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文礼
(台州学院 图书馆,浙江 临海 317000)
新建多校区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翟文礼
(台州学院 图书馆,浙江 临海 317000)
以台州学院为例,分析了一校多区格局下,新建地方性高等院校图书馆在运行机制、资源配置以及读者服务等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只有确立综合性大学综合性管理理念,理顺管理运行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多校区图书馆的建设才能适应学校快速发展的步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多校区;高校图书馆;管理体制;服务模式
自1999年扩大高校的招生规模以来,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从l999年的159.68万人陡增到2010年的657万,普通高校学生从1999年的413.42万人增加到如今的近3000万。十年间,我国的高等教育从早期的 “精英教育”快速转型为“大众教育”。诸多原先以文、理科为主的师范专科学校,或以应用技术为主的职业技术学校经过一系列的合并、重组、升本后,升格学院或大学。这些新办的地方性高校,事实上,已经成为承担“大众化教育”的主力军。高校之间的合并重组、高校内部的专业扩张,致使办学规模日益庞大。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办学规模的需求,加之政府管理部门缺乏对高等学校进行科学分类、分层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导向,高校升格、改名的驱动力强劲,举债建设新校区的热情方兴未艾,并由此催生了多校区,或一校多区这一办学新模式。
升格、重组后的新大学尽管实现了所谓的“五个统一”,即统一的办学主体、统一的组织机构、统一的运行管理、统一的发展规划和统一的学科建设,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而全、散而乱、同质化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1]其中“散”,就是指一校多区,校区分散。以作者所在学校台州学院为例,先后于1995年、2000年和2004年,台州教师进修学院、临海师范学校和台州卫生学校并入台州师专,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台州师专升格为台州学院。2008年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成功地实现了从师范专科学校到综合性本科院校的转型。现今,台州学院设有37个本科和14个专科专业,涵盖文、理、工、管、法、教、史、医、经等九大学科。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5000余人。学校拥有临海第一、第二和椒江3个校区,校区之间近的有10公里,远的近50公里。尽管如此,台州学院各校区的地理位置与国内某些“城市建在大学里”的多校区高校相比,确实也算不得什么。
多校区办学模式使得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随之出现一校多馆格局,这对于长期习惯于从事单一校区管理和服务的地方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一校多馆格局将长期存在的前提下,如何尽快适应多校区办学的新形势要求,实现多个校区图书馆的常态化管理,最大限度发挥高校图书馆作为图书情报中心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运行机制问题。就新建地方高校的图书馆而言,其对管理运行机制的选择权是被动的、有限的,因为它既取决于多校区大学的办学体制,更取决于大学对其内部行政权力的分配。[2]综合目前多校区图书馆管理采取的模式,主要有统一集中管理的一馆制模式、统分结合的总分馆模式、分散协调管理的并列馆模式、松散独立管理的独立馆制模式等等。一馆制模式对人、财、物实行高度统一的集中管理,有利于资源调配,但缺乏灵活性;总分馆模式将不同校区图书馆的横向管理与纵向管理完全统一起来,在资源共建共享、机构合并精简、业务统一管理等方面能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读者服务工作的灵活性、创新性和特色化;独立馆制和并列馆制模式,能够保持各馆原有的办馆思路和馆藏特色,便于发挥各分馆的优势,但易各自为政,加剧了资源整合的难度。
由于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新建地方高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常滞后于招生规模的扩张速度。硬件建设滞后,高校多以条件简陋、功能不全的临时场所替代新校区图书馆,校区图书馆的管理运行,实际上处于一种被动的、非常态的边缘化状态;硬件建设达标的高校,即便采用了较为合理的总分馆制管理运行模式,但常因新校区远离市中心,教师和管理人员多朝至夕归,读者服务工作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基本上无从体现。因此,理顺各校区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健全新校区图书馆的运行机制,合理组织和管理协调各校区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使图书馆的硬件和内涵建设科学有序地进行下去,是新建多校区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资源配置问题。图书馆是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其根本任务就是利用高质量的文献信息为教学科研服务,能否合理配置文献资源直接影响到信息传播的效率和深广度。当校区单一时,图书馆围绕学校的学科、专业收藏文献信息资料,基本形成了有重点、有特色和专门化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相应地,针对一馆一校的文献资源配置也比较简单。但随着多校区办学模式的出现,学校从资源利用和运行成本的角度考虑,会对相关院系、学科和专业进行重新布局,这使得不同校区图书馆服务的对象可能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增加了文献资源配置的困难性和复杂性。[3]由于校区分散,地域跨度大,馆藏资源的利用受到限制。文献资源分配若仅按校区专业、学科特色入藏则不能满足读者多样性的需求,一校区的读者利用另一校区的文献资源很不方便;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多样性要求,势必增加馆藏资源调配上的人力物力支出。如何根据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布局以及馆藏文献资源的现状,结合不同校区的专业特色以及读者的数量、类型、层次、结构等,对馆藏文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配置,以尽可能小的配置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配置效益,是多校区高校图书馆亟待解决的又一现实问题。
