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统计局区县统计处课题组
上海市嘉定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途径与启示
上海市统计局区县统计处课题组
近年来,上海市嘉定区围绕“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主题,坚持以城市化转型发展为主线引领全局、以统筹兼顾的姿态应对转型发展的挑战、以群众观点实现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通过主攻经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聚焦科技进步与创新、提升人居生态环境等途径和方法,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成效显著。
嘉定;转型发展;途径;启示
自2005年以来,上海市嘉定区紧紧围绕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汽车嘉定”和“组合型现代化新城”功能定位的重大战略决策,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奋勇争先,立足长江三角洲,依托全市综合优势,全力推进“四大板块”建设,大力实施产业化与城市化融合互进的发展战略,初步探索出一条新型城市化转型发展道路。
2010年,嘉定区实现生产增加值806.8亿元,财政总收入267.5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2.96亿元,“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4.5%,15.3%和7.5%。5年来,生产总值屡创新高,地方财力翻倍,其主要原因是嘉定先进制造业发展迅速,现代服务业产能持续提升,调结构促转型效应开始显现。
“十一五”时期,嘉定区“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做大现代服务业、做强先进制造业、做优战略性新兴产业、做精现代农业。5年来,嘉定区第三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在增加值中的比重从2005年的31%提升到2010年的34%,并带来了强劲稳定的地方税源。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绝对值达到2296.9亿元,比2005年的957.2亿元翻了一番多。2011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年,嘉定区率先发力,上半年工业总产值增速在全市各区县中位居第二。上海主导发展的九大高新技术产业中,嘉定区就涉及六类。
多年来,作为嘉定区编织路网障碍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在“十一五”时期得到破解,近20条道路实现了“挺进”。公交吸引力持续增强,嘉定区公交客流量5年内由年1977万人次增加至年5427万人次,增长近2倍。轨道11号线嘉定段线路正式通车以来,2010年客运量达4773万人次。11号线嘉定站点周边区域规划建设的28条市政道路、8个公交枢纽站点及胜辛路改扩建工程,也为地面交通与轨道交通形成有效互补、有机衔接提供了重要保障。
嘉定区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群众居住、生活环境较快改善,城乡居民的收入年年“水涨船高”,生活质量持续提升。动迁、宅基地置换使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2010年,嘉定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5260元,同比涨幅超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并连续多年保持近10%的增长。2011年上半年,嘉定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高达36.5%,远远超过全市其他区县。5年来,嘉定区新增就业岗位近18万个,职业技能培训近8万人次,不少人因为劳动技能提升而实现了工资和收入增长。
“十一五”初期,嘉定区面临着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城市化发展落后于产业化、资源环境约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困难,城乡之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面貌等方面差距明显,与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近年来,嘉定区始终秉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动和内部矛盾凸显等压力,全力破解难题,在发展转型的道路上探索前进。
1.全力打造汽车相关产业。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世纪初,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在嘉定区建设上海国际汽车城的重大战略决策,上海国际汽车城全面开工建设。“汽车嘉定”的功能定位在2005年进一步明晰后,嘉定区依托历史,突显地位,推出了一系列支持引导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成立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组成,形成工作联系协调机制;二是建立专项发展基金,奖励在嘉定区汽车产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三是注重政策引导,在嘉定区的小巨人实施计划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中,均将汽车产业作为扶持重点。
自“十五”时期以来,在前期形成从整车到关键零部件研发、从传统汽车到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检测检验能力的基础上,2010年嘉定区又建立了包括电子商务平台等在内的四大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成熟的制造业集群吸引了汽车研发机构的集聚,使上海国际汽车城进入产业制高点,综合实力在国内独占鳌头。
