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中小学社会实践”研究的综述与思考

2011-08-15 00:47:23殷世东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安徽阜阳236032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活动课程研究

殷世东(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安徽阜阳236032)

对我国“中小学社会实践”研究的综述与思考

殷世东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安徽阜阳236032)

在国内,各个时期对中小学社会实践都有一定程度的重视和研究,在各个时段都有一定程度的开展。从中国期刊网中搜索30年间(1981——2010)发表的关于中小学社会实践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研究滞后、认识偏差、实践残缺等,导致实际行动摇摆不定。为此,为了进一步深化研究、提高认识、全面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有必要对国内关于中小学社会实践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的研究反思建议,探究中小学社会实践的内涵和新特征及其对于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为中小学社会实践提供合理性的辩护和理论上的支撑,从而克服不少人认识上和行动上的摇摆性,以推进中小学社会实践顺利开展。

中小学社会实践研究;认识偏差;实践残缺;行动摇摆

在国内,各个时期对中小学社会实践都有一定程度的重视和研究,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社会实践在各个时段的中小学都有一定程度的开展。然而,对于在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有两种倾向:一是过分“重视”,如大跃进和文革时搞偏了,影响中小学正常教学;二是轻视,消极对待,造成中小学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实际。

从上世纪80年以后,社会实践逐步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共中央大力提倡在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推进了素质教育。但对于中小学社会实践的研究相对滞后,对于大学社会实践无论从政策导向、理论研究,还是开设实施等方面都有比较全面的研究,对于中小学社会实践研究较少,导致认识上的缺乏深度,实践中的缺少动力,中小学社会实践远远没有全面落实。为了进一步明晰社会实践的内涵及其对于中小学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为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提供合理性的支持,从而克服不少人认识上和行动上的摇摆性。我们对近三十年国内关于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理论研究和在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研究反思建议,引起学者们加强对中小学社会实践研究,以推进中小学社会实践顺利开展。

一、研究的概况

选择研究对象。本研究所涉及文献来自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从1981年到2010年间30年间,国内9100多种重要期刊发表的关于中小学社会实践学术研究论文。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考虑到研究内容的全面性、科学性。从中国期刊网中搜索,时间段1981~2010年:

(1)以“中小学社会实践”为“主题”,搜索到15篇,以“中小学社会实践”为“篇名”,搜索到5篇,排除重复的或无关的学术研究,符合要求的只有10篇。

(2)以“小学社会实践”为“主题”,搜索到3篇,以“小学社会实践”为“篇名”,搜索到5篇,排除重复的或无关的学术研究,符合要求的只有5篇。

(3)以“中学社会实践”为“主题”,搜索到17篇,以“中学社会实践”为“篇名”,搜索到5篇,排除重复的或无关的学术研究,符合要求的只有15篇。

(4)以“初中学社会实践”为“主题”,搜索到1篇,以“初中学社会实践”为“篇名”,搜索到1篇,排除重复的或无关的学术研究,符合要求的只有1篇。

(5)为了分析中小学社会实践政策演进过程,我们又以“教育与社会实践”为“篇名”,搜索到21篇,排除重复的或无关的学术研究,符合要求的有6篇。

排除这几种方式搜索中重复的学术论文,总的符合要求的论文只有37篇,以此为研究对象。从搜集的结果看,研究成果太少。通过对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分析研究者们关注的主题、各主题的变化趋势以及产生的影响等因素,以揭示研究现状与趋势。

二、我国近三十年来对中小学社会实践研究的进展分析

1.研究的基本概况

对所收集的关于中小学社会实践的31篇文章进行概况分析,发现关于中小学社会实践研究有二大特点:

(1)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中小学社会实践作为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一部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对中小学社会实践关注的较少。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素质教育推行,关注中小学社会实践的学者、专家有所增加。但似乎人们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研究者并不多,这说明研究者、专家对中小学社会实践还没有足够的关注。

