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治龙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浅议榆次后沟古村景区经营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赵治龙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山西榆次后沟景区在对外开放之初,表现出蓬勃的发展潜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古村落明显滞后于其他景区。本文通过对后沟景区经营管理现状的分析,研究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使管理者从中受到启发,进而完善管理体系,使这一旅游资源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后沟古村;存在问题;应对策略;发展构想
榆次后沟古村位于榆次区东赵乡,与寿阳县相邻,是榆次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可考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代。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后沟村沟、坡、垣、滩等纵横交错的独特风貌。后沟民居建筑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土穴窑居,其特点是依崖就势、随形生变、层窑叠院、错落别致。现保留有砖窑三合院、四合院、独立式窑洞等大量古建筑和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后沟村神庙系统比较完善,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村落共建庙13座,塑神18尊,观音堂、魁星楼、山神庙等依风水而建,按方位而立,将佛教、道教、儒教囊括为一体,这一现象在国内较为罕见。
2002年11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与众多专家受邀到后沟古村考察,被这里古朴的农耕文化、纯正的自然文化、传统的信仰文化、灵动的生态文化所吸引。在随后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民间文艺家们对后沟村的生态、农耕、工匠、交易、交通服饰、饮食、居住等民俗活动以文字、摄影、摄像等形式制作成“后沟村民俗记录范本”,收录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手册》。2003年后沟古村被中国民协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古村落农耕文化遗产保护采样地。在榆次市政府的努力下,一个以农耕为特色的古村落景区框架基本形成。2005年9月9日正式对外开放。从2007年开始,景区管理改制为股份所有制,重组后榆次运销公司占60%股份,政府27%股份,村委13%的股份。
后沟古村自开发利用以来,内涵定位基本符合旅游产品的发展规律,吸引了部分游客。但是它也和其他景区一样,在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影响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1)硬件设施不足,游客逗留时间少。景区内的餐饮住宿只有松散型管理的“农家乐”,不具备留住游客过夜的条件。整个景区没有修建符合条件的浴室。一些游览必经之路无阶梯,容易造成游客的恐慌。尤其是一些能突出农耕特色古村落的景点,如豆腐坊、酒坊、醋坊等室外设施,其基本功能逐渐丧失,室内设施也不能构成可观赏的操作流水线。
(2)景区整体服务水平较低,游客消费水平低下。由于村庄闭塞,专业人才较少,后期的培训工作难度较大,因此为游客服务的意识不强,接待水平不高,游客的消费水平低下。
(3)村民与景区管理存在利益冲突。后沟旅游活动与村民生活交织在一起,游客的活动会直接或间接冲击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因此出现了村民在自身利益、发展目标上与景区管理的不一致,客观上制约了景区的发展。
(4)景区主题定位退化,农耕特色不突出。后沟古村被誉为“中国农耕文化的瑰宝”,但在经营的过程中由于众多因素“农耕文化”与“农家乐”概念混淆。“农家乐”虽然不是主题定位,但村民受利益驱动,基本上未能按照景区的要求和引导发展。更能体现农耕特色的一些景点却因各种原因逐渐退化,基本失去游览功能。
(5)缺少营销策划,没有较稳定的客源市场。后沟古村景区是榆次区推出的四张旅游牌之一,但是前来参观的客人得知后沟景区的信息渠道大多是口口相传,可以说除了政府的有意推广外,再没有其他营销了,因此后沟景区没有在晋中、太原等周边地区产生大的影响。
(6)游览项目单一,游客参与程度低。传统农耕文化既有游览功能,也有体验功能,但是由于受硬件设施以及农耕文化的物化载体过小的限制,游客只能走马观花,不能参与体验,因此景区的旅游价值大打折扣。
从后沟古村的经营现状出发,我们应该本着“保护与开发并进,经济与社会共赢”的原则,抓住问题的本质,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改进。
