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苏敏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北京 100024)
从方言新闻论方言与普通话的冲突与共存
张苏敏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北京 100024)
近年来,方言新闻在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中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方言新闻的兴盛,从多个方面对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产生了影响.因此,必须把握方言新闻中方言使用的尺度,寻找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之间的均衡点.
方言新闻;普通话;方言;尺度
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和人们生活的多样化,催生了受众对传媒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为了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中抓住特定受众,大众传媒开始注重方言的应用,且有日益繁荣之势,方言新闻渐渐成为时尚和潮流.
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在2004年初推出了国内首个方言新闻栏目——《阿六头说新闻》.栏目开播第一周,收视率仅为1.9%[1],然而短短两月后就跃居频道榜首.如今《阿六头说新闻》已经成为杭州市收视率最高的老品牌栏目之一,并在 2009年山东济南召开的中国民生新闻十年展评会上,被评为“中国十佳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这是当年全国城市电视台中唯一获奖的新闻栏目.2010年3月,该栏目收视率达到9.13%,收视份额为16.37%[2],牢牢占据了全市电视栏目收视市场排名第一的位置.
方言新闻节目无可争议的高收视率和影响力在全国各地媒体中引发了“蝴蝶效应”,一时间方言新闻节目风起云涌.目前,仅浙江省地市级电视台的方言类节目就有近十档(不包括县级台的方言类新闻),时长近三百五十分钟[3].当前,方言在广播、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中都有应用,其中,在电视媒体中的应用尤为广泛.
广播媒体作为大众传媒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广播媒体主要依靠听觉的传播载体特性,对语言的要求相对较高;另一方面,电台数量众多,频率覆盖受众互相交叉,因此广播电台多采取加大方言播报力度的策略,以增强收听效果.譬如,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八个系列频道,除新闻频道(普通话播音)外,其余都以粤语播音为主.连曾以普通话播音的音乐之声频道,现也改为以粤语播音为主.
在四川地区,各广播电台的各个频率也基本推出了方言节目,以四川经济广播电台《方言社会》节目最具代表性.该节目以四川威远方言为载体,每天选出《方言社会十大排行榜》,说些天南地北的趣闻,点到即止的几句调侃,以无伤大雅的玩笑让听众开心一笑[4].
再有,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娱乐广播的新闻评论节目——《新闻三句半》也是一个以天津本地话为主的广播节目.节目一经播出,就引起听众极大的兴趣.节目采用前半段用普通话播报新闻,而后半段用天津话进行评论的形式,深受本地听众的欢迎.
为迎合受众的需求,城市类报纸不断创新,其中的一个努力方向是追求新闻本土化.以平民化视角和本地方言演绎本地民生新闻是得到读者认同和喜爱的有效途径.
我们来看天津《每日新报》的几则新闻标题中方言的使用,例如,《出租车发票竟“回笼”用》[5]、《这个寒假学生过得挺“硬可”》[6]、《自费留学找家“有根”中介》[7].新闻标题中的“回笼”、“硬可”等都极具天津方言特色.再以长沙的报纸为例,无论该报是面向全省还是全市发行,无论是在新闻报道标题还是正文中,都可以见到方言的使用.例如,《七旬娭毑巧妙周旋刀下脱险》[8](娭毑:奶奶,老年妇女);《先送后奖,老汉被“带笼子”》[9](带笼子:设圈套);等等.
随着电视新闻节目形式和内容的不断创新,方言新闻悄然出现,并如燎原之火一般迅速在全国蔓延,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众多电视台尤其地市级电视台纷纷开办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
在南方,2004年初,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创办了《阿六头说新闻》;2004年2月,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时事评论性节目——《新闻日日睇》开播;2004年4月,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的一档“新闻脱口秀”节目——《我和你说》诞生;2005年,南京电视台《听我韶韶》、扬州电视台《今日生活》、温州电视台《百晓说新闻》、绍兴广播电视总台《师爷说新闻》纷纷登台亮相.
