,有机对接儒墨两家的教育内容。儒家的教育内容主要以人文教育为主,注重伦理道德、修身养性,其主要的教材是六经,教学内容是六艺,而对自然科学则关注不够,以至于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始终轻视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斥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中国始终没有发展出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体系,儒家的这种思想难辞其咎。而且儒家还轻视劳动教育,孔子就曾斥问稼穑的樊迟为小人。墨家则与儒家不同,一方面非常重视《诗》《书》《春秋》等文史类知识的学习,另外还高度重视自然科学、军事科学等方面的研究,而且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墨子就希望人民能够通过劳动教育自食其力,反对不劳而获。当代社会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在教育内容上,应该吸取儒墨两家之长,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并重,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第二,有机对接儒墨两家的思维模式。在思维模式的培养方面,儒家重视直觉与归纳,内省和整体。这种思维方式关注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人内心的宁静与安谧,同时也容易导致人们不思探索、不求进步的惰性。而墨家则重视逻辑与演绎,外发和分析。这种思维模式将自然万物当作客体来思考,是自然科学萌生的必要条件。因此,积极融合儒墨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直觉整体式系统思维与逻辑分析式的线性思维的统一,使学生既能积极修身养性,善待自然,同时又能够独立思考,探索未知世界,培养创新型人才。

儒墨两家分属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儒家是精英文化,而墨家更接近平民文化,他们有各自不同的特质。在当代中国既要破除精英文化的垄断,也要肃清平民文化中的糟粕,去除平民文化中的空想性、非现实性,把它与“精英文化”的普适性内容有机整合,使人们能够更加客观、公正与理性地思考各种问题,并更加科学、合理、务实地解决问题。对此,探讨儒墨互补问题对于研究当前及今后的思想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孙诒让.墨子闲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3]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李泽厚.论语今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6]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7]蒙培元.谈儒墨的两种思维方式[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7,(1):52-55.

[8]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9]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0]王云五,宋天正,杨亮功.中庸今注今译[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

[11]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Discussion on the Organic Joint of Confucianism and Mohism

MA Hai-fe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 136000,China)

Confucianism and Mohist Is called“Massive school of thought”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They opposed in many ways.In fact they belong to two different value systems,representing different benefit of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At the same time they can complement each other,together for social development.

Confucianism;Mohism;elite;civilian

B22

A

1009—5128(2011)07—0047—04

2011—04—28

马海峰(1985—),男,新疆石河子人,吉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方面研究。

【责任编辑 贺 晴】

猜你喜欢
墨家墨子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先秦显学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墨学研究——朱传棨著《墨家思想研究》序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一方汉字 几点墨彩——访汉字彩墨家周泰宇
“墨子号”与墨子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