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人格修养观的当代价值

2011-08-15 00:45:41范中峰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儒家人格道德

范中峰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先秦儒家人格修养观的当代价值

范中峰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先秦儒家人格修养观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内容和理论水平都达到一定的高度。只要我们立足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先秦儒家人格修养观进行一种扬弃、改造和再整合、再创造,为那些具有普世意义的先秦儒家人格修养理论赋予新的历史内涵,其必将再次成为个人、家庭、社会发展的历史依托和精神养料。

先秦儒家;人格修养;当代价值

先秦儒家人格修养观之所以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是因为先秦儒家人格修养观中蕴含着具有普世意义的积极合理因素。这种具有普世意义的积极因素,在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也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出这种积极因素,以发挥其对个人、家庭、社会的魔力,从而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贡献力量。

一、提高个人自身素质,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一)有利于实现个体的身心和谐

个体的身心和谐,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个人的修养问题。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只有内化为人们自觉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时,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关于这一点,先秦儒家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在先秦儒家人格修养观中提出的具有普遍性、永久性价值的观点、内容,是值得我们弘扬和发展的,以使之更好地为当代人的全面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孔子关于个人修养的核心就是“仁”、“礼”。“仁”是为美德的培养;“礼”是为行为合乎社会规范。内在修养通过外在规范的践行才能表现出其行为的合理性,才能达到内外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格。孔子提倡“克己复礼以为仁”,就是说要约之以礼,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其实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按照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来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提高个人的道德境界。孔子正是这样来进行道德修养,才最终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不能不称之为是实现个体的身心和谐的体现。孟子也提出“修心”、“寡欲”、“慎独”、“自省”等修养方法。这些修养方法都强调道德修养的主动性、自觉性,是实现当代人自我身心和谐必不可少的修养方法。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西方个人主义、极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念也传入我国,这使得人们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呈多元化发展。人们的物欲在一定程度上被刺激,而新旧道德价值观念转换出现了道德“真空”现象,从而导致一些人道德迷失,甚至是社会道德的混乱,造成道德的滑坡。在这种情形下,弘扬先秦儒家的“慎独”、“自省”等人格修养方法来抵制外界物质的诱惑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二)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人以自然属性存在,从自然界中获得生存、发展的资料时,人并非以个体形式来面对自然,而是以一定方式联合起来才能使自己在联合体中获得直接面对自然、征服自然的力量,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这正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必然性。这种社会必然性表明个人的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是互相制约、互为前提的。一个人的存在和发展是以他人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的,独立于人类社会以外而单独存在的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生产极度发达、分工十分细密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广博的知识储备,同时,能否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成功与否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人伦社会。先秦儒家人格修养中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等思想对于现代人际关系的确立、调节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仁者爱人”就是要求人们把爱亲之心扩展与扩充,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仁爱之心对待一切人,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的和谐人际关系。不要太过于功利主义,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就能做到将心比心,自己想要立住,必须使别人立住;自己希望显达,须使别人也能显达。这可以理解为我们现在所讲的关心、平等、互利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即自己不想要的,不强加于人。《大学》中的阐述是:“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可见,推己及人,即将自己内在的仁爱之情推衍于外,以行为主体自身的利益和需要推断他人的利益和需要,进而以此为行为取舍的标准。总之,如果我们能将先秦儒家人格修养中的“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等思想运用于我们的人际交往中,就一定会建立起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以一个肉体生命组织形式存在的。作为肉体生命组织的存在,它必须遵循生物发展的新陈代谢规律,必然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完成自己生命的再生产过程。这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首先面对的关系,能否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否。

在中国古代文化里,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被表述为天人关系,儒家的主张是天人合一。庞朴说:“一个特点是中国文化不仅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而且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融的天人合一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1]这里的“天”包含了“自然之天”、“社会之天”、“伦理之天”、“人格之天”等多种含义。先秦儒家主张天人合一,首先在于把天当作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万物的本源。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指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里肯定了天是包括四时运行、万物生长的自然界,也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本源。先秦儒家在人格修养上提倡的“仁爱”、“寡欲”等思想,肯定了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也体现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热爱生命。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朱熹在《孟子集注》中对“爱”、“物”的解释是:“爱”,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物”,指禽兽、草木。“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正是生态道德和人际道德的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的体现。