在北方,吉林电视台2001年开办了一档东北方言电视新闻节目——《守望都市》,在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年度创新论坛暨2009年名优民生新闻总评会上获“2009观众最喜爱的十大民生新闻栏目”称号.山东齐鲁台的《拉呱》、天津的民生新闻节目《公共新空间》的子栏目《二哥说事儿》等等,收视率一直不断攀升.
当前,网络媒体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网站,例如天津北方网、津报网等相继出现,这些网站把目标定位于本土受众,提供本土新闻.北方网打出了“权威媒体天津门户”的口号,津报网力图打造“天津最权威的新闻生活资讯网站”,从其网页内容上随处可见本地方言的使用.如北方网主页下的《天津卫》开辟了一个专门供大家留言和评论的板块《有嘛说嘛》;津报网上开辟专栏《卫嘴子》,这些充满浓郁天津方言色彩的板块和专栏以其新颖的形式和贴近性的内容吸引了很多本地网民[10].
由于媒体的特殊影响力,方言新闻的勃兴事实上正改变着方言与普通话的正常关系.
我国地广人多,各地方言都不同.方言繁杂是各地区人民交流的主要障碍之一.建国以来,国家非常重视普通话的推广.上世纪 80年代以来,为适应现代化、信息化、标准化的需要,我国在语言文字规范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广播电视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和提升了普通话的普及速度,普通话新闻成了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学习普通话的样板.方言新闻只在个别地区(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存在.
2000年,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国家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该法对广播电视播音用语作出了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如确实需要使用方言(如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播和对台港澳的广播等),必须经过国务院或省级广播电视部门的批准.
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部门是全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的典范,担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如果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会对社会语言文字使用产生误导.新闻节目主持人在传播新闻信息的同时,也担负了传播规范语言的重任,人民群众常常是在收听收看节目的同时学习和掌握普通话的.广播电视媒体语言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其中新闻节目由于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直接性和广泛性,使社会民众更容易产生语言趋从性,即不加辨别地仿效其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进而形成一种语言时尚.目前,仍有部分文化程度较低者尚不能顺利使用普通话,而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人虽然基本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但并未形成讲普通话的语言习惯,不少地方甚至还有很强的“方言优越感”[11].因此,新闻节目的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在推广普通话、规范语言文字方面自觉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语言绝对不只是语言本身的问题,它能深入个体的意识、思想和情感,也关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甚至国家的认同、形象和尊严.汉语(普通话)是中华民族的粘合剂,推行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不仅有利于人们掌握社会交际工具为社会发展服务,还对国家改革开放和信息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要确保普通话的社会整合功能正常发挥,就必须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因为,除了传递信息外,媒体还承担着社会整合功能.语言作为最常用的传播符号,不但具有符号意义,还具有文化意义.传播者选择某种语言作为传播代码,往往能折射出其主观意图.若方言节目过多过滥,就会使媒体舍弃人所共知的“普通话编码”,而采用“方言编码”,制造出“方言文本”以适应地域人群、地域文化的需要,从而具有浓烈的“私家色彩”.许嘉璐先生曾说,如果通用语不通行,时间长了,就会影响全民族之间感情的融洽,他还指出近年来一些广东人的“粤语优越感”,其实也是民族感情的离心感①许嘉璐. 1995年9月1日在北京朝阳区师范学校全国语委会培训班(第24期)上的讲话. 参见: 马克章. 新疆人学讲普通话[M]. 乌鲁木齐: 新疆大学出版社, 1996..
我国推广普通话的目标是:2010年达到75%的人在公共场所使用普通话,2050年基本普及普通话,即95%的人在公共场所使用普通话.据一项广东高校师范大学生普通话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73.10%以上的同学主动使用普通话,这说明了普通话的超方言地位[12].