(2)重点期刊所载文献不多,且主要研究城市中小学社会实践。中文核心期中,只有《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科研》、《中小学管理》、《毛泽东思想研究》、《思想理论教育》等几种学术期刊刊登相关中小学社会实践学术论文,所收集的31篇学术论文中,只有1篇研究农村中小学社会实践,这既表明了该主题的区域研究优势,也凸显了区域实践成效和农村中小学社会实践不足。

(二)研究的主题分析

1.中小学社会实践政策的演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教育原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这个教育原理,把它纳入了我党的教育方针之中,为创造社会主义的教育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以这思想指导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但“文革”时期,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歪曲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原则,在实践中将其变成了“以干代学”、“开门办学”,“以劳代教”、“以厂代教”等形式单纯性生产劳动教育[1],取消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过多地让学生参加一些与专业知识无关的简单劳动。在教学内容上片面强调实践性的一面,完全否认基础理论的作用。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导致了教育无序,造成了全局性的恶果。同时,由于文革中过分夸大了知识分子的异己性,在学校中开展的“劳动教育”变成了“劳动改造”,引起知识分子乃至学校师生对“劳动教育”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1975修订的《宪法》中规定“文化、教育、艺术、体育卫生、科学研究都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鉴于当时的特殊社会背景和明显的“左”倾色彩,1982年重新修订《宪法》时废止了这一条款。其后经过10年的反复论证,终于在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教育法》中正式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形成了独立的科学研究实践。时代发展到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社会实践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人类社会中从事生产性劳动人员的比例越来越少,从事非生产性劳动的比例越来越大”[2],除了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以外,还有生活实践、教育实践、社会服务、文艺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扩大教育活动的范围,从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转身更为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此。1987年10月10日,国家教委等五部委发布《关于在普通中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在全国大中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此,普通中学相继把社会实践活动列入教学计划,以新的教育形式组织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通过社会调查、知识传播、公益服务等形式促进学生对国情、社会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提出开设两类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社会实践是活动课程主要内容,这校社会实践相继重新纳入小学、初中课程与教学计划之中。

在1999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又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了更进一步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2月1日发表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又强调:“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中小学要加强社会实践环节”、“让更多学生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等。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地指出从小学到高中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并且规定是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生长点,社会实践是其重要的内容。至此,社会实践才成为中小学必修的内容。在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也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的重要举措;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多处强调在中小学阶段开展社会实践,指出人才培养要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从以上关于中小学社会实践政策演进分析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成为中小学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经历了长期的理论争鸣与探索,经过长期实践与总结,最终写进相应的法律法规,成为我国教育方针和政策,为中小学开设社会实践提供政策性支持。

2.中小学社会实践的性质和功能。关于这一主题的文章共有6篇,探讨中小学社会实践的内涵、特点、原则和功能。具体内容如下:

(1)内涵与特点。1987年10月10日,国家教委等五部委发布《关于在普通中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若干问题的通知》,针对这一《通知》学者开展社会实践研究,相关学校开展践行,对中小学社会实践的概念与特点进行解读,涉及该主题的文章有4篇。

刘秋梅提出:“中学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学生主动地了解社会联系群众、参与并服务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实际锻炼和亲身体验不断提高思想品德和完善个性发展的过程”[3]、[4]。

黄亿和周峰提出:“社会实践教育存在着广义与狭义的认识。广义的社会实践教育是指青少年参加的一切实践活动;狭义的社会实践教育仅指学生们参加的各种具有教育价值的,面向社会、接触群众、联系实际的校内外活动”[5]、[6]。

唐海燕提出:“社会实践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校园,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课程”[7]。等等。

研究者在认为社会实践是走出校园,了解社会,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的一种学习活动。而忽视了研究或强调它也是一种强化对知识记忆,检验、修正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边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过程,导致在“升学”的压力下,实施者认为是浪费时间,不愿开设社会实践课。