当前,人类社会出现的大量生态问题,正是人们不尊重客观规律的体现。从长远看,人们破坏自然,也就是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摧毁人类自身。人类要想实现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保护好自然。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增进家庭整体素质,维护家庭和睦发展

先秦儒家人格修养观主要通过培养“父慈子孝”、“夫妻平等”、“家庭责任”来增强家庭成员整体素质,确保家庭关系和睦。

(一)有益于做到父慈子孝

中国传统社会虽然孝慈并称,但由于“孝”的政治作用,使得在“父慈子孝”的伦理规范上有所偏颇,表现为对孝道的极度重视而对父慈内容谈论甚少。尤其是到汉代董仲舒创立的“三纲五常”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后,“子孝”的要求得到进一步加强,“父慈”的内容进一步弱化,最后发展成“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父要子亡,子不可以不亡”的局面。在家庭中,“父至尊也”[2],“父为子纲”,父亲成为家中最高统治者,所有权力都集中在他一人手中。在这种父权家长制下,父子之间是不平等的。

先秦儒家认为“孝”是仁之本,是仁民爱物的出发点。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而仁也是先秦儒家人格修养的内容和原则。依据先秦儒家人格修养的内容看,“父慈”与“子孝”应是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失。只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父慈”,才能更好地实现“子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转变,独生子女的家庭是现代家庭的主力军,家庭重心由老人下移到子女,所以现代社会人们更强调“慈”。这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一些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使得孩子养成任性、孤傲、胆大妄为等性格,这样往往造成他们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孝顺父母更是难以想象的事了。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当一个孩子从幼年时代就开始成为家庭中心的时候,当父母经常为他的命运惴惴不安的时候,当他们仅仅为了使他不受任何困难而在各方面对他让步的时候,那么,几乎都会在这个孩子身上发展到个人中心主义和对周围环境无动于衷的地步,也就是,会发展所有那些跟新的、社会主义的人在本质上相反的性格特点。”[3]为了让子女成材,父母对孩子的“慈”应该有时有度,正确地而不是过分溺爱,否则就会呈现“慈母败子,爱而忘教”的情形。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掘先秦儒家人格修养观中对“父慈子孝”的理解,使父母真正做到“父慈”,即父母既要养育子女,又要正确地教育子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父慈”;使子女真正做到“子孝”而不是“愚孝”,即子女要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能给予赡养,同时对于不正确的主张要加以谏诤和规劝,而不是一味地盲从。因此,先秦儒家人格修养对于要真正做到现实意义的“父慈子孝”的借鉴意义可谓十分重大。

(二)有益于实现夫妻平等

先秦儒家人格修养十分注重人对内的“义”。对内的“义”主要是指对家庭,其中夫妻关系应是家庭的重点。正如《周易·序封传》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4]所以,一个人自身修养如何,对夫妻关系乃至整个家庭都有重大意义。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人们对夫妻道德十分重视。《礼记·昏义》中记载:“婚礼者,将以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矣。故君重之。”[5]当然,由于封建社会是专制主义社会,夫妻之间的平等、互重关系并没有实现。早期的夫妻伦理虽强调夫义妇顺,但其显著特征是妻子对丈夫的顺从和服从。随着专制主义的加强,男尊女卑、夫尊妇卑的伦理规范也进一步加强,最终发展成了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即“夫为妻纲”。至此,夫妻之间的平等、互敬、互重的思想被封建礼教给完全扭曲。