不可否认,普通话使用率能达到现在的水平,推普工作是功不可没的,如果没有推普,使用普通话的比例在短短的10年或者20年内就会大幅下降.但是,推普是一项社会性工程,而不仅仅是推普机构、推普工作人员的工作.民众推普意识的提高、民众对推普工作的全民参与,对推普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过多、过滥的方言节目确已带来负面效果.许多观众受节目影响,会刻意学习和模仿方言.据报道,浙江金华市区某一幼儿园的教师用普通话跟学生交流,但孩子立即用不太地道的方言要求老师也讲方言,理由是现在电视上说的都是方言.所以,必须意识到,如果方言节目过多过滥,对普通话的推广会起阻碍作用,甚至抵消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努力.
我国正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民主的公共话语空间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众传播媒介,应责无旁贷地成为构筑公共话语空间的中坚力量.采用方言播报新闻,无形中为信息传播构筑了一道语言的隔离墙,会缩小受众的范围.据调查,方言新闻节目的核心受众是一大批年龄介于45 – 65岁之间的中老年人,占到总收视人群的45%以上,他们大多是久居本地的老居民[13].现已开播的方言新闻节目,大多以大中城市的市民为目标受众,这些城市也是外来人口聚集的地方.方言播报新闻,剥夺了这些受众的知情权.部分外来人口会因为不会说本地方言而在社会活动中产生被冷落感,不能平等分享公共信息资源和其他资源,造成交流困难,甚至是隔阂,这有悖于“和谐、大气”的城市形象[14].方言新闻节目的增多将会使这种被冷落感升级.
方言新闻节目从表面上看是“受众细分”的需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其为接受普通话、学习普通话设下了障碍.在一些方言广泛使用的地区逐渐形成了“言语霸权主义”,外来人、外来语言、外来文化受到排斥,而使用方言从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优越感”.试问,大众媒体怎能利用语言传播向一部分受众“献媚”而排斥另一部分受众呢?
尽管前面谈及了方言新闻的某些不良影响,但是也应看到方言新闻节目有着存在的合理性.方言新闻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方式,需要有一个度,正确把握好这个尺度,尤为重要.
相对普通话而言,方言轻松随意,是情感认同之桥梁,也是地域文化之载体.因此方言的轻松随意有利于营造新闻节目宽松融洽的氛围.由于人们对方言的特殊情感,说着相同方言的人容易产生互相的认同感,方言新闻节目就是利用方言这座认同的桥梁,在媒体和观众之间营造了一种亲切体验的氛围,拉近了观众与节目的距离,使观众更容易接受节目、认同节目.更重要的是,有些本土文化离不开方言,只有使用方言才能使信息得到完整的传达.方言和地方文化紧密联系,倘若离开方言,一些颇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元素将无处依附.
但是,方言仅仅是地域范围内的一种交流的载体,它不适合全国这个开放的大市场,市场竞争的跨区域化,要求地方媒介有全国性、全球性的战略眼光,拓展生存空间,不能仅仅依靠“方言”来打开有限的局部空间.实质上,方言节目的盛行也正折射出了现今中国传媒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
推广标准语普通话不但是出于国家和民族认同的需要,更是出于社会交流统一的必要.方言是普通话的补充和调剂,因此方言新闻也是普通话新闻的补充和调剂.尽管方言新闻在传递乡音乡情上具有传统新闻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能出现威胁普通话主流地位的情况.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新闻的播报要么使用标准普通话,要么使用纯正方言,切忌在使用普通话播报时模仿有地域特点的发音,或者方言播报时使用对纯正方言有损害的口音、语调、粗俗语言等[15].
方言新闻的成功依赖于受众的接受,因此方言新闻节目的内容、主持人风格等要尽量满足本土人群的需求.在现代城市中,说普通话成为人们的基本共识,伴随着社会人口流动加大,方言并不具有一定的流行性.因此,方言新闻要把握自身的受众定位,努力做到在根据节目自身特点吸引目标受众的同时又能不断地培养潜在受众.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去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更不能把低级趣味的东西当成“卖点”以争取“市场”.
