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黛春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0)
论公司制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方黛春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0)
以公司制为平台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是从企业角度提出的。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和高技术人才最有效的途径是校企合作。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文章探索了公司制下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培养途径。
公司制;高职;人才培养
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提到“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模式,搭建学生就业快车道,打造“准职业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公司制的培养模式是指基于企业的用人标准,以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践基地、模拟公司为培养平台,按企业用人要求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工作体验相对结合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企业心中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公司制培养管理上要打破传统的高职院校对学生日常管理的组织架构,探索“公司制”教育模式,将企业精神、企业文化渗透到教学和管理中,让学生以“学生、员工”的双重身份,在学习期间体验浓厚的“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运行情况,培养高职学生“职业人”的观念和素质。
高职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立足于企业的用人标准,而在我们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发现90%以上企业用人的技能要求外,在职业道德方面的标准也放在了比较高的位置,如包括诚信、敬业、责任心等。在调查中发现企业对高职学生质量要求放在首位的是职业素质,其次再是知识水平、职业技能、工作经验等。这表明企业用人第一质量要求素能并重。因此,高职的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所谓公司制教学模式我们也称之为“模拟公司”,这一模式是20世纪50年代首先在德国兴起的,其内涵主要是指人为创造的模拟真实企业环境,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践教学场所以及组织形式,在这一模式下学生能够经历所以业务操作过程,从而实现对各环节的联系清晰认识,同时又不需要承担经济风险。按照对各服务项目及产品的多样化定位,高职学生在此模式下可以进行整个业务流程的模拟活动。可见,公司制教学也可理解为一种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
最近几年,我国的很多职业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公司制教学并进行了大胆改革,一些列模拟实验室、模拟办公室等相继建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浙江、北京、河南、山东、内蒙古、辽宁等地的一些高职院校,在德国以及丹麦专家的协助之下,积极引入了新颖的公司制教学。例如,在丹麦公司制教学专家的协助下,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在1999年积极筹建了应用于经管类学生的商务模拟公司,这也是在我国出现在最早的、也是较成熟的引进公司制模式的高职院校。该校在各相关部门的积极帮助下,进一步成立了“中国商务模拟公司网中心办公室”,其任务就是对模拟公司所需仿真的各商务活动进行协调,并对一些真实的商务活动进行模拟。同时,该中心办公室还肩负着积极推广公司制概念、努力发展模拟公司网络、以及指导所属模拟公司业务等职能。当今,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电脑网络已经普及,模拟公司与过去相比也有较大不同,进入了全新境界。西安外事学院在参考德国F+U学校模拟公司以后,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积极开设了基于公司制平台的模拟课程。2001年重庆工商大学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筹建了“创锐学生模拟公司”。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与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公司制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实践教学难题,非常利于学生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践技能的提升。
公司制教学模式设定有各种不同的与现实企业相像的专业工作岗位,在学习时学生能够做到学有专攻,从而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与明显的特长。在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素质总体不高的现实状况下,通过公司制模式教学方法,通过岗位需与学生特点相符合的学习指导、项目实践、座谈等,并适时融入企业实际信息,可以使得学生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使得在学习基本知识并灵活操作实战工具的同时,大幅度提升自学能力以及个人职业素质。
由于对公司制教学成效的考核需要将企业业绩以及经济效益纳入其中,这一新型考核方式,不再要求学生硬性的背诵大量的试题,而是以学生掌握的实际技能作为导向,在重结果更重过程的理念下充分融合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不但考核学生对实战工具的实操能力,而且要考核学生的项目解决能力。正是这种综合项目实战评审方法,能够对公司制教学质量进行全面控制与客观衡量。
实行“公司制”教学组织形式,课外通过实行项目经理考核团队意识与执行力突出日常考核,促进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形成;课内通过实行具体项目成果公开演示和答辩比赛,有利于促进公司成员间的密切配合。通过这种充分研讨、交流的形成增强学生共同学习的意识,同时学习过程中也有助于后进生能够有随时、方便的学习和交流的对象,此外,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感觉到学习的乐趣;课后通过组建项目评审团队,评估项目实施情况,促进了学生学习的成果意识。实践与评价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质量意识,进而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模拟公司制”教育组织形式,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训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训练,学生通过在实际岗位上实践体验,加深也理解,有利于形成自觉遵守各方制度和维护公司利益的意识,效果远胜于严厉的说教、“封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教育组织形式,充分发挥了企业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增强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实效。