同时,对社会实践的特点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刘秋梅提出中学社会实践有四大特点:活动的社会性、活动的实践性、活动的能动性和活动的历史性。黄亿提出社会实践的特点有三大特点:综合性、多序性和多迁移性[8]。唐海燕提出中学社会实践有三大特点:社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9]。等等。

从对社会实践特点的研究结果上,研究者对中小学社会实践上看,认识到其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能动性等特性,但这样特点不全面,其实社会实践还应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等,只有全面认识社会实践才能变封闭的学校机械性训练的课堂为面向社会开放性的学习,才能认识到社会实践课不同于学科课程,它随着实践的内容变化而变化,没有固定的教材。

(2)功能(价值)与原则。社会实践是一种教育活动,要保证其开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其功能,遵循一定的原则。因此,对社会实践的功能的探讨成为诸多文献的核心主题。有12篇文献或专门论述或结合其他主题分析社会实践的功能,且对其功能分析逐步科学全面。刘秋梅在多篇文章中指出,社会实践的功能:能够满足中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是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客观基础;黄亿提出社会实践有利于个性全面充分发展、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促进个体社会化和职业定向等作用。唐海燕提出社会实践是学校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研究者多认为它的功能(价值)是德育功能或者是适应某一时期的政治气候的短期行为。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扎实推进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一文中全面论述了社会实践的作用和意义,她指出开展社会实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10]。为进一步开展和深化研究中小学社会实践,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褚国庆提出开展社会实践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11]等等。除了这些原则以外还应遵循民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个性化原则等,才能保证社会实践的社会性、开放性、生成性等,才能真正实现其开设的目标。

(3)性质的分析与定位的把握。对社会实践内涵的理解和功能的认识常常伴随着对其性质和地位的分析。共有5篇文献涉及对这一主题的认训。刘秋梅认为社会实践是一种校外活动;黄亿提出“社会实践既有学校教育的属性,又有社会教育的属性,它是联结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重要纽带”[12]等等;对中小学社会实践定位分析的文章不多,唐海燕提出社会实践是一门课程;更多的学者认为社会实践是德育的一种途径等等性质定位[13]。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小学社会实践逐步成为一门课程,一门必修课,而不是只是一种没有计划的课外活动。

在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先认为中小学社会实践是一种校外教育活动或“第二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和必要环节,是学校德育的一种途径,后来逐渐认为它是一门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化是改变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和必要环节”认识,将其从“课外”纳入“课内”,从传统的“第二课堂”变成“第一课堂”,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将其视为一门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奠定基础。但在具体的设置的过程中,由于认识明晰,宣传不到位,中小学社会实践在开设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它是一门课程疑惑它是一门必修课程。

3.中小学社会实践的实施探讨

对中小学社会实践实施的研究是最受关注的主题。研究主要包括中小学社会实践应该如何实施、实际怎样操作、实施方案如何设计、现实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的探讨。

(1)实施的策略与方案的设计。关于如何才能有效实施社会实践,共有13篇文献进行探讨。研究者依据对其内涵、性质与定位等方面的理解,阐述以活动形态与以课程形态存在的社会实践在实施过程中的策略。以活动形态的社会实践,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兰广宇提出“学区: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舞台”,利用社区开展活动[14]。朱洪秋结合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人生远足”教育活动纪实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人生即远足[15]。以课程形态存在的社会形态,开发课程,分段推行。闵行区实验小学《社会实践》课程组提出小学社会实践课整体设计方案:确立课程目标、形成课序列、探索课教学结构、分年级安排等[16]。程方平提出:首先开发课程资源;其次课程安排上以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习阶段设立;教学方式和课程形式多样等等,它反映了课程形态社会实践的实施问题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一定程度上也凸显了倡导社会实践不是一种零散的校外活动,而是学校应该开设的一门课程,在开设的过程中应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和日常化,但应注意不能按照学科课程开展,也不能视为一门单一课专门开设,它应该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或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开展实践活动。