当今社会已将封建制度彻底摧毁,使得以此为根基的封建礼教再无立锥之地,也使得夫妻平等、互敬互爱等思想重现活力。现代社会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家庭已经取代了传统大家庭,家庭的核心由血缘亲子关系转向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成为维系家庭的基本因素。先秦儒家人格修养中强调的“义”,就夫妻关系而言,这个“义”既是指情义、道义,也是指礼仪。以情正义,夫妻应恩爱和谐;以道正义,夫妻应同甘共苦;以礼正义,夫妻应相互尊重。因此,先秦儒家人格修养对于夫妻间真正做到相敬如宾、人格平等夫妻伦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有益于增强家庭责任意识

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有着许多形象的称喻,例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社会之网的网上之结等。这充分说明了家庭对社会整体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一个和睦的家庭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一个关系紧张、支离破碎的家庭又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先秦儒家人格修养除了对个体的内在心性修养要达到“内圣”的最高峰之外,还要求外在事功上有相当大的成就即“外王”。“内圣”的实现是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外王”则是要达到治国平天下,而把二者连接起来的链条正是家庭。

《大学》中指出,“治国在于齐家”,“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先秦儒家认为家国是天下社会的基本组织,家国一体化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其中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夫妇、父子、君臣、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其中父子、夫妇、兄弟是家庭内部的关系;君臣是政治关系,也是国与家的关系;朋友是社会关系,也是家与家的关系。这五种关系要能处理好,也就能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了。因此,先秦儒家修养首先强调修身,然后是齐家,最后是治国平天下。齐家也就是使家庭和睦,要想使家庭和睦,就要使每个人都有家庭责任意识。因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都有相应的责任,如国家责任、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等,其中家庭责任是人一生中所必须承担的基本责任。这里包括了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论男女老少都有其应尽的责任,只要每个成员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发扬同甘共苦的精神去履行自己的责任,和睦的家庭就很容易做到。先秦儒家人格修养的内容是“仁爱”,要求家庭成员共处时能做到仁爱礼让,后来具体地提出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长惠幼顺等家庭美德思想。通过以上种种分析,可以看出先秦儒家人格修养所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修养过程对今天加强家庭责任意识及和睦家庭的构建有重大的意义。

三、提高全民素质,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

先秦儒家人格修养观的义利观、内圣外王、敢于担当、讲究诚信、以和为贵等等思想对提高人的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一)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往往会受到个人主义、极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也呈多元化发展。人们固有的道德价值标准也逐步后退,社会风气变得愈加浑浊,人们的物质欲望因被无限地刺激而急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求助先秦儒家人格修养观中关于义利关系的积极因素来克制当代社会的不良风气就显得十分必要。一些人把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相互利用关系,导致人与人接触只是为利用对方,把人完全看成是实现个人目的的手段,人与人之间毫无诚信可言,这样使得他们始终生活在狐疑、猜忌之中,他们把一切都看成是对自己的不公,长此以往,必然会形成腐化的思想和不利的行为。他们会把不择手段地实现个人目的视为正确的行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他人乃至集体利益。这与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先秦儒家人格修养对于提高当代人的自身修养,进而提高当代人的道德素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的作用不容忽视。倘若,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都能如孔子所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约束自己,那么人们就会做到“见利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就指日可待了。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中道德文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先秦儒家人格修养观对人的道德修养有着丰富的论述,并且融入到人们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胡锦涛总书记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而提出的“八荣八耻”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同时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体现了时代精神。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先秦儒家人格修养中的积极因素,来加强当代公民的道德素质建设,这样,人民的道德水准就会有很大的提高,良好的社会风气就会很快树立起来。

