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时代文学经典的现状与重构

2011-08-15 00:50黄婷婷
铜陵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重构大众消费

黄婷婷

(皖南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消费时代文学经典的现状与重构

黄婷婷

(皖南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鉴于文学经典在消费社会中所面临的诸多困难与挑战,唯有正确解析文学经典,借助现代媒体推广文学经典,结合消费时代的特点对文学经典进行再阐释,才能发扬文学经典的魅力精髓,实现文学经典重构光辉目标。

消费时代;文学经典;现状;重构

一、何谓文学经典

有关文学经典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文学经典的基本内涵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学经典是被权威遴选出来并作为世人常用的名著。即“文学经典是精选出来的一些著名作品,很有价值,用于教育,而且起到了为文学批评提供参照系的作用。”[1]文学经典必须是得到权威认可的作品。另外它还需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担负起启蒙大众的责任;并能为文学批评提供相应的参照。

其次,从空间的维度上来说,文学经典是可以跨越民族、语言和国界的。依照普罗霍洛夫总编的《苏联百科辞典》中对经典的解释:经典是“公认的、堪称楷模的优秀文学和艺术作品,对本国和世界文化具有永恒的价值。”[2]文学经典作品因弘扬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而为本民族所接受。同时,它也因包含有人类普遍的情感而为世人所普遍接受。因此,真正的经典不会囿于空间的限制,它是能够跨越国界而产生世界性的影响的。《圣经》《神曲》在我国同样被认为是经典之作,而我们的《诗经》《红楼梦》在西方世界也不可能被排除在经典范围之外。

再次,从时间的维度上,文学经典能够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同所谓的畅销书不同,文学经典不是一时的时尚之举,它是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才得以建立自己经典的地位的。以《诗经》为例,它经过几千年的洗礼而始终被人们奉为经典。

最后,文学经典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人们的不断再阐释而得到丰富和发展。这正是文学经典能够经久不衰的真正原因。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真正的经典是经受过长时间考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典所产生的具体基础已经改变,甚至完全消退。那么又是什么吸引着不同时代的人去接受它呢?正是人们根据自己时代特征对经典的再阐释。也只有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真正走近经典,并与之建立起具体的联系。否则,由于不同时代的人们生存体验的不同,以前时代的经典阅读也会因缺乏沟通基础而变得不可能。当然,经典之所以能够被不断阐释也涉及到其另外一个特点,即它本身内涵的无限丰富性。意蕴单薄的文学作品注定不能成为永恒的经典。

二、文学经典所面临的挑战

消费社会以“更为系统的消费”为特征,它借助于现代传媒鼓吹“豪华的浪费”、“高尚的浪费”,并促使“浪费式消费已变成一种日常义务”。[3]正是在这样一种“消费至上”的社会中,我们的文学经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消费文化的飞速发展挤压了文学经典的生存空间,如今的经典阅读变得相当稀少。消费文化追求的是一种快餐式阅读,其以感官享受取代了严肃思考,快乐原则取代了理想原则。尤其是当代文化产业的广泛兴起,以追求最大商业利益为终极目标。狂轰滥炸的消费广告更加重了人们对无深度平面阅读的喜好和依赖。现在的文化市场内,各种流行音乐、无厘头、图像艺术等泛滥,大大挤压了经典阅读的生存空间。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阅读行为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有深度的经典文本遭遇前所未有的冷遇,而迎合感官愉悦的图像阅读却大受欢迎。杨棣曾连续三年对自己所教授的3000多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人选择了阅读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30%的人阅读网络文学或畅销书籍,25%的人除上网、读休闲杂志外几乎不看“整本书”,舍得上网消费但却几乎不买文化书籍的超过了一半。[4]李季对主要包括传统文学经典的中学生必读书目“跟踪”调查发现:阅读名著的仅为10%,从1990年的第三位下降到了2002年的第七位;现在的阅读类型主要集中在卡通读物、“快餐文化”和大众通俗文化上,内容以流行时尚、轻松刺激为主,人们的阅读兴趣呈现感性化、表浅化。[5]