王燕提出有效实施中学生社会实践的三个措施:聘任指导教师,力求实践深入开展;注重活动的实效性,赢取家长的支持;建立评价体系,避免实践流于形式[17]。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全面分析中小学社会实践有效措施:一是以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二是以党委、政府主导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三是以政策机制保障实践活动的开展;四是以良好氛围的营造促进实践活动的开展[18],并提出努力形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提出了具体措施,为有效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提供政策性、方向性指导。

(2)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由于理论研究滞后,实践经验不足,中小学社会实践在开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这一方面的问题。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扎实推进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一文中进行全面的总结,指出中小学社会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时间安排上,社会实践活动时间还容易被挤占;二是学生评价上,还缺乏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评价的有效机制;三是经费保障上,还不能满足开展社会实践的需要;四是安全问题上,学校承担的安全责任使得学校不敢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社会看,一是还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支持学校开展社会实践的良好氛围;二是社会有关方面还没有找到支持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从学校和社会的衔接看,一是没有有效衔接,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与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还没有完全对接起来;二是还没有可操作的运行机制和简便易行的运行模式等等。陈部长提出的这些问题,为我们进行理论研究和开展实践指明了方向。

三、我们的思考

1.研究的整体分析

(1)理论上。由于研究不全面,理论分析不彻底,还存在很多模糊的认识,导致在认识上、实践上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很多中小学教师还是把社会实践理解为教学中的一个环节,认为它是在课余或寒暑假开展的课外活动,没有把社会实践视为是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或将其视为学科课程,按照学科课程讲述等。

(2)实践上。由于社会实践政策导向不明晰,缺少政策性支持;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滞后,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实践活动内容的随意性,缺少稳定的实践基地;资金得不到保障;缺少专业化的指导教师;评价体系不健全;没有可操作性的运行机制和简便易行的运行模式等,影响它的正常开展,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2.我们的思考

(1)加强理论研究。我们应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角度进一步分析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价值,明晰社会实践的内涵及其对于中小学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认知结构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知识论等方面分析、论证其理论基础,为中小学开设社会实践提供合理性的辩护,为中小学社会实践提供合理性的支持,从而克服不少人认识上和行动上的摇摆性。

(2)加强实践研究。通过研究,了解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问题的根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中小学社会实践常态化开展提供科学性的实施方案,构建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建构社会实践创新模式,确保社会实践正常运行,提高中小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1]罗建勤.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3):103-105.

[2]朱佳生.孙绍荣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J].教育发展研究,1997(11):113-115.

[3]刘秋梅.从一份问卷调查看中学社会实践活动[J].教育科学研究,1994(2):24-26+7.

[4]刘秋梅.论中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效[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5(6):76-80.

[5]、[8]、[12]黄亿.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功能初析[J].现代教育论丛,1999(2):23-25.

[6]周峰.试论中小学的社会实践教育[J].广东教育,1999(5):18-20.

[7]、[9]、[13]唐海燕.试论中学社会实践课程的德育功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2):75-77.

[10]、[19]陈小娅.扎实推进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J].人民教育,2010(2):2-4.

[11]褚国庆.农村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研究[J].上海教育,2000(10):20-21.

[14]兰广宇.学区: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舞台[J].北京教育,2005(2):35-36.

[15]朱洪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人生即远足[J].思想理论教育,2008(12):26-38.

[16]闵行区实验小学《社会实践》课程组.小学社会实践课整体设计方案[J].上海教育,1994(02):24-26.

[17]程方平.建议创设中小学社会实践课[J].教育科学论坛,2002(3):22-25.

[18]王燕.有效实施中学生社会实践的三个措施[J].现代教学,2007(10):43-44.

(责任编辑:滢桥)

G63

A

1008—7974(2011)03—0092—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10年教育学青年课题“新时期中小学社会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CHA100142)阶段性成果之一。

2010—11—25

殷世东(1972-),安徽霍邱人,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活动课程研究
“六小”活动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