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光华
(五邑大学 文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语言学研究
训诂学新证六篇
庞光华
(五邑大学 文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语中的疑难字句的学问,训诂学能够有助于正确理解古典文献。通过实证性地探讨六个训诂学的具体问题,解决六个语言学中的疑难问题。
训诂学;古代汉语;通假;错讹
笔者在学习和研究训诂学的过程中写了一些学术札记,现选录六篇,以供学者参考。
例1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二册第396页对《庄子》中的《惠子相梁》的‘鸱’的注解称:“鸱,鹞鹰。注意,鸱不是鸱鸺(鸮),鸱鸺是猫头鹰。”[1]我经过考察认为这个特别加的‘注意’是错误的,这里的‘鸱’只能是猫头鹰。考《庄子·秋水》的相应原文是:“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可见这里的‘鸱’是一种能够以鼠为食的鸟,因此就只能是猫头鹰,不会是鹞鹰,虽然在古书中的‘鸱’也有鹞鹰的意思。因为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能够以鼠为食的只能是猫头鹰[2,p1108];鹞鹰并不以鼠为食,而是以小鸟为食[2,p1619-1620],它又称雀鹰或鸷鸟。而且从《庄子》全书来考察,其中共出现四次‘鸱’,全部都是‘猫头鹰’的意思。考其余三处如《庄子·齐物论》:“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这正是讲‘鸱’喜欢吃老鼠,必是猫头鹰无疑;《秋水》:“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而猫头鹰正是喜欢晚上出来活动,鹞鹰的视觉很敏锐,并不喜欢晚上活动。《徐无鬼》:“鸱目有所适,鹤胫有所节,解之也悲。”这也是强调猫头鹰的眼睛与普通的鸟兽不同,有自己的特征。因此,《庄子》中出现的所有的‘鸱’都是猫头鹰,没有一处是鹞鹰。
例2 据黄伯荣主编《汉语方言语法类编》第669页《湖南临武话的被动句》条称:“相当于普通话的动词‘给’的,临武话有两个意义完全一样的词:‘畀[piou21]’和‘阿[a55]’。如‘畀我’、‘阿我’都等于‘给我’。他们的区别在于:‘畀’是纯粹的动词,‘阿’则既可做动词,也可做介词。表示被动的‘被’字,临武话很少用(干部、学生用得稍多一些),经常使用的是‘阿’。如:1、书是阿弟撕坏的。2、阿你害苦的。”[3]今按,‘畀’作为动词‘给’的用法很容易理解,只是这个既用做动词的‘给’也表示被动的‘阿’该怎样解释呢?其读音和意思在汉语史上的时代性如何呢?我经过考证认为临武话中的这个特殊用法的‘阿’无论从其读音还是从其意思上看,都可能是保留了先秦时代的特征,其本字乃是上古时代的‘与’字。考‘与’的上古音是以母鱼部,《广韵》音‘余吕切’。上古音的鱼部的拟音,各家构拟的主元音一般是[a]①;以母的上古音有零声母的音位变体,则‘与’的上古音正近似‘阿[a]’。而上古汉语的‘与’正有作为动词的‘给与’和表示被动两种意思。‘与’训‘给与’,当和‘予’相通,常见于古书②。其表示被动的情况最常用的例证是:1、《战国策·秦策五》:“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4]2、《战国策·西周策》:“秦与天下罢,则令不横行于周矣。”③不过,学者们从上古文献中一般只能举出这两个例子,例子太少,不好据此作定论。更重要的是汉魏六朝时代的文献极少有‘与’用作表示被动的例子。根据江蓝生《汉语使役与被动兼用探源》一文考察,在唐代及以后的文献中,‘与’表示被动的现象很常见。我们从江蓝生此文转引数例:1、世间一等流,诚堪与人笑。(寒山诗)2、鬼识人与料,客辨羊肉厄。(王梵志诗)3、和尚是高人,莫与他所使。(《祖唐集》)4、我的孩儿应该与这杀材骗的。(《醒世恒言》卷八)5、只不敢与凤姐看见。(《红楼梦》69回)这些例子都有明显的口语色彩,而民间口语是有可能保留很古老词汇的。那么湖南临武话中的这个‘阿’到底是从先秦传下来的?还是从唐代以后才产生的?这牵涉到唐代的鱼韵的音值问题。由于唐代的‘语’韵已经是后圆唇元音,不大可能是‘阿[a]’音④,所以我认为其音应该来自上古⑤,而其作为动词的‘给与’和表示被动两种意思的现象可能是从先秦直接传承来的。我曾考虑过临武话的这个‘阿’是否有可能是‘挨’的转音?现在认为不大可能是这样的。因为‘挨’在方言中虽然能表示被动[5],但不能同时表示‘给与’之义。因此,临武话的这个‘阿’不会是‘挨’的转音。
例3 北京大学朱庆之教授曾经对我提到:佛经中的‘燃灯佛’有异名作‘锭光佛’,二者从语言结构上似乎可以解释为‘锭’是名词转用为动词,这样‘锭光’与‘燃灯’二者意思就可以相通,而且结构可以相对应。我苦思良久,恍然有悟。我现在认为‘锭光佛’中的‘锭’不是用作动词,本身就是名词,意思是‘膏灯’(参看《急就篇》卷三)。‘锭光佛’的意思就是‘灯光佛’,而‘燃灯佛’的‘燃灯’应该解释为‘(没有熄灭的)正燃烧着的灯’,是偏正结构,而不是动宾结构,‘燃灯’的结构同于‘飞鸟、走兽、鸣禽、爬虫、卧虎、弃婴’等等,所以‘燃灯佛’和‘锭光佛’都是灯光佛,二者意思是相同的。若将‘燃灯’分析为动宾结构,则不易理解为什么会有异名作‘锭光佛。
