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花
(浙江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创建一流高职院校的战略起点与现实突破点
吴地花
(浙江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建一流高职院校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战略决策。然而,战略意识的淡薄,不利于一流高职院校的有效建设,战略起点和现实突破点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成效,因此,要明确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战略起点和现实突破点。基于区域特点与优势,实施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是创建一流高职院校的战略起点,其突破点可围绕优质专业群的构建、高效能的师资队伍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和宽基础广范围的社会服务等四个方面进行。
一流高职院校;战略起点;现实突破点
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曾说过:“大学的兴衰和大国的兴衰密切相关。从公元11世纪到现在,哪里有一流大学的兴起,哪里就有一个国家的崛起和一个民族的兴旺。”[1]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我国正在进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探索与实践。《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2004]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在全社会倡导并树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都能办出一流教育的思想。”在这种背景下,基于长远发展的战略考虑,创建一流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的战略决策,也是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必然选择。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决策,表明了国家创建一流高职院校的决心。然而,目前在创建一流高职院校过程中,存在着缺乏战略意识,很少用问题战略眼光审视自身所拥有的关键战略变量的现实状况及其未来发展的主要突破方向的问题。这样,容易造成一种盲从、不切实际或不达效果的现象。因此,创建一流高职院校,一定要明白一流高职院校的战略起点与现实突破点。只有选择合适的战略起点和突破口,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加快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进程。
这里所说的战略,是由起点、目标和行动构成的指导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决策。战略起点是指高职院校制定战略时关键战略变量的现实状况,其中最主要的是高职院校当时所遵循的发展方向和在当前高职教育领域内所达到的规模和地位,及其所面向未来市场领域的发展前景。高职院校的战略起点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战略主体的起点,即高职院校自身状态和目前所处的位置或环境;二是实施某项战略的起点,即高职院校具有实施该战略的能力吗?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获得这些能力?现实突破点是指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基于自身的现实特点和发展目标,最有优势也是最需要突破的方向。
战略起点和现实突破点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战略起点是选择现实突破点的依据和基石。现实突破点的选择立足于战略起点,即高职院校的自身和外部现实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目标和前景。如果没有明确战略起点,就很难选择有效的现实突破点。另一方面,现实突破点是战略起点的目标指向,是基于战略起点的具体行动体现。如果不能选择正确的现实突破点,战略起点也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左突右击,努力寻求自身发展之路。然而,许多高职院校在发展进程中,更多的是考虑到高职教育发展的共性和短期目标,缺乏一种长远发展的战略意识和战略规划,这样,很难找到各自发展的真正突破口。实际上,将战略意识融入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划中,不仅是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不断发展探索的实践总结和提炼,也是创建一流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首先,把战略理念引入高职院校建设,注重战略发展,能使我们在谋划高职院校发展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将长远发展的战略意识和短期现实的突破点相结合,从而真正做到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使一流高职院校的创建显得更有科学性、规划性和实效性。
其次,战略起点的确立和现实突破点的选择,制约着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进程。战略起点涉及到的有关高职院校关键战略变量的现实状况和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资源和外部环境特点,是高职院校立足发展的根基,也是创建一流高职院校要考虑的首要问题。而现实突破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发展的有效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成效。如果能科学合理地确立战略起点和现实突破点,就能有力地促进一流高职院校的建设步伐,反之,将制约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进程。
根据战略主体起点和实施某项战略起点两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看出,基于区域特点与优势,实施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是创建一流高职院校的战略起点。
其一,个性化发展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前提。个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依据,个性化发展是事物发展的重要规律。高职院校也是如此,在办学建设过程中,个性化发展的哲学基础是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事物的个性,而事物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从理念上说,是办学主体对教育规律上某个关节点的认识的深化和张扬;从实践意义上说,是发现自己的办学优势,并逐渐积累,使其由一种潜质变为显性特征的过程。[2]从现象形态上看,个性化、差异化是品牌的本质特征。温家宝总理曾指出:“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因此,创建一流高职院校,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以个性彰显价值,克服办学同质化倾向,实施差异化战略,做到差异化、个性化发展,以实现追求卓越发展,争创一流的目标。
其二,有特色才会有优势。一所学校不可能做到样样一流,要善于选择自身优势点进行突破,明确自身的现实特点和今后的发展目标,利用现有优势,凸现卓越点,打造自身特色,并将这种特色演绎成为发展的优势。如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所说,“一流大学不在于大,也不在于全,关键在于有特色,并把特色发挥到极致。”特色不是以大定论,而是以特定论。实际上,水平都是通过特色来彰显的。有个性是发展的前提,但要将这种个性打造成特色,才会有持久发展的优势。特色就是核心竞争力,特色就是强大的生命力,特色化发展是获取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价值的内在逻辑要求和重要战略决策。创建一流高职院校,其特色化发展的关键是要集中优质资源,不断优化与强化“特色点”,并使“点”的优势逐步扩展成“面”的优势,以达到提升高职院校的持续竞争力的目的。特色的创建应着眼于战略发展层面,立足区域优势,实施聚焦战略,凸现和放大自身的优势与特色,打造品牌,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实现全国一流的战略目标。
明确、把握好战略起点,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其战略目标。要实现创建一流高职院校的战略目标,需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选择其突破口。