应该说,当代文化的丰富发展使人们有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选择本不是一件坏事。我们的文化生活本来就应该是多彩的。我国文化界曾经某一时期仅允许几个样板戏存在的状况本不正常。但另一方面,文化消费的多样化不应以损害甚至挤压文学经典的生存空间为代价。我们知道,文化消费本来是以提升大众的文化素质为目标的。正因为大众之间文化水平有差异,所以我们允许通俗文学的存在。而经典文学,由于自身的独特价值,在当今的消费社会中也更应当提倡并不断得到弘扬发展,成为引领当代文化前进的旗手。

再者,文学经典在当代消费文化社会中被无厘头的模仿、挪用甚至颠覆,而其原本的真实内涵却被遮蔽和误解。

在消费社会中,文学经典也成为消费品,一些不负责任的商人为了谋取暴利,不惜对文学经典进行毫无原则的改造以吸引眼球,单纯追求娱乐和图个痛快,动作戏和感情戏占了大部分,以此来迎合消费者的趣味。陶东风指出:“所谓20世界90年代肇始的经典消费化思潮,指的是在一个中国式的后现代大众消费文化的语境中,文化工业的商业利润法则的驱使与控制下,迎合大众消费与叛逆欲望,利用现代的声像技术,对历史上的文化经典进行戏拟、拼贴、改写、漫画化,以富有感官刺激与商业气息的空洞能指(如平面图像或事),消费经典文本的深度意义、艺术灵韵以及权威光环,使之成为大众消费文化的构件、装饰与喜爱笑料。”[6]近年来,重拍的中国四大名著中的诸多“惊点”和“雷点”的出现,正是消费时代新解读的产物。

实事求是地讲,消费文化对文学经典实行“去神圣化”是合理和必要的。长期以来,我国经典的文学建构深受意识形态等外部力量的干预。这样建构起来的文学经典有些并不一定符合文学事实。英国“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瑞恰兹曾经做过的一个著名实验对我们不无启发意义。他把不同的诗篇隐去作者之后发给学生,让他们做出独立的评论,结果令人十分惊讶:名家的作品被贬得一钱不值,而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作家的作品却受到了出人意料的赞赏。这说明我们的经典建构本身是存在某些问题的:它一方面因意识形态的需要而并不一定符合文学事实,另一方面,它也忽略了读者的真实感受。

不过,这却并不能否定经典存在的意义。我们在承认经典建构存在问题的同时只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而不应对文化和思想缺乏尊重,打着“时代精神”的旗号把名著修改成“浮云”。文学经典在生存空间遭受挤压的同时又面临着被曲解被解构的命运,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同时,消费文化也改变了读者对经典的接受心理和阅读态度。在以往的阅读中,经典一直被当作社会精英用以启蒙大众的资源和工具,被大众奉为人生的导师和指路的明灯。那时,它被赋予崇高的地位,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在这种情势中,人们阅读经典时的态度是十分庄重和严肃的,甚至像宗教一样的虔诚。但消费时代的大众则以一种消遣娱乐的心态来对待经典。这样,昔日被神圣化的经典走下神坛,变得更易于被大众接受和理解。不过,被经济利益驱使和商业化操纵的经典阅读却完全蜕变成了对感官刺激和肉体欲望的垂涎。于是,娱乐取代了严肃的思考和深刻的批判,对经典的领悟也蜕变成为平庸单调的“浅阅读”。人们完全迷醉于感官的娱乐中,经典所具有的批判精神再一次被人们遗忘。毕竟,“快乐也是一种逃避,但并非人们认为的那样,是对残酷现实的逃避,而是要逃避最后一丝反抗观念。娱乐所承诺的自由,不过是摆脱了思想和否定作用的自由。”[7]

三、在消费文化时代重构文学经典

根据以上对文学经典在消费社会中所面临挑战的具体分析,笔者认为文学经典的重构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以文学事实为依据,树立正确的文学经典观念。

针对文学史上某些文学经典与事实不符的情况,有必要对文学史上既定的经典进行重新梳理。以文学事实为依据,而不是过度依赖于意识形态的评判标准,对其做出科学恰当的定位。要客观对待文学经典,敢于指出其自身存在的局限乃至缺陷,而不是一味地盲目推崇。任何文学经典都有自己产生的特定环境,因此存在缺陷是在所难免的。我们不能因为它是经典就对其缺点视而不见。这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不利于大众对文学经典的接受。只有我们对文学经典做出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大众真正接受经典,理解经典。