2.加快提升先进制造业能级和服务业水平。嘉定区经济历来以制造业为主导。如何在新发展时期继续发挥制造业优势,加快推动产业链向研发、设计和营销、信息、物流两端扩展,实现由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发展,始终是嘉定区调整经济结构时重点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嘉定区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及销售等总部经济。2010年嘉定区新引进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销售中心达到30家。二是积极培育文化信息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信息产业领域的资源优势和品牌知名度,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吸引一批知名企业,并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三是推动服务业在重点区域集聚发展,以“一城”、“两轴”为重点区域,加快形成产城融合发展态势,继续推进产业动态调整,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嘉定区将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搭建能够让新兴产业落地研发平台和政策支撑平台作为经济转型的一大主线;主动对接国家及市级层面的产业规划,聚焦重点领域,争取扶持政策,形成产业集聚;通过加速推进当地科研院所研发成果产业化,搭建产学研平台,将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十一五”时期,“风洞”、物联网、钠硫电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纷纷落户嘉定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菊园科研院所集聚区、钠硫储能电池、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区、物联网中心已成为嘉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
1.提高投资门槛,优化投资结构。任何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招商引资。但比拼规模、速度的粗放型经济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嘉定区主动出击,坚持原则,完成了从引资到选商的转变:一是严格执行土地、金融等国家有关政策;二是把产业需求和发展规划相结合,对不符合发展规划的坚决不引进、不发展;而对有市场潜力、发展前景良好、有影响力的优质产业和项目,通过“腾笼换鸟”、二次规范,实现加快深度发展的计划。这既是从优化投资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远考虑,也是嘉定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实选择。在土地生产资料紧缺的局面下,“选商”概念充分发挥了引导作用。“十一五”时期,嘉定区共评审通过431个项目、总用地1.83万亩;不予准入57个项目,涉及用地2445亩。通过的审核项目变化趋势,始终与嘉定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保持一致。
2.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培育企业内生成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嘉定区将重点放在企业发展、转型和提升上,鼓励企业积极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攻克发展瓶颈和重大项目实施、应用上有新的突破。嘉定区选择一批“有较完善技术体系”、“着力培育自主品牌”的企业加以支持,设立“小巨人计划扶持资金”,对企业科技创新和创立自主品牌进行奖励,优先为它们申报产学研项目、申报专利新产品、申报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培育企业向科技型、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领军企业或单项冠军,带动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全面提升全区工业的整体水平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突出重大项目示范效应,打造科技创新高地。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区经济增长脚步放缓,而电子商务却逆势上升,引发多方面的关注。嘉定区顺势而为,立足资源要素,积极打造国际电子商务基地,依托相关和支持产业,形成四大特色电子商务产业园,入驻电子商务企业达百家。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1538辆新能源汽车经受了高温、大载客量和连续运转的考验,成为国际上新能源汽车种类最全、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负荷最强的示范运行。2011年初,嘉定区将亩均地价千万元的黄金地块300亩毫不犹豫地供给科研机构,华东计算所得以顺利开工建设。正是这些科技产业的持续壮大、创新成果的率先应用、国家级院所的集聚,使得嘉定区迈向科技创新高地时显得更有底气。
1.加快推进嘉定新城规划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嘉定新城作为上海“十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三大新城”之一,经历过争议,也承担了巨大风险。值得肯定的是,嘉定新城从建设伊始,就始终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实现城乡协同发展。在建设初期,嘉定区即按照“规划先行、动迁先行、基础设施先行、功能性项目先行”的目标要求,高密度开发建设展现新形象、新面貌,塑造综合性现代化城区。经过多年建设,嘉定新城在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已成为嘉定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2.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动产城融合。城市发展必须具有面向未来的产业配套,才能支撑城市的经济和就业。同样,在考虑城市布局和城市功能的时候,也应着重考虑如何培育产业,如何培育与城市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从“十一五”时期开始,嘉定区就确立了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同等重要的思路。要想城市发展,首先必须在规划布局上有重大调整。因此,在“十一五”后半期,通过在南部大规模的“退二进三”,在北部大规模地提高产业能级、提升投入产出效率,从而使嘉定区的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更加清晰、合理。“十一五”期末,嘉定区战略性的规划布局已经完成,发展方式转型的观念也被大家所接受。
