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月玲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体育运动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赵月玲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应该是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理性和良好的情商。这个全面竞争的时代是一个发展的时代,时代的进步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单要学习成绩优异、身体健康,还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日益进步的社会需要。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点和疾病还应该具备完善的生理、心理状态,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恰好体育具有其他教育所无法代替的特殊作用。
高校;体育运动;心理素质;大学生
据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困扰主要表现为:一是人生目标茫然,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缺失,生活目标随波逐流,常有无意义感伴;二是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感觉不适。部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有的学生从未离开过家庭,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对于如何关心别人,得到朋友的关心想得较少;另一方面,学生又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心里话儿对谁说?成为学生普遍的困惑。在目前有80%的学生设计到了人际关系。
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人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对人的整体素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它不仅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同时还直接关系到能力素质的提高。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事业成功关键之一。大学生通过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促进自身各种心理素质的不断发展和个性的日趋完善,把自己锻炼得更加勇敢、坚强、自信、机智、果断、开朗、热情,这也是其他活动形式所不及的。
体育运动能间接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的心理需要多种多样,其中自我实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需要,自我实现就是充分开拓自身固有的潜能,走向自己力所能及的高度。奥林匹克运动会之所以受到全人类的关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们关注人类能否突破自身,另外体育竞赛中的催人奋发向上,而失败也是对人意志的考验。人们参加某项运动并长期坚持,在成功与失败中,其生理机能、身体素质都得到相应的改善,同时也掌握并发展了一些体育的技能和技巧,从而使个体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有利于摆脱压抑、悲观、自卑等消极情绪,形成豁达、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有勇气正确地面对和处理。
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磨炼。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可以在激烈的体育比赛中,释放体能、展示自我、重塑人格。体会默契协作的团队精神,共同享受获胜的喜悦和忍受失败的心酸,共同体会体育运动的无限乐趣,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会相互理解与包容,是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最佳方式。
健康、稳定的情绪能使人对现实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地从事学习和工作。适量的体育运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了人的情绪,改善心理素质。在体育活动中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为郁积的各种不良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得到升华或转移,可以消除轻微的情绪障碍。体育运动不仅能够使人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改善心境,而且参加强度较高的体育锻炼对抑郁和焦虑情绪有一定的干预作用,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随着学习任务的加大和就业形式的严峻,焦虑和抑郁成为大学生遇到的最为常见的情绪困扰。有研究表明,一次性活动和长期的身体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特质性抑郁,又可降低状态性抑郁;既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又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有氧练习(低强度、长时间)和无氧练习(高强度、短时间)均可降低抑郁,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更能有效地降低抑郁。体育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它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中挖掘出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从而有目的地“改善和调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使其适应繁重的学习生活及来自各方的压力,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健康人格,为成功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使大学生缓解心理矛盾、消除忧郁和焦虑等各种心理问题,调节心理状况,维持心理平衡。
大学生活泼爱动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正处在青春发育关键时期,学校体育应开设基础运动心理学。公共体育课应在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传授的同时,讲解一些国内外的体育形式、体育新闻、竞赛和裁判(规则)知识等,增设体育保健、体育卫生、体育锻炼中的自我监督与评价及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内容。普及体育常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调节和自控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自己所喜欢的体育项目,在锻炼中增进彼此了解,创造和谐氛围,进而培养他们开朗的性格;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参加容易获得成功的项目的锻炼,或在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有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借以提高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价值。
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组织学生参加多种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如校系及班级间的球类比赛、拨河比赛、登山和越野等集体活动,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成功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还要有善解人意的心灵,要对有骄傲心理的学生肯定成绩,同时提出努力目标,戒骄戒躁;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要用炽热的师爱去温暖他们,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催其自奋,促其自强,教其自学、自控;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要调节师生感情,善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达到心灵沟通;对有怨恨心理的学生要了解情况,分析原因,有理有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断是非,解除心理障碍;对有疑惧心理的学生,要让学生调整目标,增强信心,坚定意志,消除其疑虑和畏惧心理等等,使学生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总之,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任何其他方式、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为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视角分析体育运动本身对心理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利用各种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1]佘丹丹,宋少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成因分析[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2]邱远.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心理教育[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
G718.5
A
1673-0046(2011)05-00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