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命教育在高校的贯彻和实施

2011-08-15 00:49易文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生命精神

易文翰

(许昌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浅谈生命教育在高校的贯彻和实施

易文翰

(许昌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深切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而现实的教育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精神的失衡、生命意义的缺失、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等问题。尤其在现代社会,面对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人们往往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而将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点放在物质需要上,忽视了人的精神需要。学生的生命教育尤为重要。

生命教育;精神培养;高校

一、生命教育的定义

从最普遍的定义来看,生命教育即关于生命的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学生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生命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是一种终身教育,但青少年时期的中小学生命教育又显得尤其重要。近年来,生命教育在我国已经起步,各地也在不同程度地开展这项教育活动。其核心就是一个全人教育,以“人”为中心,它是包括身、心、灵的健全的教育,以便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平衡发展,帮助学生透过“知、情、意、行”的整合,达到“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目标。

二、贯彻生命教育的途径

(一)学校管理层

学校管理者是学校运作的灵魂,他们的决策、指导是引领学校前进、促使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学校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生命教育目标的确定、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与教材的编制、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等等。这些都需要学校管理者来运作。

学校发展要秉持生命教育的理念,使学校教育目标中有生命教育的内涵,这样学校的生命教育才能更好地将环境、课程、教师、学生四个方面融合在一起。在师大附中,李颖校长提出生命教育的理念后,进一步将其贯穿到校园文化、师生关系、教师建设等方面,使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将“人性化”管理融入了教育教学的管理之中:如学校为学生建立资料档案袋,开设心理辅导讲座等,使管理者和教师在实践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家庭环境、个性特征、对知识的需要程度及认知程度等,从而有效地把握发展现状,促进学生发展。

(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的反应和代表。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怎样能够创造生命化的课堂、生命化的校园,我们怎样带给学生更多的感动、更多的关怀,让学生形成一个积极的、光明的内心世界?这就离不开充满生命情怀的校园文化。师大附中的美食工坊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家政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趣,也是学生发现自我、提高自我、培养自信的平台。而且师大附中不止有美食工坊这样的校本课程,还有青春话剧团、航模队、机器人协会、国旗班等社团活动,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为广大同学展示自己的风采、发掘自身的潜力提供了舞台,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校园文化,使其充满生命情怀。

(三)教师队伍

众所周知,影响学生学业成绩以及人格品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的素质。如果教师厌教、品质不高、生命状态不乐观的话,将影响授课质量和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提高教师质量是保证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命教育的实施不仅要求教师传授知识,还要求教师能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道德、精神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应该从知识型转变到生命型。那么,什么是生命型教师呢?“生命型”教师是关爱生命的教师,是把教育当事业的教师,是富有人文关怀的教师,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师,是充满智慧和创造的教师,是追求专业持续发展的教师。所以教师应该对生命有一种高度的尊重,对学生学习、师生关系、温暖课堂的创造、突发事件的处理及学生表现教育等方面有深刻的理解。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关心学生,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有更高的专业精神,这样才能使学校和教师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学校中有了更多的充满人性的关怀,生命教育才能更好地实施。

(四)家庭教育

家庭是学生终身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就教育而言,家庭教育之所以被视为教育之基,不仅因为家庭教育具有先在性,还因为家庭教育具有生命的品性,两者共同实践着对生命“善”性的启蒙和对精神生命的充盈。而当前的家庭教育过于实用与功利化,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儿童的成绩、技能、物质上的满足,而对精神生命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和必要的指导。家长片面追求知识、技能、学历。学生生命的灵动在一定程度上被家庭教育压抑着、束缚着,造成生命的不和谐。而完整意义上的教育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组成。所以,生命教育也应该扩展到家长层面,促使家长生命意识的觉醒,使家庭也成为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的场所,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五)精神生命的培养

教育在本质上是促进人的发展。但是现存的很多教育方式又只是停留在了机械的层面,注重了对受教育者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教育对象作为生命的层面,缺乏对生命的关注、对精神的关怀。教育从本质上忽视了人的存在,迷失了它本来的方向,使教育由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变成了简单的技术行为、简单的技术操作。这一缺失,直接造成了学生精神的丧失、萎缩、变形,是目前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之所在。重视个体生命,特别是个体生命在其整体和谐发展的基础之上精神性生命的成长,是当代教育的最主要的本质使命。

在高校教育中,首先要求教师树立人的价值取向,关注学生的生命和精神生长。通过对精神的建构,把生理和心理的东西“带”出来,用精神整合人的一切,使一切知识无论是人文知识还是科学知识,无论是人文精神还是科学精神以及思维方式等均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作用于人生经验,构成引导学生精神发展的教育意义。其次,建立有利于学生精神生长的师生关系,在以精神生长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中,应当使学生在师生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宽宏,同时受到鼓励、鼓舞、指导、忠告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受到精神的教育。

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应从遵循社会客观发展的规律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引导人追求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完善,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能够更好地引导人们从知识至上和纯粹功利的世界中走出来,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通过生命教育的实施,促使每一个教师和学生心中都有更丰厚的、更美好的生命的情怀,对生命有更多的眷恋,让校园更加生动和谐,让师生都能进一步认识和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这样才能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生命教育才有意义!

[1][苏]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王坤庆.精神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冯建军.从“知识型”教师到“生命型”教师[J].教师教育,2006,(7).

G64

A

1673-0046(2011)06-0102-02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生命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