专业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支撑,单个专业的发展,难以形成持久有效的竞争优势,只有形成优质的专业集群,才能更好地发挥聚集效应,高职院校的发展才会变得更厚实、更有持久性和散发力。专业群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专业布局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对于创建一流高职院校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要构建适合社会产业结构、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优质专业集群。
专业群建设必须围绕地方的产业集群所表现出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优势来定位,要立足于在本地区范围内有计划地培育与各产业市场发展方向相配套的专业。沿产业链方向做大专业集群,通过培育分布产业链上的新产业集群和新专业市场,不断延伸主产业链,提升主专业链竞争力,进而增强专业集群整体竞争力。此外,对于有发展前景的专业,在本区域的支撑产业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应积极在外地寻找支撑点。要从产业发展前景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学院拓展新专业的可能性,逐步推出新的专业方向或相近相关的新专业,不断构建新的专业群。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教授说:“一所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就高职院校来说,“好教授”亦称专业大师,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开发以及对成果的应用和转化上。[5]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科研成果的取得都要靠教师来完成,教师在办学特色的创建和高职院校的发展中都发挥着不可缺失的作用。要实现一流的目标,必须要造就一支与之相适应的高水平、高效能的师资队伍。
在师资建设方面,要重质量、重效能,基于高效高能,构建一流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构建要围绕“数量要素”、“质量要素”、“活力要素”进行。数量要素指要保证一定的师资数量和比例,从大体上满足学院发展的量的需求;质量要素强调教师个体能力要求,要能胜任工作;活力要素注重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在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良性循环中所呈现出的自我发展并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状态,强调的是活力与效益。无论是追求高学历高职称教师,还是强调双师型素质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关键还是要落实到教师的活力,看能否为学院发展带来活力和冲劲,能否发挥其应有效能。因此,要注重师资的人职匹配,把合适的人才放在适合的岗位上。如果只追求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不注重个人所长和学校所需,或不能做好合理利用,就很难有活力,就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效能,最终只是沦为高学历高职称师资的堆集地。
大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大学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如何,不断接受着社会的检验,它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关系着学校的综合声誉以及社会对大学的认可程度。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都是有口皆碑的,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
奥尔特加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大学是为了把普通学生教育成为有文化修养、具备优秀专业技能的人。”可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功能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而人才培养质量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的水平和质量,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办学质量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现,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效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培养的人才上。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但一流高职院校不能满足于仅以就业为目的,而要积极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技能、高素质、适应性强的实用型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在社会上普遍取得成功,能对社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这样,以优秀高职人才的培养,颠覆传统观念中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态度,彰显高职教育的时代价值,扩大本院校乃至整个高职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这正是创建一流高职院校的价值所在,也是作为一流高职院校所应有的禀赋和责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高校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在现代社会,基于其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大学更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现代大学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如果只注重培养人才,必然不能使高职教育的多种职能完全有效地发挥出来。一流高职院校要怀有一种新时代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气魄和姿态,深度融入社会,广泛服务社会。社会不能是被动的适应,而应当发挥主动服务、积极引领的作用。要利用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加强宽基础广范围的社会服务,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性,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增强社会辐射力,从而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的综合效益。
首先,通过社会培训服务,服务区域人才储备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区域及周边地区提供较好的社会服务,增强辐射能力,提升社会价值。其次,服务于企业行业。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博士指出:“中国目前最大的市场是什么?是中小企业。中国最缺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是能够直接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高等教育和专业。”[7]因此,要为企业提供人才资源服务和科研资源服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和应用率。最后,面向全国,服务其他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与资源,积极开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高职院校的对口支援与交流,做好实施设备共享等方面的物质资源服务和网络资源互通等方面的信息资源服务。
[1]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韦巧燕.办学特色:地方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60.
[3]王明伦.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若干焦点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8):9-10.
[4]罗雪梅.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互动作用和发展策略[J].商业时代,2008,(18):82.
[5][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第3版)[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5.
G718.5
A
1673-0046(2011)05-0061-02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0YJA88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