1.完善景区建设,改善卫生条件。修建卫生条件达标的生活设施,修缮一些重要通道,消除安全隐患。村里手工作坊工具、工艺流程需要进一步完善,可以保持原生态,但卫生状况决不能脏乱差。农家的饭菜饮食要新鲜、厨房卫生条件要改进,使游客感到古村落既古朴又整洁,既原始又清新,既厚重又温馨,既简陋又舒适。
2.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接待水平。有组织地对景区工作人员与当地居民进行培训,使得人们将个人利益与景区利益结合起来,消除矛盾冲突,实现共赢。在服务过程中做到既朴实又热情,既憨厚又大方,既直爽又从容,给游客一种像走亲戚、访朋友、串门子的感觉,从而促使游客消费。
3.继续挖掘景区特色,再现古老的生活场景。后沟古村的营销主题定位很明确,就是农耕文化。它体现的是一种传统、闭塞的农耕文化,我们可以复原当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生存、生产、生活景象,在原有基础上深掘农耕项目的利用价值及游客的参与程度,再现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使人们可以参与劳作,亲身体验当时人们的辛劳与收获。
4.加强团队管理。科学设置运营管理的机构、部门、岗位,完善、落实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考核制度,并推行景区激励机制,协调处理景区与村民、景区与政府的利益问题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在门票政策、农家接待、服务规范(标准)等方面寻找合适的切入点,统一后沟古村的服务项目、服务标准,调动多方面的投资积极性,增强旅游开发后劲。只有使后沟蓬勃发展,才能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实现造福当地百姓和实现投资回报两个效益双丰收。
5.创新市场运作机制。在政府大力推广的基础上,加大营销力度,通过各种传媒手段宣传后沟,扩大影响。在宣传中要突出古村落建筑特色和民俗人文的原生态、自然幽静清新的景观,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或通过大型节庆、电视专题片、宣传手册等各种渠道展开包装宣传,扩大知名度。保证晋中、太原周边市场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规模,与晋商大院、古城文化等结合起来,形成全省响当当、有影响的旅游景区。
后沟虽为山野乡村,但距太原、榆次较近,有着开发民俗文化旅游的区位优势,并且能与一些知名的旅游景点,如常家庄园和榆次老城等互为依托组合旅游线路,还可融入晋商大旅游圈中,旅游开发前景很好。
1.突出“农耕”特色,因地制宜,丰富景区的服务项目,重构后沟古村的旅游新形象。可以把农家的各种手工活,如布老虎、绣鞋垫、剪纸、农家面塑、秸杆编织、工匠现场表演、手工作坊展示及表演更直观地呈现在游客面前,还可让游客亲自动手参与制作。
2.感受“村落”沧桑,完善村落博物馆。把后沟何时建村,如何发展起来,后沟历史上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过程,古庙、古戏台的变迁等通过各种形式展现出来,同时在各种作坊室外搭建古老的茅草房,建立古老的工艺流程。既可让游客游览传统的农耕文化,又能让游客体验传统的农耕文化。让现代游客走进历史的隧道,感受岁月的变迁,给生活在高楼大厦中的人们提供一个感悟历史沧桑、感受“世外桃源”的空间。
3.展现“民俗”文化,适时组织节庆活动。节庆活动要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个性特征鲜明。把具有地域特色的古村庙会、12岁开锁、结婚、拜寿、乞雨、正月闹红火等挖掘整理,体现浓厚的当地民俗人文气息。
4.开发“古建”项目,开发精品古建筑浏览区。以观音堂、古戏台、关帝庙、玉皇殿、古店铺及部分民居为主要代表的精品古建筑为基础开发。此外,这里独特的地形地貌,佛、道、儒三教和谐相处的神秘感以及威严族权的真实体现都有待于进一步地挖掘和开发。
后沟古村,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古村落示范保护基地,是中国农耕文化瑰宝,中国最具旅游价值的古村落。在这里可以领略到古朴的农耕文化、纯正的自然文化、传统的信仰文化、灵动的生态文化。对后沟古村的定位冯骥才老先生所说的:“山西的古村落不仅美,而且又奇又妙,将成为中国民间文化抢救过程中爆炸性的成果,全国的亮点。”
[1]甘巧林,陈忠暖.从乡村非农化看乡村旅游的兴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
[2]王红,张松林,陈粉丽,李云彩.“农家乐”开发经营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8,(23).
[3]黄娟.山西榆次后沟古村落空间文化特征阐释[J].晋中学院学报,2010,(6).
F590
A
1673-0046(2011)05-0176-02
[*基金项目:本文为太原旅游职业学院2010年重点课题《校外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