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 |
四大服务模式支撑业务支撑系统向管道服务转型
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 |
通过抽象管道智能化服务能力,面向应用和终端开放合作,可以实现“服务增值型管道”对应用和终端的聚合及端到端连接服务的增值。
传统管道粗放式的数据搬运模式忽略了搬运过程中的价值、公平及效率,导致管道扩容不断,而边际收益越来越低。同时,粗放无序的数据搬运模式并没有考虑终端与应用的差异,网络忙闲、时间和地点差异,导致既不能保证应用交付质量与用户体验,还挤占了运营商核心业务的生存空间。因此,无论是从运营商还是从终端和应用的角度,都需要对管道业务模式进行变革,由“粗放式数据搬运型管道”向“服务增值型管道”转型。
“服务增值型管道”体现的是管道面向应用与终端的增值服务能力,其核心载体是智能管道技术,主要作用是发掘管道的新价值。而如何将管道新价值真正转变为现实的收入则需要业务支撑系统来实现,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基于智能管道的服务模式:
“基础管道”服务模式:强调无差别地面向终端和应用提供基础管道服务能力,在延续传统主流管道服务模式的基础上通过管道智能化增强管道的服务能力。除继承传统无差别尽力而为的数据传输服务产品外,支撑系统需要考虑将智能管道的能力,比如带宽、优先级等,注入到产品中,通过差异化的服务能力体现管道价值。该模式对应的产品设计需要从“无差别”管道服务能力封装向“分级别、有差异、精细化”的管道服务能力封装上转型。
“应用+管道”服务模式:强调运营商与应用(特别是第三方应用)的开放合作,有别于基础管道服务,此模式下管道需要为特定的某个或某些应用提供具备特定能力的管道服务。该模式体现的是管道对应用有交付质量保障的支撑,不同应用需要不同的管道交付质量,比如即时通信类业务对接入带宽并不敏感,但要求低延时。而高清视频类业务则需要高带宽、低延时和低抖动并重。所以,此模式对应的产品设计需要考虑面向应用提供“量身打造的管道服务”。根据不同的应用特性,可以通过帮助优化其与管道间的接口调用,降低无效信令交互带来的接入开销,压缩数据流,提高管道对应用的吞吐效率,达到提升应用交付质量的目的。此外,也可以面向应用开放认证、计费、结算及业务发布能力,进而使管道成为面向应用的聚合平台,与苹果、Android应用商店等聚合平台不同的是,管道能够增强应用交付的质量,实现管道对应用的增值。
“终端+管道”服务模式:强调运营商与终端的开放合作,管道为特定终端提供具备特定能力的服务,该服务模式在于管道为终端提供与其能力匹配的管道能力。购买高端智能机的用户多数经常使用大流量应用,对业务体验要求苛刻,增强这部分用户的使用体验,提高其忠诚度是该模式的核心诉求。所以,在产品设计上需要区分终端差异,以提升高档终端使用体验为主,兼顾对低档终端基本网络接入需求的保障。
“应用+管道+终端”服务模式:
强调运营商与应用及终端的开放合作,此模式下的应用与终端往往具备特殊的关联性和排他性,要求管道具备特殊的能力与之匹配。该服务模式比较特殊,其体现的主要是管道以特定的能力对具有关联性的终端与应用的聚合。比如IPTV,需要视频服务器以及对应的机顶盒的配合,也需要高带宽低延时的管道服务保障,而大量的物联网应用则更是这种模式的潜在服务对象。
以上四种管道服务模式的产品化实际上是业务支撑系统对管道精细化运营的有效支撑,通过抽象管道智能化服务能力,面向应用和终端开放合作,实现“服务增值型管道”对应用和终端的聚合及端到端连接服务的增值。
传统管道产品的内涵相对简单,依靠流量或时长等简单直观的单位便可对产品订购者的实际使用量准确记录,并据此进行计费。而包含智能管道服务能力的服务产品在衡量订购者实际消费量的时候就相对困难,而这也将直接影响计费的公平性。
例如,两个相似的产品,一个是“3元包10M流量,带宽最大不超过10KB”,一个是“5元包10M流量,带宽最大不超过50KB”。从产品提供的服务能力上看,第一个产品的使用带宽限制相较于第二个产品更大,所以相对更便宜。但如果订购第二个产品的用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带宽总是低于10KB且依然按照第二个产品对应的资费被计费则显失公平。出现这样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当然在于运营商对管道能力评估不足,为产品设定较高的服务能力标准。
因此,对于有服务能力约定的产品,管道需要有相应的服务交付评估指标,业务支撑系统需采集这些指标并将其作为计费要素影响计费结果。比如对于上面的例子,理想的情况,可以采用用户10M流量使用完毕后的平均带宽作为计费的参考要素,如果平均带宽位于更低档次产品的服务能力约定区间时,则降档计费。从纯技术角度来看,实现完全的计费公平比较困难,但业务支撑系统应尽量将已经量化的服务交付指标纳入到计费决策中,以此保障计费公平性,否则一个产品或者一种服务模式的生命力也必然得不到保障。
业务支撑系统与OSS作为“服务增值型管道”业务模式的实现者和运行的管理者,需要展开以下三个层面的能力协同才能有效支撑“服务增值型管道”的运营。
首先是管道资源协同:OSS拥有管道资源的全景图,同时拥有这些资源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的统计数据以及短期运行过程的动态数据,但需要以一定的方式将管道资源呈现给业务支撑系统。而业务支撑系统需要基于从OSS获取的管道实际资源和能力进行产品设计、包装和销售,超出管道承受范围的产品不可能得到管道的支撑。
其次是策略管控协同:通常情况下,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管道应该以产品中约定的服务能力生成相应的策略并进行执行;对于未约定能力的产品,管道在实施策略的时候需参考产品订购者的等级,比如是否是VIP用户或者普通用户,或者一些其它与产品非关联的保障或者限制性策略数据,业务支撑系统是这些数据的主要来源。在极端情况下,比如管道发生严重拥塞时,OSS侧全局性应急管控策略可能会被激活。
最后是服务保障协同:对于签约了特定管道能力的产品,运营商有义务按照约定提供保障。OSS需要监控产品约定的能力在管道中的交付质量,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同时,OSS也需要将产品实际交付质量以量化的指标反馈给业务支撑系统,作为业务支撑系统后续处理。
管道依然是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但必须以新的思维经营,“合作开放是前提,智能管控是基础,服务增值是关键”。业务支撑系统需要主动成为新经营思维的践行者,实现管道运营的开放合作业务模式,使能管道的智能化管控,从而支撑传统管道向“服务增值型管道”的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