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洋节给当代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

2011-08-15 00:45贾晓锋
关键词:洋节传统节日文化

贾晓锋

(兰州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文化学】

西方洋节给当代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

贾晓锋

(兰州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伴随全球化的浪潮,以“圣诞节”和“情人节”为代表的西方洋节以其“时尚、娱乐、狂欢、人性”等时代特征,借助西方强大的经济实力,迅速传入中国,很快赢得中国年轻一代的青睐和追捧。西方洋节在中国的盛行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积极的影响有:丰富和繁荣中国节日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深入;刺激消费、繁荣商业;调节民众生活、缓解生活压力。对于西方洋节在当代中国传播的文化现象,只有在深入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引导人们科学理性地对待西方洋节。

西方洋节;圣诞节;情人节;商业

西方节日传入中国,不仅可以丰富和繁荣中国的节日文化,而且可以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人们在庆祝西方洋节聚会时,可以体验异域文化,缓解生活压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商家也可以不失时机地利用洋节发“洋财”,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利润,甚至有时候商家会编造一些与节日相关的故事来促销他们的商品。不可否认,西方洋节在中国的盛行,给迅速变革的中国当代社会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

一、丰富和繁荣中国节日文化

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社会呈现出两种节日体系并存的局面。不过,新式节日尚未形成深厚而丰富的民俗,真正靠文化魅力活跃在民间的还是传统节日。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严格说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社会呈现出三种节日体系并存的局面,即中国的传统节日、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政治性节日和外来节日,这三种节日基本上已经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节日体系。在这个节日体系中,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政治性节日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象征,是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来节日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是当代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和舒缓生活压力的契机。由此可以看出,西方洋节在中国当代节日体系中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进一步完善了中国节日体系,并有利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此外,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传统节日,最早的时候跟时令、节候等有很大的关系,大多都是综合性的并寄托着祈福纳祥、趋吉避凶的宗教希冀。而西方洋节虽起源于基督教文明,但传入中国后由于不拘泥于宗教形式,节日的内容更加广泛、节日的形式更加丰富,并且强调的是单项性、主题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更加注重个性的开放、感情的表达、生活的快乐等。由于缺乏时代气息的传统节日在某种程度上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那些主题鲜明、风格现代的西方洋节能很快博得他们的欢心。例如,现代很多人要孝敬母亲的时候,只好借用美国的母亲节;要表达爱情的时候,就得借用西方的情人节;要娱乐狂欢的时候,就得期盼西方圣诞节、万圣节的到来;要表达感恩之情的时候,就想起美国的感恩节等。正是由于西方洋节的到来,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传统节日的不足之处,才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繁荣了中国的节日文化。

二、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由来已久,既有“东学西渐”的光荣史又有“西学东渐”的落后史。[1]2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全球化的趋势向纵深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深入,西方洋节随之盛行中国。而西方洋节的到来在丰富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同时,很快发展成为中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每逢西方洋节到来之时,在媒体的宣传下,在商家的炒作和渲染下,浓郁的西方文化情调充溢着中国都市的大街小巷。[2]人们在洋节文化气息的熏陶下,通过庆祝圣诞节了解了基督教文化的博大与厚重;通过庆祝情人节了解了玫瑰花、巧克力所表达的寓意;通过庆祝其他相关的西方洋节了解了复活节的彩蛋、万圣节的南瓜灯以及感恩节的来历等。中国人对西方节日文化的了解不但使他们产生了“爱屋及乌”的感情,而且使他们产生了了解更多西方文化的欲望。在中国人越来越喜欢西方洋节的同时,西方人也会慢慢地喜欢上中国的传统节日,并渴望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这样一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向全方位、多领域的趋势发展,世界文化也走向多元化。

三、刺激消费,繁荣商业

当今的中国社会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消费社会特征。像二战后的很多欧洲国家一样,在近十多年,国内的现代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城市中地铁轻轨的建设,城市间高速公路的建设,生活中电视、电脑、手机、网络、汽车等的快速普及,这些特征都标志着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已经在逐步进入一个新的消费社会。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描述到:“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3]1

西方洋节在明显具有消费社会特征的中国的盛行,无形中给国人提供了一个消费的大好时机。每个西方节日都成为商家大展身手的舞台。商家和媒体从各方面推波助澜的宣传攻势引领了普通大众对节日的幻想和渴望,从而产生出波澜壮阔的西方洋节消费大军。在西方洋节期间,中国人会以此为良机去疯狂地购物、疯狂地吃喝、疯狂地玩乐。其实有关圣诞节期间娱乐餐饮场所爆满的报道和情人节期间玫瑰花价格的飙升甚至脱销的报道,都足以证明西方洋节对中国商业的繁荣所做出的贡献。

四、调节民众生活,缓解生活压力

在经济活动全球化、社会生活现代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国人的生活质量逐年提高,但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所感受到的来自方方面面的心理压力却越来越大。人人力争上游,工作透支、竞争透支、情感透支,学业与就业难两全,工作家庭难两全,物质精神单丰收,顾此失彼,身心俱疲,然而,现代化的进程中却没有现代化的心理排泄渠道与之相匹配,从而造成全社会性的精神性疾病和心理失衡。

面对诸多压力,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中国人该如何应对?他们本可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找到缓解压力的灵丹妙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智慧如“中庸”、“无为”、“和为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甚至“忍”、“超脱”等足以滋养他们那颗被现代文明灼痛的心灵,熨平他们思想深处的皱褶。然而,遗憾的是中国人现在已经卷入到现代化世界的理性化铁笼中。一百多年来儒家文化衰微,出现了梁漱溟先生所说的“中国文化失调”现象,中国处在“文化真空”的状态。[4]然而,事实上一百多年来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出现了衰微状况。我们的社会还没有营造出一种以人为本、体现人的价值、充满人文关怀的和谐社会环境。鉴于此种情况,当代中国人不可能在自己的文化中找到舒缓压力的方法,他们只能把目光投向西方文化。而在众多的西方文化中,以“娱乐、狂欢”为特色的西方节日,正好能满足当代中国人的这一心理需求,西方的节庆活动会使人心情愉快、精神振奋,从而燃起不屈服的生存愿望。因此,西方洋节很快就赢得了当代中国人的接纳和喜欢。

在西方洋节期间,人们通过聚会、聚餐、购物等各种方式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实际上西方洋节传入中国已经蜕变成当代中国人娱乐狂欢的日子。在中国人的眼里,传入中国的所有洋节不管是宗教性质的还是非宗教性质的,都是“娱乐节”、“狂欢节”。[4]

西方洋节在中国的传播的确给当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但是与此同时,它不但严重影响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扬,而且严重影响了中国青少年的节日观、消费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要科学理性地对待其在当代中国的传播,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同时,我们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振兴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改革并丰富自己节日的内涵,使之更具有吸引力。最终,使中西方两种节日文化并蒂开放,香飘世界。

[1] 王锦贵.中国文化史简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铁翠香.媒介环境下的“洋节热”[J].当代传播,2007(3).

[3]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 王洪英.对“洋节”论争的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8 (1).

1672-2035(2011)06-0027-02

G04

B

2011-09-01

贾晓锋(1977-),男,陕西宝鸡人,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张进峰】

猜你喜欢
洋节传统节日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年味里的“虎文化”
偶感
谁远谁近?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洋节“中国热”
跟踪导练(五)(4)
反思洋节热加快大连城市节日文化建设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