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惠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论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的实习管理
陈维惠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专业实习是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的现状,对非师范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就如何改进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的实习管理提出了若干改革措施。
高师院校;专业实习;实习基地;改革措施
专业实习是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实践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通过实习,可以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要求地方高校不断增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使其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专业实习承担着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双重任务,是学生社会认知和定位的重要阶段。专业实习除了能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承担着学生角色转变的初步社会化作用,对其走上工作岗位进行必要的认知,了解社会需求,并通过实习对自己进行评估和定位,为自己今后的就业进行规划。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师院校为了满足高校扩招及适应高校综合化的趋势,开办了大量的非师范专业。然而很多高师院校在开办这些非师范专业之前都并未对社会需求进行相应的调研,也未经过专家的充分论证,因此缺乏开办相应专业所需的师资、实践教学场所与设备等条件。这便是导致大多数非师范专业从开办之初便困难重重的根源,而专业实习管理更是其中的一大难题。
高师院校专业实习面临的一大难题,即实习单位的欠缺和实习基地建设的困难。一方面,由于近几年高等院校的学生数量大量增加,学生的实习压力也随之增大,有的院校目前的招生人数相当于过去的两倍,并且一些热门专业的大量设置,使学生急剧增加,然而社会上能够提供实习岗位的实习单位却没有相同数量的增多。因此,专业实习基地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积极性低,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度不够,加上大多高师院校对非师范专业建设重视不够,使得实习基地的建设困难重重。高师院校的优势在师范教育,必须在抓好师范教育的基础上才能建设非师范专业。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对非师范专业建设,尤其对非师范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视必然有限,而且由于高师院校一般被认为是培养教师的摇篮,部分企事业单位普遍对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持一种怀疑的态度。
实习本来是检验学习效果、提高综合素质,丰富社会经验的过程,然而多数学生并没有把专业实习看作是自身受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此时学生受到就业压力的冲击,往往把精力都集中到公务员招考或各类招聘中,有的学生甚至理所当然地觉得实习效果的好坏与自己的毕业没有关联;有的学生在找实习单位的过程中,就直接把它看做是找工作单位,非好单位不去,这种学生实质上并没有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上。
院系对非师范学生专业实习管理到位与否对实习效果有很大影响。通常院系落实安排好学生的实习单位后,相应的管理就宽松了。首先,学生实习前多数没有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也并未与实习单位签订劳动保障协议。其次,由于实习学生人数多,再加上繁重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高校教师一般不愿指导专业实习,即使勉强为之,也多敷衍了事。再次,高师院校对学生实习目标和任务的管理比较模糊,对实习内容的考核缺乏科学的标准。多数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其实根本就没有进行实际的实习,实习时间一到就交一份实习鉴定和总结,随便找个单位盖个章就可以通过学校的考核,有的甚至可以获得优秀的成绩。
加强实习基地的规划与建设是学校非师范专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确保实习教育,才能培养合格的能适应社会市场经济需求的人才。
1.实习基地的建设应该有明确的指导原则,必须坚持“校企合作,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原则
单一的以实习为目的的实习基地建设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的,学校只能勉强维持一种一厢情愿的被动局面,因为企业单位缺少接纳实习生的“义务”感和制度上的约束。而当企业单位接收实习生时,就同时承担了一定的安全管理责任,无形之中给企业增加了麻烦。如果能使实习基地建设由单方面的接收实习生转变成一种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才和科研方面的优势,则既可以加强学校与社会多方位的联系,又可以在合作与交流中拓展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最终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搭建时间教学平台,实现双赢。
2.学校领导必须重视实习基地建设,加大投入与政策扶持
