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小学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1-08-15 00:49:04乔孟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师资课外困境

乔孟杰

(河南省许昌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河南省中小学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乔孟杰

(河南省许昌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中小学体育是河南省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广大青少年的体育教学工作,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河南省中小学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有利于中小学体育的良性发展。文章研究认为,调整高等师范院校体育师资培养策略,改变中小学体育教学方式,改善体育配套设施等是解决中小学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体育;发展困境;发展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广大青少年的体育教学工作,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推行,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体育课在很多地方成了摆设,形同虚设。学生喜欢体育,但是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却越来越少,学生的体质不断下降,学生的健康问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强学生体质和传承体育文化,同时对学校教育中的其他教育起辅助作用和对其他形态的体育起辅助作用。从现有的中小学体育发展来看,学校体育的功能发挥已经受到了阻碍,中小学体育发展走进了困境,学生体质下降,厌学、不学,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地位也受到了冲击等等。如何使学校体育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使中小学体育走出发展的困境,是摆在广大体育工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河南省中小学体育发展的困境

1.师资困境

根据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河南中小学体育师资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供需严重不足。根据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教体字002号文《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的每6个教学班配备一名体育教师,每个教师每周课时不超过12节的规定,表明了我国中学体育教师总量不足,教学任务仍很繁重。根据申向军在《河南省中小学体育师资与教学现状及发展研究》一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小学体育教师严重缺乏,特别是农村中学更为严重。

其次,性别年龄结构不合理。根据陈绍艳等人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现状调查表明,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性别结构不合理,男女体育教师的比例失调,男性体育教师远远高过女体育教师,比例为4.8∶1。同样,在申向军的调查中也得到了证实。女性教师较少,不利于体育娱乐健美和体育生理、心理等方面教学的开展。

最后,教师职业发展出现困境。当前,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主要原因来自社会、学校和职业三个方面。通过已有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小学体育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社会对于自己的职业认可度也很低,加之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厌学、不学的现象严重,使得他们感到工作压力大,开展工作难,工资待遇不如意。

2.教学困境

(1)思想观念陷入困境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对学校办学效果的检验手段仍然是以升学率为主要评价手段,所以很多学校表面上在推行素质教育,实际上仍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智育,片面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忽视体育、德育等。有的地方甚至没有开设体育课,由此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屡见不鲜,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学形式、方法、手段陈旧

目前,很多学生喜欢体育但是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喜欢体育课的教学形式。当前很多中小学的上课形式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男女合班教学,教学内容也尚未考虑学生的需要。例如,本次课是篮球基本技术教学,老师一般的教学形式都是全班教学,然后再进行练习。这样就没有考虑到是否学生都喜欢,一刀切,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或多或少地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还有部分老师总是教自己相对擅长的项目,对于学生喜欢的项目,却由于自己不会而不开展等等。

(3)场地、器材严重不足

场地器材是困扰学校体育发展的又一个主要因素。很多学校本身的教育经费就不足,相应投入到体育教学中的经费就微乎其微。大多数学校都有宽阔的操场,但是器材却很短缺,导致场地也是形同虚设,成了摆设。很多时候教师上课就是一个篮球、几个乒乓球、羽毛球等,所以很多老师只得将体育课上成了纯粹的篮球课。

(4)课外体育形同虚设

课外体育与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两大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的基本途径和组织形式。然而,在正常的体育教学都不能很好地进行时,课外体育就更没有立足之地了。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考才是唯一的“指挥棒”,体育并非高考科目,所以目前课外体育的现状要么是只有课表上的安排,实际上却没有;要么就是课外活动的时间被无情地“侵占”;要么就是时间很少、场地有限,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课外体育活动等等。

三、河南省中小学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建立和谐管理理念

和谐,可以保证系统组成的最优化,使各个部分正常运转,更重要的是能使系统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保证系统动态和谐地发展,实现系统功能最大化。体育教学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系统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方法、教学物质条件等五个方面。任何一个要素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到系统总体功能的实现。因此,理应对其实行和谐管理,使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有效实现,从而实现系统功能的最大化,解决中小学体育发展的困境,使之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2.调整高等师范院校体育师资培养策略

目前中小学体育师资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高等师范院校。因此,要改变中小学体育的师资现状,使其走出发展的困境,无疑要从源头抓起。高等师范院校应该适当调整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形式等,为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输送大量优秀、合格的体育教师。彻底解决中小学体育师资的不合格与短缺现象。

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种人才是教育改革的目的。高等师范院校可以适当调整培养方式,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进行专项学习,确定的这个专项一直要学习四年,在后面三年里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再选修一到两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优化培养课程内容,应该加大体育游戏教学的内容,融入传统体育项目,结合各地区实际,因地制宜。最后适当增加一些青少年喜欢的项目,使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多样化,贴近学生的需要,激发他们的体育学习兴趣。

3.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分班教学

目前,在中小学也采用分班教学,但是我们的“班级”是学校分配的班级,是普通的教学班级,没有过多地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现在的班级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样也实行分班教学,而这里的“班级”是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班级,不是和其他文化课相同的班级,是按照项目来划分的班级。教师教授自己最擅长的项目,这样不仅把教师的工作量适当地减小了,同时也实现了资源共享,活跃了体育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体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学生也充分锻炼了身体。久而久之,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改善,也达到了增强体质和传承体育文化的目的。这样的分班教学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4.提高认识,重视课外体育

课外体育与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在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方面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课外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实现终身体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特有的教育功能。从其效果上来看,课外体育活动在体育健康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方面与体育课在功能上并驾齐驱,不受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的约束,活动形式别具一格,功能相对独立,且具有无可替代性,对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平衡,也起到直接的作用。因此,在解决中小学体育发展问题的时候,应该充分认识到课外体育的重要性,使之和体育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

5.加强特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目前很多学生存在对体育学习兴趣不浓,或者没有兴趣的现象。如何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也是解决中小学体育发展的主要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过去课程资源开发工作主要集中于国家行政官员和少数的几个专家学者,虽然课程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但是实用性却有所折扣,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出现了课程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脱节现象。体育课程建设是培养未来全面人才的基础,体育课程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未来人才的身心素质,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在整个学校体育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因此,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实现课程资源多元化,是解决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过时、陈旧、枯燥单调,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之一。

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是我国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广大青少年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何解决我国中小学体育发展的困境,是摆在广大体育工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以上论述,笔者认为:实行和谐管理,调整高等师范院校体育师资培养策略;改变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方式;提高认识,重视课外体育;加强特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激发学生兴趣;改善场地器材设施等,努力实现内外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和谐发展,才是解决中小学体育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

[1]申向军.四川省农村中学体育师资与教学现状及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7).

[2]陈绍艳等.中学体育师资现状及高校体育教育人才素质能力培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6).

[3]田强.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困境与自我发展[J].体育学刊,2006,(6).

[4]黄杰,朱俊玲.未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展望[J].四川体育科学,1999,(3).

[5]张久利,王松岩.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5).

[6]宋亚炳.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

[7]高守清,魏冲.对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重心转移的思考[J].渝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

G62

A

1673-0046(2011)06-0086-02

猜你喜欢
师资课外困境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困境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08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32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环境科技(2016年3期)2016-11-08 12:14:20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中国火炬(2015年8期)2015-07-25 10:45:50
转动小脑瓜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中国火炬(2014年2期)2014-07-24 14: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