例4 《说文》称:“羌,西戎牧羊人也。”段玉裁注:“是则戎与羌一也。”《汉书·礼乐志》颜师古注:“戎,西戎也。”《左传·閔公二年》孔颖达疏:“西方曰戎。”类似的古注很多,参看《故训汇纂》第839页。实际上,段玉裁注并不精确。‘戎’与‘羌’有时不完全一致,因为‘戎’在先秦古书中可以指北狄的异民族,而‘羌’只能是西方的异民族。考《左传·隐公九年》:“北戎侵郑,郑伯御之。”《左传·桓公六年》:“北戎伐齐,齐侯使乞师于郑。”《左传·桓公十年》:“初,北戎病齐,诸侯救之。”《左传·桓公十一年》:“郑昭公之败北戎也,齐人将妻之。”可见‘戎’可以指北方的异民族;在金文中有‘淮戎’一语,学者们公认为是指‘淮夷’,则‘戎’是指东方的异民族。可见‘戎’与‘羌’的概念不完全相同,并不专指西戎,所指可以较广,段玉裁以戎与羌为一是不确切的。
例5 《楚辞·天问》中有一处很难理解:“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其中的‘顾菟’一语有不同的理解,但主流意见还是认为‘顾菟’就是兔子,只是其中的‘顾’字不好理解。近代以来,闻一多《天问释天》把‘顾菟’解释为蟾蜍;后来的楚辞学者汤炳正《屈赋新探》认为‘顾菟’就是《左传》中的‘於菟’,是‘虎’的意思。汤炳正先生直到晚年也坚持这个观点。不过,季羡林《印度文学在中国》还是采用传统的说法,并且说:“月亮里面有一只兔子的说法在中国可以说是由来久矣。但是这种说法并不是国产,它是来自印度。从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梨俱吠陀》起,印度人就相信,月亮里面有兔子。梵文的词汇就可以透露其中的消息。许多意思是月亮的梵文字都有兔子这个字作为组成部分。”季羡林还提到:“印度神话寓言里面还有许多把兔子同月亮联系起来的故事。”[6]多有举证。我赞同季羡林的观点,也采用传统的观点。我认为‘顾菟’不可能是‘於菟’,虽然二者在表面上很相似。我可以解释‘顾菟’的构词法。在汉代有一首古诗:“皎皎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可见在汉代及其以前的人们的观念中,‘兔子’确实喜欢‘东走西顾’,正因为如此,古人才使用‘顾菟’一词,也就是‘东走西顾’的‘兔子’。这个‘顾’就是顾盼的顾,是动词作定语;‘顾菟’在构词上犹如‘飞鸟、走兽、鸣禽、卧虎、奔马’,是很正常的构词法,不可过于求深解。我还从出土文物的画像中找到了证明,考长沙马王堆西汉一号墓出土的那副著名的帛画,仔细观察此帛画的左上方的月中确实有一兔子,而且是作奔跑状⑥。马王堆的这幅帛画的年代在西汉前期(汉武帝以前),距离《楚辞》的时代不过几十年,因此一定是保留了先秦时代的文化年。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月中有兔的传说在战国以前肯定已经产生了。在东汉的画像石中也可以见到月中有兔的画像。考洪再兴《中国美术史图像手册·绘画卷》第41页的0115图《伏羲女娲画像砖》是东汉时代四川的画像砖,图中女娲右手拿钜,左手举着月亮,月中右边有树,左边有一兔子蹲着,兔子的形象很分明[7]。则东汉时代的四川早已流传月中有兔的观念。据同书第34页的0088图《神农画像》,这是江苏出土的东汉画像石,神农右边的月中有一奔跑状的兔子,形象分明,不可能误解为其他动物。据同书第36页的0095图《苍龙星座画像》,这是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图中的月亮中间有一奔跑的兔子,状态颇接近马王堆帛画中的月兔。可见东汉时代的文化观念中,月中有兔是很普遍的,其发源于先秦完全在情理之中。
例 6 韩愈的名篇《答李翊书》有曰:“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三册第1 018页解释其中的‘蔼如’说:“茂盛的样子。这句意思是说,仁义之人有了仁义作根,说出话来必然气势充沛。”今案,这个注解是错误的。‘蔼’虽然在古汉语中有‘茂盛’的意思⑦,但不适合韩愈此文。我们认为此文的‘蔼’就是‘和蔼’的意思。《汉语大词典》‘蔼如’条正引用韩愈《答李翊书》,释‘蔼如’为‘和气可亲貌’,这是对的。先秦时代的《管子·奢靡》:“蔼然若夏之静云,乃及人之体。”其中的‘蔼然’,《汉语大词典》解释为‘温和之貌’的意思⑧。江淹《萧重让扬州表》:“丹青所以传其蔼。”《汉语大字典》‘蔼’字条也释为‘美好、和善’。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称:“蔼,言之美也。故曰‘仁义之人,其言蔼如’。”尤其是《王力古汉语字典》第1 122页明确把‘蔼如’解释为‘和善可亲的样子’,引例正是韩愈《答李翊书》。
以上各条是平时读书的心得,尚望学者的批评。
[注释]
① 如王力、李方桂、董同龢、郑张尚芳、潘悟云等,只有高本汉构拟为圆唇元音,高本汉的构拟不确。
② 参看《故训汇纂》第1 888页。也用作介词的‘与’,参看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语文出版社,2006年)第 554页;高树藩《文言虚词大词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819-820页;《虚词诂林》所引《经传释词》、《古书虚字集释》、《经传衍词》。