另外,正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学经典的评判标准也应该根据时代的具体变化做出相应调整。我们要敢于挑选我们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任何事物都是处于发展之中的,文学经典评判标准当然也不例外。由于时代的发展,当代人的生存境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有表现当代人生存境遇的当代作品最能表达我们的心声并引起我们的共鸣。

其二,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工具,迎接消费文化的挑战。

消费文化的迅猛发展得益于现代传媒技术的广泛应用。如今,网络、广播、报刊等传播媒介充斥文化市场,成为各种消费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而在这其中却很少有关传统经典文化产品的传播。文学经典似乎仍然自居高位而几近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仅成为少数所谓精英学者把玩的对象。

因此,在传媒高度发展的今天,经典要想重夺阵地,就必须放下身价,充分利用电影等现代传媒技术,做好自我宣传工作。让现代传媒工具成为大众了解经典的有效途径,并以此来促使大众对文学经典的消费。

其三,注重文学经典的再阐释,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对于文学史上既定经典的重构,还需要加大对经典再阐释的力度。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任何文学经典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文学本来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和文学从来就不能被割裂为两个径渭分明的领域。文学事实和历史事实同处于符号化的思想空间之中。在这个共同的空间中,文学参与了历史的进程,历史也参与了文学的构塑。”[8]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远离了特定经典所产生的具体环境,大众对以往经典解读的难度也就相应增大了。这就要求学术界在对经典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自身的学究气,要用现代人的视角来看问题,阐明特定经典产生的具体时代背景,搭建起普通大众与文学经典进行沟通的桥梁。文学经典的再阐释不但有助于当代大众对经典的理解和接受,也是经典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对经典进行任意解读,甚至误读。“对现代文学经典的阐释和重释,是一种历史性的活动。其中既包括因历史的变动而引起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的变化,也包含有这种阐释和重释活动的历史本身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所隐含的一种阐释的契机或可能性。任何违背这种历史原则的现代文学经典阐释和重释活动,都有可能把这种阐释和重释活动,导向阐释者个体的现代生活经验的表达,从而引发一种阐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的倾向。”[9]在商业利润的诱惑下,当下的经典阅读确实存在着许多脱离经典文本,哗众取宠的现象。文学经典要想从这种不利局势中突围,需要当代学者们静下心来,注重文本细读,尊重历史和传统,突出人文精神。要在对文本做出现代阐释的同时,重现文学经典的本来面目。

综上所述,文学经典的重构工作虽然在当下消费社会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拥有重构的诸多实现渠道和方法。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消费文化的有利之处,发扬文学经典的魅力精髓,最终实现文学经典重构光辉目标。

[1]佛克马,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M].俞国强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6.

[2]普罗霍洛夫.苏联百科词典[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1084.

[3]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45.

[4]杨棣.关注大学生文化经典阅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7-90.

[5]汪海龙.推荐书目的尴尬[J].拓展视野,2002,(1):15-16.

[6]陶东风.大话文学与消费文化语境中经典的命运[J].天津社会科学,2005,(3):24-25.

[7]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等 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30.

[8]黄念然.历史维度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展开[J].江海学刊,2005,(3):20-21.

[9]於可训.阐释的历史与历史的阐释[J].江汉论坛,2005,(2):86-88.

Situ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Classic Literature in Consumption Times

Huang Ting-ting
(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 Anhui 241002,China)

In view of the diversed crisis classic literature faced in the dimension of consumer society,this thesis proposes the following three steps for its abundant vitality as well as its reconstruction:correct analysis of classic literature,helpful promotion from modern media,reinterpretion of the classic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close combination of unique features in consumption times.

consumption times;classic literature;current situation;reconstruction

I022

A

1672-0547(2011)03-0078-02

2011-03-13

黄婷婷(1983-),女,安徽贵池人,皖南医学院外语教研室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西方文学。

猜你喜欢
重构大众消费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40年消费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