(三)读者服务问题。一方面,多校区空间上的距离,是读者利用纸质文献资源的主要障碍,如何克服各校区之间时间和空间给读者服务造成的障碍,是多校区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遇到的新问题。另一方面,随着高校多校区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不同校区图书馆服务的对象发生了较大变化,即便相同校区的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精品化、高效化、个性化的特点。读者既需要本学科的精品信息,还需要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相关的综合性信息;既需要传统的纸质文献,也需要现代的多媒体文献,等等。读者的这种需求特点,显然不是某一校区的图书馆所能够满足的。[4]因此,在多校区办学格局常态化前提下,如何创新服务方式,改进服务手段,增强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构建适合多校区图书馆实际需要的读者服务体系,也是多校区图书馆建设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新建地方高校多校区办学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作者认为,只有确立“综合性大学综合性管理”的理念,才能确保多校区管理和运行的成功。所谓综合性大学综合性管理,就是要在立足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树立全校“一盘棋”思想,综合考虑总体和局部利益;就是要在学校总体目标的引领下,明确定位,理顺内部管理,建立一整套切合自身实际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总体上形成一种不等不靠,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制度体系。反映在多校区图书馆的管理和运行上,就是要正视多校区办馆格局将长期存在这一客观事实,确立 “一个馆”、“一盘棋”、“读者第一”的思想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将原先消极、被动、临时性的管理和服务措施,上升为积极、主动、常态化的管理运行模式;开展一体化服务,实现校区之间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发挥高校图书馆作为图书情报中心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
(一)健全管理体制,理顺运行机制。由于受新校区后期建设进度的影响,目前台州学院椒江校区办学功能尚待完善。学校图书馆总部仍位于临海城东校区,椒江校区未设分馆,只设立了图书馆的一个部门,即“椒江校区流通部”,其管理和运行基本上仍采用一馆制模式。在新校区功能尚不完善及学生规模较小的情况下,这种对人、财、物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模式是比较妥当的。但是,随着新校区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一馆制模式在管理、运行和读者服务方面的不足已经逐步显现出来。为此,建议图书馆可逐步试行统分结合的总分馆制管理运行模式。即,新校区功能完备之前,可将历史悠久、馆藏丰富、资源优势相对较强的临海城东校区图书馆设为总馆,椒江校区设图书馆分馆;待椒江校区图书信息中心建设完成,学校总部由临海校区迁往椒江校区时,再将椒江校区图书馆设为总馆,临海校区图书馆调整为分馆。总分馆模式在组织机构设置上,总馆设采购、编目、流通、期刊、信息咨询和数字化技术等业务部门,各部门在馆长的统一领导下,专门负责开展某项业务活动,最终实现图书馆的目标;而分馆仅设流通、阅览、信息咨询、期刊等读者服务机构的分支部门。这种管理模式,便于主馆对其他分馆在行政和业务上的统一管理,便于资源的共建共享,机构合并精简,有利于各校区图书馆形成“一个馆”的思想认识,又能充分体现分馆读者服务工作特色化。
在实际运行时,总分馆模式是以文献管理为主线的金字塔式管理结构。由于牵扯多个校区,总馆管理和服务工作有时难免自顾不暇,而分馆由于远离总馆,易出现各自为政局面。为此,建议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总分馆管理体制。在行政管理上,一方面要加强图书馆馆长负责制,做到行政管理上统一领导。馆长指定各分馆业务主管,分管领导直接对总馆馆长负责。总馆要统一制定适应多校区图书馆发展考核制度、晋升制度、奖惩制度、竞聘制度等,避免分馆各自为政;另一方面,总馆要赋予各分馆一定的人事、财务、日常管理权限,积极引导分馆建立一套切合自身实际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指导分馆构建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制度体系。只有适度地下放权利以及积极有效的指导,才能调动各分馆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分馆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分馆的读者服务水平。在业务管理上,总馆设置采编、数字化建设等部门,分馆只设对外服务部门和一个办公室。分馆服务部门负责文献借阅、参考咨询等读者服务工作,办公室负责分馆的日常管理工作。总馆的采编、数字化建设等部门负责全校各个校区图书馆的文献和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根据各校区的学科、专业特点和要求,统一采购相应的文献资料,统一分类编目,统一建立数字信息数据库。这种统采、统编、统建模式,便于统筹安排全校文献资源的馆藏体系,优化文献布局,易于实现文献资源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要求。对于各分馆而言,则避免了采购、编目、建立数据库等重复劳动,节省大量人力资源,从而可专心致志地做好分馆的文献借阅、参考咨询工作,创造性地开展读者服务工作。
(二)调整馆藏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一方面,多校区办学格局的出现,学校势必要对现有学科和专业进行重新布局和调整,使之形成特色和优势,避免重复设置和浪费。校区的分散、专业和学科的分散、馆藏地点的增多,以及跨地域运输成本上升,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文献资源配置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因此,有必要对馆藏文献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以尽可能小的配置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配置效益。另一方面,多校区办馆也为扩大文献资源的典藏内容,优化典藏结构,提升典藏工作层次带来了机会。为此,首先要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思想,在宏观上把握学校对于学科、专业调整的战略意图;其次要考虑不同校区学科和专业特色,从总体上掌握读者结构和需求状况,根据主馆和各分馆的服务对象确定资源分布,进而对馆藏文献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配置,为用而藏,藏以致用。
实体文献资源可按各校区分馆服务对象不同进行配置,结合校区专业、学科设置及服务对象的数量、类型、层次、结构,实行分散管理。(1)在前期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掌握各校区读者群体的专业和学科结果以及对文献资源的需求特点,确定各分馆馆藏文献的侧重点,重新确定各类型文献的收藏比例,合理调整馆藏文献类型结构,尽可能降低资源重复率,扩大资源覆盖面;(2)开展阶段性的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文献资源供求关系的动态特征,适时调整校区间文献布局,合理调配资源,消除资源闲置浪费与供不应求并存的不合理现象,实现馆藏布局的优化;(3)确定合适的复本量。文献采购的类别和数量要依据各校区专业和学科的专业分布来确定,要保证核心专业文献的完备性和充足性;同时应认真研究各校区专业学科以外的其他文献的流通使用情况,确定合适的文献复本量。数字文献和虚拟文献资源可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统一建设、集中管理,并以网络传递的方式向各校区的读者提供服务。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台州学院图书馆已发展成为馆藏丰富、学科门类齐全、体系完备的地方性综合大学图书馆。截止2010年12月,学校图书馆馆藏中文图书159.6万册,中文期刊3198种,外文报刊49种;拥有50T的网络存储系统和12台中小型服务器,购建、自建了包括同方、万方、维普、Springer外文期刊等35个电子资源数据库,形成了共建、共享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学校将努力统筹办学资源,进一步完善专业群及学科群布局。届时,学校图书馆的总馆势必由现在的临海校区迁往椒江校区。总馆馆藏将覆盖工、管、医等专业和学科群,分馆则以文、理见长。现阶段,图书馆在努力完善椒江校区馆藏的同时,应有全校“一盘棋”的战略考虑,积极主动参与到椒江校区图书信息中心的规划和设计中,未雨绸缪,统筹规划,为将来合理调整馆藏,科学配置文献资源做好充分准备。