虽然方言新闻的目标受众首先是懂得这种方言的人,但是电视方言新闻节目利用媒介自身的特点仍可以培养隐性受众.信息利用电视媒介传播是靠声音和画面的组合,如果配以字幕,那么方言新闻的传播效果就可以大大改观,利用文字符号能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口头语言符号的局限.
方言新闻播出范围有限,因此覆盖面较广的省级卫视频道和中央级媒体就不宜播放方言新闻.例如2007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第 12条规定[16]:广播电视播音确需使用方言的,应当报经国家或者省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并在规定时间内播放.虽然此举引起了较大的争议,但笔者认为“实施办法”是推广普通话的有力保障,而不是消灭方言的利器,它要求在公众领域和工作场合使用普通话,而不是剥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方言的权利.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方言新闻的成功不只是因为它使用了一种“另类”的语言表达方式,我们还应看到,支撑它成功的主要还是与节目形式相适应的内容选择.只有深入挖掘新闻线索的深层次内涵,不断创新表现形式,方言新闻才能真正成为媒体发展的重要引擎.
[1] 许群, 徐秀. 长三角: 新市民寻找归属感 热衷学方言[N]. 新华每日电讯, 2005-08-11(04).
[2] 杭州市文广集团.《阿六头说新闻》一季度收视率全市第一[EB/OL]. [2010-04-28]. http://www.hangzhou.gov.cn /main/zwdt/bmdt/ww/T319922.shtml.
[3] 詹小路. 方言新闻的传播学价值探讨: 以杭州地区方言新闻发展现状为例[J]. 当代传播, 2007, (6): 36-38.
[4] 毛迪. 方言新闻在区域传媒中的应用现状与策略探讨[D]. 成都: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2006: 1-48.
[5] 周白石. 出租车发票竟“回笼”用[N]. 每日新报, 2008-01-18(25).
[6] 孙瑜. 这个寒假学生过得挺“硬可” [N]. 每日新报, 2008-02-25(17).
[7] 贾林娜. 自费留学找家“有根”中介[N]. 每日新报, 2008-03-15(18).
[8] 贺银河. 七旬娭毑巧妙周旋刀下脱险[N]. 潇湘晨报, 2008-01-03(B04).
[9] 龚柏威. 先送后奖, 老汉被“带笼子”[N]. 潇湘晨报, 2007-12-04(B05).
[10] 朱军. 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研究[D].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008: 1-43.
[11] 邵培仁, 李雯. 语言是桥也是墙: 对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疑虑与拷问[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5): 27-31.
[12] 邝永辉. 广东高校师范生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J]. 现代语文: 下旬刊, 2008, (9): 20-22.
[13] 陈飞. 方言新闻的矛盾分析[J]. 新闻实践, 2006, (5): 42.
[14] 刘艳, 袁思静. 方言新闻节目泛化的忧思[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12): 32-33.
[15] 王宁. 方言新闻传播的特质分析及其优化策略探微[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 25-28.
[16] 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EB/OL]. [2010-07-15]. http://ww w.tlnews.com.cn/zt/yywz/content/2010-07/15/content_2323575.htm.
Study on Collision and Coexistence of Dialects and Mandar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 News
ZHANG Sumin
(School of Television and Journalism,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China 100024)
In recent years, dialect news, which could be found in medias like broadcasting, newspapers, TV and nets, keeps developing in an amazingly high speed. The popularization of dialect news has impose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dialects and the Mandarin in many aspects. Hence, the measure of the using of dialect in news broadcasting should be carefully set and the balance point between promotion of the Mandarin and protection of dialects should be found.
Dialect News; Mandarin; Dialect; Measure
(编辑:刘慧青)
G220
A
1674-3563(2011)04-0049-06
10.3875/j.issn.1674-3563.2011.04.009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2010-12-30
张苏敏(1984- ),女,浙江杭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报刊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