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兴华
我院1999~2009年共进行锁骨移位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髓内固定术53例,取得良好效果。
本组男38例,女15例;年龄18~79岁;左侧31例,右侧22例。粉碎性骨折18例,斜形骨折27例。均新鲜骨折。以上病例骨折端均明显移位。受伤到手术时间2~7 d。
采用颈丛麻或局麻,患者仰卧位。患肩垫高3~5 cm,以骨折端为中心作锁骨横形切口,长约3~6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暴露骨折端。从远侧骨折端逆行钻入1枚克氏针,直径2.0~3.0mm,并使之穿出肩后外侧皮肤之外,将骨折端复位后,再把克氏针自骨折远端钻入骨折近端,检查骨折端固定牢固后,剪除暴露于皮外部份的克氏针,将外端折弯埋于皮下,逐层缝合切口。术后用三角巾悬吊患侧上肢4~6周。
53例手术患者,经过0.5~1.5年随访,53例患者均在3~5个月内达骨折临床愈合,且分别于3~10个月在门诊局麻小切口拔除内固定物,效果满意。无一例患者出现锁骨下血管神经损伤,无骨折不愈合。按连学全等[1]的疗效评定标准,优35例,良12例,尚可6例。其中出现并发症者12例,包括骨折端成角1例,针尾处皮肤破溃、感染9例,迟缓愈合2例(6~9个月愈合)。
4.1 关于手术适应证 锁骨骨折最普遍采用“8”字绷带外固定或石膏外固定。此法固定时间长(4~6周),患者通常不易接受,且固定效果不可靠。如为维持复位而加大捆扎力度,则易造成血管、神经受压,患者痛苦更大。因而,多数经保守治疗的锁骨移位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后遗留重叠或成角畸形,出现局部隆起或肩部缩窄,甚至影响肩关节功能。虽然在儿童这种畸形可经成功地塑形而逐渐消失,而在成人这种残留畸形却是终身存在的。而对移位骨折施行手术治疗,可维持骨折端的良好复位,避免畸形发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希望恢复身体完美的生理形态。而日益紧张的生活节律使很多人不愿接受长时间外固定治疗。因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日趋普遍,容易得到患者的接受。所以,我们认为凡锁骨骨折明显移位,无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患者愿意手术者,均可行手术治疗。
4.2 手术操作要点 ①小心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意外伤及锁骨下动静脉及神经。②克氏针粗细要适合,太粗进不了髓腔,太细不足以抵抗使骨折移位的剪力,容易弯曲,起不到固定作用,产生骨折端成角畸形。我们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直径2~3 mm克氏针,以2.5 mm最为多用。③确保克氏针进入髓腔,特别是在处理锁骨外端骨折时,因该处骨的形状扁平,多为松质骨,髓腔界限不清,容易发生内固定克氏针未能贯穿远折端髓腔而固定不牢的情况。④克氏针在髓腔内要有足够的长度,中外1/3交界处骨折克氏针至少要穿入近端髓腔3 cm,中段骨折因克氏针沿着髓腔行走,至少要进入近端髓腔4 cm以上,或深达胸锁关节附近。在锁骨弯曲处尽可能穿透骨皮质,以穿出骨皮质2 mm为宜,以增强固定力。⑤对于粉碎性骨折,尽量不要剥离碎片上的骨膜或软组织,并将其复位,用丝线或钢丝妥善固定。斜形,尤其是长斜形骨折可酌情用钢丝捆扎固定,以共同加强克氏针的固定效果。⑥针尾尽可能剪短,折弯90°,并埋于皮下,以免术后撑顶皮肤,引起不适或滑移。⑦对于锁骨远端骨折,伴有喙锁韧带断裂,移位明显者,则同时行喙锁韧带修补术。
4.3 发生局部并发症的原因分析 内固定针滑移的原因,主要是:①克氏针太细,不能抵抗上肢下垂的重力。②治疗锁骨外端骨折时,克氏针未能贯穿远近端髓腔。③克氏针进入骨折近端的长度不足(少于3 cm),且不穿出近端骨皮质。④患者过早活动患肩。克氏针向外滑移后,撑顶皮肤,致针尾处皮肤溃破、感染、针尾外露。骨折端得不到良好的固定,导致骨折端成角,骨折迟缓愈合。
4.4 关于局部并发症的处理 12例出现局部并发症的患者,我们均采用积极补救措施。对于骨折端成角畸形,迟缓愈合者,行“8”字绷带外固定,三角巾悬吊。局部克氏针外露处保持皮肤清洁干爽,定时更换敷料,定期X线检查,骨折临床愈合后尽早拔除克氏针。经过上述处理,针尾皮肤感染者未出现骨髓炎,所有患者均能临床愈合,无遗留严重成角畸形。
4.5 几点体会 克氏针髓内固定术治疗锁骨移位骨折,尤其是粉碎性骨折简单、安全,骨折复位固定可靠,术后残留畸形少,可免除长时间“8”字绷带或石膏外固定之痛苦。与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术比较,手术创伤小,骨膜剥离少,骨折迟缓愈合和不愈合发生率低,且可免除第2次手术取钢板螺丝钉的麻烦。不足之处是骨折愈合时间较保守治疗长,平均愈合时间不少于2个月。我们对本组患者大部分采用可吸收缝线缝合皮肤,可明显减少术区瘢痕,受到患者欢迎。本组病例未出现锁骨下血管神经意外损伤,未出现骨折不愈合。我们认为克氏针髓内固定术是治疗中青年锁骨移位骨折尤其是粉碎性骨折较好的方法。
[1]连学全,黄世民,庄耀明,等.克氏针固定锁骨的生物力学试验和临床疗效.中华骨科杂志,1994,14(3):163.