(二)有助于注重社会责任感

先秦儒家人格修养观始终强调人的修养要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人格修养的立足点,治国平天下是其终极目标。因此,个人只实现身心修养的最高峰即“内圣”是远远不够的,个人还必须把自身修养实现外化即“外王”,这样就把个人与社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先秦儒家看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既肯定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组成部分,又看到社会价值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先秦儒家人格修养是为了入世治世,如孟子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实现改造社会的宏伟夙愿。即便不能通过仕途去改造社会,也依然做到“穷则独善其身”,以人格的魅力来改变世风,为社会服务。可见,先秦儒家人格修养对于加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加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已不容忽视。因为人不能离开集体和社会而独立存在,这就意味着人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并要尽一定的义务。正如马克思曾经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6]因此,具有社会性的人就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现阶段我国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德育具有更加突出的位置,这表明德与人能否称之为人才关系重大。如果一个德行不好或是道德败坏的人,即便是才华横溢,也不能称为人才。关于德,先秦儒家人格修养有着大量的阐述,如“仁爱”、“自省”、“寡欲”、“笃行”、“担当”、“正义”等等思想。其中“担当”就是勇于面对困难,完成自己的责任与任务。一个逃避社会责任和义务的人,当然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先秦儒家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仅追求个人的完美,同时也要追求整个社会的完美。《大学》中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为三大纲领,体现出个人把社会责任作为人格修养最高境界。孟子说:“如欲治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更能说明先秦儒家对社会责任感的重视。

(三)有助于形成竞争与协作相结合的思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市场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形成,市场经济的市场精神也随之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市场精神要求经济主体的行为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否则经济行为主体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甚至遭到淘汰。经济活动主体要想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站住脚,就一定要有竞争和协作相结合的观念。而这种竞争与协作精神不仅仅适用于企业,也适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等多个领域。竞争和协作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竞争是协作中的竞争,协作是竞争中的协作,没有无协作的竞争,也没有无竞争的协作。先秦儒家人格修养观中的仁爱、诚信、和为贵等思想对于今天的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与协作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先秦儒家人格修养的中心思想是“仁爱”,爱人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用现代话说就是要求人们能以仁爱之心关心人、帮助人、尊重人。先秦儒家人格修养也提出培养人与人平等的观念,这就保证了人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竞争。同时,提倡积极的入世担当,“学而优则仕”更是强调人要积极地竞争和不屈居人后的竞争思想。先秦儒家在人格修养上对“诚信”思想十分重视,要求人们做到“言而有信”,把“诚信”看成是为人、立国之本。正如孔子说的:“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企业、国家如果不讲“诚信”,一味地欺诈,那就不会再有人与其合作,只能是身陷绝境,更何谈与人竞争。“和”在当代就是提倡化解人际矛盾,使人与人之间保持一种和谐的状态,这样家庭、企业、国家、社会都能形成和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但先秦儒家提出的“和”并非不分青红皂白而一味地“苟和”。孔子就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这就是肯定了“和”是有差异的和谐。只要认真分析,不难从中看出协作和竞争的思想。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要增进人们对竞争与协作关系的正确理解,发掘先秦儒家人格修养观中的积极因素不失为一种良策。

总之,对于先秦儒家人格中的一些因素做到实现其现代化转化,就能使其更合理地和当代社会结合起来,更好地为人们接受,更充分地发挥先秦儒家人格修养观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积极作用。

[1]庞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论纲)[N].光明日报,1986-1-6.

[2]彭林.仪礼[M].长沙:岳麓书社,2001.281.

[3](苏)马卡连柯.父母必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386.

[4]郭彧.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06.416.

[5]王文锦.礼记评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91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Abstrat:The Pre-Qin confucian concept of human self-cultivation can be said to be a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which reached a certain height in termsof the contentand theoretical level.Itwillbe the building of person、family and society again by relying on historical and spiritual nourishment,if we can meet the need ofmodern society’sdevelopment.It isnecessary tomodern society based on the needsof the developmentof Pre-Qin Confucian concept of human self-cultivation as an abandoned line,transformation and re-integration,re-creation,so that the universalsignificanceof the Pre-Qin confucian self-cultivation theory ofpersonality in history togivenewmeaning.

The Pre-Qin Confucian ConceptofHuman Self-Cultivation’sContemporary Value

FAN Zhong-feng
(Liaoning Finance VocationalCollege,Shenyang110122,China)

Pre-Qin confucian; personality cultivation;contemporary value

B222

A

1009-6566(2011)01-0049-05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项目编号:JG10DB369)。

2010-10-28

范中峰(1982—),男,辽宁朝阳人,辽宁金融职业学院思政部助教,哲学硕士。

猜你喜欢
儒家人格道德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38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4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天府新论(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