(三)创新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打破了校区之间的空间、时间界限,实现校区之间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这是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要解决的新问题;树立读者第一、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以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主动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有特色的信息服务,这是对多校区图书馆服务水平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适合多校区读者实际需求的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以缩短校区之间的时空距离。其次,建立通借通还制度。凭借统一的借书证,读者可在各校区图书馆享受借书、还书、续借和预约等服务。[5]再者,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服务。台州学院图书馆于1996年开始使用ILAS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其后经过了三次系统升级,现在升级到ILASⅡ2.0版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书刊采购、编目、典藏、流通、检索网络化,以及藏、借、阅的一体化,读者可以跨跃时空距离在任何一台终端上都能查询自己需要的信息。图书馆利用学校班车,每天安排在3个校区之间进行文献配送,使得3个校区的读者都能及时借到图书馆的任何一本藏书。目前学院图书馆开通的网上读者服务项目主要有书刊借阅、查收查引、文献传递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多样化信息需求,但距离全方位、立体化、深层次信息服务要求尚有差距。例如,图书馆可以进一步丰富网上导读、网上推介新书等活动的内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导读的重点是基础理论方面的书籍,帮助他们理解、消化、吸收课堂教学内容;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重点推荐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资料,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提供相应的服务。再如,可以和各院系资料室合作,建立针对学科、专业的数字资源库。目前建筑工程学院正在建设汇集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等学科的《土木工程数字资源库》。该资源库可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所需的资料,为教师可提供相关规范、图集、工程设计实例以及事故案例等数字信息。条件成熟时,学校图书馆可以考虑将该资源库作为一个节点,接入校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系统。
多校区办学格局的出现,对于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运行和服务工作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建设和发展机遇。对台州学院图书馆而言,只有确立“综合性大学综合性管理”的理念,积极采取措施,理顺管理运行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构建适合多校区图书馆实际需要的读者服务体系,以人为本,改进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水平,才能发挥出高校信息情报中心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
[1]王亚军.多校区高校图书馆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26(5):89-91.
[2]田中雨.多校区高校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农业图情报学刊,2010,22(1):32-34.
[3]张红.多校区办学环境下图书馆典藏面临的挑战及首要任务[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9,8(4):36-39.
[4]丁美华.论高校图书馆之人性化服务[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6):72-73.
[5]陈方宁.一校多区异地通借通还服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10,9(3):35-36.
Existing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NewM—campus University Library
Zhai Wenli
(Library,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8000)
Taking the Taizhou University as example,it indicates that the main problems now faced the local new multi-campus university library, such as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as well as readers’service.Some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for multi-campus university library,namely,straightening out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novating service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service level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management idea.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university library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and provide the best service to teaching,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multi-campus university;university library;management mechanism;service model
G258.6
A
1672-3708(2011)01-0092-05
2010-11-23
翟文礼(1968- ),女,陕西洋县人,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