3.营造事业施展空间,全面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优良的综合环境是人才向产业流动方向集聚的推动力,也是人才创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基础。嘉定区位优势并不突出,如仅仅依靠人才流动自然规律的作用完成人才资源集聚,周期会比较长,难以完全适应嘉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为助力人才集聚,推进人才环境建设,嘉定区发布《吸引优秀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鼓励高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十一五”时期,嘉定区人才总量由2005年的8.7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6万人,先后吸引各类产业人才近5万名,海外人才1万多名,留学生创业企业500多家。通过抓住创新发展主线,嘉定区倾心打造人才生长新特区,以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继续拓宽人才工作新领域,优化人才综合环境,持续注入人才发展新动力。
近年来,嘉定区深刻认识到长期以来典型的城镇与农村“二元”结构特征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的郊区发展战略及自身发展形式的需要,以郊区化基础设施和城镇体系为代表的传统城镇格局及建设理念需要根据新要求进行重构,并提出适应长期发展的规划要求。嘉定区秉持对城市的品质和未来负责的态度,将“全面推进城市化”作为转型发展的主线。一是抓住F1及国际汽车城带来的历史机遇。彻底改变嘉定作为一个郊区局部地区中心的传统形象;积极培育和发展与之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形成以现代体育休闲、精品文化、时尚消费为代表的城市特色,丰富城市内涵,形成独特的城市魅力,以此成为区域性核心城市。二是构建城市化基础设施条件。集中精力整体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骨干道路框架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同步推进,严格标准全力推进学校、医院、公检法、展示馆、图书馆等功能性项目建设。三是加快发展嘉定新城建设。继续提高新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在保持高强度固定资产投资的前提下,加大产业和社会事业投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新城推进的体制机制,推动新城的开发建设。
1.正确处理好发展与转型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嘉定区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聚焦优势领域和重点区域,科学整合要素资源,进一步加快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努力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近期增长目标与长远发展目标的有机衔接。
2.正确处理好产城融合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嘉定新城规划建设之初,嘉定区就特别强调“产城融合”方略的重要性,提出打造生态宜居、创业创新的城市特质。随着新城形象的逐步展现,结合产业发展布局,资源要素在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上形成集聚,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大生命力。
3.正确处理好发展空间布局与产业定位之间的关系。坚持扶优汰劣并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加快淘汰一批、引进一批,推动产业在动态调整中实现转型升级;积极转变招商理念,坚持二、三产业并重,招大引强,为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及先进制造业集聚创造空间和条件。
1.一切为了群众。嘉定许多“窗口”单位总结世博期间的服务经验,推出长效服务措施,始终立足于利民惠民。迎办世博期间,嘉定区各类“窗口”的便民举措和优质服务承诺超过200项,平均每月有2万多人参加窗口服务日活动,服务群众超过27万人次。
2.一切依靠群众。近年来,嘉定区委、区政府坚持人才强区战略,在组织、制度、投入等方面强化人才保障,特别在优秀人才住房等焦点问题上敢于突破,藉此确保人才支撑。世博会举行期间,嘉定10多万名市民踊跃参与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精神深深扎根于全体嘉定市民的心中。
3.一切发展成果与民共享。“十一五”时期,嘉定区完善设施,加强管理,重点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区级财政拨款2000万元实行区域公交1元票价,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全力以赴加快推进“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持续增加保障性住房投资额。医保水平、交通状况、住房保障持续提高,折射着嘉定各项民生事业的稳步发展。
10.3969/j.issn.1674-8905.2011.10.013
课题组组长:许春康 吴 刚 张玲玲
课题组成员:陈汤斌 顾仁杰 钟凤珠 茆咏霏 吴士敏
执 笔 人:陈汤斌
周群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