③ 参看何建章《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1996年)第65页。据王念孙《读书杂志》,这里的‘与’是表示被动,与介词的‘为’同。另参看杨树达《词诠》‘与’字条、高树藩《文言虚词大词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819页。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商务印书馆,2000年)230页;谢质彬《被动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若干特殊句式》(《河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只是王力先生《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二十一章《被动式的产生及其发展》以及唐钰明先生关于古汉语被动句的系列论文都没有提到‘与’表示被动的情况(参看《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唐钰明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蒋绍愚师也刻意回避这个问题,大概是因为先秦的例子较少,不容易断案。还可参看蒋绍愚、曹广顺主编《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十二章《被动句》(宋绍年教授撰);
④ 不过在诸家之中,偏有李荣《切韵音系》对鱼韵的构拟与此音相似。
⑤ 据杨时逢《湖南方言调查报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刊印,1974年版)第五十三节对临武方言的调查,临武方言的遇摄字一般读[u]或[y]。我说这个作为动词的‘给与’和表示被动两种意思的‘阿’可能是来自上古,这只是个别词汇的存古现象,并不意味着临武话作为一个整体都保留了很古老的语音。
⑥ 这幅帛画构图复杂,一般的著录和影印往往不甚清晰。我见到的最清晰的著录是《中国绘画全集》第一卷第 4页,月中的兔子形象分明,兔子的右下方才是蟾蜍。
⑦ 参看《故训汇纂》第1 988-1 989页以及《说文解字诂林》所引各家注。
⑧ 但《汉语大字典》“蔼”字条解释为“云集貌”,与《汉语大词典》不同。
[1] 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635.
[2] 王叔岷.庄子校诠[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 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
[4] 何建章.战国策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6:261-263.
[5] 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666.
[6] 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M].北京:三联书店, 1982.
[7] 洪再兴.中国美术史图像手册·绘画卷[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校对:郭万青)
Six Questions about Xunguxue
PANG Guang-hua
(School of Literature, Wuyi University, Jiangmen 529020, China)
Xunguxue is a learning to study the difficult words and sentences in classical Chinese. It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classical documents. Six concrete questions are discussed by 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 which are also puzzling questions in linguistics.
Xunguxue; ancient Chinese; Tongjia; wrong
2010-11-22
庞光华(1968-),重庆人,北京大学汉语史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五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H109.2
A
1009-9115(2011)04-0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