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开办的时间不长,经验不足,起步阶段是最艰难的,需要学校、院系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非师范专业及其实践教学场所的建设,设立专项经费,以加强非师范专业实习基地的开拓和建设。学校应制定具体管理措施和实施办法,开放有关实验室,免费或者成本收费为企业单位提供测试和检验服务等。在基地建立初期,学校教务处、院系主管领导要加强与基地的联系和沟通,邀请基地领导到学校访问学习,商讨如何共建基地,提高实习基地单位参与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的积极性。我院在此方面工作相对充分。由教务处出面,系部主导,与一些企业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建立了一批院级挂牌各系部拥有和维持的院系共建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建设的前期工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需要适当的增加非师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经费,严格把关,专款专用。除了经费投入外,还应在政策方面予以倾斜,在学校资源、教改课题等方面制定一些优惠政策。
3.要摆脱地域限制,开拓和建立合适的校外实习基地
高校通常在其所在城市开拓和建设非师实习基地,这样会受地域限制,视野狭窄。因此必须走出地方,广泛开拓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当然,选择实习基地的时候,还要考虑大小合适,利于实习。由于实习学生多,选择实习基地要便于带队老师集中指导,所以所选的实习基地规模应该比较大一些,以便单位接纳较多的实习生。如果达不到这一要求,则应选择在某个实习点有多个单位毗邻,不至于太过分散,便于老师指导。院系之间还应互相联络,鼓励共享各专业现有的实习基地,充分发挥基地的作用。因为虽然非师范专业之间差异较大,但相当一部分实习基地能够接收多个非师范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比如一家计算机网络公司,除了能接受计算机专业的实习生,还能接收信管、软工以及物电等专业的实习生,这样就能提高现有基地资源的利用率。
大学生必须转变实习观念,端正实习态度。首先,在校学习期间,要从思想上引起学生对实习的重视。自大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一种“生存危机”的意识,从思想上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自觉将实习作为一次难得的学习、检验和强化技能的机会,为将来的工作积累经验与技能。其次,学生在寻找实习机会时,不要单纯地依赖学校、老师,而应该主动与合适的用人单位联系,努力争取实习的机会。最后,在实习的过程中,要把心态放平,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不够扎实,没有能力完成比较复杂和高难度的工作,坚持从基础做起。
1.学校要制定明确的实习计划,加强学生实习前的教育,严格纪律约束和考核制度
明确的实习计划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把握实习的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一般实习过程包括实习前的准备、见习、进入单位、实习总结和考核等几个方面。目前我校在实习前的准备和见习方面做得非常充足,从大二开始,在每学期末都安排为期一周的实践周,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见习实践机会。严格的纪律约束能保证学生按制订的实习计划认真实习,完成实习任务,杜绝走过场和弄虚作假的现象。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的管理问题。作为实习生,实习是学习的继续;作为员工,必须尊重实习单位的安排、工作要求和纪律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要做好学生角色,还要做好员工角色,才能使实习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的实习成绩是对其实习效果的验收和总结,必须严把考核关,在统计实习成绩和评定优秀实习生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才更能体现实习的意义。
2.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实习指导教师素质主要体现在工作态度、业务指导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要侧重选择和培养两个方面,要选择责任心强、具有一定指导能力的教师,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选择好指导教师后,还要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要组织教师定期到实习单位考查、调研,增加教师对实习单位的了解,增加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实习指导水平。同时,指导教师还要及时将在实习单位了解到的情况和自身总结的意见反馈给院系领导,加强双方的合作。另一方面,还要将实习单位的指导人员纳入实习教师队伍建设中,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沟通,让他们也了解实习指导的要求,了解实习内容和实习目的,从而提高实习指导的效果。
3.实习单位建立实习制度,发挥实习单位的作用
实习单位是实习过程中重要的组织者和执行者,若无实习单位的配合,不可能圆满地完成实习任务。要发挥实习单位的作用,需要实习单位针对实习生的特点制订一套有效的规范的实习制度,使学生明确实习岗位的工作要求和工作纪律,并与学校加强联系,设立相应的实习管理小组,提高管理的规范性,适时与学校指导教师沟通,保障企业生产运作与大学生实习的正常有效进行。
总之,要做好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的实习管理,需要学校、单位和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要广开思路、脚踏实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拓和建设实习基地;校企双方深化合作,稳固关系,建立各项制度确保实习质量,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加强实习管理,确保实习质量。
[1]张旺军,周合兵.推进非师范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今日南国,2008,(94):35-36.
[2]吴义太,姜丽.试论大学生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9,(5):157-158.
[3]黄江泉.非师范专业实习基地选择的原则与切入点[J].怀化学院学报,2007,(4):117-119.
[4]朱学道.新形势下地方高校专业实习管理模式初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8,(5):162-164.
[5]姚亮.高校毕业实习改革之初探[J].高校建设,2008,(1):142-143.
G64
A
1673-0046(2011)05-0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