1.“公司制”的建立和运行问题。由于这是一种全新的运行机制,从满足企业用人第一质量要求出发,将企业的运作方式引入高职院校,并渗透到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公司制如何构建,如何和专业相结合,如何运行,校企如何合作,如何融入到教学和日常管理等等,都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这些都是首要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2.将企业用人标准贯穿融入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问题。职业素质养成教学内容渗透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课堂,如何以素能并重为目标,坚持素质、知识、能力协调的原则,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与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相互交融的课程体系,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和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一个较难解决的关键问题。
3.以模拟“公司制”等为平台,校企合作,实现素能教育与日常养成相结合,三课堂联动有效实施问题。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相应日常实施平台(如模拟公司制、训练营、模拟联合国等),在专业课上开展常态化的养成训练。在养成训练的形式上校企合作,通过始业教育、军训、讲座、社会实践、新生节、社团文化节、技能节、顶岗实习、创新创业活动、网络自主学习、日常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等第二课堂,做到素能教育三年不断线,并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另外要通过“2+1”、顶岗实习、工作室制等校企合作的第三课堂平台,岗前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践等环节充分融入企业元素,构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长效机制。上述三方面如何有机衔接、贯通,形成有效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是较难解决的关键问题。
对于公司制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问题,作为实施主体的高职院校应当积极适应公司制的新模式,主动投入到公司制模式建设中去,改变传统的学生素质培养,引入企业教育评估体制,在企业中开拓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学生的实习教育培训,发展“公司制”,创建形成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真正了解企业,让企业了解学生,使学生融入到企业中去,让学生身上的校园文化与实习公司的企业文化在学生身上发生质变,逐步改进学生素质。总之,学校要积极适应公司模式,积极与企业合作,制定培养方案,系统化、模块化、阶段性的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
对于学校的岗位课程与教学内容问题,它是需要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与企业有关的专业人士来制定的。他们以专业教学与岗位培训为目标,依照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特征,结合公司企业有关的业务经验,将学校与企业的优势教育资源内容实现统一汇编,进行校本岗位教材开发,为在校生与在岗职工提供学习资料。依据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求与经营业务情况,公司与学校双方师资共同为实训学生开发开设多门岗位实训课程。
将企业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中去就是对在校学生进行文化素质考查与评估,对他们进行企业文化的熏陶与培训,培养他们的企业认知、企业理念、企业职责、企业文化观及其企业创新能力与企业行为,加强塑造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当职业素质。它是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第一,将企业文化素质教育和训练的内容增设到学生顶岗实习中去,并凭借这个来实现公司和学校在企业文化素质教育中能够成为双向贯通和直接对接的重要桥梁。第二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中要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第三,增设企业文化课程,实施企业文化的模拟教学;同时,学校与企业的业务数据要被带进高职院校的是教学中,凭借实际发生的各种业务,为学生能够进行实训提供参考示例,使学生在学习中也能够感受企业文化,促使学生尽快转变成“职业人”。
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教育是高职院校的 教师在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他们会引导学生朝一定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的综合素质不容忽视,要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另外,对于一些不从教学工作的人员(如行政人员)也会影响师资队伍的素质,同时,他们的一举一动无形之中也会影响学生们的素质发展。所以,要想真正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就要注重校企教师与非教师在内的两类人员的素质。
高职学生顺利实现向企业员工的转变是离不开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依照公司制模式,我们需要注重塑造他们的身心健康素质,注重发展使他们适应社会要求的心理素质,完善健全的职业化人格,将职业心理健康教育的比重逐渐增大,依照企业对员工的心理素质标准来检验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另外,依据企业需求,对学生的职业适应、求职技巧、求职心态等等等诸多方面进行职业心理的培训与辅导,增强抗挫折能力,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企业素质,使高职院校的学生顺利实现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1]陈特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陈特为.会计模拟教学公司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实践[J].商业现代,2010,(4).
[3]沈时仁.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化“公司制”办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商贸类专业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G710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752X(2011)04-0088-02
2011-09-08
方黛春(1981-),女,浙江金华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学院院长助理,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吕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